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躺平族

躺平族

近年來中國流行一個話語叫做躺平,躺平的這群人就叫做躺平族。

躺平大多是指年輕人覺得反正努力也沒用,不如就躺平吧!

但是在蝴蝶的世界中,躺平可不是這樣一件事。

蝴蝶是外溫動物(就是以前課本說的冷血動物、變溫動物),很容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

因此需要有一些調節體溫的機制。

大型的蝴蝶可以藉由翅膀的收合來控制接收陽光的角度,因此而調節體溫。

甚至是蝴蝶可以控制翅膀上鱗片的張合,用來散熱或是吸熱。

近年來全球溫度不斷地上升,對這種小型變溫動物來說,真的是適應的很辛苦。

大型的蝴蝶翅膀也比較大,吸熱或散熱面積較大,因此翅膀的收合適比較有效率的。

那小型蝴蝶怎麼辦?

今天就看到一隻密波紋小灰蝶(Prosotas dubiosa asbolodes Hsu & Yen, 2006),

本來是幾乎要趴下的感覺,看他的前腳都已經捲起來了。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拍了幾張照片後,他就突然躺下來了………….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鳥店長就很興奮的說,哇!真的和書上說的一模一樣耶!

小型蝴蝶因為翅膀很小,怎麼調整好像都差不多,有時就會完全躺平,

讓陽光直射翅膀與軀幹,藉此多吸收一些熱能。

出野外就是這麼有趣,許多你以為只有在書上才看得到的現象,

在野外調查時或許就可以發現、驗證。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一直很喜歡出野外的原因,也是我喜歡生物的原因。

同場加映:我很喜歡這一張,後面的光好柔和喔!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發表於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20220330 一個人的武林

一個人的武林

湊巧路過一座土地公廟,前面正上演著酬神的布袋戲。

一般這種酬神戲演出的都比較隨便,反正說是演給神明看的,其實就是沒人在看。

常常就是錄音帶放著,兩尊布袋戲偶就有一搭沒一搭的隨意的動著。

今天這台不太一樣,他吸引我的地方在他居然是有在演的,雖然底下還是一個人都沒有。

不過布袋戲起碼人是在布幕後面操偶,不會直接看到台下的。

比起野台歌仔戲來說,演員直接面對沒人的台下,還要又唱又跳的,

那才真的是令人唏噓………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這些是在後台準備登場的布偶,連同前方替換的,大概將近 20 尊!

一次出動這麼多『演員』,所以我才說他是真的有在演出的。

拍照時因為他正在努力的演出,所以就是用眼神、手勢等溝通,

確定可以拍照之後,我就不客氣的跳上了他的後台,

可惜今天沒有帶 21mm 的鏡頭,無法把整個後台(後車廂)拍的完整一點。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操偶師旁邊和下方都是裝著剛剛換下或是等會兒就要用到的布偶。

各位可以看一下操偶師前方的白色本子,那個是腳本,

上面有每一句台詞,該換什麼布偶,甚至是腳邊的電擊聲效果器哪時該踩都有。

一開始看著他一直低著頭,以為他是在度估,結果是這麼認真的看腳本演出。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這位白鬚的今天演的好像是郭子興的樣子,就是朱元璋的丈人。

拍完要離開時,正好演到朱元璋打擂台,看著台上操偶師努力的打著,

腳底一直在踩金光戲一定要有的電擊音效聲。

突然感受到,台上真的是一個人的武林啊!只有自己和自己在競爭。

而台下呢?台下就是一個人也沒有的舞台…..像極了陳明章唱的下午的那一齣戲,

台上打的火熱,台下一位觀眾也沒有。

後記:很可惜要走了他還沒演完,要不然好想等他演完後好好和他聊聊,

很想知道他的心情,尤其是台下都沒人看的心情。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20131 去年的攝影小回顧

去年的攝影小回顧

攝影這麼多年了,為什麼今年會特別寫一個攝影的小回顧呢?

