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3 拍攝時的壓力

拍攝時的壓力

誰不想慢慢地、好整以暇地慢慢的拍照呢?

偏偏有時拍照的時候超級兵荒馬亂的,有時間的壓力、有心理的壓力,

還有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的壓力。

壓力一大堆之下,怎麼穩定的拿下想要的影像?這就考驗著攝影者的穩定度了。

主要還是在想像力,Ansel Adams 的 Zone System 最重要的概念也是預視。

在真的曝光之前,你應該已經看到你所設定的光圈快門之下拍攝出來的影像了。

底片機年代,我常說曝光要熟練到按下快門的時候,你的腦袋應該已經沖洗出影像了。

不管是亮部、暗部還是中間調,每個位置的亮度都是你心裡所想像的。

所以先要對影像有想像力,相機拿起來只是執行,這樣拍照才會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不是亂槍打鳥,然後在幾百、幾千張找到一張可以看的。

今天用一個例子來說說拍攝的壓力。

這是在高雄南星計畫區裡面一個做風力發電機基樁的鋼鐵廠。

這裡拍照有幾個壓力,第一個是這裡是管制區,不過我有進出公文,所以不算真的壓力。

第二是這個場地是臨時的,只要基樁做好、品檢、噴漆完成就會拖去港口等著出海了。

所以今天看到這根或是這排,不代表明天來還是這樣。

這是一種拍攝上的壓力,萬一拍壞了就沒得重拍了。

第三是畢竟是管制區,警察巡邏的頻度很高,以前在廠區做調查時也常被警察詢問。

況且,即使是暫存場,也還是別人家的廠房。

在別人家廠房裡面跑來跑去的拍照,還是會有點緊張,這也是壓力之一。

雖然還是有和施工中的人員聊天和打招呼過,但是進到沒有施工的存放區還是會緊張的。

為了一次 KO(事實證明是錯的),帶了各式的器材,從數位機背到底片機全帶了。

總共四個機身、五個鏡頭,儘量不換鏡頭拍照以節省時間。

到現場後先觀察整體感覺,你想拍出怎樣的感覺?要怎麼呈現?

沒把握時就多幾種構圖,先把可能的想像都拿下來再說。

以下列這幾張來說,這是同一個場景,排放了十多根的基樁。

接近中午陽光直射,因此地上的亮光很漂亮,和上方看不到透光的基樁剛好是一種反差。

曝光時算一下最後面全吃到光的拖車和沒吃到光的基樁,看是要保留誰。

幸好大多還在動態範圍之內,大概就是對著測光基樁測光,然後縮三檔左右。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ASPH.*

這是 40mm 左右的視角(28mm 的透視),先拍一個比較均衡的畫面,

也就是最保險的畫面先拿到。也和自己的想像是一樣的,上方沒光,下方有條狀光。

後方曝光尚可,是有拍 RAW  檔,因此還算好修圖。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ASPH.*

這張只是向上抬高一點點視角。為什麼要抬高呢?因為想要做出壓迫感。

所以把下方的光條的地方減少,基樁多裝一下,這樣壓迫感會比較大。

 

*Mamiya AFD I + Phase One P25 + Mamiya 150mm f/3.5*

這是用中距離鏡頭去壓縮畫面,做一個緊密排列的感覺。

 

*Leica TL2 +Sigma FD 21-35 mm f/ 3.5-4.2*

這是 32mm 左右的視角(21mm 的透視),明顯推出去很多,想做出整個空間感。

 

也就是很短的時間內連拍了幾種 size,也換了一些角度。

寬的、緊的、向上的、向下的,一次都拿下來,也都還算符合自己當初看到這個景的想像。

也就是如果對這個景沒有想像、沒有想要表達的,就會無法快速的拍攝了。

這個景是拍到第三天才總算有點感覺。

第一天拍的很趕,不敢走的太進去拍。

第二天有人員在施工,這就簡單多了,臉皮厚一點就過去聊天了,是拍了不少照片。

但是回來看,怎麼看焦距都差一點點,到底怎麼回事?

