20221018 鳥類週報第三週 – 雉科

雞形目雉科

上週聊到了長得很像雞的棕三趾鶉,這次就來聊聊真的是雞的雉科鳥類。

雉科大概是全台灣最廣為人知的鳥類了吧?別跟我說你和他不熟!

各位手上千元大鈔上的黑長尾雉(帝雉)就是雉科的一員。

孔雀東南飛裡面的孔雀、嘉義火雞肉飯的火雞、夜市賣的烤鵪鶉蛋的鵪鶉,

通通都是雉科的,更別提各位一天到晚在吃的甕窯雞、土雞、白斬雞了。

大致上雞形目的成員與人類生活關係相當密切,不管是食用或是觀賞用。

*黑長尾雉,台中大雪山林道*

*藍孔雀,金門湖下*

*野生火雞。渥太華,加拿大*

P.S. 一般吃的家火雞是野生火雞墨西哥亞種的馴化種。

幸好是碰到母的,我才能拍照,碰到公的我大概就落荒而逃了吧!

其實寫這一篇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為什麼呢?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地怕雞…,

寫這篇時一直會跳出雞這個字,對我來說就是個陰影。

更不用說查資料時,資料點開就都是雞的照片,真是夠了!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我連煮熟的白斬雞都不敢抓,那我吃不吃雞肉?

一般來說,不要讓我想到他是雞身上的一部分,我就可以吃下去。

但是一旦讓我開始想像他在雞身上的樣子,那就很抱歉了。

所以拍大雞的時候真的是讓我痛苦異常,大雞就是環頸雉的膩稱。

大雞有著雉科該有的特徵,就是有眼睛周圍有紅色的肉垂。

*環頸雉,金門湖下*

不要說看到,我現在在寫這個,就已經讓我全身不舒服了。

拍照時為了要確認準焦,都還要放大仔細看,然後就看到那個紅色的肉垂,

看了都要放棄拍照了。這麼怕雞的人怎麼會想要寫環頸雉呢?

其實我和環頸雉有兩個小故事呢!

第一次看環頸雉是在台東成功做生態調查時,

那時發現有一隻公的環頸雉在田邊的雜草堆漫步,他發現我們後就地蹲下。

不要看他色彩鮮豔的樣子,他一蹲下就很難找到他了。

*環頸雉隱藏示意圖,台南七股*

於是我就繞路潛行,想要接近一點拍他蹲下的樣子。

無奈,明明應該已經很接近了,但是就是怎麼找都找不到。

退回原來的位置卻又看到他還蹲在原地。

來來回回好幾次後終於放棄了,離開時回頭看一下,居然看到他高調的離去。

這和黃鸝鳥好像,別以為一身金黃色很好找,在樹林裡還是一樣遍尋不著的。

第二個深刻的印象就是在台南沙崙農場了。

有次專程去找紅胸鴴,結果拍了一堆環頸雉。

*環頸雉西瓜田裡吃蚯蚓,台南沙崙*

拍著拍著就和種西瓜的農民聊天,西瓜農拿出西瓜請我吃,

他說這是環頸雉吃過的,反正也不能賣了。一問才知道,原來環頸雉很會挑西瓜!

只要是他啄過的西瓜都是甜的。

*環頸雉認證瓜,台南沙崙*

我就問他說這樣被環頸雉啄了就損失了,會不會心疼甚至是想要報復啊?

瓜農笑的很大聲,他說這片土地本來就是他的家,吃我的瓜是來收房租而已,沒關係啦!

聽了真的另我真心感佩啊!

於是就和他說,你那些被啄過的瓜我來幫你賣,就叫做環頸雉認證西瓜。

誰知道賣沒幾次就爆發禽流感了。

雖說禽流感和環頸雉認證西瓜沒關係,但是瓜農怕惹上麻煩,就不敢再賣給我了。

雖然沒有變成一個生態認證的西瓜商人,但是真的讓我感受到萬物是可以共存共榮的。

*環頸雉,金門湖下*

現在金門因為外來種的藍孔雀氾濫成災,想要再看到如前幾張照片的大雞在馬路上閒晃,

或是像這張這麼怡然自得的站在這麼裸露處,已經是愈來愈不可能了。

畢竟體型真的比藍孔雀小上不只一號啊!

真心希望金門縣政府可以趕緊拿出移除藍孔雀的行動,

要不然以前隨處可見的環頸雉終將會消失。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014 鳥類週報第二週 – 三趾鶉科

三趾鶉科

三趾鶉科在台灣的代表就是棕三趾鶉了。棕三趾鶉是小型的地棲性鳥類。

顧名思義,就是棕色的、三隻腳趾頭的鶉(一般鳥是四隻)。

不論是長相、姿態還是習性皆與小鵪鶉、竹雞非常地相似。

但是在分類上可是完完全全的不同喔!不只是不同,還是離了十萬八千里遠。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分類位階,最基本的分類單元就是『種』,這是自然的分類。

再往上就是屬、科、目、綱、門、界,這些就屬於人為的區分了。

分類就是依照親緣關係的遠近,將物種及其關係緊密得群體依序放入這些階層中。

以鳥類來說,動物界底下的鳥綱。而棕三趾鶉現在是屬於鴴形目。

在古代我剛開始學看鳥時,他可是分在鶴形目之下的,據說也有分在雞形目底下過。

但是除了在雞形目底下,其他不管分在哪個目,真的都滿神奇的。

剛剛上面提到的小鵪鶉、竹雞,他們就是雞形目的,所以分在這邊外表上倒是說得過去。

但是現在放在鴴形目,連目都不同了,這樣各位就應該知道他們親緣關係離多遠了!

