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3 姑姑子斷崖上的大象

姑姑子斷崖上的大象

蘇花公路在和中一帶有個新的和平隧道,也是蘇花改的中仁隧道,和中到和仁的隧道。

那舊的和平隧道是什麼?是民國 71 年通車的。

通車之後蘇花公路就沒有再走姑姑子斷崖了,和平隧道取代了一直崩塌的姑姑子斷崖路段。

整條蘇花公路就是一直修、一直改,改到最後還有一個蘇花改跑出來,

既然一直在改建,為什麼特別要提出姑姑子斷崖這一段呢?

因為這一段有個象鼻子特別出名,就是象鼻隧道,公路編號是八號隧道。

出名到宛如是蘇花公路的代表,連當年的一元鈔票上都有印。

因為做海底底質調查,需要搭船路過整段蘇花公路,

難得有機會可以從海上好好的看一下象鼻隧道,當然不可以放過這個機會。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這就是姑姑子斷崖中最出名的象鼻隧道,當初為什麼沒有把那段細細的石頭敲掉啊?

實在是不覺得那麼細的岩石可以撐住整個上方的岩塊。

雖是令人百思不解,不過留著也好,才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地方讓人懷念。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上午過去拍一次,下午回來再拍一次,光線不同,象鼻子的清晰度也不同。

有時拍這種題材,還是陰天比較好拍,畢竟反差不會太大,整體感比較好描寫出來。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這是姑姑子斷崖的全景,真的是超驚險的公路。

右邊的黑洞是九號隧道南邊的出口(極有可能是我誤會,可能應該是八號的南口),

可以清楚的看出九號隧道(可能是八號)的南側有一小段崩塌了,

繼續往南的那片山壁真的是蘇花代表作了,居然就是整個內凹的一段公路,

感覺真的就是硬挖出來的………..再往右邊就是象鼻子了。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一樣,一個有光一個沒有光,要看內凹的感覺,變成是有光的版本比較清楚了。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這個角度真的是找好久,幸好有被我等到,剛好三個隧道通通拍到。

最左邊是九號隧道的北口,最右邊的象鼻八號則是清晰可見。那中間那個洞呢?

奇怪了?是九號隧道崩塌後的洞嗎?

聲明在此,這些隧道編號是參考多位網友寫的網誌,在陸地攝影的視角和海上完全不同,

經過多次比對,一直在找特殊地標比對,終於用一個電線杆比對出最右邊是九號的北口。

也就讓中間這個洞成了一個謎就是了。

不過參考了一些空拍的影片,如果象鼻隧道是指上一張照片中原來以為的九號南口,

這樣就對了,就是八號隧道其實不是象鼻子那段短短的,而是象鼻子北邊那段隧道。

就是我誤以為是九號的那個,這樣就說得通了。

應該是這樣沒錯。就是最左邊應該是九號北口,中間是八號北口。後面是象鼻子。

 

*Olympus E-M1 Mark ii + Olympus 40-150mm F2.8 PRO + MC-20 M.Zuiko Digital 2x*

另外有拍十號隧道的南口,和九號的北口,這個地形真的是嚇人啊!

左邊的斜坡就是九號隧道北口,也就是上一張照片最右邊的那個洞。

照片中間有個方形的形狀,那就是十號隧道的南口。

 

這次真的很難得藉由從花蓮最北邊一直潛水潛到立霧溪口的機會,

有機會可以從海上好好的紀錄整段蘇花公路、蘇花改的工程。

還有六次潛水的機會,看看下次有沒有辦法帶著空拍機,

這樣可以用更多的角度而且安全的紀錄這段已經崩塌的舊蘇花。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10820 Minolta Super Rokkor 45/2.8

Minolta Super Rokkor 45/2.8

當初會看到這顆鏡頭也算是緣份啦!

就是在網路上亂逛時,看到有人要賣一台很老的機身,就是搭著這個鏡頭。

心想說,喔!我來查查這個鏡頭的來歷好了,這鏡頭長得還算可愛。

哇!一查不得了,這顆鏡頭在日本的評價是:人間の目で見た自然な描写性。

股溝大神的翻譯是說:人眼所見的自然描繪。是有沒有這麼好啊?