檢查相機後才發現,原來是不小心轉動到了神力環,就是轉接環上的近拍專用環被轉到了。

只好第三天再來重拍………可惜的是已經少掉一個暫存的區域了。

前兩天拍照完都一直在唸好難拍、好難拍,怎麼拍都拍不出來那種氣魄感。

幸好第三天有還不錯的光影可以利用一下。

拍照真的是緣份也就是運氣,對的時間你剛好在那邊,就可以拿到心裡想要的畫面了。

不過再強調一次,要先心裡有想像才拿在現實中實現。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1/02/05 看不出來是幸福的

看不出來是幸福的
每次看評測,不論是耳機、音響或是攝影器材,
總是會看到有人回應說覺得沒有差異耶!
然後總是會有另一批人回說:看(聽)不出差異是幸福的。
最近因緣際會下取得了一支高價鏡頭和一支低價鏡頭。
說是低價鏡頭,他可是得到歐洲最佳鏡頭獎過,
只是因為年代久遠,所以低價出清。
別看他低價,中央解析度超過 120 lp/mm,連邊緣都有 100 lp/mm。
底片時代,一般的鏡頭解析度只要超過 50lp/mm 就很夠用了。
不過鏡頭的設計中,MTF 只是其中一個考慮的點。
主要是在給設計方看做出來的鏡頭是不是和你當初想像的一樣。
並不是說分數愈高這支鏡頭就愈好,雖然某些方面來說是這樣。
另一支就真的很貴很貴很貴了,雖不是我這輩子用過最貴的鏡頭,
但真的也是不便宜了。
為了不要先入為主,我們姑且稱它為 1 號鏡頭以及 2 號鏡頭。
當然為了低價鏡好,也為了不讓大家這麼容易看出來差異,光圈都是縮到 8 來拍攝。
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表現好了,如果看不出來或是看反了,那真的是幸福的。
先來看看大張縮圖的,雖說雖圖無爛圖,但是還是看得出差異。
故意拍逆光,雖然鏡頭沒有直接和陽光對幹,
因為鏡頭特性的問題,兩張照片原始色調差異不小。
因此有做了一些些反差和色彩平衡的調整,讓兩張畫面 tone 調接近一點。
這是 1 號鏡頭拍的。
這是 2 號鏡頭拍的。

我們來看看全格放的狀況,分為中央和邊緣。

 

這是 1 號鏡頭的中央全格放

 

這是 2 號鏡頭的中央全格放

 

這是 1 號鏡頭邊緣的全格放

 

這是 2 號鏡頭邊緣的全格放

 

好了,相信大家都看得出來,獨眼龍也看得出來,哪一顆鏡頭比較好了。

只是每個人認為的好可能都不一樣而已。哈哈哈!

我也不會告訴各位哪個好哪個不好,因為這也不是很嚴謹的測試。

況且,前面說過了, MTF 只是評斷鏡頭的方式之一。

如果只是看 MTF, 那麼那堆老鏡是在炒作什麼意思的?

一般老鏡的解析度幾乎都較現代鏡差,但是就是各有各的獨特風格。

好啦!大家也不用費盡心思去猜這是什麼鏡頭、那是什麼鏡頭,

這篇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很多器材是真的好,但是有沒有好到那個價差?

而那個價差到底值不值得為了所謂工藝精神而去支持?!

有更多時候,是因為拿了某些器材讓你心情好想拍照,這才是買這些器材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學生問我該買什麼相機時,我的回答都是你有多少預算?