只是同屬於鳥綱而已。

哈哈!廢話,鳥類一定在鳥綱裡面啊?但是從第二個分類單元就分開了。

我們再回來看看鴴形目,鴴形目有許多的科大家應該耳熟能詳,

常見的有鴴、鷸、水雉、彩鷸、鷗(含燕鷗)、海雀、長腳鷸、燕鴴、賊鷗、蠣鷸等,

當然還有這次要說的三趾鶉。

以下依序為他們的照片,可以看到除了燕鴴和三趾鶉外,幾乎都是水邊的鳥類。

*東方環頸鴴,高雄南星計畫區*

*磯鷸,高雄南星計畫區*

*水雉及其幼鳥,屏東林邊*

*彩鷸,左邊母鳥右邊公鳥,屏東崁頂*

*白眉燕鷗,澎湖頭巾嶼*

*Puffin(海雀科),Runde,挪威*

*反嘴鴴(長腳鷸科),嘉義布袋*

*燕鴴,澎湖西吉嶼*

*大賊鷗,Streymoy 島,法羅群島*

*蠣鴴及其幼鳥,Örlygshafnarvegur,冰島*

等等,我聽到有群眾在問說,不是蠣鴴嗎?怎麼會是蠣鷸?

嗯嗯!是的,蠣鴴是屬於蠣鷸科的喔!

這樣看來整個鴴形目不就幾乎都是水鳥啊?怎麼會跑出一個三趾鶉科?

就是 DNA 跑一跑,發現三趾鶉和海鳥關係比較近。

如果要再細分的話,三趾鶉科可是放在鷗亞目底下。

回頭說說棕三趾鶉,他可是生性害羞,隱蔽色良好。

感受到有威脅時,就地蹲下或是往草叢一跑,就可以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但是又不像竹雞,竹雞也是生性害羞,隱蔽性超強。但是竹雞就是很聒噪啊!

整天不是和鄰居串門子就是和隔壁山頭的吵架。

晨昏都可以聽到他們嘹亮的叫著『雞狗乖』、『雞狗乖』的叫。

因此做調查時雖然都看不到他們,但是可以從聲音得知他們就在這裡。

雖然可能會低估數量,但是至少還會出現在調查的物種名錄上。

反觀棕三趾鶉,因為除了雌性求偶時會鳴叫,他是不會叫的,

因此在平原區做調查時,不僅是數量低估,常常是不會有棕三趾鶉的紀錄,

算是平原區謎樣存在的鳥類之一了。

等等,我又聽到有群眾在問,雌性求偶?是不是打錯字了啊?沒有喔!

自然界中大多是 female choice,

因為雌性的生殖投資很大,所以要由由雌性來決定誰是值得把珍貴的卵讓他授精的雄性。

鳥類中大多數公鳥的羽色比母鳥鮮豔,

求偶時要在枝頭大聲的鳴唱,用以宣示地盤以及自己不怕死的膽量。

但是自然界總是有例外的,鳥類比較熟知的彩鷸就是母鳥比公鳥漂亮,

公鳥負責孵蛋及帶小孩,那母鳥呢?就到處交配、下蛋、閃人。

棕三趾鶉也是一妻多夫的,所有的孵育工作都是公鳥負責。

所以也是母鳥羽毛比較多彩,公鳥則是比較樸素一些。

在野外調查中每次看到棕三趾鶉總是令人驚喜的原因就在此。

雖然小小的,說真的顏色也沒多討喜,但是因為總是看不到他,

因此只要他現身在空曠地或是裸露地,真的是會讓看鳥人快樂的不得了。

這次美濃溪畔的生態調查,身處在砂石車環伺之下,

突然間現身的棕三趾鶉,真的會讓人忘記身邊呼嘯而過的十輪大卡車。

讓人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之中,這也是看鳥最初也是最單純的快樂。

*棕三趾鶉,高雄美濃*

最後終於看到棕三趾鶉的照片了,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一種奇怪的想法? 明明長得就和上面那些鳥差異超大的啊?