於是開始東找找、西找找,嗯嗯!在台灣或是邪惡海灣,品相好的都不便宜…………

後來在日本找到一個賣家,品相看起來不錯,

但是賣家說他沒有測試過,所以當零件機在賣。想說就試試吧!

看照片及描述,鏡頭應該是還不錯,於是就標標標,把它標回來了。

這個鏡頭重量不輕,但真的很小巧,加上對焦環是櫻花的造型,難怪日本人這麼愛這顆。

今天去牽車時順便試用一下,題外話,每次去修車、保養車子,都會覺得相機很便宜啊?

車子每次修一修都是用萬當單位的,幸好今天只是換一個電阻,但是也是要價 1900!!

 

*Leica TL2 + Minolta Super Rokkor 45mm f/2.8*

這是近距離的照片,要說這個鏡頭的缺點,就是最近對焦居然要 1 公尺,

在拍照時不是很方便。但不論是反差、銳利度等,都還算不錯,色彩也很飽和。

 

*Leica TL2 + Minolta Super Rokkor 45mm f/2.8*

這是室內昏暗的狀況下拍的,光圈全開,ISO 還是到了 2500。

塵粉的感覺、肩膀上的汗水,看起來表達的都不錯。

 

*Leica TL2 + Minolta Super Rokkor 45mm f/2.8*

*Leica TL2 + Minolta Super Rokkor 45mm f/2.8*

 

這是上一張的百分百截圖。而且是在邊邊角角,說真的,畫質還滿讓人驚訝的。

畢竟這個鏡頭是 1953-1955 年之間製作的,

而且相機和軟體也沒有內建對應這顆鏡頭的數位修正,邊角有這種表現真的是很好了。

 

*Leica TL2 + Minolta Super Rokkor 45mm f/2.8*

 

這就是戶外中距離,中規中矩的測試照了。磁磚線條維持的很好。

哈哈!這又不是廣角鏡,45mm 加上 APS-C 的放大 1.5 倍後,都快變成中距離的鏡頭,

當然是不會有任何的變形才對。反差等維持的很漂亮。

總之,今天這樣小小的測試,讓我對這系列的鏡頭充滿著信心,(這是敗家宣言嗎?)

一些老鏡被炒上天的時代,這顆鏡頭在台灣的曝光率不高,雖然偶有幾顆也是不便宜。

因為這顆鏡頭的產量很大,日本的價格倒是還好,就是一般老鏡該有的價格,

品相不錯的大概就是三、五千,敢睹一點的可以買 2,000 的試試運氣。

這顆鏡頭就是我睹性堅強的回報,連運費應該不到兩千。

接環是 LTM (L39)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看喔!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10627 北海道紋別漁港

紋別漁港

從網走往稚內前進,紋別是一個可以停留、住宿的濱海小鎮。

當然會在這裡住宿,除了地點適中之外,再來就是有好吃的紋別毛蟹。

今天不是要講毛蟹,今天是要來看看紋別的漁港。

因為職業病吧?到任何地方我都會去漁港走走,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

尤其是小地方的漁港,個人覺得那才是真正貼近在地生活的漁港。

在日本,不管多小的漁港,每次去逛都會被嚇到,

怎麼可以這麼乾淨?沒有雜物佔用碼頭?!去幾次嚇到幾次。

以下照片拍攝時都有先取得被攝者的同意才拍攝,

也是這樣,才能用 12mm 的鏡頭逼的這麼近拍照。

 

*Canon EOS 1Ds MarkII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這是紋別漁港的卸貨區!!嚇到了吧!乾乾淨淨,連地板都是洗乾淨的。

各位一定很好奇那他要怎麼將漁獲交給漁會或是進入拍賣?

