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1 聊聊 Grímsey 島 Part I

20240721 聊聊 Grímsey 島 Part I

冰島可是號稱環北極國家之一,

但是大家想一下,冰島最出名的機能服品牌是什麼?就是 N66 啊?!

N66 就是北緯 66 度,還沒到北極圈喔!

北極圈的定義是夏至那一天有永晝,以緯度來看是在 66°34′,也就是 66.5° 左右。

那冰島為什麼可以稱為環北極國家?

那是因為冰島有個叫做 Grímsey 的小離島,剛剛好就位於北極圈內。

雖然就那麼一點點的面積有進去,

但是不管怎樣,就是有國土在北極圈內,完全符合環北極國家的要件。

要到 Grímsey 也不是那麼麻煩,只是最好先想清楚就是了。

來回船程大約 6 小時,如果海況好是不會太無聊,可以在海上拍海鳥、拍鯨豚、拍風景。

海況不好就暈船昏睡,反正睡一覺就到了。還有飛機可以搭,一天一個班次。

感覺上還算方便啊?那要想清楚什麼?

1、島上的交通。

這個島很小,才 5.3 平方公里,居民不超過 100 人。整個島嶼呈現南低北高的狀態。

但是說小也不小,要走路的話,還是很辛苦的。

但是也因為島很小,所以沒有公車等交通工具,

如果自己的車子沒有隨渡輪過去,那真的有得走了。

*由 Grímsey 的最南端往北拍,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南低北高的地勢。只要是有峭壁的地方就會有海鳥聚集繁殖。燈塔往北的這一段峭壁就是熱點之一。照片左上角有一些房屋的地方,那裏就是市區、港口、機場了*Grímsey,冰島*

2、島上住宿很少而且很難訂。

島上公開的住宿不多,我們有嘗試要訂房,但是都剩下一間或是兩間房間,不夠我們住。

如果是包棟的,大多沒有在公開的網站上接受預定,

可能需要有認識在地或是其他管道才能知道了。

3、停留時間。

如果沒有過夜,停留時間很短。

以船班來說每天都不一樣,所以要先查好預定過去的那天是停多久。

我們去的那天是停 4 小時,回來那天只停 1 小時。

因此建議先查好時間,找停留久一點的那天過去。

*開船時間除了訂船位時網站上可以看到之外,在船艙內也會張貼。這天就只有停一小時,下午一點才到,兩點就開船離開*

4、以上說的是現況。

未來會有一個露營場,位於島上的游泳池旁邊,而且是可以供電的。

也就是說可以開露營車過去。

這個露營場尚未開始營業,所以我們當初也不知道有這裡可以使用。

一開始的計畫是過夜時的暖氣只能依靠露營車自己的電力,

如果暖氣開到平常的狀況,大概只能撐 1 小時,若是開一半,可以撐到 5-6 小時,

想想或許可以平安度過這一晚。

因為另一台露營車的暖氣系統是吃柴油的,真的撐不住了,就大家都擠這一台也不是不行。


*渡輪是可以載汽車的,但是空間有限需要先預約。所謂的預約就是打電話說我幾號有幾台怎樣的車要過去喔!他就說喔!好。就這樣而已,所以當天還是很緊張,會不會位子不夠啊?這是回來的那天,車子多到最後那輛露營車太長,所以船的後甲板無法關起來。就這樣開回本島了*

本來僅是想在游泳池洗澡、裝水等,因此去了一趟游泳池。

一問才知道他們正在整建露營場,但是因為電力系統還在整建中,電壓不是很足。

不過有水、有電、有熱水可以洗澡、有暖氣開到會熱的廁所,

最重要的是有供電可以開整晚的暖氣,真的是太幸運了。

解決了當初去 Grímsey 最擔心的問題了。


*冰島的游泳池淋浴設備都是類似這樣的,按一下出水個幾十秒。身體濕了剛好可以抹肥皂、洗頭等,要沖洗前再按一下又會有水了。這是可以調溫度的,有的是固定溫度的。反正全冰島都有溫泉,都可以洗的熱熱的,非常舒服*


*這是入口處,一進來就可以感受超暖的暖氣,真的是舒服啊!外面大概就兩度到三度的溫度而已。這裡也和一般游泳池一樣,一進大門就要脫鞋子了。反正那天只有我們兩台露營車,本來想說真的冷到受不了,就乾脆睡在這裡就好了*