怎麼會搞在一起了呢? 只能說分子生物真偉大……………

文末,附上本次刊物電子檔。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20221011 鳥類週報第一週:雁鴨科

雁鴨科

雁形目的鳥類有幾個特徵,就是脖子長、嘴扁平、腳短且位於身體後方,都是屬於游禽。

這樣各位應該對雁形目的樣貌有些概念了。

如果再加上雁形目包含了我們常見雁及鴨子,那就一定沒問題了。

說到雁,大家一定會想到雁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但是並非所有的雁、鴨都是如此。

許多雁形目的成員雖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僅限於該繁殖季。

有些成員甚至是孵卵開始的時候,雄鳥就已經拋家棄子的雲遊四方去了。

拋家棄子的代表莫過於鴛鴦了,雄鳥每年換配偶,只管交配不管養,

也難怪古人要說只羨鴛鴦不羨仙了(大誤)。

*鴛鴦,日本利尻島姬沼*

既然公鴛鴦這麼的渣,我還是放母鴛鴦的照片就好了。

雁鴨科為雁形目裡面最大的科,顧名思義,包含了雁及鴨,

也就是天鵝、雁、鴨、潛鴨、鵲鴨、秋沙鴨等等。

在台灣天鵝比較少見到,雁的數量雖不多,但是每年還算穩定的出現。

*黃嘴天鵝,冰島 Akureyri*

*凍原豆雁,東沙小潟湖*

常見的鴨子有小水鴨、白眉鴨、赤頸鴨、琵嘴鴨、尖尾鴨、澤鳧(鳳頭潛鴨)等。

看鳥看久了,總是會投射一些個人想像在鴨子身上。

這對做動物行為學的人來說相當不適當,

但是想想我又不是做動物行為的,這樣投射應該沒關係吧?

比方說赤頸鴨就是一臉賢妻良母臉!

為了證明他是賢妻良母,我去冰島時還特別拍了赤頸鴨帶小鴨的畫面,

看著赤頸鴨照顧小孩的樣子,真的是非常溫柔的臉啊!

*赤頸鴨,冰島米湖*

好啦!不要說怎麼好像焦距不是對在赤頸鴨母鳥身上?

真的是後面那隻小鴨實在太可愛了,焦距不小心就對到他身上去了。

不過話說回來,公的赤頸鴨也真的是很美的喔!

*赤頸鴨,嘉義布袋*

那除了赤頸鴨還有什麼讓我印象深刻的嗎?有!那就是尖尾鴨。

尖尾鴨算是中大型的鴨子了,所以脖子比例更長。

既然稱為尖尾鴨,當然有長長、尖尖的尾羽。

但是讓我注意的除了尾羽之外還有脖子上勾勒出的白邊。

長脖子上有著細線條的白邊,搭配上長長的尾羽,

像極了穿著燕尾服且風度翩翩的紳士,就是一臉溫文儒雅的樣子。

*尖尾鴨,高雄茄萣*

這張尖尾鴨的照片雖然沒有伸出脖子,但是真的很喜歡這張飽滿的感覺。

只可惜動物界不太流行跨種族戀愛,

雖然鴨子圈很亂,但是還沒聽過有母的赤頸鴨配上公的尖尾鴨的,這真的是可惜啊!

不過由於尖尾鴨屬於浮水鴨,覓食時無法潛入水中,會露出個屁股在水面上。

上半身打扮的再怎麼紳士,覓食時就是整個很爆笑的場面。

除了看鳥店長畫的尖尾鴨之外,還可以看看鳥老闆拍的尖尾鴨吃飯喔!

尖尾鴨覓食的影片請按我

末了附上本次的週報圖文檔。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0717 Insta One R 中期使用心得

Insta One R 中期使用心得

這次為了極圈之旅,將手邊的攝影器材升級了一下。

不是很大的升級,只是除了空拍機外,將最小的感光元件設定在 1 吋。

因此手機也換成 1 吋感光元件,當然,運動相機也是。

運動相機目前有 1 吋感光元件的就只有 Insta 有出了。

Insta One R 是採用模組化的設計,這種模組化設計我超愛的。

 

*左上 5.7K 全景鏡頭、右上 Leica  1 吋感光元件鏡頭、左下 One R 主機、右下電池*

以前 Motorola 的手機也有出過模組化的手機,我也是買單了。

手機換上不同的背板就可以變成投影機、喇叭、大容量電池、相機。

喇叭是和 JBL 合作,相機則是 Hasseblad(哈蘇)合作。

當時號稱讓你最接近哈蘇的一次。只可惜感光元件太小,要不然我還真的是心動啊!

這次要聊的 Insta One R 模組已經出到第二代了,

目前還是可以像積木一樣換來換去,希望真的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他的設計是主機只管螢幕和運算,鏡頭組則是包含感光元件。

有點像單眼相機的概念,但是更像 Ricoh GXR,GXR 也是鏡頭和感光元件做在一起。

第一代:

機身:Insta One R

鏡頭:

1、4K 一般廣角鏡:就是 1/2 吋(or 1/2.3 吋)的運動相機鏡頭,

可以拍攝 4K 影片以及1200 萬畫素照片。

2、5.7K 360 度鏡頭:可以拍攝全景照片以及影片。

雖說錄影是 5.7K,但是照相不過是 1800 萬像素,在用 VR 頭戴裝置看還可以接受,

但是一旦在電腦上擷取中央畫面,畫質馬上慘不忍睹。

不知換上新一代的一吋感光元件全景鏡頭會不會改善?

