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9 鳥類週報第七週 – 鷺科

鳥類週報第七週 - 鷺科

鷺科是因為分子生物技術而從鸛形目被分到鵜形目的。

不過說真的,那個外型怎麼看都比較像鸛形目的鳥就是了。

說到外型,鷺科主要的外型就是長脖子、長腳和長的嘴喙。

*大白鷺*屏東大鵬灣*典型的嘴長腳長脖子長*

鷺科可是有一個獨特的外型喔!那就是可以彎折呈 S 形的脖子,

這在其他長脖子的鳥類是沒有的。

每次看到大白鷺時我都會開玩笑說,看他脖子折成這樣,令人好想把它脖子扭斷喔!

*大白鷺*屏東大鵬灣*大白鷺脖子彎折的程度,嘴裂到達眼後*

不過看到大白鷺的 S 形脖子就想扭斷的話,看到紫鷺怎麼辦啊?

紫鷺在飛行時,那個脖子才真的是彎到一個完全不符合鳥體功學的境界。

*紫鷺*屏東龍鑾潭*紫鷺飛行時脖子彎曲的很厲害*

*紫鷺*屏東龍鑾潭*這張可以看到脖子拉出來後有多長*

台灣常見的鷺科可以用白色系和非白色系,大型或是小型來區分。

白色系,大致上就是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牛背鷺、唐白鷺和岩鷺白色型。

比較常見的幾種中、小型白色系的其實並不難分,

常見的有小白鷺、牛背鷺、唐白鷺和岩鷺白色型,是有口訣可以幫助記憶的。

嘴黑、腳黑、腳趾黃,這就是小白鷺。

*小白鷺*屏東大鵬灣*腳趾黃相當明顯*

嘴黃、腳黑、腳趾黃,就是唐白鷺,不過唐白鷺很少見就是了。

*唐白鷺*金門湖下海堤*黃嘴的唐白鷺,繁殖羽看起來非常飄逸*

嘴黃、腳黑、腳趾黑是牛背鷺的非繁殖羽狀態,

*牛背鷺*屏東墾丁*嘴黃腳趾黑*

繁殖羽時整個頭都是黃色的,就不需要用嘴、腳的顏色區分了。

*牛背鷺*屏東墾丁*繁殖羽非常好認*

嘴黃、腳黃、腳趾黃就是岩鷺白色型了。

*岩鷺黑色型*澎湖烏崁*找不到白色型的,就用黑色型代替了*

大白和中白就比較麻煩了,因為他們體型比較大,所以很容易和小白分出來。

但是大白和中白也都不小,如果不是兩隻站在一起,有時還真的會被迷惑。

主要區分還是靠嘴裂,也就是嘴巴的開口只到眼睛下方,那就是中白。

*中白鷺與小白鷺*屏東大鵬灣*中白鷺嘴裂只到眼睛下方*

如果嘴裂超過眼睛,那就是大白。

*大白鷺*屏東大鵬灣*嘴裂有時會看不清楚,可以看上面第二張照片比較清楚*

大型的鷺除了大白、中白之外,就剩下是蒼鷺和紫鷺了。

*蒼鷺*金門烈嶼*蒼鷺飛行*

*紫鷺*屏東大鵬灣*

這兩種特徵都非常明顯,又大又好認,就不贅述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池鷺,池鷺因為顏色特徵明顯而算是很認,

*池鷺*澎湖七美*池鷺的繁殖羽*

*池鷺*烈嶼凌水湖*池鷺的非繁殖羽*

但是他很會躲藏加上自認為躲的很好,常常到了很接近時他才會起飛。

也因此算是最常覺得失之交臂的鷺科了。

每次都會提醒自己要很小心的找、慢慢地走,

但是每次都還是看著他突然起飛,然後再自責剛剛怎麼沒注意到。

非白色型小型鷺科大多比較隱密,很少在空曠處看到。

夜鷺算是常見的,他以南崁企鵝的暱稱聞名全國。

起因就是有民眾報案說在南崁溪發現企鵝,還不只一隻,驚動了警察、動保人員前往查看。

結果到現場一看是夜鷺,從此南崁企鵝就變成夜鷺的另一個名稱了。

另,也有日本網友在動物園中拍到夜鷺混在企鵝群裡面,

跟著企鵝吃動物園餵食的魚,更堅定了夜鷺aka企鵝這件事。

不過夜鷺到底會不會遷徙也是個熱門的話題,以前認為是不會,

但是卻因為在日本發現了一隻台灣繫放的個體,現在認為有些個體會遷徙。

這是在搭船前往東沙時在高雄外海拍攝的,個人推測應為遷徙中個體。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似乎兩隻停在空中講話,哈哈!

*夜鷺*高雄外海*企鵝是不會飛的喔*

夜鷺吃起魚來也是很厲害的,這是在公園裡面吃錦鯉的夜鷺。

*夜鷺*台北新公園*夜鷺吃錦鯉*

*夜鷺*台北新公園*夜鷺吃魚是魚頭先進去,這樣才不會被鱗片卡到*

*夜鷺*台北新公園*夜鷺吃完後假裝沒事的站在原地,膨脹的脖子和嘴上的鱗片洩密了*

靠水邊比較不好分的就是栗小鷺和黃小鷺,兩種都是在水邊長草區內隱身的小型鷺科。

黃小鷺瞳孔圓形的,栗小鷺瞳孔橢圓形的。

*黃小鷺*屏東大鵬灣*瞳孔圓形*

*栗小鷺*高雄大學*瞳孔非圓形*

別懷疑,真的是用瞳孔看最快,幸好鳥類眼睛大,要不然這個特徵就會很難應用了。

飛行時黃小鷺翅膀外側有明顯的黑色,栗小鷺沒有。至於秋小鷺數量很少,就不討論了。

*黃小鷺*烈嶼黃厝*可以見到翅膀外側有明顯的黑色*

靠水邊生活的綠簑鷺就不得不提一下,他是捕魚高手呢!