 

*Canon EOS 1Ds MarkII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原來進港後,一桶一桶的漁獲就直接吊上小發財了,並沒有在港邊有任何的處理。

 

*Canon EOS 1Ds MarkII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原來這邊的漁船在船上是不整理漁獲的,看漁獲是底刺網的漁獲,

也就是整張底刺網從海底收起來,邊收邊放入桶子裡面,沒有任何的處置。

所以桶子回港時是漁獲和網子混在一起的,不像台灣回到港邊時已經是整理好的漁獲了。

接著把車子開回去自己的基地處理,將魚從網子上解下,放進桶子再帶回來港邊交貨。

所以會有一批人在基地整理網子,一批人載貨回到漁港交貨。

 

*Canon EOS 1Ds MarkII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這個是漁港集貨處的其中一箱,就是整箱都是章魚了,所以也就連帶著魚體不落地。

這樣不僅衛生,而且帶回去慢慢處理,對網子和魚體都會比較完善的照顧到。

這是我在紋別及一些北海島漁港看到的景象,日本其他漁港處理漁獲的方式我就不清楚了。

可惜一句日文都不會,一直是用英文加上比手畫腳,要不然應該可以問的更詳細一點才是。

在北海道的小漁港散步真的很開心,乾乾淨淨的,到處都有鷗科、黑鳶可以看。

所以在北海道旅行時,我都是清晨五、六點就會出門,好好享受一下清晨漁港的氛圍。

最後給各位看一張個人覺得超離譜的照片,一艘漁船駕駛艙外的照片。

漁船上乾乾淨淨就算了,居然魚刀也綁的這麼整齊,然後繩子還是白色的!!

這個是要逼死誰啊?不要說漁船,我的汽車都沒有這麼乾淨。

*Canon EOS 1Ds MarkII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10313 拍攝時的壓力

拍攝時的壓力

誰不想慢慢地、好整以暇地慢慢的拍照呢?

偏偏有時拍照的時候超級兵荒馬亂的,有時間的壓力、有心理的壓力,

還有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的壓力。

壓力一大堆之下,怎麼穩定的拿下想要的影像?這就考驗著攝影者的穩定度了。

主要還是在想像力,Ansel Adams 的 Zone System 最重要的概念也是預視。

在真的曝光之前,你應該已經看到你所設定的光圈快門之下拍攝出來的影像了。

底片機年代,我常說曝光要熟練到按下快門的時候,你的腦袋應該已經沖洗出影像了。

不管是亮部、暗部還是中間調,每個位置的亮度都是你心裡所想像的。

所以先要對影像有想像力,相機拿起來只是執行,這樣拍照才會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不是亂槍打鳥,然後在幾百、幾千張找到一張可以看的。

今天用一個例子來說說拍攝的壓力。

這是在高雄南星計畫區裡面一個做風力發電機基樁的鋼鐵廠。

這裡拍照有幾個壓力,第一個是這裡是管制區,不過我有進出公文,所以不算真的壓力。

第二是這個場地是臨時的,只要基樁做好、品檢、噴漆完成就會拖去港口等著出海了。

所以今天看到這根或是這排,不代表明天來還是這樣。

這是一種拍攝上的壓力,萬一拍壞了就沒得重拍了。

第三是畢竟是管制區,警察巡邏的頻度很高,以前在廠區做調查時也常被警察詢問。

況且,即使是暫存場,也還是別人家的廠房。

在別人家廠房裡面跑來跑去的拍照,還是會有點緊張,這也是壓力之一。

雖然還是有和施工中的人員聊天和打招呼過,但是進到沒有施工的存放區還是會緊張的。

為了一次 KO(事實證明是錯的),帶了各式的器材,從數位機背到底片機全帶了。

總共四個機身、五個鏡頭,儘量不換鏡頭拍照以節省時間。

到現場後先觀察整體感覺,你想拍出怎樣的感覺?要怎麼呈現?

沒把握時就多幾種構圖,先把可能的想像都拿下來再說。

以下列這幾張來說,這是同一個場景,排放了十多根的基樁。

接近中午陽光直射,因此地上的亮光很漂亮,和上方看不到透光的基樁剛好是一種反差。

曝光時算一下最後面全吃到光的拖車和沒吃到光的基樁,看是要保留誰。

幸好大多還在動態範圍之內,大概就是對著測光基樁測光,然後縮三檔左右。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ASPH.*

這是 40mm 左右的視角(28mm 的透視),先拍一個比較均衡的畫面,

也就是最保險的畫面先拿到。也和自己的想像是一樣的,上方沒光,下方有條狀光。

後方曝光尚可,是有拍 RAW  檔,因此還算好修圖。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ASPH.*