 

*Insta One R + 5.7k 全景鏡頭,全畫面*

 

*Insta One R + 5.7k 全景鏡頭,中央畫面*

可以看到藍天是有馬賽克的,顯然是禁不起格放使用。

3、Leica 1 吋感光元件鏡頭:感光元件放大到一吋,鏡頭與 Leica 合作。

可以拍攝 5.3K 影片。

 

*Insta One R + Leica 1 吋感光元件鏡頭*

可以看出來畫質很不錯,對逆光的、面對太陽表現好的出乎我的意料。

與上面 5.7K 全景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拍攝規格:

照片有 JPG、RAW(DNG 通用格式),影片可以拍攝 log 檔。

在影像規格上算是不錯的,都可以拿到比較好編輯的檔案。

第二代(其實比較像 1.5 代):

機身:Insta One Rs:改善收音、增加電池容量、降低當機率等。

新出的鏡頭:

1、5.7K 增強型廣角鏡:1/2 吋感光元件,畫素到 4800 萬。錄影畫素也增加到 5.7K。

2、Leica 1 吋感光元件全景鏡頭:將原本的全景鏡頭升級到 1 吋感光元件。

目前 R 和 Rs 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互換,包含電池。因此看起來還是繼續在模組化當中。

心得:先說優點。

只能說科技真的在進步,拍照的觀念與想法要與時俱進。

1、強大的穩定功能:在極地乘坐雪橇車時。那種跳動是會讓你以為脊椎都要被壓縮了。

就是一直飛起來、撞下去的,跳的的十分厲害,因此錄影錄的很少。

北極溫度太低電池很難充電,因此在北極時也沒也回看拍攝的結果。

結果回到文明世界後真的是會吐血身亡……….,為什麼拍的這麼少!!!

因為錄出來的影像穩定到觀看者會以為雪橇車就是在高速公路上跑。

幾乎完全的穩定,就像上了穩定器一樣。

另外還有地平線矯正功能,即使拿歪了、跳動了,他還是會儘力維持地平線是直的。

下面的影片是 360 全景的,往下看一點就可以看到跳動的幅度,但是影像卻是穩定的。

海冰上的跳動(全景影片),請按下前往 youtube 觀看。

這兩項功能真的是太厲害了,完全顛覆了以前對錄影時機的想像。

真的不管什麼狀況都可以開錄了!(據說 GoPro 的穩定效果更好)

2、裸機防水:雖然在北極不會下水,但是雪地上一定會碰到雪,

這時還是防水性能好一點會讓人比較放心的。

3、影像處理:由於運動相機很小一台,影像處理有限、螢幕也很小,

因此有多種影像模式、影像處理要進到電腦才能觀看、處理。

不過他的應用程式寫的還算可以,處理起來算是簡單的。

而且直接內建有自動 log 轉換,若是不需要調光的話,直接轉換就不需要進調光軟體了。

4、模組設計:現在國際線不論是託運行李或是手提的重量限制愈來愈嚴格,

安檢也是,幾乎每次過安檢時,相機一定是全部手動檢查。

攝影器材愈簡潔愈好,不僅反應在託運重量上,還會反應在是否方便攜行上。

如果相機拿進拿出太麻煩,不方便隨手就可以拿起來拍攝,要拍照時就會猶豫。

模組化可以讓我少帶一些裝備,或是說讓我的拍攝裝備可以全部裝在隨身小包中。

全景相機和隨手記錄的相機幾乎是同一台,這樣真的方便很多。

以後要升級也不用全部系統都要換掉,只要加購想升級的模組即可。

5、體積小:體積小有什麼好處?就是讓你看起來就像是個死觀光客。

看起來人畜無害的樣子在街頭攝影上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比較注重隱私權的歐美地區。

拿著一台很小的相機,裝個自拍棒在街頭晃來晃去,大家就是當你死觀光客,

偶而會有避開鏡頭的人,但是還沒有碰過會和你說不要拍到他的人。

但是用單眼拍照時就真的有遇過。

我出發前是有買可以夾在背包上的固定座,可惜不知道相機的穩定效果這麼好。

早知道穩定效果這麼好,我就把相機固定在背包帶上,

然後關掉螢幕和錄影顯示燈,這樣就可以很自然的記錄旅途中更多的事情。

6、配件超多的:三種鏡頭都有出對應的潛水殼,對水下攝影來說真的是太好了。

還有 OTG(閃傳)、保護框、外接麥克風座、隱形自拍棒等,有的沒的周邊出很多。

不過我都是建議需要的周邊一次買齊,

雖說是模組化,但是模組化只保證機器可以亂接,不代表配件可以混用。

比方說 Rs 的電池變成大容量,因此厚度有增加,

雖然還是可以裝上 R 的主機,但是防水殼、保護框就不能流用了。

另,全景相機的潛水殼為了減少底部無法縫合的面積,因此將相機由橫的改成豎立的。

所以要買可以將機器豎拍的豎拍電池,R 和 Rs 的豎拍電池可以通用,

但是和新出的 1 吋全景鏡頭就不通用,因此潛水殼也會長得不一樣。

這些配件不趕緊買起來,萬一以後需要用時已經停產,就會變成強迫升級了………

缺點:

1、當機:常常碰到當機,要將電池整個拆下來再重裝。

極地很冷,要拆裝電池還要將保護框先拆下。戴著手套不是這麼好操作。

不過看到我家小朋友用 Gopro10 也是很會當機,我就釋懷了不少,哈哈!

2、裸機防水:所謂的裸機 5m 防水是要裝上保護框才可以達到。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裝上保護框才能防水?

保護框就是外面一圈塑膠而已,看起來對防水完全沒有幫助啊?

3、沒有微距:因為感光元件愈大、最近對焦就會愈遠,微距就會愈難做到。

這點在我的 1 吋感光元件的手機和 Insta 上都是這樣的。

也就是說我沒有隨手可以記錄微距的相機。

總結:

整體來說瑕不掩瑜,沒有微距真的有點麻煩之外,其他真的很令我很滿意。

沒有微距真的很麻煩,加上螢幕很小,所以拍照就變得很保守了。

配件又多又齊全,電腦版的軟體雖然陽春了點,但是寫的還不錯,

穩定度、處理速度都很令人滿意。

只有一點很不爽,就是在官網購買東西時,他是有台灣這個選項的,

雖然應該是地區的概念,但總是單獨選項。

但是如果想要註冊進入官網的討論區,註冊時選項卻變成只有中國台灣了。

要賺你的錢的時候可以接受你是台灣,

然而討論區是可加入可不加入,這時就要來吃你的豆腐了。

不過這也怪不得別人,誰叫我們自己還是堅持用中國台北?

這是另一個話題了,總之,我就沒有加入討論區了。

此篇只能說是中期測試心得,從極地到法國轉法羅再到挪威,跑了半個地球了。

途中碰到各種拍攝的狀況,前幾天還帶到水下去拍攝了。

雖說用的時間只有兩個月還不算長,

但是因為是長期攜帶且密集使用,所以就先寫了中期心得。

希望對想要購買運動相機的朋友有所幫助。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20410 Topaz 套裝軟體

Topaz 套裝軟體

關於 Topaz 這個軟體這個軟體我以前已經介紹過了,

那時也有辦了團購,只有四個人一起買。

這篇就是要介紹這個軟體有多厲害,已經買的人要多用啊!

還沒買的朋友,真心建議可以趕緊去買。

買了之後不挑相機、不挑鏡頭,有光就拍,從此拍照無牽無掛呢!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這張是很晚拍的彩鷸,拍攝時間是 2022/04/09 傍晚 1830,ISO 6400,快門 1/30。

沒辦法,鏡頭光圈不夠大,只好拼命拉高 ISO,而 M43 的罩門就是低光度下表現很糟。

但是難得看到彩鷸這麼大方站在外面給你拍照,所以還是硬拍了,

想說剛好回來試試這套軟體,各位看到的就是處理好的照片。

或許各位現在很無感,但是當你看到原片時一定會嚇一大跳。

 

首先先用 Denoise 將雜訊去除,雜訊的種類有很多種,這是因為低光度造成的,

所以是選用 Low Light,各位可以看看預覽圖,左邊的滿滿的雜訊,右邊真的是乾乾淨淨。

唯一的缺點就是糊,沒辦法,感度這個高加上快門慢,很有可能有微震,怎麼可能不糊?

沒關係,套裝軟體裡面還有一個 Sharpness。

 

各位啊!從糊糊的照片變成數毛的照片了啊!!!!

他的銳利化不會造成物體邊緣的白邊,各位可以比較一下鳥的輪廓,

處理的相當自然,真的是很厲害的運算。

一樣有多種銳利化的模式可以選,連脫焦造成的銳利化都可以修正喔!

有沒有很厲害啊?現在軟體大量運用 AI 技術,真的是可以得到很驚人的成果。

因為程式裡面內建了大量的 AI 參考用的模版,每個程式大約 3GB 左右。

不過,真的是效果非常的好,我沒有折扣碼也沒有回扣可以收,但仍是真心推薦。

光是打消了買 Olympus 150-400 那支鏡頭的想法就省了二十多萬,

還有保護了日漸年老的肩膀和脊椎。

100-400 這支鏡頭的成像絕對沒有 150-400 那支那麼好,

但是重量輕了 700 多公克,價格只需要不到 1/6 的代價。

就多花些時間進一下 Sharpness 的軟體,連 ISO 6400 都可以變成數毛版了,

我想鏡頭的差異應該是可以彌補的。

今天一試,真的只能說太滿意了,真是神奇的軟體。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20409 躺平族

躺平族

近年來中國流行一個話語叫做躺平,躺平的這群人就叫做躺平族。

躺平大多是指年輕人覺得反正努力也沒用,不如就躺平吧!