魚在水中往上看,可是可以看到鳥就站在那邊,因此可以警戒、避開。

但是綠簑鷺會把翅膀張開並圈成圓形,把脖子藏在翅膀圈出來的圈圈裡面。

這樣一來,從水底看就看不到鳥的身影了,魚會以為那是顆石頭的陰影而放心的靠近。

然後………魚就沒有然後了。

*綠簑鷺*石垣島、日本*綠簑鷺我沒有典型抓魚的照片,只能用飛行版的*

不在水邊生活非白色系的最出名的黑冠麻鷺了,也就是俗稱的大笨鳥。

在公園、校園甚至路邊的花圃常可以見到。

動作非常緩慢,雖是鷺科的成員,但是以地棲為主,主食是蚯蚓。

不要以為以前就是這麼常見的喔!

我在開始看鳥的時候,黑冠麻鷺和夜鷹都是非常難看到的鳥類,

看到一次都會想要回去掃墓祭祖,順道看看是不是祖墳冒煙了。

隨著不斷地開發,野外棲地愈來愈少,這兩種鳥類突然發現都會區也是很好生活的,

只要適應了都會區,就表示可利用的棲地幾乎是無限地擴大了。

夜鷹利用都會區的頂樓,黑冠麻鷺利用都市中的公園、校園,

*夜鷹*屏東東港*夜鷹會在大樓的頂樓築巢,白天瞇著眼在睡覺,晚上才可以吵人*

加上保育的觀念有在進步,對野生動物的騷擾真的有減少,也讓這兩種鳥類拓展的更快。

晚上不睡覺、整晚嘰嘰叫的是擾人的夜鷹。

其實黑冠麻鷺晚上也是會呼呼的叫,只是比較低頻所以聲音傳不遠,

但是給我一種陰森的恐怖感啊!

黑冠麻鷺雖是大笨鳥,但是卻是人類與自然連結很重要的一環。

希望有朝一日,不是只有適應都會區的鳥類可以日益發展,

大自然中的各種生物也都可以如此的生生不息。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031 鳥類週報第六週-鸕鶿科

鳥類週報第六週 – 鸕鶿科

大家一定很好奇,第五週跑去哪裡了啊?

哈哈!第五週是信天翁科,我一張信天翁的照片都沒有,怎麼生的出網誌版呢?

所以第五週就只有插畫版,想看的朋友請到臉書鶵鳥藝文空間的粉絲頁面喔!

不知各位還記不記得前幾週說過的鰹鳥目?

鰹鳥目的成員就是從鵜形目被分出來的那幾科,鸕鶿就是其中一個科。

應該都還記得鰹鳥就是一門都是笨蛋。那鸕鶿呢?

呵呵!鸕鶿就是一身黑,而且黑的讓人印象深刻。

*歐洲綠鸕鶿*Illugastadir,冰島*即使叫做綠鸕鶿,還是整隻黑黑的*

鸕鶿科的科名是:Phalacrocoracidae,

這個字是從拉丁化古希臘文的 Bald Raven 轉換過來的。

Raven 就是渡鴉,渡鴉可是最大的烏鴉之一,翼展有 150 公分。

*渡鴉*Pond Inlet、加拿大*在海冰上飛行的渡鴉*

而英文為 Cormorants,是從拉丁文轉換的,意思是 Sea Crow,

Crow 還是一樣是烏鴉的意思。

會讓分類學者有這樣的『誤會』,應該就是他全身黑色羽毛的關係吧?

鸕鶿的特徵大致上就是黑色的羽毛、細長且前端彎鉤狀的嘴喙,

*鸕鶿,台灣七美*可以見到嘴喙前端為鉤狀*

還有喉部因為要可以伸縮(gular pouch),所以是沒有長羽毛的裸區。

鸕鶿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尾脂腺沒有什麼作用,因此他的羽毛無法防水。

所以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站在岸邊翅膀開大大的在曬太陽。

*鸕鶿,台灣嘉義*鸕鶿正在張開翅膀曬太陽*

所有的鸕鶿都是吃魚的,有時會混雜捕捉一些無脊椎生物。

因此他們均是潛水捕魚的高手。為了要可以快速下潛,他們也付出不少的代價。

先說說快速下潛的機制好了,前面不是說過他的羽毛不防水?

就是因為羽毛不防水,水可以快速滲入然後將空氣擠出,所以他有著較小的浮力。

再來就是他的腳長得比較後面,四趾全蹼,並且有較小的翅膀,

這樣『手腳並用』之下可以有著更好的推進力,在水中可以潛的更深。

曾有在水下 80m 處記錄到他的蹤跡。

最後就是流線形的身體,讓他在水中的阻力變小。

以上這些種種的因素,讓他成為潛水捕魚的高手。

那代價是什麼?羽毛不防水在飛行、體溫保持上會有著不良的影響。

為了在水中可推進的較小翅膀,在飛行時就比較辛苦了。

*鸕鶿,台灣嘉義*鸕鶿從水面起飛、降落均需要有『跑道』*

也是如此,鸕鶿有著可飛行鳥類中最高的飛行成本。

*不過目前對於鸕鶿尾脂腺的說法還是有多種假設,也有的說他們的羽毛還是防水,有的說他的羽毛不防水,還有的說外層不防水但是內層的防水。所以對應出曬太陽的說法也有不同,不防水派的說曬太陽是要曬乾羽毛。防水派的認為曬太陽、理羽只是讓羽毛蓬鬆,讓因為下沉被水壓所排出的空氣重新回到羽毛間。*

在台灣哪邊看鸕鶿最好呢?當然是大推金門囉!

金門的鸕鶿為冬候鳥,白天會四散在金門周遭的海域覓食,

傍晚時分則成群成群的回到夜棲地,大多是在慈湖四周的木麻黃林。

先不要說有多少隻鸕鶿在此過冬,

光是看到慈湖四周的木麻黃都被鸕鶿的排泄物變成白色的,

整排整排的樹都是白的,宛如下雪一般。這樣就可以想像到底有多龐大的族群了。

*被鸕鶿排泄物染白的木麻黃*福建金門*

*鸕鶿*台灣嘉義*不只是金門,只要鸕鶿夠多的地方就會讓木麻黃白頭*

不過這個上萬隻的龐大族群近年來卻開始減少了。

根據記載,廈門在 2015 年以前並無鸕鶿夜棲。

但是廈門於 2017開始在水庫建設生態島等措施後,漸漸地吸引一些鸕鶿過去夜棲。

湊巧的是金門在2016 受到莫蘭蒂颱風的重創,木麻黃倒木相當多,

使木麻黃林地有稀疏、破碎化的跡象。

於是兩岸這樣生態的消長,這幾年金門記錄到的數量逐年降低,

已經連續兩年不到一萬隻了。

雖然我們看到的鸕鶿變少了,

不過是因為棲地改善,使得他們有不同的選擇,這倒也是好事一件。

台灣可以見到的鸕鶿大致上就是鸕鶿(普通鸕鶿)和丹氏鸕鶿,海鸕鶿就先不提了。

說真的,我一直覺得鸕鶿和丹氏鸕鶿有夠像的像……….我在台灣還沒有確認看過丹氏鸕鶿。

這張太遠也是無確認是不是丹氏鸕鶿,但是日本的天売島是丹氏鸕鶿的繁殖地,

就讓我姑且算他是丹氏鸕鶿好了,哈哈!這樣當做這篇的 Happy Ending 有多好!