這張只是向上抬高一點點視角。為什麼要抬高呢?因為想要做出壓迫感。

所以把下方的光條的地方減少,基樁多裝一下,這樣壓迫感會比較大。

 

*Mamiya AFD I + Phase One P25 + Mamiya 150mm f/3.5*

這是用中距離鏡頭去壓縮畫面,做一個緊密排列的感覺。

 

*Leica TL2 +Sigma FD 21-35 mm f/ 3.5-4.2*

這是 32mm 左右的視角(21mm 的透視),明顯推出去很多,想做出整個空間感。

 

也就是很短的時間內連拍了幾種 size,也換了一些角度。

寬的、緊的、向上的、向下的,一次都拿下來,也都還算符合自己當初看到這個景的想像。

也就是如果對這個景沒有想像、沒有想要表達的,就會無法快速的拍攝了。

這個景是拍到第三天才總算有點感覺。

第一天拍的很趕,不敢走的太進去拍。

第二天有人員在施工,這就簡單多了,臉皮厚一點就過去聊天了,是拍了不少照片。

但是回來看,怎麼看焦距都差一點點,到底怎麼回事?

檢查相機後才發現,原來是不小心轉動到了神力環,就是轉接環上的近拍專用環被轉到了。

只好第三天再來重拍………可惜的是已經少掉一個暫存的區域了。

前兩天拍照完都一直在唸好難拍、好難拍,怎麼拍都拍不出來那種氣魄感。

幸好第三天有還不錯的光影可以利用一下。

拍照真的是緣份也就是運氣,對的時間你剛好在那邊,就可以拿到心裡想要的畫面了。

不過再強調一次,要先心裡有想像才拿在現實中實現。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1/02/05 看不出來是幸福的

看不出來是幸福的
每次看評測,不論是耳機、音響或是攝影器材,
總是會看到有人回應說覺得沒有差異耶!
然後總是會有另一批人回說:看(聽)不出差異是幸福的。
最近因緣際會下取得了一支高價鏡頭和一支低價鏡頭。
說是低價鏡頭,他可是得到歐洲最佳鏡頭獎過,
只是因為年代久遠,所以低價出清。
別看他低價,中央解析度超過 120 lp/mm,連邊緣都有 100 lp/mm。
底片時代,一般的鏡頭解析度只要超過 50lp/mm 就很夠用了。
不過鏡頭的設計中,MTF 只是其中一個考慮的點。
主要是在給設計方看做出來的鏡頭是不是和你當初想像的一樣。
並不是說分數愈高這支鏡頭就愈好,雖然某些方面來說是這樣。
另一支就真的很貴很貴很貴了,雖不是我這輩子用過最貴的鏡頭,
但真的也是不便宜了。
為了不要先入為主,我們姑且稱它為 1 號鏡頭以及 2 號鏡頭。
當然為了低價鏡好,也為了不讓大家這麼容易看出來差異,光圈都是縮到 8 來拍攝。
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表現好了,如果看不出來或是看反了,那真的是幸福的。
先來看看大張縮圖的,雖說雖圖無爛圖,但是還是看得出差異。
故意拍逆光,雖然鏡頭沒有直接和陽光對幹,
因為鏡頭特性的問題,兩張照片原始色調差異不小。
因此有做了一些些反差和色彩平衡的調整,讓兩張畫面 tone 調接近一點。
這是 1 號鏡頭拍的。
這是 2 號鏡頭拍的。

我們來看看全格放的狀況,分為中央和邊緣。

 

這是 1 號鏡頭的中央全格放

 

這是 2 號鏡頭的中央全格放

 

這是 1 號鏡頭邊緣的全格放

 

這是 2 號鏡頭邊緣的全格放

 

好了,相信大家都看得出來,獨眼龍也看得出來,哪一顆鏡頭比較好了。

只是每個人認為的好可能都不一樣而已。哈哈哈!

我也不會告訴各位哪個好哪個不好,因為這也不是很嚴謹的測試。

況且,前面說過了, MTF 只是評斷鏡頭的方式之一。

如果只是看 MTF, 那麼那堆老鏡是在炒作什麼意思的?