但是在蝴蝶的世界中,躺平可不是這樣一件事。

蝴蝶是外溫動物(就是以前課本說的冷血動物、變溫動物),很容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

因此需要有一些調節體溫的機制。

大型的蝴蝶可以藉由翅膀的收合來控制接收陽光的角度,因此而調節體溫。

甚至是蝴蝶可以控制翅膀上鱗片的張合,用來散熱或是吸熱。

近年來全球溫度不斷地上升,對這種小型變溫動物來說,真的是適應的很辛苦。

大型的蝴蝶翅膀也比較大,吸熱或散熱面積較大,因此翅膀的收合適比較有效率的。

那小型蝴蝶怎麼辦?

今天就看到一隻密波紋小灰蝶(Prosotas dubiosa asbolodes Hsu & Yen, 2006),

本來是幾乎要趴下的感覺,看他的前腳都已經捲起來了。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拍了幾張照片後,他就突然躺下來了………….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鳥店長就很興奮的說,哇!真的和書上說的一模一樣耶!

小型蝴蝶因為翅膀很小,怎麼調整好像都差不多,有時就會完全躺平,

讓陽光直射翅膀與軀幹,藉此多吸收一些熱能。

出野外就是這麼有趣,許多你以為只有在書上才看得到的現象,

在野外調查時或許就可以發現、驗證。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一直很喜歡出野外的原因,也是我喜歡生物的原因。

同場加映:我很喜歡這一張,後面的光好柔和喔!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發表於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20220330 一個人的武林

一個人的武林

湊巧路過一座土地公廟,前面正上演著酬神的布袋戲。

一般這種酬神戲演出的都比較隨便,反正說是演給神明看的,其實就是沒人在看。

常常就是錄音帶放著,兩尊布袋戲偶就有一搭沒一搭的隨意的動著。

今天這台不太一樣,他吸引我的地方在他居然是有在演的,雖然底下還是一個人都沒有。

不過布袋戲起碼人是在布幕後面操偶,不會直接看到台下的。

比起野台歌仔戲來說,演員直接面對沒人的台下,還要又唱又跳的,

那才真的是令人唏噓………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這些是在後台準備登場的布偶,連同前方替換的,大概將近 20 尊!

一次出動這麼多『演員』,所以我才說他是真的有在演出的。

拍照時因為他正在努力的演出,所以就是用眼神、手勢等溝通,

確定可以拍照之後,我就不客氣的跳上了他的後台,

可惜今天沒有帶 21mm 的鏡頭,無法把整個後台(後車廂)拍的完整一點。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操偶師旁邊和下方都是裝著剛剛換下或是等會兒就要用到的布偶。

各位可以看一下操偶師前方的白色本子,那個是腳本,

上面有每一句台詞,該換什麼布偶,甚至是腳邊的電擊聲效果器哪時該踩都有。

一開始看著他一直低著頭,以為他是在度估,結果是這麼認真的看腳本演出。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這位白鬚的今天演的好像是郭子興的樣子,就是朱元璋的丈人。

拍完要離開時,正好演到朱元璋打擂台,看著台上操偶師努力的打著,

腳底一直在踩金光戲一定要有的電擊音效聲。

突然感受到,台上真的是一個人的武林啊!只有自己和自己在競爭。

而台下呢?台下就是一個人也沒有的舞台…..像極了陳明章唱的下午的那一齣戲,

台上打的火熱,台下一位觀眾也沒有。

後記:很可惜要走了他還沒演完,要不然好想等他演完後好好和他聊聊,

很想知道他的心情,尤其是台下都沒人看的心情。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20131 去年的攝影小回顧

去年的攝影小回顧

攝影這麼多年了,為什麼今年會特別寫一個攝影的小回顧呢?

因為就在去年我的攝影器材有兩個大的改變,連帶的對攝影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動。

因為生態攝影的需求較為不一樣,主要在耐候性要好、景深要長、絕對要輕便的原則下,

43 系統用了非常多年,一直用到 M43 系統還是使用這個小一號的片幅。

小一號的片幅在高感度一定是重傷,這是無可比避免的,也不需要逞強爭論的。

但是以等效焦長來說,長鏡頭買起來,全套組起來真的是便宜又輕便。

於是進進出出這個系統好幾次了,每次出去沒多有又繞回來了。

第一件事就是去年是搞笑的一年,為了換系統,把手上所有的 M43 和 43 全部出清了。

可是出清到連水下系統都一併出清了。然後看了看,嗯!還是又回來 M43。

不僅回來 M43,還換了最重的 M43 機身和應該是目前 M43 第二重的鏡頭。

但是這樣合起來,不過是我當初想換的系統的一支鏡頭的重量。

所以說,M43 在等效焦長的世界裡,真的有重量上的優勢。

雖然野生動物可以用高畫素加上沒那麼長的砲去拍,然後事後再裁切即可。

但是拍的時候看的清楚和看不清楚,真的在使用者心情上的差異可是差很大的。

所以才會繞了一大圈之後又回到 M43 這個看似快要收攤的系統上。

第二件事是終於換了 Leica 了。

從高中時期就在攝影器材行裡面混,一開始學攝影,老覺得 Leica 就是吃名聲而已。

賣那麼貴,影像真的有好那麼多嗎?(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後來在照相館打工了,每天在看沖印機洗出來的正片,還要看正片上夾。