因為就在去年我的攝影器材有兩個大的改變,連帶的對攝影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動。

因為生態攝影的需求較為不一樣,主要在耐候性要好、景深要長、絕對要輕便的原則下,

43 系統用了非常多年,一直用到 M43 系統還是使用這個小一號的片幅。

小一號的片幅在高感度一定是重傷,這是無可比避免的,也不需要逞強爭論的。

但是以等效焦長來說,長鏡頭買起來,全套組起來真的是便宜又輕便。

於是進進出出這個系統好幾次了,每次出去沒多有又繞回來了。

第一件事就是去年是搞笑的一年,為了換系統,把手上所有的 M43 和 43 全部出清了。

可是出清到連水下系統都一併出清了。然後看了看,嗯!還是又回來 M43。

不僅回來 M43,還換了最重的 M43 機身和應該是目前 M43 第二重的鏡頭。

但是這樣合起來,不過是我當初想換的系統的一支鏡頭的重量。

所以說,M43 在等效焦長的世界裡,真的有重量上的優勢。

雖然野生動物可以用高畫素加上沒那麼長的砲去拍,然後事後再裁切即可。

但是拍的時候看的清楚和看不清楚,真的在使用者心情上的差異可是差很大的。

所以才會繞了一大圈之後又回到 M43 這個看似快要收攤的系統上。

第二件事是終於換了 Leica 了。

從高中時期就在攝影器材行裡面混,一開始學攝影,老覺得 Leica 就是吃名聲而已。

賣那麼貴,影像真的有好那麼多嗎?(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後來在照相館打工了,每天在看沖印機洗出來的正片,還要看正片上夾。

*為年輕人解釋:正片就是幻燈片,需要用幻燈機投影出來看,

而幻燈片洗好後和一般底片一樣是一整卷的,因此要用特別的機器上片夾,

這樣才會變成各位看到的幻燈片的樣子。*

每天都要上數十卷的幻燈片,有業餘拍爽的、有很專業的業餘拍爽的、有專業的作品。

看了一兩年下來,真心感覺到鏡頭素質的差異。

有時看到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幻燈片,看著底片編號找回去,看是誰拿來洗的。

小相館嘛!幾乎所有的客人都像是朋友一樣,用什麼器材也大概都知道。

會讓人覺得畫質很好的,不外乎就是用 Canon L 鏡或是用 Leica 拍的。

那時才真心覺得 Leica 真的很有一套。也讓我日後一直在 Canon 系統裡,而且只用 L 鏡。

去年真的在很特殊的因緣下,收了一台超便宜的 Leica TL2,還不太算正統的 Leica,

但是起碼已經是 Leica 自己設計、自己生產的,不是貼牌機了。

那時就驗證了當年對 Leica 鏡頭素質的看法了,真的是好,而且超輕巧。

然後又收了一台近乎報廢的 Leica M9,想說憑著自己有的修護管道,應該有辦法修復。

近乎報廢當然是近乎報廢的價格,不過送修時還是很緊張的。

萬一修不好,丟出去的錢可是連撲通一聲都沒有……….

結果機器一拆發現,報廢的機會很高,

因為上一手可能是送中國維修,中國那邊並不是用正統的可拆除式的專用黏膠去黏,

而是用硬式 AB 膠糊起來,非常難拆下。拆卸過程一不小心就會把 CCD 搞壞。

但是不修也不行,只好硬著頭皮修,等待的時候真的明白到什麼是 no news is good news。

隔了大概兩個月吧?終於接到好消息,你的相機已經修復完畢了。

但是真的太難拆了,所以維修費比我報給你的要多兩千。

哈哈哈!多四千都沒關係,修的好才是最重要的。於是就有一台可以用的 M9 了。

用了 M9 後才發現自己的攝影都荒廢很久了。

M9 就像一台裝了 CCD 的底片機,什麼輔助功能都沒有。

沒有防手震、沒有高 ISO、沒有高速連拍,機背的 LCD 爛到一個境界。

測光則是敏感到一個機車的境界,反正就像是回到拍底片一樣的心情。

要很小心謹慎的處理每一個畫面,幸好以前也是用 Sigma 系列的相機,

對於這種超爛電子性能、超高畫質的機器已經很習慣了,心態上就稍微調整一下就好了。

對這種 RF 相機是真心的感到喜歡,拍攝起來完全沒有時間上的壓力。

沒有對焦的 BB 聲催促著你趕快按下快門,黃斑對焦算是很好對,就算不對焦也可以估焦。

相機長得就像是傻瓜相機,站在街頭拍照或是拍攝特定對象時,就是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