*這是從辦公室看游泳池的樣子,因為我們只有買上廁所、洗澡、停車、用水等,沒有買游泳池的票,所以就只能在外面看了。為什麼沒買游泳池門票呢?不是小氣,因為游泳池每天只有開兩個小時,讓村民來洗澡、游泳。因此時間和我們的活動時間湊不起來,只好忍痛不游泳。要不然都是溫水游泳池,很舒服的*

那麼去 Grímsey 主要的目的是什麼?一來是重返北極圈。

這幾年都在北極圈裡面跑來跑去,所以看到可以進北極圈當然想要進去一下。

*北極圈的標誌。有點像台灣的北迴歸線那種。就是做一個有形的線來定位虛擬的線。所以也不是整個島都在北極圈內,只有島嶼的北邊在北極圈內而已*

最重要的還是看鳥。

Grímsey 有眾多的 Puffin、刀嘴海雀(Razorbill)、黑海鳩(Black Guillemot),

當然暴風鸌、三趾鷗也是一定有的。下一篇再來慢慢說這些海鳥。


*Puffin 咬著魚飛回來,後續會有專篇來聊這些海鳥*


*刀嘴海雀*


*三趾鷗*

發表於 202406 法羅冰島露營車之旅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20240518 Contax 16mm f8

Contax 16mm f8

這支鏡頭在鏡頭史上可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份量,除了是一支 16mm 的超廣角之外,

還有就是近乎零畸變,僅有 0.05% 的畸變量,可以當成是零了。

這支 16mm 是 CONTAX G 鏡,

當然也有做給 Leica M 用的,不過是 15mm f8 並非 16mm。

為什麼不直接買 15mm 那支就好了啊?要買 16mm 再來改裝成 m 鏡?

哈哈!當然是因為價錢啊?

15mm/f8 這支據傳只生產了 350 支左右,可想而知他的價格了。

16mm/f8 生產了七千多支,雖然是唯一在德國生產的 G 鏡,

但因數量多,所以價格並不會太高。

不過價格不高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和 Leica Super-Angulon 21mm f3.4 一樣,

在數位相機上邊角紅移、失光的狀況十分的嚴重。

不過此現象在背照式CMOS上並不太明顯,因此未來的價格或許會水漲船高。

因為現在軟體的進步,

做一個鏡頭校正檔案(LCC)並不困難(Lightroom 中稱為平場校正),

所以即使是用傳統的 CCD 或是 CMOS 也不用太擔心就是了。

這週剛好在金門做調查,碰巧遇到金門民俗屆的大事-迎城隍。

想說來金門十多年了都還沒剛好碰到,於是就帶著相機去看看了。

主要的設備就是 Leica M9,帶了 CONTAX 16/8 和 Leica 21/3.4 兩支。

Leica 拍的比較少,主要是想試試 16mm 的威力。

16mm 的威力?個人認為 16mm 其實是很難拍攝風景的,

太寬廣了,寬廣到會另主題不夠明確。那 16mm 做什麼好呢?當然是掃街拍人文囉!

角度奇廣無比,加上邊角不變形,

只要往被攝體貼過去就可以按快門了,根本沒有人知道你在拍哪邊!

加上鏡頭有夠小一支,只比相機突出個幾mm 而已,根本就是一臉人畜無害的樣子。

搞不好路人看起來感覺比手機還沒有殺傷力。

不過今天拍的時候忽略了手震………

唉!現代數位相機用太久了,根本都忘了這台老古董根本沒有防手震。

所以有很多照片都有震動。無所謂啦!

掃街有時要的是氛圍,清晰或許不是在第一位。是因為已經手震了,只好這樣安慰自己。

就來看照片吧!看看 CONTAX 16 到底有多神!

