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11 再戰 Topaz 應用

20230411 再戰 Topaz 應用

自從用了 Topaz 之後,雖然沒有考試都考第一名,但是拍照的時候自由度大很多。

怎麼說?就是以前不好拍的,覺得拍出來沒有用的,現在或許都可以試試看。

尤其是在拍鳥的時候。

有時鏡頭就是這麼長而已,但是又有一隻絕世好鳥在你面前時怎麼辦?拍還是不拍?

拍啊?但拍了可能也是白拍,畢竟太小了,解析度這麼低的狀況下,影像也很難應用。

但是自從買了 Topaz 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先拍了再說,回來慢慢處理即可。

當然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如願處理成功,但有拍有機會,比方說今天拍的紅腹濱鷸。

紅腹濱鷸不算普遍的鳥,但非繁殖羽時不好確認,僅有繁殖羽時可以明確的鑑種。

難得看到一隻繁殖羽的紅腹濱鷸,應該是北返過境鳥,要準備回去極地繁殖了。

但是距離遠的要命,偏偏只帶了 500mm 的砲,忘了帶 1.4X 出門。

怎麼辦?還是要硬著頭皮拍啊?這麼少見的繁殖羽怎麼可以不拍?

於是得到這個影像:

有沒有看到照片正中間的那隻紅肚子的鳥?主角就是他了,已經是 500mm 的砲了。

先裁切出來看看畫質,今天光很漂亮,畫質應該撐得住。

嗯嗯!還算可以,有焦、沒震動,只是大小只有接近 600X400,真的很小很小的畫素。

先進去 Topaz Gigapixet AI,選擇 Low Res(低解析度)然後放大到 3600 X 2400,

等於放大 36 倍耶!得到下面這張:

其實已經好非常多了,整張看起來已經沒什麼問題了。

以這樣的畫素,輸出到 8 X 10 都還是可以勝任的。

再進入 Topaz Sharpness AI 做精修,

此時建議選擇只做紅腹濱鷸,要不然散景的地方會變得很奇怪。得到下面這張:

去掉一點雜訊、稍微銳利化一點,感覺滿自然的一張照片,看不出已經動過這麼多手腳了。

至於那嚴重的二線性和軟體無關,Canon FDn 500/4.5L 的二線性本就世界嚴重的。

有沒有很神奇?從原本 600X400 那種連在電腦上看都不夠的解析度,

轉眼間就變成可以輸出成超過 8 X 10 吋照片的解析度了,而且看起來還很自然。

希望經過今天的介紹,當初有一起團購這個軟體的朋友們,可以好好的多加利用。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30407 清明節的鬼故事

20230407 清明節的鬼故事

常可以聽到說中國人或是說華人的美德之一就是慎終追遠 bilibala 的講一堆。

說的自己有多敬愛自己的祖先,說的自己有多麼孝順,

人死後要守喪幾年又幾年的,搞的好像無時無刻想要和祖先在一起。

從小到大對這件事也沒有懷疑過,直到我去了法羅群島和挪威之後,一切都改觀了。

其他國家的狀況我不知道,畢竟沒去過,上次去冰島也沒有特別注意別人家的墓園。

但是法羅和挪威的墓園真的是深得我心,我還在墓園裡面坐了一陣子,

在別人家的墓園緬懷我家的祖先,如果他們願意交阿斗仔朋友,也可以過來這邊看看。

我們先來看看台灣的墓園、火葬場等,通常,喔!不,絕對是嫌惡設施第一名。

只要想要蓋墓園、建設殯葬園區,居民絕對和你對幹到底了啦!

搞得墳墓、靈骨塔一個比一個遠,掃墓愈來愈辛苦,於是一年只去一次就很了不起了。

疑?剛剛不是說自己最孝順了嗎?不是說自己最有慎終追遠的美德了嗎?

怎麼一點都不喜歡祖先就住在你身邊呢?

看看法羅群島的墓園,

*Kvivik 教堂旁的墓園*Streymoy、法羅群島*還有一個紀念碑*

 

法羅群島和挪威大致上每個小村落都會有自己的教堂,教堂旁邊就是墓園了。

所以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墓園,裡面就住著自己的先人。

有句話說的好,你所畏懼的每一個鬼魂,都是別人朝思暮想的人。

*Gjógv Kirkja*Eysturoy、法羅群島*遠眺教堂以及旁邊的墓園*

 

這個墓園更威了,旁邊就是露營區……..就讓遊客和我們的先人一起睡野外吧?!

也就是說不是不怕自己的祖先而已,別人家的祖先也無所謂。

*Høre Stave 教堂*Ryfoss、挪威*這是非常有歷史的,建於 12 世紀的木造教堂*

我很喜歡這座木造的教堂,除了墓園外,還備有各式園藝工具讓你使用。

可以來除除草、種種花的,當天在那邊停留時,就看到不少人來來去去。

有來種花的,有來默禱的,旁邊還有洗手的設備讓你可以乾乾淨淨的離開。

*Old Hjelmer 教堂*Hellesøy、挪威*在 Bergen 西北邊,很遙遠的一個離島上*

這座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簡單的木造教堂,建造於 1875 年。

教堂的牆角就有長條椅可以坐著休息。

從長條椅看出去的風景。既不陰森也不荒涼,就是整整齊齊、乾淨清爽的空間。

這些墓園都像是個花園而且都整理的非常好,絕對不是一年只來整理一次的。

有生就有死,死亡一直不該是禁忌或是忌諱的話題。

可以想像,週日上教堂時,來找過世的親人聊聊天,順便整理一下墓地,

或是上班時跑過去說個早,心煩或是想念時有個地方可以說說話,真的很棒啊!

這才是真的慎終追遠吧?真心羨慕這種生活場域的概念。

發表於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30403 騎腳踏車不好嗎?

20230403 騎腳踏車不好嗎?

這幾天清明連假,看到朋友在臉書上貼的訊息,整個東吉島上滿滿的人。

連假哪邊都是滿滿的人,這點倒是很正常,問題是在還有滿滿的機車…….

就是東吉現在有著許多的機車出租。東吉有多大?需要有機車?

東吉島漲潮時面積 1.5  平方公里,海拔最高 47 公尺,這樣一個小島真的需要騎機車環島?

況且公路也只有一半,沒有環島公路。

我在東吉已經辦過十多梯次的生態旅遊團了,團員由年幼到年長者都有。

大家都是用徒步的,在步行的途中也沒有發生過任何的問題,真心不懂為什麼要用機車?

這麼小的島,機車大概五分鐘就環島結束了,連同東吉燈塔拍照總共十分鐘。

然後再來嫌說好無聊喔、來這邊不知道要幹嘛?!得到下次絕對不會再來的結論。

不只東吉,整個南方四島都是需要慢慢走、慢慢感受,體會什麼是時間停止的島嶼。

當年為了想要知道日本是怎麼看待這些自然資源豐富但是交通極為不便的小島,

所以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了八重山群島中的石垣島、竹富島、西表島,

也去了好幾次北海道的禮文、利尻、天売、燒尻四座小島。

其中禮文、利尻比較大,直接從秩內開車上渡輪。天売和燒尻就是兩座小小島了。

說是小小島,天売還有 5.5 平方公里,燒尻 5.4 平方公里,都比東吉大上快四倍!

而且天売島海拔 184 公尺、燒尻 94 公尺,坡度也比東吉來得大。

但整個島就是以腳踏車旅遊為主,輔以觀光巴士。

竹富島的陽光很嚇人的,你看照片都調這麼亮了,我的臉還是黑的………..

反正人臉都看不清,就不打馬賽克了。

*竹富島的騎單車旅遊*竹富島、日本*

 

問題是竹富島這麼小,也沒有能力處理這種廢棄物,報廢的腳踏車怎麼辦?

*竹富島的腳踏車堆置場*竹富島、日本*

也是只能就這樣暫時堆置,至於後續要怎麼處理我就不知道了。

當時一句日文也不會說,無法問問當地人這些腳踏車最終的處理方式。

這樣講好像我現在會說日文了?!其實現在還是一句都不會說………

剛剛提到天売和燒尻的面積及海拔,繞一圈大約 11 公里並不大,主要是幾個坡度很嚇人。

但是仍是腳踏車為主,民宿也有提供汽車的接送。

就是到港口幫你把行李載走,然後自己去港邊租腳踏車開始環島玩耍。

*天売島港口的自行車出租店*天売島、日本*

 

*天売島郵局*天売島、日本*在小島上悠閒的騎車亂晃、看鳥,真的是很舒適*

 

*燒尻島上的便車*燒尻島、日本*在島中央爆胎,遇到好心的酪農將我載回港口換車*

這次在島中間爆胎,正在困做愁城之際遇到了酪農戶,他好心的載我回去港口換一台。

由於坡度很陡,我就不想騎回去了,哈哈!因此第二次到燒尻島才完成環島之旅。

 

*燒尻島騎車*燒尻島、日本*招牌上的黑面羊是燒尻的特產,專供銀座高級西餐廳使用*

燒尻島養的黑面羊是日本數一數二的高級羊肉,專供銀座高級西餐廳使用。

一年開放一次在地居民購買,我們第一次去有幸有吃到,第二次去就沒吃到了。

或許有人會問年輕人可以騎單車,那年紀大的人呢?

我去天売、燒尻時,也有帶過年紀稍長的旅伴一起走,

可以騎的時候就騎,騎不動的時候就牽車散步真的再不行,那就包民宿的車子也行。

如果連單車都無法騎穩的話,我想騎機車一樣很危險的。

離島的路都很窄(包含東吉島),真的禁得起這麼多機車在路上噴嗎?