相較於單眼相機,不管是單反或是無反,RF 相機攻擊性真的是降低很多。

鏡頭就真的貴,但是只要不是買大光圈或是特殊被追捧的鏡頭,也還不到買不下手的地步。

大致上比一些 135 片幅同等級的鏡頭貴一些,如果用 ZEISS 的,甚至還比較便宜。

不過不建議追老鏡,因為鏡頭設計的緣故,Leica 或是 ZEISS 的老鏡很多是底片專用的,

比方說舊式的 Biogon 設計,對數位來說就非常不友善,鏡尾幾乎貼在 CCD 上面了。

這樣導致邊緣光線太斜射了,連 Kodak 特殊設計的 CCD 都很難有好的畫質。

新世代的鏡頭是針對數位特性重新設計的,效果真的好很多,而且不會比有名的老鏡貴。

這樣輕便的組合習慣了,導致了中片幅的數位機背很少帶出門了。

Leica 一機三鏡合起來,可能比數位機背一機一鏡的重量還輕吧?

年紀有了,總是希望器材愈輕愈好,這樣才會帶的出門,相機沒帶出門就等於沒買。

這就是去年在攝影器材以及心態上的小回顧,

對於還在觀望 Leica 的朋友,其實他真的不是那麼貴,真心建議試試看。

如果你是用 Caono R5 甚至 R3,或者是用 Nikon Z9 ,

沒有在裝砲打鳥、裝微距鏡在拍昆蟲的話,也不是商業拍攝的案子,

主要都是在拍風景、人文或是街拍的話,Leica 真的很合適。

相機輕巧又高畫質,甚至可以高畫素(M10R ),試用過就回不去了。

最後免不了老話一句,沒有完美的相機,只有最適合目前拍攝狀況的相機。

祝大家都可以找到最合適的相機做最開心的拍攝。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11212 彩色轉黑白

彩色轉黑白

彩色要轉黑白一定要有目的才可以,甚至拍攝時就已經想到要轉黑白了。

沒有想法的照片不會因為轉了黑白就變成有想法,

同理,沒有質感的照片也不會因為是黑白就變得有質感。

會寫這篇是因為上週學生的攝影專題報告,有一組就是用了黑白模式。

他們的想法就是這樣照片會比較有質感,而且還用了錯誤的方式轉黑白。

就是直接在 Lightroom 裡面將飽和度降到最低。

雖然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但是還是趁這個機會再來說明一下,

彩色影像要怎麼轉黑白才是比較容易展現創作意圖的作法。

 

這張是原始的檔案,當初拍的時候想表達的是一種看得見到又看不清楚的感覺。

好像滿天全金條、要抓沒半條的那種感覺。

但是因為前面的塑膠布真的有點厚,導致影像過於模糊,好像無法給人想看清楚的想法。

就想到可以把它轉成黑白的,讓後面塑膠模特兒清晰一點。

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因為後面的模特兒是淡黃色的,如果加上黃色濾鏡可以把它變白。

因為騎樓是陰影處,會帶有藍綠光(色溫偏高),所以再加上藍色濾鏡,可以更白。

決定了就放心的拍照了,哈哈!說是放心,也不過拍了兩張啦!