*丹氏鸕鶿(希望是)*天売島,日本*這個巢區是在懸崖上的一個小平台*

當然最後還是要貼出插畫版的鸕鶿篇。小佩店長插圖畫的這麼可愛,怎麼可以不看呢?

不過小佩店長說鸕鶿他實在想不出要畫什麼,沒關係,就像我沒有信天翁的照片一樣。

人總是會有想不出來或是拿不出來的時候………….

 

發表於 未分類,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025 鳥類週報第四週 – 鰹鳥科

一門忠烈的鰹鳥

台灣可以看到的鰹鳥有白腹鰹鳥(Sula leucogaster)、紅腳鰹鳥(Sula sula)、藍臉鰹鳥(Sula dactylatra)三種。

*白腹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前面是成鳥,後面是亞成鳥*

*白腹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可以看到亞成鳥腹部還有斑點*

* 紅腳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

*應該是深色型成鳥或是接近成鳥了,可以看到身體後方鮮紅色的腳*

*藍臉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和紅腳鰹鳥淺色型有點類似,但是腳不是紅色*

為什麼說他一門忠烈呢?

看看他的分類位階:鳥綱、鰹鳥目、鰹鳥科、鰹鳥屬。多完整且堅強的資歷啊?!!

也就是他的分類從上到下都是與鰹鳥屬(Sula)相關。

鰹鳥屬的屬名當然是 Sula,這個屬名是來自古挪威語及冰島語的北方鰹鳥。

不過北方鰹鳥(Morus bassanus)不是鰹鳥屬喔!北方鰹鳥是 Morus 屬。

*北方鰹鳥*Vágar、法羅群島*最常被稱為北方塘鵝的北方鰹鳥*

 

一開始北方鰹鳥也是屬於 Sula這一屬,直到 1816 年才被改到 Morus的。

科名呢?當然就是把字尾改成 idae,就是 Sulidae。

鳥類和魚類的目,在字尾常用(i)formes,就是形式的意思,所以鰹鳥目就是 Suliformes。

好了!大家最期待的學名又出現了,那 Sula sula是誰呢?

當年法國動物學者建立 Sula這一屬的模式標本是白腹鰹鳥,

但是很抱歉,Sula sula 是紅腳鰹鳥。

同樣的,這件事也不要問我……..,

不過這個學名從林奈氏命名後到更改屬名等過程,文獻一定都查得到,但是看的好累了。

就讓我們回到一門忠烈這件事。

剛剛上一句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更改屬名。

改動學名、分類地位,在分類學上是常常發生的事。

我最常舉的例子就是菊珊瑚科,改名改到連當初命名的模式標本都要被移出了。

後來覺得這樣搬出去對菊珊瑚科來說情何以堪?最後還是把它留在菊珊瑚科裡面。

分子生物檢定的技術不斷地進步,所以分類一直在改,由純外型分類變成分子分類。

以前沒有鰹鳥目喔!鰹鳥目是從鵜形目中分離出來的。

原本鵜形目裡面的鰹鳥科、鸕鶿科、軍艦鳥科、蛇鵜科這四個獨立成鰹鳥目。

所以才造就了一門忠烈這件事。

不過也是了解了這樣的變革,才可以理解北方鰹鳥為什麼許多時候中文名為北方塘鵝了。

在台灣要看到鰹鳥有點辛苦,如果不想搭船出海看,就要等颱風。

颱風如果從台灣東邊削過去,就是從東部外海往石垣島那邊過去的話,

許多大型海鳥就會到北海岸、東北角等岸邊避颱風。

有一年為了想看白腹鰹鳥和藍臉鰹鳥,就訂了麗星郵輪有陽台的船艙去了趟石垣島,

但那次天候不良,只有看到白腹鰹鳥就是了,但是也讓我開心了好久。

*白腹鰹鳥,石垣島、日本*這是白腹鰹鳥的初見面*

結果四個月後,白腹鰹鳥為了躲颱風,基隆的潮境公園竟然來了三十多隻。

我是很少在追鳥跑的懶惰鳥人,那次我還專程去潮境一趟,

心想,我都可以搭船出海找你了,現在你自己送上門,豈有不去看的道理?

*白腹鰹鳥,基隆潮境*

另外兩種鰹鳥則是在搭貨船從東沙回台灣時看到的。

鰹鳥喜歡在船的兩側隨著船隻移動,可以捕捉被船隻驚起的飛魚。

*藍臉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前面的剛從海裡鑽出來,後面的剛要降落*

有時飛累了,還會在船頭或是桅桿上休息。鰹鳥的出現,是化解我暈船最好的藥方。

*紅腳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紅紅的腳好可愛*

*紅腳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感覺有蹼的腳不太好抓的樣子*

鰹鳥一出現就會跟著船飛幾個小時,從東沙回台灣時,有幾次浪大到都要站不穩了,

但是我都沒暈船,依舊守在艦橋上拍鳥。天黑後沒鳥可拍就開始暈船了。

*藍臉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在大浪中穿梭*

因為開航時間的關係,也不是每一次東沙來回都可以開心的看鳥看到飽就是了。

可不要因為鰹鳥看起來笨笨的就看不起鰹鳥的飛行喔!他的飛行能力可是非常好的。

尤其是超細長的翅膀,有著良好的展弦比。對於長途飛行、滑翔有莫大的助益。

而這個超細長的雙翅加上長嘴和尾巴,像極了忍者的手裡劍,

*白腹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一直覺得鰹鳥的外型很像忍者的手裡劍*

我想對飛魚來說,面對鰹鳥的捕食或許就真的像面對忍者一樣危急!