離島處理廢棄物能力有限,真的可以容納這麼多機車嗎?

看看台灣一些離島,即使是大型離島,一樣可以看到滿地的廢棄汽、機車。

當一個島嶼要發展觀光時,

可不可以想一下為什麼大家要不遠千里而來,到底是想要看到怎樣的樣貌?

從羽幌町出海後回看,真的很有冰島的感覺。

我常說北海道的天売、燒尻是小冰島,但是花費省了很多很多。

想看鷗科、海豹、海雀也等都有,數量也是很嚇人的,真的很推薦前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胡思亂想 | 發表迴響

20230221 鳥類週報第 14 週-麻雀科(Passeridae )

鳥類週報第 14 週 – 麻雀科(Passeridae )

麻雀科到底有哪些成員呢?

我想各位應該會說,啊!不就是麻雀?這週寫麻雀是不是在歹戲拖棚啊?

當然不是,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寫鳥類週報的原因之一。

大家對生存於我們周遭的生物應該是已經到了一種視而不見的境界了,

每天這麼忙,走路的時候、開車的時候都在想事情,哪有時間看外面?

更別提停下來仔細地看看外面了。

加上網路一直提供的海量資料、腦袋裡都不斷地在上演各種小劇場,

對外界環境有看沒有到只是剛剛好而已。

因此想讓各位多了解每天視而不見的可愛鳥類。

現在所稱的麻雀科是指舊世界的麻雀。在生物地理上有著舊世界與新世界之分。

舊世界就是亞洲、歐洲、非洲,新世界則是後來新發現的美洲大陸。

哥倫布因為發現了美洲大陸,所以稱為新世界。

但他又將各地不同的物種在新舊大陸上亂遷移,因此還有所謂的哥倫布大交換。

對整個地球的疾病、物種、甚至人類都有著極大的改變。

另外,個人認為澳洲大陸是一個很神奇的存在,

如果有機會聊到版塊、各大洲位置上的變動時再來聊聊,真的是一個很奇蹟似的島嶼。

當年有一艘貨輪不小心將麻雀從台灣載去了澳洲,結果引起澳洲無數愛鳥人士的聚集。

因為當處屬於港內禁區,賞鳥人士強烈要求布里斯本港口管理局開放賞鳥。

該麻雀一定心花朵朵開啊!想不到在台灣的普鳥還是普到不能再普的普鳥,

到了澳洲居然造成大轟動,連港口管理局的電話都被打爆了。

總之,我們今天說的麻雀是指舊世界的麻雀,目前分為6屬43種。

嚇到了吧?路邊跳來跳去的麻雀居然有 43 種!

和麻雀關係比較接近的有雀科(Fringillidae)和鶺鴒科(Motacillidae),

以及一些新世界的鳴禽。

以前麻雀是屬於文鳥科的,現在是麻雀科,

而原來的斑文鳥、白腰文鳥、黑頭文鳥則改成梅花雀科(Estrildidae)。

麻雀科底下有六屬,台灣只見得到一屬兩種。

一個是大家最熟悉的麻雀(Passer montanus

*麻雀*金門*

 

另一個就是很不熟悉的山麻雀(Passer cinnamomeus),

*山麻雀公鳥*嘉義大埔*

*山麻雀母鳥*嘉義大埔*

 

至於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台灣就十分的罕見了,因此就不討論了。

*家麻雀公鳥*渥太華、加拿大*這在新世界屬於外來種*

*家麻雀母鳥*渥太華、加拿大*這在新世界屬於外來種*

 

麻雀的屬名 Passer 就是拉丁文的麻雀,而montanus 就很有意思了,

這在拉丁文裡面是山的意思,也就是他應該叫做山麻雀。

等等,那台灣的山麻雀又是誰呢?

台灣山麻雀的種小名是 cinnamomeus,這個字本身就是複合字,

是肉桂色的意思,滿符合山麻雀的英文 Russet sparrow。不像麻雀這樣掛羊頭賣狗肉。

麻雀的種小名是山的意思,他的英文名卻是 Eurasian tree sparrow,

好歹中文名應該是叫樹麻雀才對嘛!

麻雀有 9 個亞種,山麻雀則是有 3 個亞種。

台灣的山麻雀是屬於:Passer cinnamomeus rutilans

各位一定很好奇,我很少提到亞種,為什麼山麻雀會特別提到?

因為要和各位解說山麻雀的特徵,說半天不如來看亞種名 rutilans

這個拉丁文很有意思,就是發紅的意思,甚至可以說是略帶閃亮光澤的微紅色。

這樣各位可以想像出山麻雀的樣子了吧?

就是很像麻雀,但是羽色是在肉桂色(種小名說的)中帶著略閃亮的微紅色(亞種名)。

*山麻雀公鳥*層雲峽、北海道、日本*日本和台灣山麻雀是屬於同一個亞種*

 

很生動的描述吧?這樣就不會再覺得學名很無聊,或是覺得光看物種外型描述無法想像了。

不過山麻雀和麻雀不一樣,山麻雀是雌雄不同色,麻雀則是同色。

那麻雀呢?分布於台灣的是 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亞種,

saturatus 就是豐富的顏色。其實台灣的麻雀真的很漂亮,只是大家都沒有注意罷了。

*麻雀(黑化)*澎湖、馬公*黑化麻雀和旁邊正常麻雀一比就知道麻雀有多麼多彩了*

 

這就讓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次去獸醫院找學長聊天,不知為何獸醫院裡面有一籠的麻雀,

學長誆我說是非洲的一種雀鳥,還問我說好不好看?

那時我才剛開始看鳥,說良心話,我還真的沒有正眼瞧過麻雀,

那一次仔細的看了又看,真的覺得他還滿漂亮的。

後來學長才笑著說是麻雀啦!不要因為他是普鳥就不好好的、不認真的看他。

不過既然提到了台灣麻雀是豐富的顏色,就不得不提一下 Gloger’s rule。

這是說分布在熱帶的生物會有比較深的顏色,而分布在比較寒冷的地區會有比較淺的顏色。

剛剛有說麻雀有9個亞種,羽色最深的就是出現在潮溼的東南亞熱帶地區。

山麻雀對我來說就是比較悲慘的故事了。

以前山麻雀還不少,只要走到山裡面,淺山就夠了,就會看到山麻雀,

我從霧台到清境都看過滿滿的山麻雀。

那時山麻雀多到我很少拍他,拍的不好也都直接把幻燈片丟掉。

反正隨時都可以再拍到,就像麻雀一樣,那時真的是這樣想。

結果才沒多少年,現在台灣山麻雀大概只剩下幾個比較穩定的棲地了。

山麻雀在台灣鳥類紅皮書裡面可是被列為國家瀕危等級,全台估計不到 1000 隻。

幸好這些年有政府及學術界出手相救,在以前我上課時常提到山麻雀,

我總是說這是我們在有生之年極有機會看到在台灣滅絕的生物之一。

目前在廣設巢箱、保育行動之下,數量有機會可以回升。

但是不要以為麻雀這種超級普鳥就沒事了喔!

根據特生中心的調查,北部可是少了 40% 的數量。各位或許會覺得沒有麻雀又不會怎樣?

借用裴家騏老師說石虎的話,

他說如果一片農地無法讓石虎健康的長大,那片農地上種出來食物怎麼會安全?

我也要說,如果一個環境糟糕到連最不挑的麻雀都無法生活下去,

人們怎麼可能可以健康快樂的在那邊生活?

 

同場加映普遍常見的新世界麻雀 Chipping Sparrow (Spizella passerina),

屬 Passerellidae 科,在 iNaturalist Taiwan 上稱為美洲鵐科,wiki 稱為雀鵐科。

種小名  passerina 就是拉丁文『麻雀般』的意思。

*Chipping Sparrow*渥太華/加拿大*新世界麻雀*

鳥店長畫的圖文版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30120 關於鳥類週報之二三事

關於鳥類週報之二三事

這次又被鳥店長騙來寫鳥類週報,想知道這件事情來龍去脈的朋友請聽 Podcast。

請自行按下 SpotifyAnkor or Apple Podcast 便可以收聽到海博士的鳥時光。

因此在這邊要說的不是這件事,而是藉由寫鳥類週報而發現自己的不足。

我是個看鳥很隨性的人,出了門,有什麼鳥就看什麼鳥,也就是很懶惰的鳥人啦!

很少去追稀有鳥或是特地出門看鳥。除非是有新鏡頭、新玩具要測試,才會勤勞的跑一趟。

*卷羽鵜鶘*台北華江橋*這是因為要測試新玩具才會跑去的*

 

拍鳥也是,看到想拍的就拍,沒特別想拍的就算了,即使帶著新玩具了。

*澤鳧*嘉義布袋*這也是去測新玩具,結果拍了幾張就懶得拍了*

 

雖然圖庫關鍵字做的還算勤勞,該上的關鍵字、GPS 座標幾乎都有輸入,

但是就是沒有在計算拍攝過的鳥種有多少,也沒統計過哪些拍了、哪些還沒拍。

這些問題到了寫鳥類週報時一一浮現,其實在多年前就浮現過一次了。

那次是幫小琉球做生物圖鑑,那一陣子瘋狂拍鳥,拍的好開心。

結果到編輯的時候被告知,怎麼沒有牛背鷺的照片?怎麼沒有麻雀的照片?