一般老鏡的解析度幾乎都較現代鏡差,但是就是各有各的獨特風格。

好啦!大家也不用費盡心思去猜這是什麼鏡頭、那是什麼鏡頭,

這篇主要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很多器材是真的好,但是有沒有好到那個價差?

而那個價差到底值不值得為了所謂工藝精神而去支持?!

有更多時候,是因為拿了某些器材讓你心情好想拍照,這才是買這些器材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學生問我該買什麼相機時,我的回答都是你有多少預算?

在那個預算內挑一台你看了最順眼的相機就對了。

看了順眼、喜歡,這樣你才願意天天帶著他出門,這樣才會持續的拍照下去。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10102 再探 Sigma DP3M

20210102 再探 Sigma DP3M

Sigma DP3M 出廠於 2013/01,到現在,真的是不折不扣的老相機了。

關於 Sigma 我在 E-M1ii 的好朋友中有介紹過了,忘記的朋友可以點擊下面連結。

20200229 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iii)

其他與 Sigma DP3M 有關的網誌

有時就是懶得帶相機,有時是想要很輕鬆的拍照,就會讓我選擇帶著 DP3M 出門。

DP3M 的規格我就不再重提了,況且網路上都查得到,

不僅查得到,還有一堆魔人寫的已經是屬於玄學的測試文,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找。

這一陣子突然想輕鬆的拍照,除了出清 Phase One 的數位機背,又開始帶 DP3M 出門了。

DP3M 的輕巧、高畫質真的很令人放心的帶著,唯一的缺點就是電子性能,

算了,我唸 Sigma 電子性能的文章也太多了,這篇就不要再唸了。

 

*Sigma DP3M*

這是用 Sigma PhotoPro 將 RAW 檔轉黑白影像,

都用 X3 cmos 了,不善用他的黑白模式怎麼對得起這種特殊的採樣模式呢?

買不起 Phase One 或是 Leica 的純黑白數位相機,Sigma X3 cmos 真的是很好的選擇。

 

*Sigma DP3M*

對於是亂入別人的工作場所(有得到許可就是了),因為這台相機長得就是傻瓜樣,

在尋求商家許可時,一臉死觀光客的樣子會使商家的戒心降低,拍起來比較方便。

這張拍攝時根本是已經擠到鍋爐附近了,熱水在滾,兩手的撈杓沒有停過,

抓到一手正在移動、另一手還在等瀝乾的時機,成功的拍下了這張照片。

也說明了 DP3M 只是存檔慢,好啦!是非常慢之外,拍照的時滯(time lag)是還不錯的。

要抓拍只要好對焦的位置,要抓到時機是還可以的。

 

*Sigma DP3M*

Sigma 不只相機電子性能差,連專用解 RAW 的程式  Sigma PhotoPro 效能都差。

每次一打開,整台電腦就像當機一樣,調整什麼都是卡卡的,

真心佩服這件公司搞砸電子裝備的能力,即使不是他做的一樣可以拖垮。

但是 Sigma PhotoPro 裡面有個 Fill Light 的功能,這對 X3 十分重要,

可以大幅度增加暗部的亮度,但是亮部不怎麼增加而且可以維持增加亮度後的畫質。

是在後製 X3 拍出來的影像時,一個很重要的功能。

X3 cmos 不僅可以把暗部做亮,也可以讓暗部黑的很漂亮。真的是很神奇的工具。

帶著 DP3M 出門,就像帶著底片機一樣,

享受慢慢拍照的樂趣(也只能慢慢拍)之外,還可以享受即刻得到影像的快樂。

可惜機器真的老了,目前曝光修正會亂跑,每次按快門前都要確認一下 EV 有否亂跑。

好想把它送去改接還喔!這樣 DP3M 就可以使用一大堆的鏡頭,也算是延壽計畫了。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1212 Ikelite Housing 維修記

Ikelite 防水殼(Housing)維修記

因為Samsung NX1 機身已經老化不堪使用,因此將水下攝影設備換成 Olympus E-M1 ii。

忘記的朋友可以回顧一下喔!再見了 Samsung NX-1

水下攝影就是這樣,不管你買多貴的防水殼,換了機身之後,就是全部打掉重練。

尤其是現在 Ikelite 的 Port 還分三種系統,我新買的 Housing 和舊的是不同系統的。

因此除了買新的防水殼本體,還要重買新的 Port。真的是花大錢啊!