 

*Leica M9 + CONTAX 16mm f8*
這是 M9 直出黑白,所以無法使用 LCC 校正。LCC 校正一定要使用 RAW 檔才可以。
在黑白下,邊角失光倒也還可以接受,真的沒有畸變!!邊角線條等真的漂漂亮亮的。
同時因為超廣角的關係,張力也還不錯。
*Leica M9 + CONTAX 16/8*這是尚未經過 LCC 處理的照片*

 

*Leica M9 + CONTAX 16/8*經過 LCC 處理後,照片就正常了*

 

*Leica M9 + CONTAX 16/8*這是 M9 直出的黑白,所以一樣無法修正*

 

*Leica M9 + CONTAX 16/8*這是 RAW 檔先經過 LCC 後再轉黑白。邊角亮度都正常了*

 

*Leica M9 + CONTAX 16/8*只要沒有手震,解像力真的還算不錯*

好了,上面列出一連串的照片,可以看出來 CONTAX 16/8 真的名不虛傳,

真的是零畸變,對拍廣角的人來說,真的是超好用的一支鏡頭。

至於邊角紅移、失光等問題,只要套一下 LCC,不用一秒鐘就可以修正了。

個人是不會將這個問題放在心上的。

只可惜拍攝護法神關平與周倉時,我是倒退邊走邊盲拍,導致影像晃動不清晰。

各位可以看照片就知道我和他有多近了,這可是 16mm 耶!

倒退的速度還算滿快的,當時沒有想清楚,ASA 應該再往上拉一點的。

可惜,這種一期一會的活動,也無法重拍了。不過感覺整體氛圍還算可以接受。

還在對 Leica 21/3.4 或是 CONTAX 16/8 舉棋不定的朋友,

希望這幾篇對 LCC 以及實拍的經驗,可以讓這些朋友吃下定心丸。

影像是不用擔心了,唯一需要擔心的是你的相機可不可以裝這麼深入片倉的鏡頭。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40428 Capture One LCC 製作

Capture One LCC 製作

用古董的超廣角鏡,或是用在古董的數位相機上,邊角很容易會有紅色、綠色跑出來。

也就是邊角失光,或是稱為暗角所造成的色偏。

因為光太斜射,CCD 井太深而吃到波長跑掉的光線。若只是暗角就算了,修正不難。

但是若帶有色偏就麻煩了,因為除了光度外,還有深淺不一的紅色或綠色。

2022 跑了一趟北極,回來看到照片臉都綠一半了,在一般拍攝下並沒有感覺,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北極的照片邊角失光、綠心紅邊超嚴重的。

嚴重到都只能用裁切的,避開那些偏色太嚴重的位置。

這次買了一棵 1964-1968 年間的古董鏡,Leica Super Angulon R 21mm f3.4。

昨天有看我寫的試用心得就知道,這支偏色偏的更嚴重了,不修正真的不行了。

只好乖乖的研究一下 Capture One 裡面的 LCC 怎麼使用?

如何自製一個 LCC 檔,然後套在現有偏色的檔案中修正。

1、按照手冊上說的是要找一塊半透明的白色壓克力,完全壓在鏡頭前方,

不可以有漏光,接著對光源拍攝即可。

1-1、我去哪邊生這個東西啦!我有看過另一人寫的,他是寫說就拍白色的平面即可。

2、各個常用光圈都要拍,因為色偏的狀況會不相同。

3、然後創建 LCC,創建後檔名要記得寫清楚,不同光圈、不同鏡頭都要寫。

我是用 1-1 的方法,因為只是試驗,我甚至是在房間色溫不對的狀況下拍攝。

拍完後先修正色溫,色溫修好了,就是這個樣子。

 

*這就是原始照片,色溫有修正了,可以很明顯看到整個色偏的狀況,非常地嚴重*

這時只要按下 LCC 上的 Create LCC 就可以了。在照片的左下角的地方。

*有沒有!!得到一張沒有色偏的照片!!!雖然不是純白,因為我是在室內隨手拍的,

要拿到全白的照片並不難,到陽光下拍攝就可以了。

然後是光圈 8 拍的,所以命名為 LCC8,可以拍好幾個光圈來命名。*

此時就點選這張 LCC 和你要修正的照片,並在你要修正的照片按下 Apply LCC。

 

*左邊是有色偏的照片,昨天貼的測試文中有比較大張可以看,右邊就是 LCC。然後在要修正的照片按右鍵叫出選單,底下就有 Apply LCC,點下*

 

*各位啊!!!看到沒有,瞬間修正了!!!!*

用比較大的圖來顯示好了,

 