那時才心頭一驚,居然會有這種事!只好趕緊又出去補拍了一大堆普鳥回來。

*牛背鷺*屏東恆春*牛背鷺是非常常見的鷺科,但是就是會忘了拍他*

 

這些年來因為分子生物技術的進步,不只是鳥類,很多生物的分類系統都大改寫。

剛剛說過我是很懶的鳥人,我還是繼續用舊分類、繼續用舊的鳥名,

反正報告是鳥店長在寫,只要他搞清楚現在的分類就好了。

但是寫鳥類週報就不可以這樣了,必須照現今最新的分類系統寫,總不能傳達過時的訊息。

這也是對我自己看鳥生涯的一個整理,邊寫邊讀很多資料,邊寫邊學看很多新的分類狀況。

*山麻雀公鳥*嘉義大埔*麻雀以前是文鳥科,現在是麻雀科(分家很久了啦!)*

節錄自鳥類週報第 14 週 麻雀科:

台灣山麻雀的種小名是 cinnamomeus,這個字本身就是複合字,是肉桂色的意思,滿符合山麻雀的英文 Russet sparrow。台灣的山麻雀亞種是:Passer cinnamomeus rutilans。各位一定很好奇,我很少提到亞種,為什麼山麻雀會特別提到?因為要和各位解說山麻雀的特徵,說半天不如來看亞種名 rutilans。這個拉丁文很有意思,就是發紅的意思,甚至可以說是略帶閃亮光澤的微紅色。這樣各位可以想像出山麻雀的樣子了吧?就是很像麻雀(同一屬),但是羽色是在肉桂色(種小名說的)中帶著略閃亮的微紅色(亞種名的描述),很生動的描述吧?這樣就不會再覺得學名很無聊,或是覺得光看物種外型描述無法想像了。

 

也想到以前碩班口試前,學長特別交代,他說沈老師特別喜歡問學名的意思。

每個學名會這樣取一定有他的意義,學分類的人一定要懂學名的意思才算是了解這個物種。

所以也趁著這次寫鳥類週報,將學名稍微解釋了一下,

希望大家起碼可以從學名去想像到這個物種的概略的樣貌,

而不要無視這串由分類學家絞盡腦汁之後所取的名字,雖然有時滿無厘頭的啦!

當然這些也是邊寫邊修正的結果,一開始並不是這樣寫的,只是愈寫愈歪,歪到彎不回來。

所以前幾週的鳥類週報並沒有學名的解釋,大概從笨蛋鳥開始吧?就是鰹鳥啦!

*藍臉鰹鳥*高雄外海*這就是一門忠烈,從屬名到英文名全是笨蛋的鰹鳥*

 

很感謝寫鳥類週報這個決定,或者是說謝謝鳥店長推這個坑。

讓我把鳥類的分類再重新耙梳一次,並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說出來。

唯有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說出來的知識,才算是真的了解。

也知道自己拍照的不足,每次出門調查,鳥店長總是會唸我,你怎麼不拍一下啊?

都會回說有什麼好拍的啦!有時就隨便按一張,只是怕忘記所以留個記錄照而已。

我算是真的喜歡鳥的人,即使是普鳥也都看得很開心,但是對於拍鳥卻不是這樣。

有時寧願拿著望遠鏡看普鳥,也不會想到要拿相機拍下來。

因為看鳥是快樂的、拍鳥是辛苦的,不過從寫了鳥類週報之後,

常常會提醒自己更勤勞一點,多拍一點,免得要寫的時候找不到照片。

像現在有著滿手的麻雀,新世界麻雀、舊世界麻雀,台灣很少的、沒有的麻雀一大堆。

結果正經的樹麻雀(就是台灣常見的麻雀)沒有幾張……….

歡迎各位有在看鳥的、沒在看鳥的朋友,一同來探索鳥類這個很有趣的世界。

發表於 生態相關, 胡思亂想,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20230118 鳥類週報第十三週 啄木鳥科(Picidae)

鳥類週報第十三週 啄木鳥科(Picidae)

台灣鴷形目可以看到兩個科,上週說的鬚鴷科(五色鳥)之外,剩下的就是啄木鳥科了。

台灣的啄木鳥有四個屬、四個種,

分別是大赤啄木(Dendrocopos leucotos)、地啄木(Jynx torquilla)、

綠啄木(Picus canus)、小啄木(Yungipicus canicapillus)。

在說這四種啄木鳥之前,我們先來聊一下啄木鳥這麼用力敲木頭,為什麼不會敲到腦震盪?

啄木鳥的主食大多是昆蟲、節肢動物等,有時也會輔種子、果實等。

大多數的啄木鳥是以敲啄樹木的方式找出躲在樹木裡面的蟲,

再以帶刺的舌頭伸進去把蟲勾出來吃掉。

敲擊的力量相當的大,那到底要有怎樣的防護機制才可以避免腦袋撞成漿糊呢?

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非常新的說法,

2022 才發表的論文顯示,啄木鳥在敲擊木頭時就像是以鐵鎚去敲東西一樣,

就是硬碰硬啦(Van Wassenbergh et al., 2022. Woodpeckers minimize cranial absorption of shocks, Current Biology)!

作者的想法很有意思,想想好像也沒錯就是了。

目前一般認同的看法是啄木鳥的腦袋裡有著各種緩衝機制以減輕敲擊時的衝擊力。

Gammon K. 在 2014 年時根據電腦模擬的結果顯示有高達 99.7% 的衝擊力會被變形能(Strain energy)吸收(Gammon K. 2014. Woodpecker Bodies Cushion Collision Impact On Bird Brains. Inside Science.)。

這推論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問題,就是敲擊時產生的衝擊力被緩衝區吸收掉了。

但是Van Wassenbergh卻認為,這就像是把鐵鎚中間切開裝進彈簧當做緩衝一樣,

所有的力量經過緩衝就會被吸收了,這樣是會降低許多力量上的傳遞。

Van Wassenbergh 利用高速攝影機拍攝五種啄木鳥敲擊木頭的畫面,

定位並測量了嘴先、嘴基、眼睛三個位置,發現撞擊時這三個地方的相對位置並沒有改變,

也就是完全沒有所謂的緩衝,亦即沒有變形能吸收的空間,完全的硬碰硬!

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想法,也有完整的實驗佐證。

雖然有緩衝區的說法可能會被推翻,不過我們還是來看一下,

因為這就是科學演變的歷程,各種理論的假設、驗證都是需要去了解的。

以前認為啄木鳥的嘴基部有海綿骨可以吸收敲擊時所帶來的衝擊能量,

環繞腦部的舌頭可以視為安全帶的功用等等,這些都是避免啄木鳥腦袋變成漿糊的要點。

當然,新的研究只是提出海綿骨應該是沒有緩衝的作用,

對於舌頭當安全帶、閉眼睛避免木屑噴到、厚腦殼的物理防護等功能並沒有否定。

好了,我們還是回頭看看台灣的四種啄木鳥。

台灣最大隻的啄木鳥-綠啄木,在台灣屬於稀有留鳥,

種小名 canus 就是灰色的意思,也就是綠啄木整隻綠色為主,但是頭是灰色的。

綠木啄共有九個亞種,台灣的是 Picus canus tancolo

依照 Birds of the World 上的資料是分布於台灣和海南島。

真的非常大隻,體長有 30 公分左右,我也只有在太平山看過一次,很可惜來不及拍照。

那次真的是被震撼到了,居然有這麼大的啄木鳥!

第二大的啄木鳥就是大赤啄木(Dendrocopos leucotos)了,

他雖然是台灣第二大的啄木鳥,但是已經是Dendrocopos屬裡面體型最大的了。

*大赤啄木*南投、杉林溪*啄木鳥常常高來高去的,大多都是這種仰角的照片*

 

種小名就是白色和背部的複合字,各位就可以想像他的背部是有白色的。

大赤啄木這個命名其實不是很適當,就像以前的紅山椒鳥一樣。

大赤啄木指的是公鳥頭上有一大片紅色,但是母鳥的頭頂可是全黑的。

*大赤啄木*南投、杉林溪*公鳥頭頂紅色的一塊,是大赤啄木名稱的由來*

 

就像紅山椒鳥的公鳥是紅色的,母鳥卻是黃色的,現在改稱灰喉山椒鳥就比較正確了。

不過大赤啄木仍然是大赤啄木。

大赤啄木的分佈很廣泛,亞洲、歐洲都有,但是因為分布的很零碎,

因此隔離的程度比較高,總共衍生出13個亞種。你沒看錯,真的是 13 個。

台灣的亞種是 Dendrocopos leucotos insularis,為台灣特有亞種。

其中 insularis 就是島嶼的意思。而台灣的亞種是大赤啄木中體型最小的亞種。

第一次看大赤啄木的『驚嚇』程度遠勝過第一次看到綠啄木。

那是我剛開始看鳥的第一年,和屏東農專賞鳥社的夥伴一起去藤枝看鳥,

以前鳥社很窮啊!出門都是打地舖、睡廢棄工寮的,那次是在廢棄國小裡面打地舖過夜。

隔天一早就聽到響徹山谷的敲擊聲,順著敲擊聲才找到一隻大赤啄木就在枯木上猛敲。

那個聲音真的大聲到有回音,印象十分地深刻,但這才不是驚嚇的來源!