 

進入影像- 調整 – 黑白,不要用灰階、不要用去除飽和度,這樣可以調整的範圍太小。

既然要用黑白影像,就要有黑白底片拍攝時的思維,就是加什麼濾鏡消什麼顏色。

 

進入黑白模式之後,可以看到右邊的這一排濾鏡。

這是還沒調整濾鏡的照片,其實和彩色一樣,看不太出來後面的影像。

 

這是加了黃色濾鏡和藍色濾鏡後,可以感覺到後面的影像清晰很多了。

 

接著進去調整裡面的選取顏色。

 

進入後會看到右邊的選項,依序選擇白色、中間調、黑色做細部的微調。

 

選了白色之後,降低黑色,意思就是說把白色增強,所以這時後面的影像更清晰了。

 

增加中間調的黑色濃度,讓整體反差大一些,以凸顯背後的模特兒。

 

再增加一些黑色調,讓背後的雜物變黑,可以使影像單純一些。

 

這就是最後的影像了。再回頭看彩色影像,就知道兩者的差異在哪邊了。

 

彩色轉黑白一直都是很困難的,也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以轉,

有的是像我這樣轉,也有先轉成單一色版再來修正的。

但是不論如何,絕對不是去除色彩資訊這麼簡單就是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彩色的那張才是剛好的模糊,轉成黑白太清楚了一點。

無所謂,青菜蘿蔔各有喜好,影像沒有絕對的,自己喜歡就好。

創作的工具卻是一定要學會的,才能將腦袋中的影像重現在電腦上。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11023 望

在工地時常可看到許多的『望』。

有的時候是因安全因素而注視著,有的時候則是放空的看著遠方。

注視時的『望』,是確保自己人身的安全;

望著遠方時的『望』,是確保自己心靈的放輕。

都是一樣重要的。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 / 2.8 ASPH*

安全人員正在注視著工作船與工作棧台的相連,掛上安全確保繩後要攀爬上工作棧台。

他正在專心的看著工作船與樓梯的間距,而我則是被這深色的鐵鏽給吸引了。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 / 2.8 ASPH*

移工望著海上興建中的大橋,心裡不知道在想著什麼。

想著遠方的家鄉?還是想著這座以為不會完工的大橋終於快要收尾了?

無論如何,這是他工作中的空檔,可以讓身心都放鬆一下的時間。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 / 2.8 ASPH*

就讓我坐著休息一下吧!每天都忙的要死,今天還要抽空接待委員。

委員上工作棧台視察了,

工作船上的陪同人員終於可以坐下來,輕鬆的望著眼前這片海。

 

這是在公共工程金質獎委員視察金門大橋時拍的一些小品。

因為時間有限,我無法登上工作棧台,這是我最大的飲恨啊!

因為上到棧台後可以搭電梯上到約六層樓高的施工中的大橋。

而且兩邊沒有護欄,兩端也還沒接上,這麼像電影的場景的工地,我居然沒有上去!!!

真的是恨啊!

不過我也沒花很多時間在恨啦!船上的工作人員在委員暫時離開的空檔,

均呈現著一種放空的狀態,實在是拍照的好時機。

只是現在想起來,還是恨啊…………….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10923 姑姑子斷崖上的大象

姑姑子斷崖上的大象

蘇花公路在和中一帶有個新的和平隧道,也是蘇花改的中仁隧道,和中到和仁的隧道。

那舊的和平隧道是什麼?是民國 71 年通車的。

通車之後蘇花公路就沒有再走姑姑子斷崖了,和平隧道取代了一直崩塌的姑姑子斷崖路段。

整條蘇花公路就是一直修、一直改,改到最後還有一個蘇花改跑出來,

既然一直在改建,為什麼特別要提出姑姑子斷崖這一段呢?

因為這一段有個象鼻子特別出名,就是象鼻隧道,公路編號是八號隧道。

出名到宛如是蘇花公路的代表,連當年的一元鈔票上都有印。

因為做海底底質調查,需要搭船路過整段蘇花公路,

難得有機會可以從海上好好的看一下象鼻隧道,當然不可以放過這個機會。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這就是姑姑子斷崖中最出名的象鼻隧道,當初為什麼沒有把那段細細的石頭敲掉啊?