*這張是昨天試拍的第一張,看了根本就覺得沒救了*

*這是套上 LCC 之後的樣子,是不是差很多?*

或許各位會覺得為什麼上下圖暗部亮度差很多?因為第一張是用 Photoshop 解 RAW,

第二張是用 Capture One 解成 TIFF 再轉進 PS 的。不同的解 RAW 軟體解出來會不一樣。

邊角紅色真的都修掉了,至於還是有偏綠就不用擔心了,

等我找時間在標準色溫下好好的拍一系列不同光圈的照片,就可以來修正了。

真的太開心了,重點是那些在北極的照片都有機會救回來。

好囉! LCC 的製作就先說到這邊,不難!有需要的朋友趕緊製作吧!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40427 LEITZ Super Angulon-R 21mm f3.4

LEITZ Super Angulon-R 21mm f3.4

這支鏡頭算是 Leica 最早期的超廣角鏡,生產於 1964-1968,總共只有 1500 顆左右。

Leica 早期無法做出很廣的廣角鏡,因此請同樣是德國的光學大廠 Schneider 設計並製造。

有趣的是同樣是  Super Angulon 21mm f3.4,leica M 和 Leica R 的價差大概兩倍至三倍。

品相好一點的 Leica M 大概可以到四倍以上的價差。

明明光學都是一樣的,不知道為什麼 Leica M 總是會比 Leica R 貴上許多許多。

以前看過一篇專訪 Leica 鏡頭設計師的文章,

裡面設計師也是說他們在設計鏡頭時不會因為 R 或是 M 而在設計上有所區別。

好了,回到正題,既然 R 和 M 光學是相同的,當然沒理由多花好幾倍的錢買 M。

另一個原因是出在這是 Angulon 設計,真是成也 Angulon 敗也 Angulon。

Angulon 很簡單,就是四組八片前後完全對稱的設計,鏡尾十分深入機身內部。

看照片就知道了。這是我的 M9 和拆下來的 R21/3.4,可以看到長長的鏡尾鏡。

 

*這麼長的鏡尾鏡塞進數位機身裡面,說不怕都是騙人的*

在底片年代,因為如此深入片艙,所以造就了無變形的光學特性。

底片不擔心斜設光的問題,因此可以盡情的修正變形。

但數位的感光元件可是怕死斜射光了,要不然怎麼會有 4/3 聯盟跑出來?

強調片幅縮小,但是感光元件可以完全吃到直射光。

++++++++++++++++++++++++++++++++++

說古時間:很多人以為 4/3 是為了縮小體積而做出來的規格,其實並不是。

是為了在不增加現有相機的體積下,讓整片感光元件都吃到直射光的妥協作法。

後來因為數位修正的發達,所以當初堅稱無法做出 35mm 片幅的 Nikon F 口都做出來了。

但是 Nikon 始終不肯說出他到底是用什麼方式解決 F 口口徑太小的問題。

Leica 當然是最有錢的,反正賣最貴,有錢人的作法當然就不一樣了,誰在和你數位修正?

他就請 Kodak 幫忙設計 CCD,在每個感光顆粒上放上修正過角度的微鏡片。

如此一來,即使是 RF 這種超短法藍距的機身,也可以放入 35mm 片幅的 CCD 了。

不用擔心邊角斜射光的問題。這也是我為什麼至今仍是使用 M9 的原因。

++++++++++++++++++++++++++++++++++++++

如此深入的設計,會使得感光元件受光不平均,邊角會有紅移等現象。

有一點搞不太清楚就是了,第一代的 R 21mm 不論是 f4 或是 f3.4 都是 Angulon 設計,

均不適合現代的數位相機使用,也難怪價錢可以如此低廉。

但是 21mm/f4 的鏡尾鏡就完全沒有突出,可以放心的轉接到各數位相機上使用,

使用上可以測光,邊角也不會有紅移。明明都是 Super Angulon 為什麼會不一樣?

 

*Leica M9 + LEITZ Super Angulon-R 21mm f3.4*可以明顯看出整個邊緣都紅移了*

顏色很討喜,成像立體,真的沒什麼好挑剔的,除了邊緣色偏之外。

很可惜目前所有的鏡頭修正檔都沒有 Angulon 設計的這兩支 21mm 的檔案。

所以也沒有辦法用設定檔來自動修正。

等我那天有空自己試著寫一個看看,我記得在網路上看過有人教學。

那怎麼辦?這麼好玩的鏡頭耶?!那就拍黑白的啊?反正黑白又看不出紅移?