在那個預算內挑一台你看了最順眼的相機就對了。

看了順眼、喜歡,這樣你才願意天天帶著他出門,這樣才會持續的拍照下去。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10102 再探 Sigma DP3M

20210102 再探 Sigma DP3M

Sigma DP3M 出廠於 2013/01,到現在,真的是不折不扣的老相機了。

關於 Sigma 我在 E-M1ii 的好朋友中有介紹過了,忘記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連結。

20200229 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iii)

其他與 Sigma DP3M 有關的網誌

有時就是懶得帶相機,有時是想要很輕鬆的拍照,就會讓我選擇帶著 DP3M 出門。

DP3M 的規格我就不再重提了,況且網路上都查得到,

不僅查得到,還有一堆魔人寫的已經是屬於玄學的測試文,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找。

這一陣子突然想輕鬆的拍照,除了出清 Phase One 的數位機背,又開始帶 DP3M 出門了。

DP3M 的輕巧、高畫質真的很令人放心的帶著,唯一的缺點就是電子性能,

算了,我唸 Sigma 電子性能的文章也太多了,這篇就不要再唸了。

 

*Sigma DP3M*

這是用 Sigma PhotoPro 將 RAW 檔轉黑白影像,

都用 X3 cmos 了,不善用他的黑白模式怎麼對得起這種特殊的採樣模式呢?

買不起 Phase One 或是 Leica 的純黑白數位相機,Sigma X3 cmos 真的是很好的選擇。

 

*Sigma DP3M*

對於是亂入別人的工作場所(有得到許可就是了),因為這台相機長得就是傻瓜樣,

在尋求商家許可時,一臉死觀光客的樣子會使商家的戒心降低,拍起來比較方便。

這張拍攝時根本是已經擠到鍋爐附近了,熱水在滾,兩手的撈杓沒有停過,

抓到一手正在移動、另一手還在等瀝乾的時機,成功的拍下了這張照片。

也說明了 DP3M 只是存檔慢,好啦!是非常慢之外,拍照的時滯(time lag)是還不錯的。

要抓拍只要好對焦的位置,要抓到時機是還可以的。

 

*Sigma DP3M*

Sigma 不只相機電子性能差,連專用解 RAW 的程式  Sigma PhotoPro 效能都差。

每次一打開,整台電腦就像當機一樣,調整什麼都是卡卡的,

真心佩服這件公司搞砸電子裝備的能力,即使不是他做的一樣可以拖垮。

但是 Sigma PhotoPro 裡面有個 Fill Light 的功能,這對 X3 十分重要,

可以大幅度增加暗部的亮度,但是亮部不怎麼增加而且可以維持增加亮度後的畫質。

是在後製 X3 拍出來的影像時,一個很重要的功能。

X3 cmos 不僅可以把暗部做亮,也可以讓暗部黑的很漂亮。真的是很神奇的工具。

帶著 DP3M 出門,就像帶著底片機一樣,

享受慢慢拍照的樂趣(也只能慢慢拍)之外,還可以享受即刻得到影像的快樂。

可惜機器真的老了,目前曝光修正會亂跑,每次按快門前都要確認一下 EV 有否亂跑。

好想把它送去改接還喔!這樣 DP3M 就可以使用一大堆的鏡頭,也算是延壽計畫了。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1212 Ikelite Housing 維修記

Ikelite 防水殼(Housing)維修記

因為Samsung NX1 機身已經老化不堪使用,因此將水下攝影設備換成 Olympus E-M1 ii。

忘記的朋友可以回顧一下喔!再見了 Samsung NX-1

水下攝影就是這樣,不管你買多貴的防水殼,換了機身之後,就是全部打掉重練。

尤其是現在 Ikelite 的 Port 還分三種系統,我新買的 Housing 和舊的是不同系統的。

因此除了買新的防水殼本體,還要重買新的 Port。真的是花大錢啊!