個人非常喜歡鰹鳥,他就是一臉很憨厚的樣子,這個憨厚臉、憨厚的個性可是國際認證的。

他的英文名Booby 據信是從西班牙文 bobo 轉換過來的,也就是笨蛋的意思。

其實前面提到的北方鰹鳥的屬名 Morus,這是源自希臘字,也是笨蛋的意思。

到底是要多欺負鳥啊?從英文名到屬名全都是笨蛋……….。

*藍臉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邊飛邊抓癢,就是很可愛啊!*

不過也因如此的笨,人為捕捉對鰹鳥的影響相當大,

直到近幾十年來全球開始重視生態保育,鰹鳥的數量才開始在回升。

至於鰹鳥的大便有多值錢?引發了某國兩次的興衰以及戰爭、奴隸等問題。

這又是另一個課題了。有興趣者可以先參考泛科學介紹的這篇:

另一場太平洋戰爭 – 祕魯鰹鳥(便便不思議)。

不過說到白腹鰹鳥就一定要講一個台灣僵化體系下鬧出的國際事件。

就是在 1985 年時有一隻白腹鰹鳥可能是虛弱或者就是笨,

在海上飛行的時候就降落在往來高雄香港間的貨輪上。

可能是因為笨笨的好抓吧?這隻鰹鳥就被船員抓起來了。

結果進港時居然被高雄關認定為未報關的走私品,而且還被以走私品沒入。

高雄關怎麼會養鳥?當然是找高雄動物園接手,於是這件事就上新聞了。

結果好死不死,也算這隻傻鳥有傻福,腳上繫放的腳環被拍到了。

腳環資料一查是日本政府繫放的,

根據國際繫放鳥類通則,捕捉到有腳環的鳥,經身體檢查沒問題就要立刻放飛。

結果高雄關說這是緝私物品,不得私自放飛。要嘛銷燬、要嘛拍賣、或是贈予。

後來說那送給高雄動物園好了,由高雄動物園放飛,本以為這樣就可了結了。

結果高雄動物園說不行,我收了之後這隻鳥就變成市產了,有財產標號的怎麼可以放走?

這下連日本都急了,日本鳥會總幹事、山階鳥類研究所都和台灣聯繫,要求趕緊釋放。

最後演變成高雄關拍賣這隻笨鳥,由高雄鳥會象徵性買下來,然後就是高雄鳥會的事了。

詳細的全部經過可以看:https://www.kwbs.org.tw/magazine/data/300/P33-35.pdf

感想?感想就是幸好大型海鳥壽命很長,白腹鰹鳥又笨笨的比較不會緊迫吧?

可以讓台灣官僚體系這樣的折騰。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018 鳥類週報第三週 – 雉科

雞形目雉科

上週聊到了長得很像雞的棕三趾鶉,這次就來聊聊真的是雞的雉科鳥類。

雉科大概是全台灣最廣為人知的鳥類了吧?別跟我說你和他不熟!

各位手上千元大鈔上的黑長尾雉(帝雉)就是雉科的一員。

孔雀東南飛裡面的孔雀、嘉義火雞肉飯的火雞、夜市賣的烤鵪鶉蛋的鵪鶉,

通通都是雉科的,更別提各位一天到晚在吃的甕窯雞、土雞、白斬雞了。

大致上雞形目的成員與人類生活關係相當密切,不管是食用或是觀賞用。

*黑長尾雉,台中大雪山林道*

*藍孔雀,金門湖下*

*野生火雞。渥太華,加拿大*

P.S. 一般吃的家火雞是野生火雞墨西哥亞種的馴化種。

幸好是碰到母的,我才能拍照,碰到公的我大概就落荒而逃了吧!

其實寫這一篇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為什麼呢?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地怕雞…,

寫這篇時一直會跳出雞這個字,對我來說就是個陰影。

更不用說查資料時,資料點開就都是雞的照片,真是夠了!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我連煮熟的白斬雞都不敢抓,那我吃不吃雞肉?

一般來說,不要讓我想到他是雞身上的一部分,我就可以吃下去。

但是一旦讓我開始想像他在雞身上的樣子,那就很抱歉了。

所以拍大雞的時候真的是讓我痛苦異常,大雞就是環頸雉的膩稱。

大雞有著雉科該有的特徵,就是有眼睛周圍有紅色的肉垂。

*環頸雉,金門湖下*

不要說看到,我現在在寫這個,就已經讓我全身不舒服了。

拍照時為了要確認準焦,都還要放大仔細看,然後就看到那個紅色的肉垂,

看了都要放棄拍照了。這麼怕雞的人怎麼會想要寫環頸雉呢?

其實我和環頸雉有兩個小故事呢!

第一次看環頸雉是在台東成功做生態調查時,

那時發現有一隻公的環頸雉在田邊的雜草堆漫步,他發現我們後就地蹲下。

不要看他色彩鮮豔的樣子,他一蹲下就很難找到他了。

*環頸雉隱藏示意圖,台南七股*

於是我就繞路潛行,想要接近一點拍他蹲下的樣子。

無奈,明明應該已經很接近了,但是就是怎麼找都找不到。

退回原來的位置卻又看到他還蹲在原地。

來來回回好幾次後終於放棄了,離開時回頭看一下,居然看到他高調的離去。

這和黃鸝鳥好像,別以為一身金黃色很好找,在樹林裡還是一樣遍尋不著的。

第二個深刻的印象就是在台南沙崙農場了。

有次專程去找紅胸鴴,結果拍了一堆環頸雉。

*環頸雉西瓜田裡吃蚯蚓,台南沙崙*

拍著拍著就和種西瓜的農民聊天,西瓜農拿出西瓜請我吃,

他說這是環頸雉吃過的,反正也不能賣了。一問才知道,原來環頸雉很會挑西瓜!

只要是他啄過的西瓜都是甜的。

*環頸雉認證瓜,台南沙崙*

我就問他說這樣被環頸雉啄了就損失了,會不會心疼甚至是想要報復啊?

瓜農笑的很大聲,他說這片土地本來就是他的家,吃我的瓜是來收房租而已,沒關係啦!