實在是不覺得那麼細的岩石可以撐住整個上方的岩塊。

雖是令人百思不解,不過留著也好,才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地方讓人懷念。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上午過去拍一次,下午回來再拍一次,光線不同,象鼻子的清晰度也不同。

有時拍這種題材,還是陰天比較好拍,畢竟反差不會太大,整體感比較好描寫出來。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這是姑姑子斷崖的全景,真的是超驚險的公路。

右邊的黑洞是九號隧道南邊的出口(極有可能是我誤會,可能應該是八號的南口),

可以清楚的看出九號隧道(可能是八號)的南側有一小段崩塌了,

繼續往南的那片山壁真的是蘇花代表作了,居然就是整個內凹的一段公路,

感覺真的就是硬挖出來的………..再往右邊就是象鼻子了。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一樣,一個有光一個沒有光,要看內凹的感覺,變成是有光的版本比較清楚了。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這個角度真的是找好久,幸好有被我等到,剛好三個隧道通通拍到。

最左邊是九號隧道的北口,最右邊的象鼻八號則是清晰可見。那中間那個洞呢?

奇怪了?是九號隧道崩塌後的洞嗎?

聲明在此,這些隧道編號是參考多位網友寫的網誌,在陸地攝影的視角和海上完全不同,

經過多次比對,一直在找特殊地標比對,終於用一個電線杆比對出最右邊是九號的北口。

也就讓中間這個洞成了一個謎就是了。

不過參考了一些空拍的影片,如果象鼻隧道是指上一張照片中原來以為的九號南口,

這樣就對了,就是八號隧道其實不是象鼻子那段短短的,而是象鼻子北邊那段隧道。

就是我誤以為是九號的那個,這樣就說得通了。

應該是這樣沒錯。就是最左邊應該是九號北口,中間是八號北口。後面是象鼻子。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另外有拍十號隧道的南口,和九號的北口,這個地形真的是嚇人啊!

左邊的斜坡就是九號隧道北口,也就是上一張照片最右邊的那個洞。

照片中間有個方形的形狀,那就是十號隧道的南口。

 

這次真的很難得藉由從花蓮最北邊一直潛水潛到立霧溪口的機會,

有機會可以從海上好好的紀錄整段蘇花公路、蘇花改的工程。

還有六次潛水的機會,看看下次有沒有辦法帶著空拍機,

這樣可以用更多的角度而且安全的紀錄這段已經崩塌的舊蘇花。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10820 Minolta Super Rokkor 45/2.8

Minolta Super Rokkor 45/2.8

當初會看到這顆鏡頭也算是緣份啦!

就是在網路上亂逛時,看到有人要賣一台很老的機身,就是搭著這個鏡頭。

心想說,喔!我來查查這個鏡頭的來歷好了,這鏡頭長得還算可愛。

哇!一查不得了,這顆鏡頭在日本的評價是:人間の目で見た自然な描写性。

股溝大神的翻譯是說:人眼所見的自然描繪。是有沒有這麼好啊?

於是開始東找找、西找找,嗯嗯!在台灣或是邪惡海灣,品相好的都不便宜…………

後來在日本找到一個賣家,品相看起來不錯,

但是賣家說他沒有測試過,所以當零件機在賣。想說就試試吧!

看照片及描述,鏡頭應該是還不錯,於是就標標標,把它標回來了。

這個鏡頭重量不輕,但真的很小巧,加上對焦環是櫻花的造型,難怪日本人這麼愛這顆。

今天去牽車時順便試用一下,題外話,每次去修車、保養車子,都會覺得相機很便宜啊?

車子每次修一修都是用萬當單位的,幸好今天只是換一個電阻,但是也是要價 1900!!