結果,最近下水都會有滲水的狀況發生。雖然滲不多,但是就是令人覺得很煩。

本來判斷是從變焦旋鈕的位置滲水,拆開檢查後,也真的發現裡面有兩根毛髮。

O-Ring 有毛髮沾粘通常是滲水的主因。本以為解決了,結果隔天下水 Port 又滲水了。

在水中仔細的看了看,發現好像是 Port 的鏡片處在滲水。

本來想和美國那邊抗議,要求換新,但是想到英文沒有好到可以和歪果仁吵架。

剛好碰到專門做精密儀器加工的朋友,他的手工很細,就請他幫忙把 port 分解。

反正會漏水,第一件事一定是先處理 O-Ring,先把 Port 分解就對了。

這個小 Dome-Port 構造出乎意料的簡單,

兩條 O-Ring 塞進 O-Ring 溝,中間夾的就是樹脂鏡片,然後這樣就防水了。

 

*圖說:就是底下一條 O-Ring 撐著鏡片,上面那條 O-Ring 擠進去後上下夾住鏡片,

這是鏡片拿掉、O-Ring 拿掉後的樣子。*

真的是很簡單的防水結構,但是理論上應該很防水才是,畢竟也是雙 O-Ring 構造。

還沒拆卸前有仔細觀察,感覺 O-Ring 塞的不是很平整,鏡片邊緣好像有粗糙面的感覺。

拆下後檢查鏡片,粗糙面應該是樹脂射出時脫膜的位置。

雖然脫膜處有經過研磨,但是他只有研磨側面,側面研磨後沒有做底部的倒角,

導致與 O-Ring 接觸的底部平面有毛邊產生,大家一致認為就是從這邊滲水的。

至於為什麼不是一買來就會滲水,而是用了大約三次後才開始滲水?

或許還是有經過水壓的擠壓後,導致些許的位移,結果把毛邊的地方推進去 O-Ring 裡面。

當然都是猜測啦!不過既然知道有毛邊,當然就是認真的研磨了,把毛邊都磨平。

 

*圖說:就拿修指甲的銼刀,慢慢的將毛邊磨平,使 O-Ring 接觸面更平滑。*

 

一切都弄好後,重新將 O-Ring 上矽油,然後就很努力的、平整的把它裝回去了。

 

*圖說:因為先前有發現 O-Ring 不平順,因此重新安裝時非常地小心,

務必讓 O-Ring 平整的放入 O-Ring 溝裡面。 *

 

裝好之後沒有再下水,因此無法得知到底是不是這邊的問題,

不過抓漏就是這樣,一個試完再試下一個,一直到沒有問題為止。

話說回來,美國的手工真的還滿差勁的,

毛邊會沒有修乾淨,O-Ring 那麼便宜的東西,不能用好一點的嗎?

Ikelite 的 O-Ring 脫膜的痕跡有夠清楚的,看了都覺得很害怕。

老是覺得水就會從脫膜的線滲進去。

好啦!防水殼維修至此算是到一個段落了,希望可以維修成功。

因為 TG6 的畫質真的是不太能夠接受。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20201110 老鏡?現代鏡?

20201110 老鏡?現代鏡?

因為無反相機的超短法藍距,導致許多以前乏人問津的老鏡有開始重現江湖。

不僅是無人問津的,甚至還有一堆當年的爛鏡現在也被吹捧的另人感到莫名其妙。

老鏡真的有這麼好嗎?其實沒有耶!

當然有些很神奇的老鏡,但是大部分的老鏡都是妥協下的產物。

妥協什麼?當然是受限於計算能力、研磨的精密度、組裝的精密度等等,

因此即使有很好的設計,也是受限於製造的能力而無法的到全面性的高解析度。

應該是說現代很多很好的鏡頭仍是用 18XX 年的設計,如 1896 年設計的 Planar。

但因為製程的進步、電腦的輔助,使得成像品質與當年的老鏡根本不是在同一條線上的。

那現代一堆人在追老鏡倒底是在追什麼意思的?