*大赤啄木*高雄、藤枝*內文中敘述敲的很大聲的當事大赤啄木,掃描時都已經發霉了*

 

接著大家就在藤枝的林道上漫步看鳥。那時有一位學長在記錄台灣的小灰蝶,

他正在拍一隻小灰蝶時,我突然聽到非常大聲的蜜蜂的嗡嗡聲,

我趕快喊學長『是不是有蜜蜂在我頭頂?』

他抬頭看了一下說你不要動,是虎頭蜂,等我拍完這隻小灰蝶我就會去趕他。

結果他還沒拍好我就慘叫一聲了,虎頭蜂往我的頭頂螫下去了……

只能說真的痛、真的非常非常地痛,然後就暈眩異常了。

學長就趕緊扶我回去廢棄國小要我躺著。

我們畢竟是農專嘛!總是會有很多認識植物的學長姊,

其中一位學姊就要大家趕緊去找姑婆芋,而且要毒性比較夠的,就是莖切開愈紅愈好,

然後帶回來擠出汁液塗在我被螫的地方。

被螫之後,整個早上都是昏昏沉沉的,塗了姑婆芋的汁液後有好轉,

直到中午過後才比較有精神。

所以我的大赤啄木初體驗就伴隨著虎頭蜂叮咬初體驗,

每次只要看到大赤啄木就會想到虎頭蜂、想到小灰蝶、想到學長居然會說等一下…….

第三種是最小的小啄木(Yungipicus canicapillus)。

*小啄木*高雄、左營*可以清楚看到幾乎是坐在自己堅硬的尾羽上面,腳趾是前二後二*

 

等等,前面不是說有四種?按照大小排下來,第三種就是最小的?那第四種是什麼?

應該說小啄木是台灣樹棲型啄木鳥中最小的,第四種地啄木是地棲型的。

*小啄木*高雄左營*小啄木是樹棲型,吃飯、休息、築巢都是在樹上,這是在整修巢位*

 

小啄木分布的海拔沒有大赤啄木這個高,大約到中海拔而已,

而且低海拔甚至平地分布十分廣泛。

各位應該常常看到我說種小名是 X+Y 的複合字(合成字),

小啄木可是連屬名都是合成的喔!

他是 Yunx (地啄木的 Jynx屬)和  Picus 兩個屬名合成的。種小名就是指灰色的頭。

小啄木也是很厲害的,共有 11 個亞種,不過小啄木僅有在亞洲有分布。

台灣亞種是Yungipicus canicapillus kaleensis,其中 kaleensis 就是指 Formosa 的意思。

這樣各位讀者或許會有疑問,亞種名是台灣,但是為什麼不是特有亞種?

根據以前的分類是特有亞種沒錯,但是目前的分類是從四川、福建到台灣,

還有緬甸以及中南半島北部都是為這個亞種的分佈範圍。他也是台灣最常見的啄木鳥。

*小啄木*高雄、左營*這張一樣可以清楚看到,幾乎是坐在自己堅硬的尾羽上面。

 

最後一種就是地棲型的地啄木(Jynx torquilla),這是屬於會遷徙的啄木鳥,

*地啄木*屏東東港*看到時天色已經很昏暗了,古老的數位相機已經盡力了*

 

在台灣是稀有的冬候鳥,在金門則較為普遍,偏向在海邊的樹林或是草原上活動。

這個屬的頭部可以轉動 180 度,並且有帶有黏液的舌頭,

啄開蟻穴後將舌頭伸進去黏取螞蟻食用,所以這屬中文稱為蟻鴷屬。

Jynx 源自拉丁文,是咒語的意思,說的就是扭動脖子的樣子很像在施咒,

呼應這個屬的頭部特別的動作。種小名也是扭動、轉動的意思。

很有意思的學名,都是在形容轉來轉去、扭來扭去的樣子。

地啄木有六個亞種,台灣的是 Jynx torquilla chinensis ,亞種名一目瞭然。

主要繁殖地是從東西伯利亞到庫頁島再到日本北海道,南限是蒙古北邊到中國的東北。

冬天則向南遷徙。

小啄木鳥在台灣海拔 2000 公尺以下相當常見,

各位不妨在公園散步時、在郊山運動時,多留意一下身邊的聲音。

如果有聽到敲木頭的聲音或是有聽到比較急促的高頻音,可以找找看他的身影。

他可是台灣最容易觀察到的啄木鳥,

可以藉由觀察他啄木頭、攀爬的動作,更進一步的理解啄木鳥的生態習性。

還沒有出門看小啄木沒關係,可以看看鳥店長話的可愛的小啄木。

這期因為寫太多沒寫到樹洞的利用,所以鳥店長就畫了小啄木工班在樹上施工,

底下小啄木仲介帶了一些會利用次級樹洞的鳥類在看房子。很有意思的呢!

 

同場加映,前面提到台灣最小的是小啄木,北美最小的是絨啄木(Downy woodpecker)

*絨啄木、雄*渥太華、加拿大*雄鳥的頭頂會有一小塊紅斑*

*絨啄木、雄*渥太華、加拿大*雌鳥頭頂就沒有紅斑了*

*北美黑啄木*渥太華、加拿大*全黑的啄木北美沒有喔!這個黑啄木還是有白色的部份*

*北美黑啄木*渥太華、加拿大*還記不記得五色鳥是粗脖子鳥?這張就可以知道啄木鳥的脖子有多細了*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231 所有敗家的起點

所有敗家的起點

在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最後十分鐘來聊聊敗家的起點好了。

攝影最常聽到的是器材不重要,重要的相機後面的那棵腦袋。

個人認為是對也是不對。

有時腦袋再重要,你的器材要是做不到你心裡想要的樣子,再會想也沒用。

當然,沒有在想的,給他再好的器材也沒有用就是了。

就讓我想起一句話,好東西一定貴,但是貴的不一定好。

在攝影的路上我為什麼這麼在意鏡頭的素質?故事是從 1990 年開始的。

那年我在屏東基地服役,那個年代的部隊還是管的很嚴,連 BB Call 都不可以帶進去部隊,

當然相機就更別提了,絕對是不可能可以拍照的。

原先志願到屏東基地是想要去空照單位當暗房兵的,就是沖洗空拍中隊拍攝回來的照片。

無奈剛下部隊時該單位沒有缺,於是就到了修護單位,修最新的 C-130H。

等到暗房單位有缺的時候,部隊的分座不放人,於是就與暗房無緣了。

幸好那時候部隊的行政官也喜歡拍照,我們常常一起聊攝影,

有一天發現空軍居然有辦藍天攝影比賽,真是天下掉下來的好機會。

我就和行政官利用參賽的名義向部隊申請攝影證,並由行政官帶著我在部隊內自由的拍照。

這個攝影證從我入伍第一年開始申請,申請下來時我都快退伍了………..

*Canon T90+Tamron 70-210mm f/4*

近距離看著 F104 起飛,後燃器點起來的時候,真的是讓你整個人都在震動,相當地震撼。

雖說行政官帶著到處拍,但是到每一個單位還是都要先和該單位的分座打個招呼。

因為雖然有攝影證,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拍照的,那年接收的反潛機 S2T 就不行拍。

*Canon T90+Tamron 70-210mm f/4*

這就是反潛機,不過不是 S2T,忘了是 S2A 還是 S2E,應該是 2E 吧?

那時還沒什麼錢買器材,當個下士一個月六千多元而已,用的是一支鳥鳥的騰龍鏡頭。

各位比較年輕的朋友或許會覺得騰龍不錯啊?呵呵!那是現在的事情了,想當年………..

當年 TAMRON、SIGMA、TOKINA 可都是沒錢買原廠鏡頭的不得已選擇,

畫質真的都很鳥,不像現在這些廠牌還是有幾支算是外星科技的好鏡頭。

為了那次拍照,我還特別帶了一台 6X9 相機、一台 135 相機進去。

*Mamiya Super 23 + 69 機背、鏡頭忘了*

大底片真的有差,拍出來細膩非常多。

不知道當初是在想什麼,120+135 好像總共才拍了四卷底片。

*Canon T90+Tamron 70-210mm f/4*

那天剛好 C130 在訓練觸地重飛(Touch and Go),所以可以一直拍到降落和起飛的畫面。

正片(幻燈片)洗出來後看著當然是很開心,部隊也一堆人要加洗照片留念。

又想到,這大概是我這輩子唯一一次可以正大光明的在各個分隊中遊走、拍攝,

甚至是可以公開展示在部隊中拍攝的照片。

底片機年代,影像素質取決於鏡頭。數位年代就辛苦了,機身和鏡頭是一樣的重要。

心想,如果鏡頭可以再好一點,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影像素質?

於是參與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標會,在部隊可是禁止參加標會的呢!

我參加的是外面朋友的。標會的金額我只記得是兩萬多。

我再湊一點錢,大概就是兩萬多,買了人生中第一支 Canon 的 L 鏡,80-200 F4L。

這支鏡頭真的好用,發色非常的漂亮。有多漂亮?我來說個小故事。

以前常常參加攝影比賽賺賺小錢、賺賺底片,送件前都會在學長的視聽室辦初選。

學長有一台 Leica APO 鏡頭的幻燈機,都會在那邊把想要參賽的幻燈片一張一張投影。

找了幾位會攝影、幾位不會攝影的朋友一起來票選,決定哪幾張要去參賽。

以前攝影老師的名言,如果你想參加的攝影比賽可以丟十張照片,要怎麼挑?

三張你最喜歡的、三張你無感的、四張你最不喜歡的,通常是你最不喜歡的會中!

所以我每次參加比賽前都會請一些不會攝影的朋友來幫忙看片子,免得挑到一堆自爽的。

只要幻燈機打出來正片是 80-200 那支 L 鏡拍攝的,通常都會有『哇』的聲音,

然後就會聽到這張顏色好漂亮、這張好立體、這張層次好棒等等,就知道 L 鏡有多好了。

連不會攝影的都看得出來!

加上後來在照相館打工,照相館自己有在沖洗幻燈片,每天都要看數十卷幻燈片。

有些顏色、層次真的美到不行。就會看一下底片編號對回去看是誰送件的。

因為小相館大家都很熟,看到名字就知道他用的器材是什麼。

大部分會讓我想回頭查看是誰送件的,結果不是 Leica 就是 Canon L 鏡拍的。

我也從那時候才相信 Leica 不是吃名聲而已,敢賣這麼貴,是真的有料。

還有相機背包為什麼這麼中意 TENBA  的?也是實戰經驗所得啊!