聽了真的另我真心感佩啊!

於是就和他說,你那些被啄過的瓜我來幫你賣,就叫做環頸雉認證西瓜。

誰知道賣沒幾次就爆發禽流感了。

雖說禽流感和環頸雉認證西瓜沒關係,但是瓜農怕惹上麻煩,就不敢再賣給我了。

雖然沒有變成一個生態認證的西瓜商人,但是真的讓我感受到萬物是可以共存共榮的。

*環頸雉,金門湖下*

現在金門因為外來種的藍孔雀氾濫成災,想要再看到如前幾張照片的大雞在馬路上閒晃,

或是像這張這麼怡然自得的站在這麼裸露處,已經是愈來愈不可能了。

畢竟體型真的比藍孔雀小上不只一號啊!

真心希望金門縣政府可以趕緊拿出移除藍孔雀的行動,

要不然以前隨處可見的環頸雉終將會消失。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014 鳥類週報第二週 – 三趾鶉科

三趾鶉科

三趾鶉科在台灣的代表就是棕三趾鶉了。棕三趾鶉是小型的地棲性鳥類。

顧名思義,就是棕色的、三隻腳趾頭的鶉(一般鳥是四隻)。

不論是長相、姿態還是習性皆與小鵪鶉、竹雞非常地相似。

但是在分類上可是完完全全的不同喔!不只是不同,還是離了十萬八千里遠。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分類位階,最基本的分類單元就是『種』,這是自然的分類。

再往上就是屬、科、目、綱、門、界,這些就屬於人為的區分了。

分類就是依照親緣關係的遠近,將物種及其關係緊密得群體依序放入這些階層中。

以鳥類來說,動物界底下的鳥綱。而棕三趾鶉現在是屬於鴴形目。

在古代我剛開始學看鳥時,他可是分在鶴形目之下的,據說也有分在雞形目底下過。

但是除了在雞形目底下,其他不管分在哪個目,真的都滿神奇的。

剛剛上面提到的小鵪鶉、竹雞,他們就是雞形目的,所以分在這邊外表上倒是說得過去。

但是現在放在鴴形目,連目都不同了,這樣各位就應該知道他們親緣關係離多遠了!

只是同屬於鳥綱而已。

哈哈!廢話,鳥類一定在鳥綱裡面啊?但是從第二個分類單元就分開了。

我們再回來看看鴴形目,鴴形目有許多的科大家應該耳熟能詳,

常見的有鴴、鷸、水雉、彩鷸、鷗(含燕鷗)、海雀、長腳鷸、燕鴴、賊鷗、蠣鷸等,

當然還有這次要說的三趾鶉。

以下依序為他們的照片,可以看到除了燕鴴和三趾鶉外,幾乎都是水邊的鳥類。

*東方環頸鴴,高雄南星計畫區*

*磯鷸,高雄南星計畫區*

*水雉及其幼鳥,屏東林邊*

*彩鷸,左邊母鳥右邊公鳥,屏東崁頂*

*白眉燕鷗,澎湖頭巾嶼*

*Puffin(海雀科),Runde,挪威*

*反嘴鴴(長腳鷸科),嘉義布袋*

*燕鴴,澎湖西吉嶼*

*大賊鷗,Streymoy 島,法羅群島*

*蠣鴴及其幼鳥,Örlygshafnarvegur,冰島*

等等,我聽到有群眾在問說,不是蠣鴴嗎?怎麼會是蠣鷸?

嗯嗯!是的,蠣鴴是屬於蠣鷸科的喔!

這樣看來整個鴴形目不就幾乎都是水鳥啊?怎麼會跑出一個三趾鶉科?

就是 DNA 跑一跑,發現三趾鶉和海鳥關係比較近。

如果要再細分的話,三趾鶉科可是放在鷗亞目底下。

回頭說說棕三趾鶉,他可是生性害羞,隱蔽色良好。

感受到有威脅時,就地蹲下或是往草叢一跑,就可以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但是又不像竹雞,竹雞也是生性害羞,隱蔽性超強。但是竹雞就是很聒噪啊!

整天不是和鄰居串門子就是和隔壁山頭的吵架。

晨昏都可以聽到他們嘹亮的叫著『雞狗乖』、『雞狗乖』的叫。

因此做調查時雖然都看不到他們,但是可以從聲音得知他們就在這裡。

雖然可能會低估數量,但是至少還會出現在調查的物種名錄上。

反觀棕三趾鶉,因為除了雌性求偶時會鳴叫,他是不會叫的,

因此在平原區做調查時,不僅是數量低估,常常是不會有棕三趾鶉的紀錄,

算是平原區謎樣存在的鳥類之一了。

等等,我又聽到有群眾在問,雌性求偶?是不是打錯字了啊?沒有喔!

自然界中大多是 female choice,

因為雌性的生殖投資很大,所以要由由雌性來決定誰是值得把珍貴的卵讓他授精的雄性。

鳥類中大多數公鳥的羽色比母鳥鮮豔,

求偶時要在枝頭大聲的鳴唱,用以宣示地盤以及自己不怕死的膽量。

但是自然界總是有例外的,鳥類比較熟知的彩鷸就是母鳥比公鳥漂亮,

公鳥負責孵蛋及帶小孩,那母鳥呢?就到處交配、下蛋、閃人。

棕三趾鶉也是一妻多夫的,所有的孵育工作都是公鳥負責。

所以也是母鳥羽毛比較多彩,公鳥則是比較樸素一些。

在野外調查中每次看到棕三趾鶉總是令人驚喜的原因就在此。

雖然小小的,說真的顏色也沒多討喜,但是因為總是看不到他,

因此只要他現身在空曠地或是裸露地,真的是會讓看鳥人快樂的不得了。

這次美濃溪畔的生態調查,身處在砂石車環伺之下,

突然間現身的棕三趾鶉,真的會讓人忘記身邊呼嘯而過的十輪大卡車。

讓人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之中,這也是看鳥最初也是最單純的快樂。

*棕三趾鶉,高雄美濃*

最後終於看到棕三趾鶉的照片了,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一種奇怪的想法? 明明長得就和上面那些鳥差異超大的啊?