Leica 相機不論是最新的 SL 系列,或是過渡機種 TL 系列,或是昂貴的 M 系列,

甚至是他自己出的手機,雖然是貼牌的,但是色彩描述是 Leica 自己寫的。

裡面都會有黑白輸出,甚至手機裡的選項就叫做 Leitz look。

Leica 不管哪一台相機的黑白輸出都相當有一套,真的是有用心在寫黑白濾鏡的廠商。

 

*Leica M9 + LEITZ Super Angulon-R 21mm f3.4*機身直出黑白*

變成黑白就整個舒服多了。別以為變黑白就沒事了,還有個缺點喔!就是不能測光。

鏡尾實在是太深入片艙了,會擋住測光表導致測光會失靈,這是比較麻煩的地方。

 

 

真的是色彩艷麗、調性明亮的一支好鏡頭,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說這支是古典鏡。

什麼是古典鏡?就是色彩過渡平順、低反差。

但是這支給我的感覺雖然色彩過渡良好,但就真的是反差偏大,調性活潑啊?

不過可能因為邊角失光的太嚴重了,所以還是會有些許古典味啦!

 

這支鏡頭變形控制真的很不錯,21mm 有這樣的水準真的是好。

不知道眼尖的各位有沒有看出什麼問題?對!他的高光位很容易爆掉!!!

這時就不得不說 RAW 和 JPG 的差異了,彩色的是 RAW 檔,

黑白的是機身直出的檔案,當然是 JPG 了,也就是我設定 RAW+黑白JPG。

 

最後就用這張回到未來的說一下 RAW 和 JPG 的差異好了。

這張亮部根本全爆了,用 RAW 檔勉強救回來一些,還可以看到些許車廂的輪廓。

但是直出的黑白不管怎麼修,爆掉就是爆掉了,完全救不回來。

就很像回到未來裡面,車子加到 88 miles 之後的樣子了………

那用 RAW 檔修黑白呢?可以喔!細節還是可以叫出來,只是我修的反差大了點…..

調整綠色濾鏡時不小心調過頭了,把天空原本拍到的樹都變黑了。

藍色濾鏡也是,所以車身線條變得好明顯。但不管怎樣,用 RAW 轉檔還是有救的。

好啦!這不是試用報告,這只是個人使用心得。

另有個神奇的心得,就是到底能不能轉上 Leica SL 系列使用呢?

因為這樣轉接是沒有對焦連動的,所以一般是建議轉接到可以 Live View 的相機上面。

看原廠說明書寫的,這支鏡頭如果用 R 轉 L 是不行的喔!

但是如果用 R 轉 M 加上 M 轉 L 卻是可以用的。

我真的想不通耶!不管你要轉接幾個轉接環,最終的法藍距是相同的,

怎麼可能會因為你多轉了幾次就變成可以?

我當然沒錢買 Leica 原廠的 R-M 以及 M-L,這兩個轉接環合起來就快三萬了。

我花一千多買了比較好的副廠的回來試試,當然是真的不行,感覺是有打到快門簾。

嚇死我了,萬一把貴鬆鬆的 SL 快門簾打壞了,那才真的是賠大了。

總之,這支鏡頭就留在 M9 上面用吧!反正超廣角,就用估焦的拍攝也無妨。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40129 鳥類週報第15週-隼科