那時新聞局的攝影官常常來店裡聊天,

有一位把公發的攝影包換成 TENBA 的,另一位還是用買相機送的那種。

從沒聽過用 TENBA 的在抱怨相機故障,但是另一位一天到晚在壞。

後來才知道他們為了趕時間都是騎機車去拍攝,相機包就放在機車的前踏板上。

吸震、隔震效果不夠好的相機包,機車的震動就足以讓你的相機、鏡頭和你說再見了。

腳架用 Gitzo、閃光燈用 Metz、相機包用 Tenba,都是那個時期建立起來的觀念。

當然現在好貨比我那個年代多很多,不過那個時候我用的那些東西幾乎都是終生保固。

Gitzo、Tenba 還有我用的 Swarovski 望遠鏡,都是終身保固,現在都沒有提供了。

我的望遠鏡用了 20 年後,不管是外觀還是鏡片都已經慘不忍睹了,

寄回奧地利重整,奧地利直接寄一支新的回來,我只花了來回運費 700 元。

當年買的 Gitzo 到現在還是頭好壯壯正常服役中。

現在的 Tenba 比較不行了,據說當年的 Tenba 的內襯可是用 F1 賽車安全帽的內襯。

總之,那一次部隊拍照的經驗讓我覺得影像品質的重要性。

買個好東西可以用久久,總比買一堆爛東西,然後邊用邊嫌,一直換東換西的好。

況且一次到位,總結算起來花的錢不一定花比較買一堆爛貨多呢!

我還是老話,我從不勸敗,我都直接勸攻頂。

因為所有的影像都是按快門那一瞬間才存在,過了就是過了,不可能可以再回頭拍攝。

旅行也是啊!器材的錢反而是旅行中花費最少的而且是可以重複使用的,千萬不要省!

這篇文章從 2022 寫到 2023,花了兩年的時間勸大家敗家、攻頂,還不趕快行動嗎?

*Canon T90+Tamron 70-210mm f/4*

這張是 C119 起飛離場的畫面,真的是一個時代的過去,底片機停產了,底片也相繼停產。

這邊用的 135 底片都是 Kodak EPR 5017,是我當年最愛用的底片,沒有之一。

而 120 用的則是 Fujifilm RVP50,顏色真的很漂亮,粒子細膩,但我就是嫌他太艷麗。

這張底片顆粒掃描的很清楚,去雜訊時天空雲彩會變得非常難看,

所以我就保留這些雜訊,也讓我保留一點類比世界的浪漫。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21224 鳥類週報第 12 週 – 鬚鴷科

鳥類週報第 12 週 – 鬚鴷科(Megalaimidae)

水鳥談好久了,先轉換一下心情,我們來談談山鳥好了。

五色鳥(Psilopogon nuchalis)是台灣山林中除了鵯科以外最常聽到的聲音。

五色鳥科算是俗稱啦!正式的中文名稱是鬚鴷科(Megalaimidae),

大家如果從中文的科名聯想,一定會認為這個科就是有鬍鬚的啄木鳥的意思。

錯!其實他的英文科名是大脖子鳥的意思。

Mega 在希臘文中就是大的意思,laimos 則是喉嚨。

各位可以想像一下,一般啄木鳥的脖子其實是細細的,

五色鳥這個科則是大脖子,和啄木鳥纖細的外觀上完全不同。

*五色鳥*屏東、牡丹*五色鳥的五短身材和纖細的啄木鳥有著極大的差異*

除了脖子不同以外,還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當然就是從他的屬名來看,Psilopogon 是希臘文的裸露的鬍鬚,

也就是這一屬有著特殊的鬍鬚,不過這特徵是這一科共同的特徵。

鬍鬚是哺乳類的說法,在鳥類是稱為 rictal bristles,是長在上嘴喙基部的毛髮狀羽毛。

以前因 rictal bristles 多見於食蟲的鳥類,

因此認為他是類似捕蟲網的結構,有助於空中捕食昆蟲。

*五色鳥的 rictal bristles*高雄、鳳山*rictal bristles 指長在上嘴喙基部的髮狀羽毛*

但是根據  RJ LEDERER(1972)發表的 THE ROLE OF AVIAN RICTAL BRISTLES

一文中指出,並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這些毛髮狀羽毛在捕食昆蟲上有任何助益。

反而在某些鴟鴞科成員的 rictal bristles 基部可以發現帕西尼氏小體,

這是一種震動壓力感應器,對突然的震動變化很敏感。

也可以在其他鳥類上發現一些壓力感應器,

所以認為 rictal bristles 應該視為偵測壓力的感受器可能比較適當。

這就要回到鴷形目了,鴷形目大多以各式蟲類為主食,

而鴷形目中的五色鳥與巨嘴鳥是少數以果實為主食的。

*五色鳥吃果實*高雄、鳳山*五色鳥是以果實為主食*

*五色鳥吃昆蟲*屏東、萬里桐*雖以果實為主食,偶而也會吃昆蟲*

也就是五色鳥是以果實為主食,所以長了明顯的 rictal bristles 真的與空中捕食昆蟲無關。

大多數的鳥類腳趾是前三後一的排列,但是樹棲性的鳥類大多有著對趾足,

就是前二後二,前面為 2,3 趾,後面為 1,4 趾,這樣有助於在樹上穩固的攀爬。

五色鳥與啄木鳥的腳趾都有前二後二的特徵。

*五色鳥*高雄、左營*可以看到五色鳥的腳指頭為前二後二*

至於啄木鳥特有的堅硬尾羽在五色鳥可是沒有的喔!

五色鳥的尾羽羽軸是有比別的鳥硬,中央最硬並向外硬度遞減,

因此僅能利用較短尾羽稍微支撐一下,不能像啄木鳥那樣堅硬到可以當『椅子』坐。

*五色鳥*台北、中正紀念堂*五色鳥尾羽羽軸不夠堅硬,無法當椅子坐*

啄木鳥啄樹木是為了覓食,當然也有當做巢位的,但是五色鳥啄樹木就是為了築巢而已。

前面有說過,五色鳥有著大大的嘴喙,所以不是拿來敲、啄的,是拿來鑿、挖的。

*五色鳥*高雄、左營*可以看見五色鳥將挖鑿出來的木頭啣出丟棄,不是像啄木鳥那種啄的木屑滿天飛的景象*

所以五色鳥比較偏向軟性材質的樹木,甚至是枯木。

所以有時清除枯倒木時,五色鳥可是會遭到池魚之殃的。

裸露的 rictal bristles、較柔軟的尾羽、粗壯的嘴喙、較粗的脖子、不同的覓食方式,

都是他與啄木鳥不同之處。

所以個人對擬啄木這個名詞很反感,五色鳥就根本不是啄木鳥,從外觀到生活習性都不同。

甚至是屬名、科名也完全和啄木鳥無關,為什麼要將他的中文名改成台灣擬啄木呢?

實在是令人不解。反過來,為什麼不說啄木鳥是擬鬚鴷?擬五色?

前面說過,五色鳥是台灣山林間非常容易聽到且辨識的聲音,

常常可以聽到宛若敲木魚的聲音,那就是五色鳥的聲音了。

不只在淺山可以發現,平地有樹木的地方也可以見到,因此公園、校園也常可見到五色鳥。

因為體型大、羽色漂亮,築巢、育雛時畫面又好看,因此常常吸引大批拍鳥人士拍攝。

應該也是台灣鳥類照片數量上數一數二的了。

*五色鳥育雛*高雄、左營*拍攝野鳥,尤其是育雛、抱卵等照片,請勿有過度接近、打擾,甚至修剪枝條等不良行為*

 

個人很喜歡看五色鳥,

因為他雖然鳴叫聲響亮,但是因為保護色實在太好了,根本很難發現。

*五色鳥*高雄、鳳山*五色鳥多在樹叢中,隱蔽性相當地高*

一旦發現或是看到他站在裸露處用力的鳴唱著,心情真的會很好,

會突然讓人覺得自己就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不,應該說,突然發現大自然接受了你,願意讓你走進他的世界,

因為你懂得駐足欣賞他的美了。這真的是看鳥人最開心的時刻。

台灣就一種鬚鴷科的鳥,就是五色鳥,而且還是特有種喔!