結果,最近下水都會有滲水的狀況發生。雖然滲不多,但是就是令人覺得很煩。

本來判斷是從變焦旋鈕的位置滲水,拆開檢查後,也真的發現裡面有兩根毛髮。

O-Ring 有毛髮沾粘通常是滲水的主因。本以為解決了,結果隔天下水 Port 又滲水了。

在水中仔細的看了看,發現好像是 Port 的鏡片處在滲水。

本來想和美國那邊抗議,要求換新,但是想到英文沒有好到可以和歪果仁吵架。

剛好碰到專門做精密儀器加工的朋友,他的手工很細,就請他幫忙把 port 分解。

反正會漏水,第一件事一定是先處理 O-Ring,先把 Port 分解就對了。

這個小 Dome-Port 構造出乎意料的簡單,

兩條 O-Ring 塞進 O-Ring 溝,中間夾的就是樹脂鏡片,然後這樣就防水了。

 

*圖說:就是底下一條 O-Ring 撐著鏡片,上面那條 O-Ring 擠進去後上下夾住鏡片,

這是鏡片拿掉、O-Ring 拿掉後的樣子。*

真的是很簡單的防水結構,但是理論上應該很防水才是,畢竟也是雙 O-Ring 構造。

還沒拆卸前有仔細觀察,感覺 O-Ring 塞的不是很平整,鏡片邊緣好像有粗糙面的感覺。

拆下後檢查鏡片,粗糙面應該是樹脂射出時脫膜的位置。

雖然脫膜處有經過研磨,但是他只有研磨側面,側面研磨後沒有做底部的倒角,

導致與 O-Ring 接觸的底部平面有毛邊產生,大家一致認為就是從這邊滲水的。

至於為什麼不是一買來就會滲水,而是用了大約三次後才開始滲水?

或許還是有經過水壓的擠壓後,導致些許的位移,結果把毛邊的地方推進去 O-Ring 裡面。

當然都是猜測啦!不過既然知道有毛邊,當然就是認真的研磨了,把毛邊都磨平。

 

*圖說:就拿修指甲的銼刀,慢慢的將毛邊磨平,使 O-Ring 接觸面更平滑。*

 

一切都弄好後,重新將 O-Ring 上矽油,然後就很努力的、平整的把它裝回去了。

 

*圖說:因為先前有發現 O-Ring 不平順,因此重新安裝時非常地小心,

務必讓 O-Ring 平整的放入 O-Ring 溝裡面。 *

 

裝好之後沒有再下水,因此無法得知到底是不是這邊的問題,

不過抓漏就是這樣,一個試完再試下一個,一直到沒有問題為止。

話說回來,美國的手工真的還滿差勁的,

毛邊會沒有修乾淨,O-Ring 那麼便宜的東西,不能用好一點的嗎?

Ikelite 的 O-Ring 脫膜的痕跡有夠清楚的,看了都覺得很害怕。

老是覺得水就會從脫膜的線滲進去。

好啦!防水殼維修至此算是到一個段落了,希望可以維修成功。

因為 TG6 的畫質真的是不太能夠接受。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20201110 老鏡?現代鏡?

20201110 老鏡?現代鏡?

因為無反相機的超短法藍距,導致許多以前乏人問津的老鏡有開始重現江湖。

不僅是無人問津的,甚至還有一堆當年的爛鏡現在也被吹捧的另人感到莫名其妙。

老鏡真的有這麼好嗎?其實沒有耶!

當然有些很神奇的老鏡,但是大部分的老鏡都是妥協下的產物。

妥協什麼?當然是受限於計算能力、研磨的精密度、組裝的精密度等等,

因此即使有很好的設計,也是受限於製造的能力而無法的到全面性的高解析度。

應該是說現代很多很好的鏡頭仍是用 18XX 年的設計,如 1896 年設計的 Planar。

但因為製程的進步、電腦的輔助,使得成像品質與當年的老鏡根本不是在同一條線上的。

那現代一堆人在追老鏡倒底是在追什麼意思的?