 

*Leica TL2 + Minolta Super Rokkor 45mm f/2.8*

這是近距離的照片,要說這個鏡頭的缺點,就是最近對焦居然要 1 公尺,

在拍照時不是很方便。但不論是反差、銳利度等,都還算不錯,色彩也很飽和。

 

*Leica TL2 + Minolta Super Rokkor 45mm f/2.8*

這是室內昏暗的狀況下拍的,光圈全開,ISO 還是到了 2500。

塵粉的感覺、肩膀上的汗水,看起來表達的都不錯。

 

*Leica TL2 + Minolta Super Rokkor 45mm f/2.8*

*Leica TL2 + Minolta Super Rokkor 45mm f/2.8*

 

這是上一張的百分百截圖。而且是在邊邊角角,說真的,畫質還滿讓人驚訝的。

畢竟這個鏡頭是 1953-1955 年之間製作的,

而且相機和軟體也沒有內建對應這顆鏡頭的數位修正,邊角有這種表現真的是很好了。

 

*Leica TL2 + Minolta Super Rokkor 45mm f/2.8*

 

這就是戶外中距離,中規中矩的測試照了。磁磚線條維持的很好。

哈哈!這又不是廣角鏡,45mm 加上 APS-C 的放大 1.5 倍後,都快變成中距離的鏡頭,

當然是不會有任何的變形才對。反差等維持的很漂亮。

總之,今天這樣小小的測試,讓我對這系列的鏡頭充滿著信心,(這是敗家宣言嗎?)

一些老鏡被炒上天的時代,這顆鏡頭在台灣的曝光率不高,雖然偶有幾顆也是不便宜。

因為這顆鏡頭的產量很大,日本的價格倒是還好,就是一般老鏡該有的價格,

品相不錯的大概就是三、五千,敢睹一點的可以買 2,000 的試試運氣。

這顆鏡頭就是我睹性堅強的回報,連運費應該不到兩千。

接環是 LTM (L39)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看喔!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10627 北海道紋別漁港

紋別漁港

從網走往稚內前進,紋別是一個可以停留、住宿的濱海小鎮。

當然會在這裡住宿,除了地點適中之外,再來就是有好吃的紋別毛蟹。

今天不是要講毛蟹,今天是要來看看紋別的漁港。

因為職業病吧?到任何地方我都會去漁港走走,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

尤其是小地方的漁港,個人覺得那才是真正貼近在地生活的漁港。

在日本,不管多小的漁港,每次去逛都會被嚇到,

怎麼可以這麼乾淨?沒有雜物佔用碼頭?!去幾次嚇到幾次。

以下照片拍攝時都有先取得被攝者的同意才拍攝,

也是這樣,才能用 12mm 的鏡頭逼的這麼近拍照。

 

*Canon EOS 1Ds MarkII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這是紋別漁港的卸貨區!!嚇到了吧!乾乾淨淨,連地板都是洗乾淨的。

各位一定很好奇那他要怎麼將漁獲交給漁會或是進入拍賣?

 

*Canon EOS 1Ds MarkII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原來進港後,一桶一桶的漁獲就直接吊上小發財了,並沒有在港邊有任何的處理。

 

*Canon EOS 1Ds MarkII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原來這邊的漁船在船上是不整理漁獲的,看漁獲是底刺網的漁獲,

也就是整張底刺網從海底收起來,邊收邊放入桶子裡面,沒有任何的處置。

所以桶子回港時是漁獲和網子混在一起的,不像台灣回到港邊時已經是整理好的漁獲了。

接著把車子開回去自己的基地處理,將魚從網子上解下,放進桶子再帶回來港邊交貨。

所以會有一批人在基地整理網子,一批人載貨回到漁港交貨。

 

*Canon EOS 1Ds MarkII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這個是漁港集貨處的其中一箱,就是整箱都是章魚了,所以也就連帶著魚體不落地。

這樣不僅衛生,而且帶回去慢慢處理,對網子和魚體都會比較完善的照顧到。

這是我在紋別及一些北海島漁港看到的景象,日本其他漁港處理漁獲的方式我就不清楚了。

可惜一句日文都不會,一直是用英文加上比手畫腳,要不然應該可以問的更詳細一點才是。

在北海道的小漁港散步真的很開心,乾乾淨淨的,到處都有鷗科、黑鳶可以看。

所以在北海道旅行時,我都是清晨五、六點就會出門,好好享受一下清晨漁港的氛圍。

最後給各位看一張個人覺得超離譜的照片,一艘漁船駕駛艙外的照片。

漁船上乾乾淨淨就算了,居然魚刀也綁的這麼整齊,然後繩子還是白色的!!