說到猛禽,嗯!所有的猛禽在沒看鳥的人口中就都是叫做老鷹。

傳統分類上屬於隼形目包含鷹科、新大陸禿鷲( Cathartidae)等。

較早期的形態學分類中,隼形目包含鷹科、美洲鷲科、鶚科與蛇鷲科等肉食猛禽。

當然,後來依照分子生物分類,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類緣關係。

利用分子生物分類的結果顯示隼形目和雀形目、鸚鵡科等的關係比較接近。

所以現在隼形目底下就只有隼科(Falconidae)。

隼科的特徵為上嘴喙有個類似齒的樣貌(Tomial Tooth),

雖然和我們所認知的齒完全無關,但是也有著類似的功能,

是隼科殺死獵物時重要的武器之一,而鷹科的成員大多是利用尖且長的利爪殺死獵物。
台灣最常見的隼科就是紅隼(Falco tinnunculus)了,

再來就是燕隼(Falco subbuteo)及遊隼(Falco peregrinus),

而遊隼是隼科中唯一會在台灣繁殖的。

還有迷鳥紅腳隼(Falco amurensis,阿穆爾隼),亦有分類為稀有過境鳥。

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也是歸類在迷鳥,

至於黃爪隼(Falco naumanni )更是迷鳥中的迷鳥了。

目前並無台灣境內拍攝的影像,僅有在 2004 年秋季墾丁過境猛禽調查時的一筆目擊記錄。

我們就先從台灣唯一有繁殖的遊隼開始介紹。

遊隼(Falco peregrinus

遊隼可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內溫型脊椎動物之一喔!

這點也可以從他的學名中看出來,Falco 就是希臘文的隼,源自鐮刀狀的爪子。

peregrinus 也是希臘文,指得是流浪者、外國人之類。

或許就是因為除了少數的地區看不到之外,全世界都看得到他吧?

他也因為食性廣泛且適應人造環境,所以在都市中也是日益擴張。

*遊隼*屏東、水泉*即使飛行中,仍是可以感受到他的粗壯*

大家都記得遊隼是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

時速可以高達 300 公里以上,甚至有記錄到 389 公里!

不過僅限於俯衝,他的水平移動速度就慢多了,

大約在 50-100 公里之間,有時連鴿子都追不到。

所以他的捕食方式大多是從上方俯衝攻擊,很少由平面開始追擊獵物。

*遊隼*金門、湖下海堤*追擊蒼鷺*

*遊隼*新北、北海岸*

遊隼屬於中型隼,體長可以達到 40 公分,雌鳥體重可達一公斤左右。

所以俯衝速度快、平面飛行慢,或許與體型大也有關係。

不過也由於位於食物金字塔的最頂端,做為一個頂級掠食者,

經過生物濃縮作用,最終無法避免被人類製造的各式有害物質所影響。

因受到 DDT 累積的影響,遊隼與白頭海鯛面臨相同的命運,

DDT 累積使產下的蛋缺乏鈣質,使遊隼一度瀕危。

所幸禁用 DDT 之後族群量開始回復,在 1999 年終於從瀕危名單中移除。.

遊隼在台灣為冬候鳥以及少數留鳥,在北海岸、基隆等處有穩定的繁殖族群。

遊隼一度有高達 75 個亞種,目前承認的有 19 個亞種。

雖然亞種眾多,但是大致上還是符合 Gloger’s rule 和 Bergmann’s rule 兩項的敘述,

也就是相對濕度愈高的地方體色愈深以及緯度較高的地方體型較大。

和台灣有關係的大致上有四個亞種,

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花梨隼)、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ator (赤胸隼),

這兩個亞種早期就已經有記錄了。

筆者剛開始看鳥時,遊隼就是叫花梨隼,後來又改名為隼,不知何時又改成遊隼。

Falco peregrinus japonensis (日本亞種)則是理論上有機會來台灣度冬。

至於 Falco peregrinus ernesti (菲律賓亞種),

在未正式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在台灣南部有觀察到繁殖記錄。


*遊隼*東沙*看起來真的很粗壯啊*

燕隼(Falco subbuteo

體型比遊隼小,翅膀較為尖長,飛行時宛如大型的燕子般,因此稱為燕隼。

在台灣屬於過境鳥,想要看就要把握住春秋兩季的過境期。

燕隼的學名也是充分的說明了隼的特色,

subbuteo 是複合字,sub 是拉丁文的接近,

buteo 有在看鳥的就應該很熟了,就是鵟的拉丁文,合起來就是像鵟一般。

鵟最大的特徵就是停懸了,不過兩者的停懸還是有差異的。

隼的停懸大多是原地鼓翅,而鵟的停懸則是利用強風,停懸時較少鼓翅。

燕隼有兩個亞種,而且與台灣都有的地緣關係,

一個是指名亞種,Falco subbuteo subbuteo

冬天時會亞洲北邊的個體會遷徙到南亞、東南亞。歐洲的個體則是到非洲中部及南部。

另一種是 Falco subbuteo streichi

分布在中國的東邊及南邊,有可能可以到中南半島的北邊。

至於台灣是哪一個亞種或是兩個亞種都可見到還有待確定。

大致上就是 subbuteo 亞種頭部偏黑,streichi 則是偏藍灰。

阿穆爾隼(Falco amurensis

顧名思義就是黑龍江區域,也就是在黑龍江區域的隼。

至於為什麼台灣的正式中文名要叫紅腳隼呢?