不要以為在台灣那麼常見就不珍惜,離開台灣這個寶島,可是就再也見不到他了。

別懷疑,五色鳥的美麗的身影、特殊的鳴叫聲,絕對是不少人身在異鄉時的鄉愁之一。

來看看鳥店長畫的可愛的五色鳥與小啄木兩位小屁孩的對話。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214 鳥類週報第 11 週 – 鷗科最終回

鷗科最終回

前兩週聊了燕鷗亞科和鷗亞科的分類,大家一定看的很辛苦。

這週來聊一下個人看鷗科的經驗,有開心也有非常辛苦的,

讓大家放鬆一下,也希望大家可以跟著我進入看鳥的喜悅之中。

以下文字有些已經發表過在鶵鳥報了,我重新整理、改寫一下,使之適合單獨及網路閱讀。

+++++++++++++++++++++++++

說到看燕鷗的經驗,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澎湖的貓嶼了,沒有第二了。

貓嶼為玄燕鷗繁殖、聚集的重要棲地,距離馬公有 18 海浬,

搭乘一般漁船單趟大約需要 2-3 小時,因地勢陡峭,想要上岸、甚至要爬到山頂甚為困難。

由於是去拍攝紀錄片,因此我們不只要登島,且頂端還要有一塊可供攝影、夜宿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平台上不可以有鳥築巢,避免誤踩或是過分干擾鳥類棲息。

記得那天船長還特別繞行貓嶼,看看要怎麼才能登島,整個攝影團隊找了又找,

終於找到一處可以勉強登陸,又有一條路徑可以爬到有小平台的頂端。

其實上島後才是考驗的開始,整個貓嶼是完全沒有遮蔭處的,且平台非常地小。

那次拍攝器材計有兩架 HDCAM、一架側錄用的 DVCAM,

等到三支重型腳架、監視器、電纜等裝好後,連站的地方都快沒有了,根本不可能紮營。

*貓嶼上的小平台*澎湖、貓嶼*可以看到平台就這麼小一片而已*

 

澎湖的夏天可不是開玩笑的,一行人被太陽晒的頭昏腦脹,

攝影工作也因為陽光太強烈導致反差過大而暫停,也就是攝影裡面常說的光線很硬。

就這樣熬到了接近黃昏的時候才得以開始拍攝。

原以為晚上就可以好好的休息了,誰知道晚上才是如夢靨般的難熬。

因為畫面的需求,晚上還有拍攝月亮與海面夜景的需求。

白天時天光明亮,地上的電纜、視訊線,甚至較遠一點的玄燕鷗、鶵鳥等通通看得到。

但晚上擔心開燈會干擾燕鷗的作息,都只使用亮度極低的小燈光。

這時才發現根本是寸步難行!崎嶇的平台上充滿了訊號線、各式錄影設備、個人裝備等,

想不到還有趁著夜色慢慢接近我們的燕鷗大軍。

移動位置時怕沒踩穩跌倒、怕踢到訊號線、怕撞到腳架,更怕踩到燕鷗的鶵鳥,

形容整個攝影團隊困坐愁城一點也不誇張。

好不容易夜間畫面拍攝完畢,一行人才發現無法躺下睡覺。

因為用看的是覺得還算平坦的地面,躺下去才知道真的非常崎嶇,

到處都是凸起甚至是尖銳的小石塊,根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平整躺平的地方。

眾人就用各種離奇的姿勢躺著,因為又想要躺平、又要閃開突出的玄武岩。

但因為真的很累,所以一下下就睡著了。

若是以為這樣就到天亮了,那怎麼會是更難熬的夜晚呢?

只要睡著沒有在動作,鳥蝨就開始跳到你身上了。

雖然不會被咬,

但是這些鳥蝨在脖子、手臂、腳上等處走來走去真的很癢,癢到你無法睡覺!

於是打個盹就被癢醒全身拍一拍,好不容易喬好姿勢剛入眠就又被弄醒了,

更可怕的是出現了不少的蜈蚣。

晚上就在又要趕鳥蝨、又要隨時爬起來檢查周遭有沒有蜈蚣中慢慢的度過。

到了半夜一點左右,脾氣很好的攝助突然站起來邊摔衣服邊罵國罵,

就可以想像那些鳥蝨在當時有多令人沮喪了。

好不容易撐到快天亮了,攝影組已經準備好要拍海面上的日出。

天色漸亮,大家才慶幸昨晚真的都忍耐下來了,

原來這些鶵鳥、燕鷗趁著夜色到了離我們這麼近的距離。

如果我們亂走動,或許真的會踩死鶵鳥的。

結果當天是令人失望的,並沒有海面日出的畫面,大家只能沮喪的等著雲後日出。

就當太陽光從雲後露出時,突然間整個貓嶼的燕鷗全部都起飛了,

就在我們的前方、上方、後方、各個方向一起大聲鳴叫起來!

*貓嶼的日出*澎湖、貓嶼*太陽出現時,所有的燕鷗都一起鳴叫*

 

真的是很令人感動的一瞬間,我想應該不只我在觀景器裡淚眼朦朧吧?

整個攝影團隊沒有人說話了,全部都浸淫在這個難以言喻的氛圍中,

眼睛在觀景器中看著燕鷗群飛與日出,耳朵聽到的全是鳥鳴聲。

整個過程大約持續了五分鐘左右。當空中鳥鳴聲漸減後,

突然有一位攝影師大喊了一聲『爽』!

這時大家如同大夢初醒般的紛紛發出爽快的叫聲,

好像真的想把前一晚的所受的鳥氣全部發洩掉。

突然有人發現我們身邊有一隻玄燕鷗的鶵鳥在呆呆的看著我們這群瘋子。

攝影師從身上拿出傻瓜相機,就這樣貼著牠拍下了這張讓我印象深刻的玄燕鷗。

*玄燕鷗*澎湖、貓嶼*島上的鳥都不怕人,反而是我們怕他*楊湘文攝影*

那時的感動一直到現在仍在,

只要看到玄燕鷗,就會讓我想起當天的狀況,仍舊可以使我感動莫名。

我想,我這一輩子都會繼續看鳥看下去吧!

只是很可惜的,當年在迷錄影,所以照片拍的有夠少的。

就在悲情但充滿感動的貓嶼結束後,攝影團隊一行人回到馬公後居然沒有休息,

換一艘船又轉往小白沙嶼,真的是有這麼熱血就是了(其實是拍攝經費有限)!

小白沙嶼是玄武岩保護區,

因為拍攝的需要,攝影團隊早將澎湖的玄武岩保護區、海鳥保護區都申請進入許可了。

小白沙嶼和貓嶼一樣是沒有港口的,但是比起貓嶼實在是好太多了。

小白沙嶼顧名思義就是有一片潔白的沙灘,所以直接像海軍陸戰隊那樣搶灘即可。

眾人將攝影器材、過夜的裝備等接力搬上沙灘後就急急忙忙紮營了。

這裡和貓嶼比真的是天堂啊!

架好帳棚和炊事帳,安頓好器材後躺下去的瞬間,每個人都在歡呼啊!

*小白沙嶼的營地*澎湖、小白沙嶼*由小白沙嶼制高點拍攝沙灘上的營地*

大夥兒都賴在柔軟的沙灘上了,此時已沒有人想要爬起來攝影,

連號稱鳥人的鳥老闆都決定補眠先。

睡著睡著突然下起了一場小雨把大家驚醒,嗯嗯!是該工作了。

就在細雨中看到了紅燕鷗叼著一尾丁香魚站在堐邊,雨絲加著背後的逆光,好美啊!

這是我第一次覺得紅燕鷗親切可人。

怎麼說呢?紅燕鷗是很兇的鳥,在護巢時絕不『腳』軟。

一般燕鷗或者說鳥類都有護巢、護幼的行為,

對於接近鳥巢、鶵鳥的不明生物進行誘騙、驅趕、攻擊等動作。

誘騙最厲害的行為就是擬傷,親鳥看到有侵入者接近鳥巢時,會跑到該生物前面假裝受傷,

可能假裝跛腳、可能假裝翅膀受傷把一邊的翅膀伸出在地上拖行。

*燕鴴*屏東、高屏溪*正在擬傷的燕鴴,假裝翅膀受傷,引誘掠食者靠近自己*

 

這時侵入者可能就會轉移注意力去追這隻親鳥,

親鳥就使出一跛一跛的、飛一小段就掉下來等演技誘使掠食者遠離鳥巢,

等到離的夠遠時,呵呵!突然恢復正常就飛走了,留下一臉錯愕的侵入者。

*東方環頸鴴擬傷*嘉義、布袋*東方也是演技派的擬傷高手*

 

但是紅燕鷗可不來這套演技派的,牠可是直接直球對決,

大多是用爪子猛力抓攫侵入者的頭部。

蒼燕鷗大多是嚇嚇人而已,雖然飛的很低,我還沒碰過真的攻擊下去的。

但曾親眼目睹過紅燕鷗攻擊同行的鳥友,就是直接往鳥友的頭部抓下去,

瞬間天空就飛舞著被抓掉的頭髮。

幸好人沒有受傷,但是真的對紅燕鷗的攻擊能力印象深刻。

好了,回到這隻雨中的紅燕鷗,斜雨中逆光的身影,真的是一改我對牠兇狠的印象。

雨勢稍歇,就開始努力的拍攝工作了。這裡除了紅燕鷗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白眉燕鷗。

順著沙灘後方的坡道爬上了小白沙嶼的制高點拍一些空景,隨意走走到處拍拍,

拍了一下午的鳥覺得好累,就在太陽有點變黃時找了個景觀好的地方就坐下來休息。

坐著坐著,享受這難得的空檔時,突然有幾隻白眉燕鷗就降落在離我不遠處。

怕自己亂移動嚇跑了這難得接近的鳥,就靜靜的坐著,

緩慢的移動腳架想要拍下這難得的接近。

當然是拍到了,拍的時候眼睛都是貼在觀景器上的,心思也都在構圖、畫面比例等事上面。

當攝影到一段落了,將眼睛離開觀景器休息一下。

天啊!不看還好,一看真的是嚇到了,我居然被白眉燕鷗包圍了,我的四周都是鳥。

呵呵!不要想像成我手邊就有鳥的畫面啦!