除非有特殊收藏或是特殊目的,要不然我也真的不知道為什麼。

今天拍攝稻田,就可以感受到不同年代的鏡頭、不同年代的感光元件的差異。

 

*Mamiya AFD + Mamiya AF 150mm f/3.5 + Phase One P25 數位機背*

這顆 150mm 的鏡頭應該有 20 年了,特點是非常地柔和(不銳利),顏色過渡的很柔。

不過我相信顏色過渡應該和 Phase One p25 的 CCD 比較有關。

 

*Mamiya AFD + Phase One  AF 80mm f/2.8 + Phase One P25 數位機背*

這張明顯的銳利非常多且立體感很好。

這只是用 Phase One AF 80mm 拍的,還不是用 Schneider Kreuznach 80mm f/2.8 LS 。

如果是用 Schneider 拍的,一定會更銳利了。但和 AF150mm 已經差異夠大了。

同一片 CCD 拍的,只是鏡頭不同而已,成像感覺就差異如此的大。

 

*Mamiya AFD + Mamiya AF 150mm f/3.5 + Phase One P25 數位機背*

這張也是 150mm 拍的,放大看是夠銳利的,但是整體來說就是很舒服的柔和。

 

*Olympus E-M1 MkII + Tamron 100-400mm f/4.5-6.3 Di vc usd*

這已經用到 400mm 端了,解析度還是如此的好,而且整個畫面很立體且銳利。

只是一個兩萬多的副廠小光圈的變焦鏡頭就可以到達這樣的銳利度了。

鏡頭真的是看場合使用,有時銳利度高不見得符合你心裡期待的畫面。

不需要一味的追求老鏡,有許多老鏡真的是過度的吹捧。

但有一兩顆在,對於拍攝有不同的想像時,倒是還滿不錯的選擇。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0927 暗部的差異

暗部的差異

上攝影課時我都會一直和學生說的有幾件事情。

1、沒有記錄到的的就是沒有,不要以為 PS 是萬能的。

2、拍照時一定要拍 raw 檔。

3、底片時代的暗部曝光,到數位時代仍然是鐵律。

今天就用在京都清水寺拍的匾額當例子。

這個匾額的字個人非常地喜歡,但是他掛的位置很尷尬。

下面吃到光,但是最上面一個字幾乎沒有光。然後又是傾斜的吊掛著。

拍照時光線非常地弱,加上我的相機、鏡頭都沒有防手震。

機身又是年代久遠的 EOS 1 Ds markII,高感度根本不能用。

所以左思右想決定,只要最左邊不要掉出直方圖就好,也就是最暗的地方有資訊就好。

先求有資訊,然後再求有足夠的快門。後來決定 ISO800、1/15 快門來拍照。

當然是不夠亮,但只要求第一個字可以落在直方圖裡面不斷階,也只能這樣拍了。

於是得到這個樣子的照片。

*Canon EOS 1 Ds MarkII +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有沒有發現?最上面的字是幾乎看不到了。而且有點變形?因為是斜的吊掛的關係。

先在 Capture One 上面做變形校正,這個功能在做數位典藏時常常在用。

我當初是拍 RAW 檔,因此校正完後就拉亮暗部。於是得到了這張。

 

*Canon EOS 1 Ds MarkII +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字就跑出來了。為什麼不拉更亮一點?有沒有看到其實已經雜訊滿天飛了。

前面說過,暗部是曝光中最重要的位子,所有的曝光都是考慮暗部。

暗部要有足夠的細節,最好是放在第四區。

現在為了手持、感度的問題,曝光都放到第二區至第三區了。

還想要有細節?影像出得來就很偷笑了。

這已經是用 RAW 檔修正的了,可以看看用 JPEG 檔修正的結果。

 

*Canon EOS 1 Ds MarkII + Sigma 12-24mm F4.5-5.6 II DG HSM*

沒有做變形校正,所以是歪斜的。可以看到上面的字也拉亮了,但是雜訊更是嚇人。

除了雜訊外,連亂七八糟的色塊都跑出來了,東一塊、西一塊的。

和 RAW 檔調整的結果完全不是在同一個水準的。

 