因為雄鳥的腳是橙紅色,不過雌鳥的可是橙黃色喔!

有點像以前紅山椒鳥的感覺,雄鳥紅色雌鳥黃色,

名字是紅山椒常常會造成誤解,所以後來改名成灰喉山椒鳥。

因此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阿穆爾隼,一來反映學名,再者也不會有紅腳、黃腳的錯亂。

*阿穆爾隼*台南、七股*這樣就不用管他腳的顏色了*

說到阿穆爾隼可是我看鳥、拍鳥生涯的一個轉捩點。

當年(2010)有一隻阿穆爾不小心迷路到台南七股,可說是引起全國鳥友大轟動,

趕到現場時看到滿滿的砲陣地,那是我第一次親自參與拍鳥人的盛會。

邊看看、邊拍拍,突然間有人走進砲陣地目標區,

原來是在餵食蝗蟲之類的食物,看的我真的是目瞪口呆。

沒多久就開始有人發聲了,要他不要餵食,當然兩邊就開始口角了。

突然餵食的人對著出聲制止的人說,

『你們還不是拍的那麼開心?!不要拍他吃東西的畫面啊?』

突然間我就醒悟了,雖然我們沒有餵食,

但是我們只要在旁邊一起分享他所『製造』出的畫面,我們就都是幫凶了!

既然我不贊成餵食,我也不應該參與餵食秀。

從此以後,知道鳥訊就要趕緊出發,一旦被那些所謂拍鳥人知道之後,

就會變成一場場的餵食秀。

*阿穆爾隼*台南、七股*

阿穆爾隼的遷徙也是十分獨特,

從亞洲的東北邊開始,路過印度及印度洋往非洲的南邊飛,全長有 11,000 公里!

看過一支紀錄片講阿穆爾隼在印度過境山谷被濫捕的事情,看了很驚訝啊!

我們在這邊出現了一隻,全國鳥友狂追。

結果在印度的山谷是用麻布袋一袋一袋的在裝。真的是殺戮戰場啊!

2012 的資料是每年過境期大約殺死 14 萬隻!

是的,沒看錯,是 14 萬,過境期間每天大約有 12000 隻被殺。

直到近年印度政府開始禁用獵槍及空氣槍捕獵,2022 的數據大約降到每天幾百隻被殺。

雖然還是很大量,但是真的是有在進步了,

也希望可以走到像台灣的灰面鵟鷹(灰面鷲)、紅尾伯勞的保育成果一樣。

紅隼(Falco tinnunculus

最後要談的就是普鳥中的普鳥了,

一樣可以從學名開始認識他,

tinnunculus 是從拉丁文的 tinnulus 演變來的,就是尖銳、吵雜的聲音。

其實還滿貼切的,紅隼的叫聲真的還不小聲,可以想像是很大聲的高音鈴鐺,

不過每每聽到都還是會疑惑就是了,總覺得猛禽的聲音應該是很雄壯威武。

不過想想松雀鷹的叫聲,好吧!就這樣囉!

哈哈,松雀鷹表示:我躺著也中槍?