這個是要逼死誰啊?不要說漁船,我的汽車都沒有這麼乾淨。

*Canon EOS 1Ds MarkII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10313 拍攝時的壓力

拍攝時的壓力

誰不想慢慢地、好整以暇地慢慢的拍照呢?

偏偏有時拍照的時候超級兵荒馬亂的,有時間的壓力、有心理的壓力,

還有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的壓力。

壓力一大堆之下,怎麼穩定的拿下想要的影像?這就考驗著攝影者的穩定度了。

主要還是在想像力,Ansel Adams 的 Zone System 最重要的概念也是預視。

在真的曝光之前,你應該已經看到你所設定的光圈快門之下拍攝出來的影像了。

底片機年代,我常說曝光要熟練到按下快門的時候,你的腦袋應該已經沖洗出影像了。

不管是亮部、暗部還是中間調,每個位置的亮度都是你心裡所想像的。

所以先要對影像有想像力,相機拿起來只是執行,這樣拍照才會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不是亂槍打鳥,然後在幾百、幾千張找到一張可以看的。

今天用一個例子來說說拍攝的壓力。

這是在高雄南星計畫區裡面一個做風力發電機基樁的鋼鐵廠。

這裡拍照有幾個壓力,第一個是這裡是管制區,不過我有進出公文,所以不算真的壓力。

第二是這個場地是臨時的,只要基樁做好、品檢、噴漆完成就會拖去港口等著出海了。

所以今天看到這根或是這排,不代表明天來還是這樣。

這是一種拍攝上的壓力,萬一拍壞了就沒得重拍了。

第三是畢竟是管制區,警察巡邏的頻度很高,以前在廠區做調查時也常被警察詢問。

況且,即使是暫存場,也還是別人家的廠房。

在別人家廠房裡面跑來跑去的拍照,還是會有點緊張,這也是壓力之一。

雖然還是有和施工中的人員聊天和打招呼過,但是進到沒有施工的存放區還是會緊張的。

為了一次 KO(事實證明是錯的),帶了各式的器材,從數位機背到底片機全帶了。

總共四個機身、五個鏡頭,儘量不換鏡頭拍照以節省時間。

到現場後先觀察整體感覺,你想拍出怎樣的感覺?要怎麼呈現?

沒把握時就多幾種構圖,先把可能的想像都拿下來再說。

以下列這幾張來說,這是同一個場景,排放了十多根的基樁。

接近中午陽光直射,因此地上的亮光很漂亮,和上方看不到透光的基樁剛好是一種反差。

曝光時算一下最後面全吃到光的拖車和沒吃到光的基樁,看是要保留誰。

幸好大多還在動態範圍之內,大概就是對著測光基樁測光,然後縮三檔左右。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ASPH.*

這是 40mm 左右的視角(28mm 的透視),先拍一個比較均衡的畫面,

也就是最保險的畫面先拿到。也和自己的想像是一樣的,上方沒光,下方有條狀光。

後方曝光尚可,是有拍 RAW  檔,因此還算好修圖。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ASPH.*

這張只是向上抬高一點點視角。為什麼要抬高呢?因為想要做出壓迫感。

所以把下方的光條的地方減少,基樁多裝一下,這樣壓迫感會比較大。

 

*Mamiya AFD I + Phase One P25 + Mamiya 150mm f/3.5*

這是用中距離鏡頭去壓縮畫面,做一個緊密排列的感覺。

 

*Leica TL2 +Sigma FD 21-35 mm f/ 3.5-4.2*

這是 32mm 左右的視角(21mm 的透視),明顯推出去很多,想做出整個空間感。

 

也就是很短的時間內連拍了幾種 size,也換了一些角度。

寬的、緊的、向上的、向下的,一次都拿下來,也都還算符合自己當初看到這個景的想像。

也就是如果對這個景沒有想像、沒有想要表達的,就會無法快速的拍攝了。

這個景是拍到第三天才總算有點感覺。

第一天拍的很趕,不敢走的太進去拍。

第二天有人員在施工,這就簡單多了,臉皮厚一點就過去聊天了,是拍了不少照片。

但是回來看,怎麼看焦距都差一點點,到底怎麼回事?