除非有特殊收藏或是特殊目的,要不然我也真的不知道為什麼。

今天拍攝稻田,就可以感受到不同年代的鏡頭、不同年代的感光元件的差異。

 

*Mamiya AFD + Mamiya AF 150mm f/3.5 + Phase One P25 數位機背*

這顆 150mm 的鏡頭應該有 20 年了,特點是非常地柔和(不銳利),顏色過渡的很柔。

不過我相信顏色過渡應該和 Phase One p25 的 CCD 比較有關。

 

*Mamiya AFD + Phase One  AF 80mm f/2.8 + Phase One P25 數位機背*

這張明顯的銳利非常多且立體感很好。

這只是用 Phase One AF 80mm 拍的,還不是用 Schneider Kreuznach 80mm f/2.8 LS 。

如果是用 Schneider 拍的,一定會更銳利了。但和 AF150mm 已經差異夠大了。

同一片 CCD 拍的,只是鏡頭不同而已,成像感覺就差異如此的大。

 

*Mamiya AFD + Mamiya AF 150mm f/3.5 + Phase One P25 數位機背*

這張也是 150mm 拍的,放大看是夠銳利的,但是整體來說就是很舒服的柔和。

 

*Olympus E-M1 MkII + Tamron 100-400mm f/4.5-6.3 Di vc usd*

這已經用到 400mm 端了,解析度還是如此的好,而且整個畫面很立體且銳利。

只是一個兩萬多的副廠小光圈的變焦鏡頭就可以到達這樣的銳利度了。

鏡頭真的是看場合使用,有時銳利度高不見得符合你心裡期待的畫面。

不需要一味的追求老鏡,有許多老鏡真的是過度的吹捧。

但有一兩顆在,對於拍攝有不同的想像時,倒是還滿不錯的選擇。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0927 暗部的差異

暗部的差異

上攝影課時我都會一直和學生說的有幾件事情。

1、沒有記錄到的的就是沒有,不要以為 PS 是萬能的。

2、拍照時一定要拍 raw 檔。

3、底片時代的暗部曝光,到數位時代仍然是鐵律。

今天就用在京都清水寺拍的匾額當例子。

這個匾額的字個人非常地喜歡,但是他掛的位置很尷尬。

下面吃到光,但是最上面一個字幾乎沒有光。然後又是傾斜的吊掛著。

拍照時光線非常地弱,加上我的相機、鏡頭都沒有防手震。

機身又是年代久遠的 EOS 1 Ds markII,高感度根本不能用。

所以左思右想決定,只要最左邊不要掉出直方圖就好,也就是最暗的地方有資訊就好。

先求有資訊,然後再求有足夠的快門。後來決定 ISO800、1/15 快門來拍照。

當然是不夠亮,但只要求第一個字可以落在直方圖裡面不斷階,也只能這樣拍了。

於是得到這個樣子的照片。

*Canon EOS 1 Ds MarkII +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有沒有發現?最上面的字是幾乎看不到了。而且有點變形?因為是斜的吊掛的關係。

先在 Capture One 上面做變形校正,這個功能在做數位典藏時常常在用。

我當初是拍 RAW 檔,因此校正完後就拉亮暗部。於是得到了這張。

 

*Canon EOS 1 Ds MarkII +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字就跑出來了。為什麼不拉更亮一點?有沒有看到其實已經雜訊滿天飛了。

前面說過,暗部是曝光中最重要的位子,所有的曝光都是考慮暗部。

暗部要有足夠的細節,最好是放在第四區。

現在為了手持、感度的問題,曝光都放到第二區至第三區了。

還想要有細節?影像出得來就很偷笑了。

這已經是用 RAW 檔修正的了,可以看看用 JPEG 檔修正的結果。

 

*Canon EOS 1 Ds MarkII +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沒有做變形校正,所以是歪斜的。可以看到上面的字也拉亮了,但是雜訊更是嚇人。

除了雜訊外,連亂七八糟的色塊都跑出來了,東一塊、西一塊的。

和 RAW 檔調整的結果完全不是在同一個水準的。

 

兩張放在一起, 一下就比較出來了。

上圖就是 RAW 檔轉的,下圖是 JPG 轉的。

現在貯存媒體這麼便宜了,千萬不要省記憶體、硬碟空間的。

還是乖乖的拍 RAW 檔,這樣回來想救、想修正才有得救啊!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0824 Phase One P25 數位機背維修記