兩張放在一起, 一下就比較出來了。

上圖就是 RAW 檔轉的,下圖是 JPG 轉的。

現在貯存媒體這麼便宜了,千萬不要省記憶體、硬碟空間的。

還是乖乖的拍 RAW 檔,這樣回來想救、想修正才有得救啊!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0824 Phase One P25 數位機背維修記

Phase One P25 數位機背維修記

話說去年,那時剛好在轉換相機系統,

因為盤點了手上的相機系統發現系統太多,而且可以高感度的沒有幾個。

EOS 1Ds Mark II,好歸好,感度大概用到 800 就極限了。

Sigma SdQh 影像更好,但是感度大概 400 就極限了。

Olympus E-M1 Mark II 主要是拿來錄影和拍鳥的,我對 M43 拍照還是沒有信心。

看了一些機身,嚇死我了,看得上眼的都要四、五萬以上了。

突然想到數位機背,因為拍了數位典藏之後對數位機背念念不忘。

新的當然買不起,一台一億五千萬畫素,要價一兩百萬。

但買個中古的,2000 多萬畫素也不錯。想當年也是一百多萬才能買到呢!

兩千萬畫素和目前一些主流機種的畫素相當,雖然還是沒高感度,

但是要我花五萬元買個不上不下的機種,還要買新的鏡頭群,不如買個中古的數位機背吧!

因為我有 Mamiya 645 AFD,還有三顆鏡頭,只要不是太新的機背都能接。

反正太新的我也買不起,這樣就可以帶一套系統但數位和底片通用了。

出門只要帶一個機身,多帶幾個機背,既可以拍黑白和彩色底片,還可以拍數位。

東找找西找找,剛好有一台落在預算區間的 Phase One P25 要賣。

常看翻新中古車的朋友應該都會有概念,會便宜賣一定都是有問題的……..

買的時候賣家有說 F4 以上拍照左邊中間會有嚴重的塵點。

可能 IR CUT 拆下來清一清就可以了,如果不行清,要換 IR CUT,維修費大概一萬以內。

心想,只要可以維修就不怕了,大不了用 f/4 拍照就好了啊?

結果買回來,發現 f/4 一樣會拍出塵點,而且很嚴重,尤其是拍灰色的雲的時候。

偏偏我最常拍的就是灰色的雲。這下只好請朋友幫忙維修了……….

一拆發現是 IR CUT 鍍膜剝落的問題,那就沒救了,非得整片換掉不可。

因為我朋友那邊沒有無塵室,還要轉介到專門在改 IR CUT 的專家手上。

原先有考慮裝一片光學玻璃就好,這樣還可以做紅外線與一般光拍攝。

但是可慮到方便和色偏,還是裝一片 IR CUT 上去比較實在。

我是希望到 f/16 沒塵點,結果要一萬多多,比 f/8 沒塵點貴很多。

那怎麼辦呢?要修就修到好啊?!忍痛就修下去了,還排隊排了半年以上。

修是修好了,但是新的 IR CUT 鍍膜和原廠的波長不一致,這是可以想見的啦!

拍出的顏色偏洋紅色,還偏的不少。如果用 PS 看會昏倒的嚴重,用 Capture One 就還好。

總之,早知道會偏色,我就裝光學玻璃就好了,還會比較便宜吧?

因為當年數位典藏就是這樣用,要拍一般光時在鏡頭前面加裝一片 IR CUT 即可。

也是因為外掛的濾鏡濾掉的波段和原廠不太一樣,結果造成影像色偏的很嚴重。

所以這次才會想說用內建的好了…………沒有早知道的事。

總之,就是修好了,今天終於有機會試拍了。

 

*Mamiya AFD + Phase One 80mm f/2.8*

這當然是修過色的,因為前面說過偏洋紅色,不可能不修。

不過相機只能拍 RAW 檔,也就不要管後製軟體直出的顏色了,那是沒有意義的事情了。

總之,維修花了不少錢、買也花了不少,但是說真的,還買不到一台新的 Canon R6。

但是這個爽度,以及色彩綿密、演繹性,絕對是超越 R6 的。

拍照,不過是圖個開心,自己開心就好。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