檢查相機後才發現,原來是不小心轉動到了神力環,就是轉接環上的近拍專用環被轉到了。

只好第三天再來重拍………可惜的是已經少掉一個暫存的區域了。

前兩天拍照完都一直在唸好難拍、好難拍,怎麼拍都拍不出來那種氣魄感。

幸好第三天有還不錯的光影可以利用一下。

拍照真的是緣份也就是運氣,對的時間你剛好在那邊,就可以拿到心裡想要的畫面了。

不過再強調一次,要先心裡有想像才拿在現實中實現。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1/02/05 看不出來是幸福的

看不出來是幸福的
每次看評測,不論是耳機、音響或是攝影器材,
總是會看到有人回應說覺得沒有差異耶!
然後總是會有另一批人回說:看(聽)不出差異是幸福的。
最近因緣際會下取得了一支高價鏡頭和一支低價鏡頭。
說是低價鏡頭,他可是得到歐洲最佳鏡頭獎過,
只是因為年代久遠,所以低價出清。
別看他低價,中央解析度超過 120 lp/mm,連邊緣都有 100 lp/mm。
底片時代,一般的鏡頭解析度只要超過 50lp/mm 就很夠用了。
不過鏡頭的設計中,MTF 只是其中一個考慮的點。
主要是在給設計方看做出來的鏡頭是不是和你當初想像的一樣。
並不是說分數愈高這支鏡頭就愈好,雖然某些方面來說是這樣。
另一支就真的很貴很貴很貴了,雖不是我這輩子用過最貴的鏡頭,
但真的也是不便宜了。
為了不要先入為主,我們姑且稱它為 1 號鏡頭以及 2 號鏡頭。
當然為了低價鏡好,也為了不讓大家這麼容易看出來差異,光圈都是縮到 8 來拍攝。
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表現好了,如果看不出來或是看反了,那真的是幸福的。
先來看看大張縮圖的,雖說雖圖無爛圖,但是還是看得出差異。
故意拍逆光,雖然鏡頭沒有直接和陽光對幹,
因為鏡頭特性的問題,兩張照片原始色調差異不小。
因此有做了一些些反差和色彩平衡的調整,讓兩張畫面 tone 調接近一點。
這是 1 號鏡頭拍的。
這是 2 號鏡頭拍的。

我們來看看全格放的狀況,分為中央和邊緣。

 

這是 1 號鏡頭的中央全格放

 

這是 2 號鏡頭的中央全格放

 

這是 1 號鏡頭邊緣的全格放

 

這是 2 號鏡頭邊緣的全格放

 

好了,相信大家都看得出來,獨眼龍也看得出來,哪一顆鏡頭比較好了。

只是每個人認為的好可能都不一樣而已。哈哈哈!

我也不會告訴各位哪個好哪個不好,因為這也不是很嚴謹的測試。

況且,前面說過了, MTF 只是評斷鏡頭的方式之一。

如果只是看 MTF, 那麼那堆老鏡是在炒作什麼意思的?

一般老鏡的解析度幾乎都較現代鏡差,但是就是各有各的獨特風格。

好啦!大家也不用費盡心思去猜這是什麼鏡頭、那是什麼鏡頭,

這篇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很多器材是真的好,但是有沒有好到那個價差?

而那個價差到底值不值得為了所謂工藝精神而去支持?!

有更多時候,是因為拿了某些器材讓你心情好想拍照,這才是買這些器材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學生問我該買什麼相機時,我的回答都是你有多少預算?

在那個預算內挑一台你看了最順眼的相機就對了。

看了順眼、喜歡,這樣你才願意天天帶著他出門,這樣才會持續的拍照下去。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