Phase One P25 數位機背維修記

話說去年,那時剛好在轉換相機系統,

因為盤點了手上的相機系統發現系統太多,而且可以高感度的沒有幾個。

EOS 1Ds Mark II,好歸好,感度大概用到 800 就極限了。

Sigma SdQh 影像更好,但是感度大概 400 就極限了。

Olympus E-M1 Mark II 主要是拿來錄影和拍鳥的,我對 M43 拍照還是沒有信心。

看了一些機身,嚇死我了,看得上眼的都要四、五萬以上了。

突然想到數位機背,因為拍了數位典藏之後對數位機背念念不忘。

新的當然買不起,一台一億五千萬畫素,要價一兩百萬。

但買個中古的,2000 多萬畫素也不錯。想當年也是一百多萬才能買到呢!

兩千萬畫素和目前一些主流機種的畫素相當,雖然還是沒高感度,

但是要我花五萬元買個不上不下的機種,還要買新的鏡頭群,不如買個中古的數位機背吧!

因為我有 Mamiya 645 AFD,還有三顆鏡頭,只要不是太新的機背都能接。

反正太新的我也買不起,這樣就可以帶一套系統但數位和底片通用了。

出門只要帶一個機身,多帶幾個機背,既可以拍黑白和彩色底片,還可以拍數位。

東找找西找找,剛好有一台落在預算區間的 Phase One P25 要賣。

常看翻新中古車的朋友應該都會有概念,會便宜賣一定都是有問題的……..

買的時候賣家有說 F4 以上拍照左邊中間會有嚴重的塵點。

可能 IR CUT 拆下來清一清就可以了,如果不行清,要換 IR CUT,維修費大概一萬以內。

心想,只要可以維修就不怕了,大不了用 f/4 拍照就好了啊?

結果買回來,發現 f/4 一樣會拍出塵點,而且很嚴重,尤其是拍灰色的雲的時候。

偏偏我最常拍的就是灰色的雲。這下只好請朋友幫忙維修了……….

一拆發現是 IR CUT 鍍膜剝落的問題,那就沒救了,非得整片換掉不可。

因為我朋友那邊沒有無塵室,還要轉介到專門在改 IR CUT 的專家手上。

原先有考慮裝一片光學玻璃就好,這樣還可以做紅外線與一般光拍攝。

但是可慮到方便和色偏,還是裝一片 IR CUT 上去比較實在。

我是希望到 f/16 沒塵點,結果要一萬多多,比 f/8 沒塵點貴很多。

那怎麼辦呢?要修就修到好啊?!忍痛就修下去了,還排隊排了半年以上。

修是修好了,但是新的 IR CUT 鍍膜和原廠的波長不一致,這是可以想見的啦!

拍出的顏色偏洋紅色,還偏的不少。如果用 PS 看會昏倒的嚴重,用 Capture One 就還好。

總之,早知道會偏色,我就裝光學玻璃就好了,還會比較便宜吧?

因為當年數位典藏就是這樣用,要拍一般光時在鏡頭前面加裝一片 IR CUT 即可。

也是因為外掛的濾鏡濾掉的波段和原廠不太一樣,結果造成影像色偏的很嚴重。

所以這次才會想說用內建的好了…………沒有早知道的事。

總之,就是修好了,今天終於有機會試拍了。

 

*Mamiya AFD + Phase One 80mm f/2.8*

這當然是修過色的,因為前面說過偏洋紅色,不可能不修。

不過相機只能拍 RAW 檔,也就不要管後製軟體直出的顏色了,那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了。

總之,維修花了不少錢、買也花了不少,但是說真的,還買不到一台新的 Canon R6。

但是這個爽度,以及色彩綿密、演繹性,絕對是超越 R6 的。

拍照,不過是圖個開心,自己開心就好。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0817 再見了 Samsung NX1

再見了,Samsung NX1

Samsung 的 NX1 推出時,在當時可是造成一股轟動。

所有的好料給好給滿,我們先來看看他的規格:

1、2,820 萬像 APS-C 背照式 CMOS(當年最大面積的背照式)

2、15fps 連拍,張張重新對焦、測光

3、錄影為 4K(4096 X 2160),而且是用 H.265 編碼

4、205 點相位偵測 AF

5、內置 Wi-Fi 及 Tag & Go 傳輸功能

6、SD、SDHC、SDXC,支援 UHS-I 及 UHS-II

7、ISO 最高 25600,可以擴展至 51200

現在看到這個規格都還會覺得,嗯嗯!算是水準以上的程度。

別忘了,這是 2014/09 推出的相機,將近六年前的電子產品了。

而且標準配備是一顆與 Schneider 合作的鏡頭。

這顆 16-50mm F2.0-2.8 S ED OIS,有著罕見的大光圈標準鏡頭。

在當年可是讓許多需要錄影、高速連拍的朋友興奮的不得了。

可惜,Samsung 終究是 Samsung,不是 Canon 也不是 Nikon,叫好不叫座是可預見的。

在推出一年後就宣布停產了,而且是整個相機部門收掉,真是令人十分地錯愕。

我的 NX1 首次下水拍攝是在 2016/09/02 的綠島潛水訓練營。

 

*Samsung NX1 + 16-50mm F2.0-2.8 S ED OIS + Ikelite Housing*

這張大香菇還沒倒下前的照片,就是 NX1 第一張水下的照片。

那次是第二屆的水下訓練營,還有拍了水下的大合照。

 

*Samsung NX1 + 16-50mm F2.0-2.8 S ED OIS + Ikelite Housing*

那時才第二屆,還不太會安排學員拉布條、拍大合照,所以有些混亂。

電子器材再好也是無法擺脫老化的命運,

加上我是拿來出野外的,一天到晚在測試它的耐候性,

上高山、下大雨也都沒有在收相機的,還被我重落地兩次…………

漸漸的,顏色開始偏綠,即使關掉 OIS 錄影時整個畫面還是會抖動。

應該是機身錄影的防手震開始故障了。

抖動關掉防手震或許就沒事了,但是 CMOS 偏綠真的很麻煩。

 

*Samsung NX1 + 16-50mm F2.0-2.8 S ED OIS + Ikelite Housing*

今年第六屆了,不只偏綠,左邊的解析度還下降了…………

於是今年的綠島水下訓練營時買了一套新的防水殼給 Olympus E-M1 II 使用。

明年來綠島訓練營時,應該就是帶著 E-M1 II 了。

今天拍完水下術科考試後,NX1 算是功成身退了,出水前拍了張最後的留念。

 

*Samsung NX1 + 16-50mm F2.0-2.8 S ED OIS + Ikelite Housing*

說是一個時代的過去是有點誇張,但是稱為一個當年高標的過去是不為過的。

即使現在新出的相機,錄影、照相、體積、重量要如此均衡的也不多見了。

也沒辦法更新,我的機器會老化,我相信其他殘存的 NX1 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僅以此話紀念我 NX1 水下的生涯。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已標籤 , | 1 則迴響

20200425 Diveroid Test II 潛水日誌

Diveroid Test II 潛水日誌

今天中午過後就下水了,希望有個充足的光線可以拍照。

不過水況比昨天還糟糕,浪感覺比較平了,其實海底的湧浪變大了。

不僅有湧浪,流也變強很多,不是很好潛,結果今天還揹小支的氣瓶下水,

本來以為可以撐到一個小時的,因為拼流,只潛了 40 多分鐘。

這次是測試潛水日誌的,就是補測昨天沒有測到的潛水日誌功能,

也順道看看,照片的記錄有否辦法和潛水日誌連動。我們就來看看今日的測試。

1、潛水日誌相當盡責,有潛水時間、深度、無減壓時間,

下潛時間、出水時間、潛水剖面圖,安全停留警示(僅在潛水時警示)等等。

 

 