怎麼會搞在一起了呢? 只能說分子生物真偉大……………

文末,附上本次刊物電子檔。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20221011 鳥類週報第一週:雁鴨科

雁鴨科

雁形目的鳥類有幾個特徵,就是脖子長、嘴扁平、腳短且位於身體後方,都是屬於游禽。

這樣各位應該對雁形目的樣貌有些概念了。

如果再加上雁形目包含了我們常見雁及鴨子,那就一定沒問題了。

說到雁,大家一定會想到雁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但是並非所有的雁、鴨都是如此。

許多雁形目的成員雖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僅限於該繁殖季。

有些成員甚至是孵卵開始的時候,雄鳥就已經拋家棄子的雲遊四方去了。

拋家棄子的代表莫過於鴛鴦了,雄鳥每年換配偶,只管交配不管養,

也難怪古人要說只羨鴛鴦不羨仙了(大誤)。

*鴛鴦,日本利尻島姬沼*

既然公鴛鴦這麼的渣,我還是放母鴛鴦的照片就好了。

雁鴨科為雁形目裡面最大的科,顧名思義,包含了雁及鴨,

也就是天鵝、雁、鴨、潛鴨、鵲鴨、秋沙鴨等等。

在台灣天鵝比較少見到,雁的數量雖不多,但是每年還算穩定的出現。

*黃嘴天鵝,冰島 Akureyri*

*凍原豆雁,東沙小潟湖*

常見的鴨子有小水鴨、白眉鴨、赤頸鴨、琵嘴鴨、尖尾鴨、澤鳧(鳳頭潛鴨)等。

看鳥看久了,總是會投射一些個人想像在鴨子身上。

這對做動物行為學的人來說相當不適當,

但是想想我又不是做動物行為的,這樣投射應該沒關係吧?

比方說赤頸鴨就是一臉賢妻良母臉!

為了證明他是賢妻良母,我去冰島時還特別拍了赤頸鴨帶小鴨的畫面,

看著赤頸鴨照顧小孩的樣子,真的是非常溫柔的臉啊!

*赤頸鴨,冰島米湖*

好啦!不要說怎麼好像焦距不是對在赤頸鴨母鳥身上?

真的是後面那隻小鴨實在太可愛了,焦距不小心就對到他身上去了。

不過話說回來,公的赤頸鴨也真的是很美的喔!

*赤頸鴨,嘉義布袋*

那除了赤頸鴨還有什麼讓我印象深刻的嗎?有!那就是尖尾鴨。

尖尾鴨算是中大型的鴨子了,所以脖子比例更長。

既然稱為尖尾鴨,當然有長長、尖尖的尾羽。

但是讓我注意的除了尾羽之外還有脖子上勾勒出的白邊。

長脖子上有著細線條的白邊,搭配上長長的尾羽,

像極了穿著燕尾服且風度翩翩的紳士,就是一臉溫文儒雅的樣子。

*尖尾鴨,高雄茄萣*

這張尖尾鴨的照片雖然沒有伸出脖子,但是真的很喜歡這張飽滿的感覺。

只可惜動物界不太流行跨種族戀愛,

雖然鴨子圈很亂,但是還沒聽過有母的赤頸鴨配上公的尖尾鴨的,這真的是可惜啊!

不過由於尖尾鴨屬於浮水鴨,覓食時無法潛入水中,會露出個屁股在水面上。

上半身打扮的再怎麼紳士,覓食時就是整個很爆笑的場面。

除了看鳥店長畫的尖尾鴨之外,還可以看看鳥老闆拍的尖尾鴨吃飯喔!

尖尾鴨覓食的影片請按我

末了附上本次的週報圖文檔。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0717 Insta One R 中期使用心得

Insta One R 中期使用心得

這次為了極圈之旅,將手邊的攝影器材升級了一下。

不是很大的升級,只是除了空拍機外,將最小的感光元件設定在 1 吋。

因此手機也換成 1 吋感光元件,當然,運動相機也是。

運動相機目前有 1 吋感光元件的就只有 Insta 有出了。

Insta One R 是採用模組化的設計,這種模組化設計我超愛的。

 

*左上 5.7K 全景鏡頭、右上 Leica  1 吋感光元件鏡頭、左下 One R 主機、右下電池*

以前 Motorola 的手機也有出過模組化的手機,我也是買單了。

手機換上不同的背板就可以變成投影機、喇叭、大容量電池、相機。

喇叭是和 JBL 合作,相機則是 Hasseblad(哈蘇)合作。

當時號稱讓你最接近哈蘇的一次。只可惜感光元件太小,要不然我還真的是心動啊!

這次要聊的 Insta One R 模組已經出到第二代了,

目前還是可以像積木一樣換來換去,希望真的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他的設計是主機只管螢幕和運算,鏡頭組則是包含感光元件。

有點像單眼相機的概念,但是更像 Ricoh GXR,GXR 也是鏡頭和感光元件做在一起。

第一代:

機身:Insta One R

鏡頭:

1、4K 一般廣角鏡:就是 1/2 吋(or 1/2.3 吋)的運動相機鏡頭,

可以拍攝 4K 影片以及1200 萬畫素照片。

2、5.7K 360 度鏡頭:可以拍攝全景照片以及影片。

雖說錄影是 5.7K,但是照相不過是 1800 萬像素,在用 VR 頭戴裝置看還可以接受,

但是一旦在電腦上擷取中央畫面,畫質馬上慘不忍睹。

不知換上新一代的一吋感光元件全景鏡頭會不會改善?

 

*Insta One R + 5.7k 全景鏡頭,全畫面*

 

*Insta One R + 5.7k 全景鏡頭,中央畫面*

可以看到藍天是有馬賽克的,顯然是禁不起格放使用。

3、Leica 1 吋感光元件鏡頭:感光元件放大到一吋,鏡頭與 Leica 合作。

可以拍攝 5.3K 影片。

 

*Insta One R + Leica 1 吋感光元件鏡頭*

可以看出來畫質很不錯,對逆光的、面對太陽表現好的出乎我的意料。

與上面 5.7K 全景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拍攝規格:

照片有 JPG、RAW(DNG 通用格式),影片可以拍攝 log 檔。

在影像規格上算是不錯的,都可以拿到比較好編輯的檔案。

第二代(其實比較像 1.5 代):

機身:Insta One Rs:改善收音、增加電池容量、降低當機率等。

新出的鏡頭:

1、5.7K 增強型廣角鏡:1/2 吋感光元件,畫素到 4800 萬。錄影畫素也增加到 5.7K。

2、Leica 1 吋感光元件全景鏡頭:將原本的全景鏡頭升級到 1 吋感光元件。

目前 R 和 Rs 所有的東西都可以互換,包含電池。因此看起來還是繼續在模組化當中。

心得:先說優點。

只能說科技真的在進步,拍照的觀念與想法要與時俱進。

1、強大的穩定功能:在極地乘坐雪橇車時。那種跳動是會讓你以為脊椎都要被壓縮了。

就是一直飛起來、撞下去的,跳的的十分厲害,因此錄影錄的很少。

北極溫度太低電池很難充電,因此在北極時也沒也回看拍攝的結果。

結果回到文明世界後真的是會吐血身亡……….,為什麼拍的這麼少!!!