*為年輕人解釋:正片就是幻燈片,需要用幻燈機投影出來看,

而幻燈片洗好後和一般底片一樣是一整卷的,因此要用特別的機器上片夾,

這樣才會變成各位看到的幻燈片的樣子。*

每天都要上數十卷的幻燈片,有業餘拍爽的、有很專業的業餘拍爽的、有專業的作品。

看了一兩年下來,真心感覺到鏡頭素質的差異。

有時看到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幻燈片,看著底片編號找回去,看是誰拿來洗的。

小相館嘛!幾乎所有的客人都像是朋友一樣,用什麼器材也大概都知道。

會讓人覺得畫質很好的,不外乎就是用 Canon L 鏡或是用 Leica 拍的。

那時才真心覺得 Leica 真的很有一套。也讓我日後一直在 Canon 系統裡,而且只用 L 鏡。

去年真的在很特殊的因緣下,收了一台超便宜的 Leica TL2,還不太算正統的 Leica,

但是起碼已經是 Leica 自己設計、自己生產的,不是貼牌機了。

那時就驗證了當年對 Leica 鏡頭素質的看法了,真的是好,而且超輕巧。

然後又收了一台近乎報廢的 Leica M9,想說憑著自己有的修護管道,應該有辦法修復。

近乎報廢當然是近乎報廢的價格,不過送修時還是很緊張的。

萬一修不好,丟出去的錢可是連撲通一聲都沒有……….

結果機器一拆發現,報廢的機會很高,

因為上一手可能是送中國維修,中國那邊並不是用正統的可拆除式的專用黏膠去黏,

而是用硬式 AB 膠糊起來,非常難拆下。拆卸過程一不小心就會把 CCD 搞壞。

但是不修也不行,只好硬著頭皮修,等待的時候真的明白到什麼是 no news is good news。

隔了大概兩個月吧?終於接到好消息,你的相機已經修復完畢了。

但是真的太難拆了,所以維修費比我報給你的要多兩千。

哈哈哈!多四千都沒關係,修的好才是最重要的。於是就有一台可以用的 M9 了。

用了 M9 後才發現自己的攝影都荒廢很久了。

M9 就像一台裝了 CCD 的底片機,什麼輔助功能都沒有。

沒有防手震、沒有高 ISO、沒有高速連拍,機背的 LCD 爛到一個境界。

測光則是敏感到一個機車的境界,反正就像是回到拍底片一樣的心情。

要很小心謹慎的處理每一個畫面,幸好以前也是用 Sigma 系列的相機,

對於這種超爛電子性能、超高畫質的機器已經很習慣了,心態上就稍微調整一下就好了。

對這種 RF 相機是真心的感到喜歡,拍攝起來完全沒有時間上的壓力。

沒有對焦的 BB 聲催促著你趕快按下快門,黃斑對焦算是很好對,就算不對焦也可以估焦。

相機長得就像是傻瓜相機,站在街頭拍照或是拍攝特定對象時,就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

相較於單眼相機,不管是單反或是無反,RF 相機攻擊性真的是降低很多。

鏡頭就真的貴,但是只要不是買大光圈或是特殊被追捧的鏡頭,也還不到買不下手的地步。

大致上比一些 135 片幅同等級的鏡頭貴一些,如果用 ZEISS 的,甚至還比較便宜。

不過不建議追老鏡,因為鏡頭設計的緣故,Leica 或是 ZEISS 的老鏡很多是底片專用的,

比方說舊式的 Biogon 設計,對數位來說就非常不友善,鏡尾幾乎貼在 CCD 上面了。

這樣導致邊緣光線太斜射了,連 Kodak 特殊設計的 CCD 都很難有好的畫質。

新世代的鏡頭是針對數位特性重新設計的,效果真的好很多,而且不會比有名的老鏡貴。

這樣輕便的組合習慣了,導致了中片幅的數位機背很少帶出門了。

Leica 一機三鏡合起來,可能比數位機背一機一鏡的重量還輕吧?