真實狀況是大約以我為中心的若干公尺內沒有鳥,以外就都是鳥了。

各位可以想像成抗生素的紙錠擴散法(paper disk diffusion method),

就容易明白現場的狀況了。

那時的感動與當天早上日出時玄燕鷗群飛的感動不相上下,

原來人與鳥可以這麼地接近。只要我們願意靜下來。

小白沙嶼的錄影帶連結請按:小白沙嶼錄影連結請按我(會另開視窗)。

p.s. 當年是 DV,只有 720X480的解析度,就不要太要求了,已經是用 Canon XL-1 拍的。

除了澎湖的燕鷗讓我印象深刻外,再來的就是冰島的北極燕鷗了。

澎湖的燕鷗很親人,我想因為是在跨海大橋舊橋墩,離你有一個海的距離;

在貓嶼、小白沙嶼,可能是擠不下了只好往你靠過來。

但是在冰島,北極燕鷗就在大馬路邊築巢…….真的很令人難以想像。

冰島政府是我很欣賞的一種體制,我很喜歡小政府。

政府僅提供最基本的,其他人民要自負。

通往首都的海底隧道是單向的,每幾百公尺就有一個避車灣,誰晚到避車灣誰就要讓路。

挪威狹灣的橋樑更是兇狠,很多都沒有紅綠燈,

不僅單向還沒有避車灣,看到橋上有車還要開進去?就乖乖倒車倒出去吧!

冰島的公路除了主要幹道外,很多都是碎石子路,

大多數的路寬就是剛剛好讓你可以會車,即使一邊是斷崖也不會有護欄。

反正你要上路就自己小心,你要開車不留神開到斷崖下也是你自己的事喔!

這些北極燕鷗會在一些路比較寬的路邊築巢了,真的比隨便鳩還隨便耶!

*北極燕鷗坐巢*Örlygshöfn、冰島*就在大路邊隨地做個巢,隨便鳩表示欣慰及羨慕*

但是也可以發現這個國家的人民有多和善了,不會隨便找路邊的孵蛋的北極燕鷗麻煩。

甚至就在大路邊直接上演餵食秀了。

*北極燕鷗餵食鶵鳥*Örlygshöfn、冰島*平整的地方就是車道了,可以看到離路邊多近*

鷗亞科的則是對北極鷗印象非常深刻,

一般鷗亞科的鳥都給人一種很吵雜、聒噪、搶食的印象,尤其是在海底總動員裡面。

那一幕眾多海鷗大叫著『mine、mine、mine』真的是很可怕啊!

在北極時,我們在海冰的邊緣尋找北極熊,找到的時候北極熊居然跳海游泳走了,

*北極熊*Pond Inlet、加拿大*同場加映,北極熊跳海游泳,還會不時回頭看我們*

 

我們只好坐在海冰邊緣繼續等獨角鯨路過。

突然發現剛剛北極熊站著的地方有一隻絨鴨的屍體,

幾乎沒有頭部了,不是很好認,加上帶隊的 Innut 嚮導說不可以拍屍體,而且態度很堅決,

嗯!看看嚮導背上那支可以獵殺北極熊的長槍,我決定相信他是認真的。

他們說這是他們的禁忌,因此也不好去翻弄確認他到底是誰。

我們離開後來了幾隻北極鷗,本來以為是要來吃絨鴨的,

誰知道就靜靜地站在絨鴨的身邊,偶而翻弄一下絨鴨,但是確定沒有吃他。

*北極鷗*Pond Inlet、加拿大*

 

真的和印象中的鷗都不一樣,沒有吵雜的叫,也沒有躁動,就只是靜靜地站著。

也由於北極鷗本身就是充滿喜感的樣子,讓我覺得在海冰邊緣在上演一齣黑色喜劇。

高緯度地區的鷗是非常地常見了,去日本北海道、冰島、法羅群島、挪威等地看鳥時,

海邊、港口邊真的都是滿滿的鷗。

不過這些鷗就如同剛剛說的那樣吵雜、爭食。所以才會對北極鷗印象如此深刻。

*銀鷗搶食*Gamlarætt Ferry Port、法羅群島*銀鷗要搶暴風鸌的食物*

 

最後一樣是鳥店長畫的圖文版,個人覺得圖文版其實比較好閱讀。

而且這週還有彩色繪圖呢!但是又希望文章內有照片,真的是兩難啊!

 

發表於 未分類,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鳥類週報第十週 鷗科(鷗亞科)

這週終於來到了大魔王之一的鷗亞科了。

鷗科的分類在上週的燕鷗亞科中已經提過了,粗分為鷗、燕鷗、剪嘴鷗、玄燕鷗四種。

這週要說的鷗就是最後一個大類。

鷗科中比較混亂的就是大鷗了,偏偏只要是想到海邊、港口,

尤其是國外的港口,大家腦海中一定浮現滿滿的海鷗在天空中飛翔、地面上行走。

或是卡通裡面一起喊著『買買買』的海鷗。

海鷗與我們生活如此接近,

沒有把他搞清楚好像很不舒服,但是要搞清楚就得花一些精神來談談分類。

但是上週說過了,好像有點偏離當初寫鳥類週報的初衷了,

本週還是會提到分類上的變動,沒辦法,這是要搞清楚鷗亞科的宿命。

我們就先來看看大鷗吧!

所謂的大鷗就是大型的鷗,若是以體長 50cm 以上來分界的話,

常見的大致上就是灰背鷗、織女銀鷗(銀鷗)、蒙古銀鷗、小黑背鷗,

漁鷗、海鷗等在台灣就不是常見的了。

海鷗在前面被我當成統稱,但還是要說清楚,海鷗可是 Larus canus 種的正式中文名喔!

*(歐亞)海鷗*Runde、挪威*這就是海鷗,不過這個海鷗是專指 Larus canus

在 eBird 上比較好,稱為歐亞海鷗,這樣要搜尋資料時比較不會跑出一推莫名其妙的網站。

為什麼說目前呢?

因為鷗的觀察環境大多不良,鷗常出現的地方不是在風很大的海邊就是在天上噴來噴去的。

但是因為長得都很像,不停下來讓你好好的看,有時還真的不是很好區分。

比方說數十年前鳥會的紀錄就只有灰背鷗(舊名大黑脊鷗)和銀鷗(舊名為黑脊鷗),

以目前來看,這個記錄就不太可靠了,當然不是以前的人看鳥不認真。

一來是分類系統或是分類資訊不夠發達,別忘了,當年可是沒有網路可以問人、查資料的。

但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影像處理技術的進步,也就是數位相機發展上的神速。

自從有了數位相機之後,子彈(底片)變得不用錢了,照片就開始大量產出了。

當畫素愈來愈高,現在 0.5億畫素的相機滿天飛,

(好啦!就是 5000 萬畫素啦!但是我總覺得講 0.5億看起來比較威。)

看不清楚是吧?100% 全格放夠清楚了吧?

所以鳥類的細節愈看愈多,以前分不出來的種,對現在來說簡單了一些。

分不出來的丟上網路,自有一堆神人幫忙解答,

雖然有些神人也不知道是真神還是假神就是了,

但是有說錯自會有其他人出來指正,所以也不太需要擔心。

因為上述的原因,使得辨識鳥種愈來愈難也愈來愈簡單…….,不過我個人是傾向前者。

有時看到一些鳥種辨識的描述,看到後來都覺得自己不會看鳥了。

這些大鷗多出現在海邊、港口,

澎湖馬公港的冬天就會有這些大鷗,台灣本島的大溪漁港、宜蘭的蘭陽溪口、

桃園的許厝港溼地、台中大肚溪口、彰化的漢寶溼地、嘉義的鰲鼓、布袋溼地、

台南的七股濕地等,都是著名的賞鷗地點。

我們先談談灰背鷗(Larus schistisagus),灰背鷗就是大黑脊鷗,

這些中文鳥名的變動對我這種老人真的很辛苦。

尤其是我有一大段時間是自己在看鳥,就是看爽的,一本 Birds of Japen 打天下。

反正看爽的嘛!也就沒有跟上鳥類改名的風潮。

為了照顧和我類似狀況的孤鳥,所以我都還是會寫出舊的鳥名,

讓一些孤鳥可以知道說的這位到底是誰。

Larus可是很大的一屬,這是北半球鳥類中物種多樣性最高的。

在 2005-2007 年間,有不少種被分出去了獨立成一個屬,總共分出去了四個屬。

Larus這個屬名是從拉丁文轉換的,就是指海邊的大型海鳥或是鷗,

種小名schistisagus是石板灰(schistus)和披風(sagus)的複合字,

顧名思義,可以想像出灰背鷗就是一種背部是石板灰的大型海鳥,

所以中文名會改成灰背鷗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灰背鷗最大的特點除了石板灰的背部以外,就是接近翅膀末端的位置有一道白色,