因為錄出來的影像穩定到觀看者會以為雪橇車就是在高速公路上跑。

幾乎完全的穩定,就像上了穩定器一樣。

另外還有地平線矯正功能,即使拿歪了、跳動了,他還是會儘力維持地平線是直的。

下面的影片是 360 全景的,往下看一點就可以看到跳動的幅度,但是影像卻是穩定的。

海冰上的跳動(全景影片),請按下前往 youtube 觀看。

這兩項功能真的是太厲害了,完全顛覆了以前對錄影時機的想像。

真的不管什麼狀況都可以開錄了!(據說 GoPro 的穩定效果更好)

2、裸機防水:雖然在北極不會下水,但是雪地上一定會碰到雪,

這時還是防水性能好一點會讓人比較放心的。

3、影像處理:由於運動相機很小一台,影像處理有限、螢幕也很小,

因此有多種影像模式、影像處理要進到電腦才能觀看、處理。

不過他的應用程式寫的還算可以,處理起來算是簡單的。

而且直接內建有自動 log 轉換,若是不需要調光的話,直接轉換就不需要進調光軟體了。

4、模組設計:現在國際線不論是託運行李或是手提的重量限制愈來愈嚴格,

安檢也是,幾乎每次過安檢時,相機一定是全部手動檢查。

攝影器材愈簡潔愈好,不僅反應在託運重量上,還會反應在是否方便攜行上。

如果相機拿進拿出太麻煩,不方便隨手就可以拿起來拍攝,要拍照時就會猶豫。

模組化可以讓我少帶一些裝備,或是說讓我的拍攝裝備可以全部裝在隨身小包中。

全景相機和隨手記錄的相機幾乎是同一台,這樣真的方便很多。

以後要升級也不用全部系統都要換掉,只要加購想升級的模組即可。

5、體積小:體積小有什麼好處?就是讓你看起來就像是個死觀光客。

看起來人畜無害的樣子在街頭攝影上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比較注重隱私權的歐美地區。

拿著一台很小的相機,裝個自拍棒在街頭晃來晃去,大家就是當你死觀光客,

偶而會有避開鏡頭的人,但是還沒有碰過會和你說不要拍到他的人。

但是用單眼拍照時就真的有遇過。

我出發前是有買可以夾在背包上的固定座,可惜不知道相機的穩定效果這麼好。

早知道穩定效果這麼好,我就把相機固定在背包帶上,

然後關掉螢幕和錄影顯示燈,這樣就可以很自然的記錄旅途中更多的事情。

6、配件超多的:三種鏡頭都有出對應的潛水殼,對水下攝影來說真的是太好了。

還有 OTG(閃傳)、保護框、外接麥克風座、隱形自拍棒等,有的沒的周邊出很多。

不過我都是建議需要的周邊一次買齊,

雖說是模組化,但是模組化只保證機器可以亂接,不代表配件可以混用。

比方說 Rs 的電池變成大容量,因此厚度有增加,

雖然還是可以裝上 R 的主機,但是防水殼、保護框就不能流用了。

另,全景相機的潛水殼為了減少底部無法縫合的面積,因此將相機由橫的改成豎立的。

所以要買可以將機器豎拍的豎拍電池,R 和 Rs 的豎拍電池可以通用,

但是和新出的 1 吋全景鏡頭就不通用,因此潛水殼也會長得不一樣。

這些配件不趕緊買起來,萬一以後需要用時已經停產,就會變成強迫升級了………

缺點:

1、當機:常常碰到當機,要將電池整個拆下來再重裝。

極地很冷,要拆裝電池還要將保護框先拆下。戴著手套不是這麼好操作。

不過看到我家小朋友用 Gopro10 也是很會當機,我就釋懷了不少,哈哈!

2、裸機防水:所謂的裸機 5m 防水是要裝上保護框才可以達到。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裝上保護框才能防水?

保護框就是外面一圈塑膠而已,看起來對防水完全沒有幫助啊?

3、沒有微距:因為感光元件愈大、最近對焦就會愈遠,微距就會愈難做到。

這點在我的 1 吋感光元件的手機和 Insta 上都是這樣的。

也就是說我沒有隨手可以記錄微距的相機。

總結:

整體來說瑕不掩瑜,沒有微距真的有點麻煩之外,其他真的很令我很滿意。

沒有微距真的很麻煩,加上螢幕很小,所以拍照就變得很保守了。

配件又多又齊全,電腦版的軟體雖然陽春了點,但是寫的還不錯,

穩定度、處理速度都很令人滿意。

只有一點很不爽,就是在官網購買東西時,他是有台灣這個選項的,

雖然應該是地區的概念,但總是單獨選項。

但是如果想要註冊進入官網的討論區,註冊時選項卻變成只有中國台灣了。

要賺你的錢的時候可以接受你是台灣,

然而討論區是可加入可不加入,這時就要來吃你的豆腐了。

不過這也怪不得別人,誰叫我們自己還是堅持用中國台北?

這是另一個話題了,總之,我就沒有加入討論區了。

此篇只能說是中期測試心得,從極地到法國轉法羅再到挪威,跑了半個地球了。

途中碰到各種拍攝的狀況,前幾天還帶到水下去拍攝了。

雖說用的時間只有兩個月還不算長,

但是因為是長期攜帶且密集使用,所以就先寫了中期心得。

希望對想要購買運動相機的朋友有所幫助。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20410 Topaz 套裝軟體

Topaz 套裝軟體

關於 Topaz 這個軟體這個軟體我以前已經介紹過了,

那時也有辦了團購,只有四個人一起買。

這篇就是要介紹這個軟體有多厲害,已經買的人要多用啊!