年紀有了,總是希望器材愈輕愈好,這樣才會帶的出門,相機沒帶出門就等於沒買。

這就是去年在攝影器材以及心態上的小回顧,

對於還在觀望 Leica 的朋友,其實他真的不是那麼貴,真心建議試試看。

如果你是用 Caono R5 甚至 R3,或者是用 Nikon Z9 ,

沒有在裝砲打鳥、裝微距鏡在拍昆蟲的話,也不是商業拍攝的案子,

主要都是在拍風景、人文或是街拍的話,Leica 真的很合適。

相機輕巧又高畫質,甚至可以高畫素(M10R ),試用過就回不去了。

最後免不了老話一句,沒有完美的相機,只有最適合目前拍攝狀況的相機。

祝大家都可以找到最合適的相機做最開心的拍攝。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11212 彩色轉黑白

彩色轉黑白

彩色要轉黑白一定要有目的才可以,甚至拍攝時就已經想到要轉黑白了。

沒有想法的照片不會因為轉了黑白就變成有想法,

同理,沒有質感的照片也不會因為是黑白就變得有質感。

會寫這篇是因為上週學生的攝影專題報告,有一組就是用了黑白模式。

他們的想法就是這樣照片會比較有質感,而且還用了錯誤的方式轉黑白。

就是直接在 Lightroom 裡面將飽和度降到最低。

雖然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但是還是趁這個機會再來說明一下,

彩色影像要怎麼轉黑白才是比較容易展現創作意圖的作法。

 

這張是原始的檔案,當初拍的時候想表達的是一種看得見到又看不清楚的感覺。

好像滿天全金條、要抓沒半條的那種感覺。

但是因為前面的塑膠布真的有點厚,導致影像過於模糊,好像無法給人想看清楚的想法。

就想到可以把它轉成黑白的,讓後面塑膠模特兒清晰一點。

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因為後面的模特兒是淡黃色的,如果加上黃色濾鏡可以把它變白。

因為騎樓是陰影處,會帶有藍綠光(色溫偏高),所以再加上藍色濾鏡,可以更白。

決定了就放心的拍照了,哈哈!說是放心,也不過拍了兩張啦!

 

進入影像- 調整 – 黑白,不要用灰階、不要用去除飽和度,這樣可以調整的範圍太小。

既然要用黑白影像,就要有黑白底片拍攝時的思維,就是加什麼濾鏡消什麼顏色。

 

進入黑白模式之後,可以看到右邊的這一排濾鏡。

這是還沒調整濾鏡的照片,其實和彩色一樣,看不太出來後面的影像。

 

這是加了黃色濾鏡和藍色濾鏡後,可以感覺到後面的影像清晰很多了。

 

接著進去調整裡面的選取顏色。

 

進入後會看到右邊的選項,依序選擇白色、中間調、黑色做細部的微調。

 

選了白色之後,降低黑色,意思就是說把白色增強,所以這時後面的影像更清晰了。

 

增加中間調的黑色濃度,讓整體反差大一些,以凸顯背後的模特兒。

 

再增加一些黑色調,讓背後的雜物變黑,可以使影像單純一些。

 

這就是最後的影像了。再回頭看彩色影像,就知道兩者的差異在哪邊了。

 

彩色轉黑白一直都是很困難的,也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以轉,

有的是像我這樣轉,也有先轉成單一色版再來修正的。

但是不論如何,絕對不是去除色彩資訊這麼簡單就是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彩色的那張才是剛好的模糊,轉成黑白太清楚了一點。

無所謂,青菜蘿蔔各有喜好,影像沒有絕對的,自己喜歡就好。

創作的工具卻是一定要學會的,才能將腦袋中的影像重現在電腦上。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11023 望

在工地時常可看到許多的『望』。

有的時候是因安全因素而注視著,有的時候則是放空的看著遠方。

注視時的『望』,是確保自己人身的安全;

望著遠方時的『望』,是確保自己心靈的放輕。

都是一樣重要的。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 / 2.8 ASPH*

安全人員正在注視著工作船與工作棧台的相連,掛上安全確保繩後要攀爬上工作棧台。

他正在專心的看著工作船與樓梯的間距,而我則是被這深色的鐵鏽給吸引了。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 / 2.8 ASPH*

移工望著海上興建中的大橋,心裡不知道在想著什麼。

想著遠方的家鄉?還是想著這座以為不會完工的大橋終於快要收尾了?

無論如何,這是他工作中的空檔,可以讓身心都放鬆一下的時間。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 / 2.8 ASPH*

就讓我坐著休息一下吧!每天都忙的要死,今天還要抽空接待委員。

委員上工作棧台視察了,

工作船上的陪同人員終於可以坐下來,輕鬆的望著眼前這片海。

 

這是在公共工程金質獎委員視察金門大橋時拍的一些小品。

因為時間有限,我無法登上工作棧台,這是我最大的飲恨啊!

因為上到棧台後可以搭電梯上到約六層樓高的施工中的大橋。

而且兩邊沒有護欄,兩端也還沒接上,這麼像電影的場景的工地,我居然沒有上去!!!

真的是恨啊!

不過我也沒花很多時間在恨啦!船上的工作人員在委員暫時離開的空檔,

均呈現著一種放空的狀態,實在是拍照的好時機。

只是現在想起來,還是恨啊…………….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