翅膀收合時就像一個 V 字型的白帶。

*灰背鷗*紋別港、北海道、日本*

除了這點以外,灰背鷗是常見大鷗中背部顏色最深的(個人覺得他的背部顏色真的不深),

*灰背鷗*禮文島、北海道、日本*好啦!我承認他還真的是比較深色*

成熟個體下嘴喙先端會有一個紅斑。

*灰背鷗*禮文島、北海道、日本*這是禮文島海邊灰背鷗的營巢區*

說到這裡就是大鷗最麻煩的地方了,先不說體色,那更複雜,只看嘴喙的話,

灰背鷗第一年嘴喙是黑色的,第二年只有上下嘴喙的先端是黑色的,

第三年大致上褪至灰黑色和一點點橘紅色混合,第四年才是黃嘴下嘴喙先端紅。

一般大鷗大致上第四年已經接近或是已經成體了。幸好,腳粉紅色的四年都沒變。

這些大鷗分類很困難的原因是鷗屬有所謂的 Ring Species(環形雜交種),

就是因為地理隔離等因素而產生了基因連續性變異。

相鄰棲地的兩個種可以雜交,不相鄰棲地的不行雜交,

但是首尾相鄰群體卻因為基因變異過大而不能雜交了。

分布於北極圈外環的鷗屬可說是環形雜交種教科書等級的範例了。

從英國開始往北美、東西伯利亞、西伯利亞、北歐,

這樣剛好形成一個環狀,共有七種(含亞種)。

其中一和二可以雜交但是一和三不行,以此類推,但是最後的一和七也不行雜交。

北歐和英國明明很近,但是北歐和英國的種卻因為基因遞變後差異太大而不能雜交了。

也就是銀鷗本身的微小差異已經更多了,

但是有些還會和一些同域的不同種鷗雜交,使得分類上又更困難了。

不過另外一個研究顯示環北極圈鷗屬不是由一到七這樣演化的,

是另兩種演化路徑的合體,只是剛好形成一個環狀。

銀鷗(Larus argentatus)目前是認為五個亞種,

台灣有的銀鷗是織女銀鷗(L. a. vegae)、蒙古銀鷗(L. a. mongolicus)。

種小名 argentatus 就是拉丁文的銀色。

也是形容背部的顏色,所以他的顏色用想的就知道比第一種灰背鷗的石板灰來的淺。

vegae 是來自一艘瑞典的極地探險船的名字,蒙古就很明顯是來自地名了。

蒙古銀鷗以前是在裡海銀鷗底下的亞種,現在則是歸類到銀鷗底下。

銀鷗有五個亞種好像很複雜,如果分成三群(group)來看就比較簡單了。

一是銀鷗群(argentatus group)或稱歐洲銀鷗群,

*銀鷗*Vestland、Sætreviki、挪威*在歐洲拍的,當然是歐洲群囉*

有兩個亞種,L. a. argentatus L. a. argenteus 這兩個亞種名是要搞死誰啊?

長得像就算了,連名字都要這麼像!

第二是織女銀鷗群(vegae group)或稱西伯利亞鷗群,就是台灣看得到的兩種了。

*銀鷗(織女)*嘉義布袋*銀鷗的織女亞種*

*銀鷗*嘉義布袋*應該是第二年冬羽*

第三是北美銀鷗群(smithsonianus group),就是北美銀鷗L. a. smithsonianus)。

這樣分類就簡單多了,就是北美群、歐洲群、西伯利亞群,

其中北美群和歐洲群一直有要分家獨立成屬的看法。

好了,一定很多人很好奇(有嗎?),蒙古銀鷗和織女銀鷗要怎麼分?

大多數的蒙古銀鷗嘴先紅端前有一條小黑線,好了,結束了。

其他的特徵真的不是很明確,圖鑑上有寫蒙古頭型較圓,

但是你看同一本圖鑑上的照片,根本是織女比蒙古還要圓啊?

停棲時初級飛羽末端白點稍大,另一種是停棲時初級飛羽末端白點較大,

嗯嗯!到底是稍大比較大還是較大比較大?

算了吧!如果你看 eBirds 上的手繪圖,五個亞種我看起來都長得一樣…….

或許是我沒天份吧!因此這邊就不細說這兩個亞種的差異了。

不過如果運氣好碰到黃腳的,那就是蒙古銀鷗不會錯了。

*銀鷗(蒙古)*嘉義布袋*剛好是黃腳,嘴喙紅色前有黑斑,銀鷗的蒙古亞種*

小黑背鷗(Larus fuscus)種小名 fuscus 就告訴你是黑色的了。

*小黑背鷗*Leynar, 法羅群島*前面是成鳥,後方可能是第三年夏(還是成非繁)*

他和銀鷗其實非常類似,以前的分類還有過視為同種。

*小黑背鷗*Norðdepil、法羅群島*除了腳的顏色,其他和銀鷗真的很像*

這個種一樣有五個亞種,台灣出現的是 Larus fuscus heuglini

也就是小黑背鷗又名灰林銀鷗的由來。主要的特徵是腳黃色,但是仍有些許是粉紅色個體。

大鷗真的很難分,幸好台灣有超好心人士整理了不同齡這些大鷗羽色上的變化,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至他的網頁觀看。

很好搜尋,只要打上『銀鷗 辨識』,就會看到台灣銀鷗及小黑背鷗辨識的網頁。

如果真的不想去細分,在eBird 的登錄上就選比較大的類別,比方說銀鷗、大鷗類即可。

再來就是體長小於 50cm 的小型的鷗,常見的紅嘴鷗(黑頭鷗)、黑嘴鷗、黑尾鷗。

紅嘴鷗(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的英文名是黑頭鷗,

因為台灣看到的大多為非繁殖羽,最大的特徵就是紅色的嘴。

*紅嘴鷗*嘉義布袋*紅嘴鷗的冬羽*

但是繁殖羽時整個頭部會變成黑色的,這也是這個屬名的由來,就是有顏色的頭部。

而且紅色的嘴也會變成暗紅色,此時紅嘴的特徵反而不明顯了。

*紅嘴鷗*Seltjarnarnes、冰島*繁殖羽狀態的紅嘴鷗*

嘉義沿海溼地是紅嘴鷗在台灣最大的棲息場域了。

和紅嘴鷗最像的是棕頭鷗,甚至有些分類學者認為是同一種。

但是台灣棕頭鷗屬於迷鳥,可以用虹膜顏色以及翼尖白斑有無區分。我們就先不討論了。

還有一種和紅嘴鷗長得很像就是黑嘴鷗了。

eBird 上黑嘴鷗的學名是Saundersilarus saundersi,奇怪,紅嘴鷗屬於頭部有顏色的屬,

那黑嘴鷗整個頭都是黑色的,怎麼不是在 Chroicocephalus 屬裡面?

其實是有些分類學者認為他是Chroicocephalus saundersi

當然囉!更早以前全部都是 Larus 這一屬的。

黑嘴鷗因為繁殖地受到開發壓力,因此族群銳減,在鳥類紅皮書中屬於易危(VU)物種。

在野外觀察的話,黑嘴鷗比紅嘴鷗小一號,嘴喙是黑色的,並不會太難區分。

*黑嘴鷗*嘉義布袋*黑嘴鷗明顯比紅嘴鷗小一號,後面的禮海燕鷗是最大型的燕鷗*

黑尾鷗(Larus crassirostris)特徵還算明顯,學名就告訴我們這是嘴巴很粗壯的。

除了嘴很粗壯外,成鳥的嘴喙先端有一大型黑斑,黑斑的前後帶點紅色,

可別小看這個特徵,這種顏色的排列可是只有黑尾鷗有喔!

*黑尾鷗*天売島、北海道、日本*嘴先顏色的排列是其特徵之一*

尾羽有一道黑色的寬帶,翼尖沒有白斑,這些都是主要的特徵。

*黑尾鷗*禮文島、北海道、日本*這是在前往禮文的渡輪上拍的,黑色尾羽相當明顯*

至於不同齡的亞成鳥,嘴端大致上就是黑色的,尾羽的寬帶與體色較為接近,約為深褐色。

*黑尾鷗*天売島、北海道、日本*天売島公路邊的集體營巢區*

好囉!台灣常見的鷗科鳥類大致上分為兩週把他說了一遍,有的很好認,有的很難認。

但是個人覺得就不要強求了,看鳥可以很難也可以很簡單,一切都是看賞鳥的目的了。

如果是做調查,當然可以多準確就要多準確。

但是如果只是欣賞大自然,接近大自然,那就開心就好。

最重要的是要可以沉浸在每一次看鳥的快樂中。

++++++++ 同場加映 ++++++++++

我們也來看看一些台灣較少出現或是不會出現的鷗亞科鳥類。

三趾鷗(Rissa tridactyla)在台灣為稀有冬候鳥。學名就告訴我們他是黑色腳的三趾鷗。

*三趾鷗*Dalvik、冰島*黃嘴黑腳為其特徵*

*三趾鷗*Dalvik、冰島*個人覺得看不到腳時很像小了一號的歐亞海鷗*

或許有人很好奇,不是說鷗亞科是大魔王嗎?那我怎麼敢確認這些照片的分類是對的?

當然,如果有錯,真的拜託一定要指正,其實我寫的也很心虛啦!

不過因為地理分布的關係,所有很多時候是用偷吃步的。

比方說銀鷗,銀鷗個人覺得和灰背鷗真的很像…….

有些銀鷗背也很深色,有些灰背鷗的背十分的淺。

但是在日本北海道銀鷗是冬候鳥,僅有灰背鷗會在北海道繁殖。

北海道以及周邊四個小島我都是六月去的,因此北海道拍到在繁殖的一定是灰背鷗。

而我在布袋拍到的蒙古銀鷗剛好是黃腳的,所以也可以和織女銀鷗分開。

大黑背鷗(Larus marinus)則是最大的鷗,僅分布在美東到歐洲西邊海岸之間。

*大黑背鷗*Neðri Arnardalur, 冰島*應該是第二齡夏*

而灰背鷗小了一號,分布在東北亞到阿拉斯加邊緣。兩個物種分布沒有重疊。

雖然背都很黑,但是不同地區拍到的就不用擔心會認錯。

要不然雖然小了一號,但是在沒有可以比較之下,有時還真的是會令人疑惑。

*大黑背鷗、銀鷗*Ólafsvík、冰島*大黑背鷗和銀鷗的混群*

在加拿大的極圈內看最多的就是北極鷗(Larus hyperboreus)了,

一直覺得北極鷗長得好有喜感。

*北極鷗*Pond Inlet、加拿大*很有喜感的鳥,即使站在絨鴨的屍體旁邊*

好的,終於把鷗科說清楚了,下一週就比較輕鬆了,

雖然還是聊聊鷗科,但是聊的是一些看鷗科的美好回憶。

畢竟鳥類週報一開始的想法就是想要分享看鳥的喜悅以及心得。

末了當然不可以忘記看看小佩店長畫的可愛插圖。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