這是潛水日誌的擷圖,雖不像 UWATEC 這類專業的這麼詳細,但是也夠用了。

而且是自動生成的,方便很多。

2、驗證了我的想法,就是照片可以和潛水日誌連動,

藍色的點就是照片拍攝的時間及深度。這倒是真的很不錯的功能。

 

 

3、這是潛水日誌在手機程式上的頁面,會分日期、時間幫你排好。

 

潛水日誌方面還算不錯,堪用了。一個七千出頭的防水殼,可以放手機,

拿來拍照、錄影,還可以傳送 GPS 資訊到你設定的電話中,真的還不錯。

今天水況不好,不過運氣不錯,碰到一群鰻鯰,雖都是小朋友,不過數量夠多,

數量多拍起來就覺得好看。

這邊貼的照片都沒有修過色,都是用軟體內建的補紅光功能拍攝的,顏色還不錯。

雖然有些會補過頭,但是超過可以降低,沒以紅光就完全沒救了。

 

有超小的鰻鯰,還有碰到一隻超大的叉鼻魨!大概和我的手臂一樣長,

我都忘了可以自拍,要不然大家就可以看看這尾叉鼻魨有多大了。

 

好了,以上是我這幾天的測試經過,結論是相當好用,絕對對得起他的價格。

只是希望程式可以再改進一點,

可以直接使用手機的相機模組,可以控制關機開機,這樣就更完美了。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20200424 Diveroid Test

Diveroid Test 深潛測試

前天是潮間帶測試,那時機器還沒弄清楚,一到海邊就急急忙忙測試了。

原來在支援表中的手機是可以用 4K 畫質拍攝,因此今天以深潛來測試。

手機在支援列表中的,大概就是 iphone 7+ 以上,三爽的 note、s 系列、a系列,

還有 LG 的 V 系列。沒辦法,這個防水殼是韓國廠商…………

除了支援 4K 以外,還可以超廣角攝影,因此在水下可以切換不同的視角,

不過感覺上像是格放就是了,目前仍不建議使用。

因為這一次下水我架了手把,只好將潛水電腦感應器拿掉,因此無法使用潛水電腦的功能

本次就僅測試相機、錄影在深潛下的功能。

另,完全無法理解這個程式怎麼運作的,居然不是利用手機的拍照功能拍攝,

拍出來的影像完全沒有 exif 檔,真的是太神奇!以下為心得:

1、今天故意選在 1700 下水,就是想看看低光下的反應。

各位可以看這張石狗公,是沒有打燈,直接用內建的加紅光功能,顏色還算準確。

拍攝時間是 17:39 分,光源不足下還可以有這樣的畫質,也該滿意了。

 


2、天竺鯛,這是測試微距功能拍的。原尺寸大概一公分大吧?

而且還是在岩洞下光線極為不足的地方,放大看其實還可以呢!

 


3、小丑魚,已經是 17:52 了,真的夠昏暗了。一樣沒開燈,用內建的加紅光功能而已。

不是不開燈,是今天水真的濁,一開燈懸浮微粒滿天飛。

 


4、總共開機 83 分鐘,用掉 40% 的電力,其實算是還可以的耗電量。

但是只潛水了 38 分鐘,哪來的 83 分鐘啊?這是設計上的問題,就是下水前要先裝上去。

裝上去就已經開機了………..國外船潛居多,可以下水前再安裝,但是台灣卻是岸潛較多。

裝好機器走到海邊下水,潛店離海邊有一段路……….我走了十分鐘以上,

然後潛完水再走回去,接著泡裝備、洗裝備,都弄好擦乾才能打開防水殼關掉程式。

這真的有點智障的設計,對於一天多次潛水來說非常不方邊,希望下一版程式可以改善。

6、希望可以使用手機的相機模組,這樣拍照的畫質一定可以再進一步。

明天再來測試潛水電腦的功能,不過會自動將照片輸入潛水日誌還真不錯,

想測試潛水剖面圖會不會和照片連動,如果可以的話,那就真的很棒了。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