還沒買的朋友,真心建議可以趕緊去買。

買了之後不挑相機、不挑鏡頭,有光就拍,從此拍照無牽無掛呢!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這張是很晚拍的彩鷸,拍攝時間是 2022/04/09 傍晚 1830,ISO 6400,快門 1/30。

沒辦法,鏡頭光圈不夠大,只好拼命拉高 ISO,而 M43 的罩門就是低光度下表現很糟。

但是難得看到彩鷸這麼大方站在外面給你拍照,所以還是硬拍了,

想說剛好回來試試這套軟體,各位看到的就是處理好的照片。

或許各位現在很無感,但是當你看到原片時一定會嚇一大跳。

 

首先先用 Denoise 將雜訊去除,雜訊的種類有很多種,這是因為低光度造成的,

所以是選用 Low Light,各位可以看看預覽圖,左邊的滿滿的雜訊,右邊真的是乾乾淨淨。

唯一的缺點就是糊,沒辦法,感度這個高加上快門慢,很有可能有微震,怎麼可能不糊?

沒關係,套裝軟體裡面還有一個 Sharpness。

 

各位啊!從糊糊的照片變成數毛的照片了啊!!!!

他的銳利化不會造成物體邊緣的白邊,各位可以比較一下鳥的輪廓,

處理的相當自然,真的是很厲害的運算。

一樣有多種銳利化的模式可以選,連脫焦造成的銳利化都可以修正喔!

有沒有很厲害啊?現在軟體大量運用 AI 技術,真的是可以得到很驚人的成果。

因為程式裡面內建了大量的 AI 參考用的模版,每個程式大約 3GB 左右。

不過,真的是效果非常的好,我沒有折扣碼也沒有回扣可以收,但仍是真心推薦。

光是打消了買 Olympus 150-400 那支鏡頭的想法就省了二十多萬,

還有保護了日漸年老的肩膀和脊椎。

100-400 這支鏡頭的成像絕對沒有 150-400 那支那麼好,

但是重量輕了 700 多公克,價格只需要不到 1/6 的代價。

就多花些時間進一下 Sharpness 的軟體,連 ISO 6400 都可以變成數毛版了,

我想鏡頭的差異應該是可以彌補的。

今天一試,真的只能說太滿意了,真是神奇的軟體。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20409 躺平族

躺平族

近年來中國流行一個話語叫做躺平,躺平的這群人就叫做躺平族。

躺平大多是指年輕人覺得反正努力也沒用,不如就躺平吧!

但是在蝴蝶的世界中,躺平可不是這樣一件事。

蝴蝶是外溫動物(就是以前課本說的冷血動物、變溫動物),很容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

因此需要有一些調節體溫的機制。

大型的蝴蝶可以藉由翅膀的收合來控制接收陽光的角度,因此而調節體溫。

甚至是蝴蝶可以控制翅膀上鱗片的張合,用來散熱或是吸熱。

近年來全球溫度不斷地上升,對這種小型變溫動物來說,真的是適應的很辛苦。

大型的蝴蝶翅膀也比較大,吸熱或散熱面積較大,因此翅膀的收合適比較有效率的。

那小型蝴蝶怎麼辦?

今天就看到一隻密波紋小灰蝶(Prosotas dubiosa asbolodes Hsu & Yen, 2006),

本來是幾乎要趴下的感覺,看他的前腳都已經捲起來了。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拍了幾張照片後,他就突然躺下來了………….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鳥店長就很興奮的說,哇!真的和書上說的一模一樣耶!

小型蝴蝶因為翅膀很小,怎麼調整好像都差不多,有時就會完全躺平,

讓陽光直射翅膀與軀幹,藉此多吸收一些熱能。

出野外就是這麼有趣,許多你以為只有在書上才看得到的現象,

在野外調查時或許就可以發現、驗證。

這也就是我為什麼一直很喜歡出野外的原因,也是我喜歡生物的原因。

同場加映:我很喜歡這一張,後面的光好柔和喔!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發表於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20220330 一個人的武林

一個人的武林

湊巧路過一座土地公廟,前面正上演著酬神的布袋戲。

一般這種酬神戲演出的都比較隨便,反正說是演給神明看的,其實就是沒人在看。

常常就是錄音帶放著,兩尊布袋戲偶就有一搭沒一搭的隨意的動著。

今天這台不太一樣,他吸引我的地方在他居然是有在演的,雖然底下還是一個人都沒有。

不過布袋戲起碼人是在布幕後面操偶,不會直接看到台下的。

比起野台歌仔戲來說,演員直接面對沒人的台下,還要又唱又跳的,

那才真的是令人唏噓………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這些是在後台準備登場的布偶,連同前方替換的,大概將近 20 尊!

一次出動這麼多『演員』,所以我才說他是真的有在演出的。

拍照時因為他正在努力的演出,所以就是用眼神、手勢等溝通,

確定可以拍照之後,我就不客氣的跳上了他的後台,

可惜今天沒有帶 21mm 的鏡頭,無法把整個後台(後車廂)拍的完整一點。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操偶師旁邊和下方都是裝著剛剛換下或是等會兒就要用到的布偶。

各位可以看一下操偶師前方的白色本子,那個是腳本,

上面有每一句台詞,該換什麼布偶,甚至是腳邊的電擊聲效果器哪時該踩都有。

一開始看著他一直低著頭,以為他是在度估,結果是這麼認真的看腳本演出。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這位白鬚的今天演的好像是郭子興的樣子,就是朱元璋的丈人。

拍完要離開時,正好演到朱元璋打擂台,看著台上操偶師努力的打著,

腳底一直在踩金光戲一定要有的電擊音效聲。

突然感受到,台上真的是一個人的武林啊!只有自己和自己在競爭。

而台下呢?台下就是一個人也沒有的舞台…..像極了陳明章唱的下午的那一齣戲,

台上打的火熱,台下一位觀眾也沒有。

後記:很可惜要走了他還沒演完,要不然好想等他演完後好好和他聊聊,

很想知道他的心情,尤其是台下都沒人看的心情。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