*紅隼*屏東、水泉*紅隼也會吃一些昆蟲,他抓台灣大蝗的樣子就像在抓冰棒一樣*

 

紅隼可分為四群,底下共有 11 個亞種,

一個就是 tinnunculus 群,底下有 6 個亞種,

第二個是 Canary 島群(加那利群島,在非洲東北邊外海,屬於西班牙的自治區),

底下有 2 個亞種。

第三群就是 Cape Verde(維德角,位於非洲西岸外海的島國),底下也是 2 個亞種。

最後一個 Rufescent就是自己一國囉!雖然目前還是認為同一個種,但是有可能會繼續裂解成不同的種。還請各位要持續的注意紅隼分類上後續的發展。

和台灣有地緣關係的有兩個亞種,一個是 Falco tinnunculus tinnunculus

冬天會遷徙到東非、南亞、東南亞。

另一種是 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夏天會在中國南方、日本,冬天會到菲律賓、馬來半島等。

不過根據 Birds of the World 顯示,

Falco tinnunculus perpallidus 在西伯利亞東邊到韓國、中國北方繁殖,

冬天會到遷徙到中國東邊和東南亞,個人覺得這個亞種應該也是有地緣關係的。

 

*紅隼*澎湖、白沙*為閃避強烈的東北季風,他就站在很低矮的枯枝上,整個畫面乾乾淨淨的,很喜歡這種感覺的紅隼。

紅隼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時常可以看到他在各種棲地上耀武揚威的展示他的猛禽威力,

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看到他出糗。

話說有一年冬天在小琉球瘋狂看鳥,剛看完紅隼俯衝、小翼羽大開,看的好過癮。

看完後一行人走在路上要去騎機車,

突然發現一隻紅隼超低空貼著馬路飛行,眾人驚呼連連,真的是超美的,

接著一個起身要停在路邊的樹上。

不知被什麼絆到還是判斷錯誤,整隻鳥居然在樹林裡面翻滾了一兩圈才停下來,

然後掙扎的站起來又飛走了,留下一群笑翻了的吃瓜群眾。

紅隼在台灣的冬天雖然很常見,但是每次看到還是都會很興奮。

*紅隼*屏東、小琉球*小翼羽張開,好像穿了大墊肩的禮服*

*紅隼*東沙*懸停中*

*紅隼*屏東、小琉球*這張雖然是模糊的,但是還是可以看清楚極速俯衝下,羽毛都已經翻捲起來了,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以為猛禽翅膀的空氣動力非常完美,不會有這種亂流,想不到還是會產生了*
後記:一定有網友發現了為什麼沒有燕隼的照片?我也不知道啊!

我一直以為我拍過燕隼,誰知道要用的時候才發現我居然沒拍到過,只有一堆遊隼的照片。

所以只好空著了。

最後當然還是要放上鳥店長話的圖文版囉!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40113 偷得浮生半日閒

其實並沒有,忙都忙爆了,哪來的半日可以偷啊?!

只是利用開車北上時,彎過去走西濱回去,這樣就可以順道去布袋和鰲鼓走走了。

在布袋做生態調查已經有六年以上了,主要是布袋港的環境監測。

只是這幾年標案價格很差,所以顧問公司就不願意再標了。

要不然以前大概就是兩間公司在搶,大部分時候就是標到做一年,延約再一年。

兩年結束後就會換另一家標到,他做兩年後再換回來。就是一個這樣來來回回的案子。

所以布袋真的算是熟了,哪邊會有什麼?那堆魚塭間的小路哪一條可以走?

重要的是早上要去看哪邊、下午要看哪邊,這樣才不會碰到逆光。

不過有時鳥要在哪出現也是沒辦法預計的,只能說大部分的區域是可以挑時間過去看的。

一到布袋就看到這隻落單的黑面琵鷺,一般黑面琵鷺的羽毛算是服貼,

這隻真的很漂亮,整個羽毛超蓬鬆的,蓬鬆到像是剛做好的絨毛娃娃。

搭配著半逆光,真的很夢幻,只可惜這樣就拍不出紅色的眼睛了。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MC-14*

加了1.4倍鏡後,影像真的差滿多的,

反正現在點插軟體做的真的也不錯了,是不是該讓 1.4X 退休了呢?

不過想想,也可能是因為黑皮夠大,裁切格放都還算可以用。

如果是拍小一點的東西,或許得到大一點的影像比較重要。

起碼可以拿來後製的畫素比較多。

既然逆光這麼考驗鏡頭的素質,所以還是乖乖的找順光的環境來拍照。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MC-14*

一順光,畫面都精緻起來了,滿滿的紅嘴鷗(黑頭鷗),背後整群的反嘴鴴都在休息。

反嘴鴴是長腳鷸科喔!既然是長腳鷸科,那為什麼叫鴴?

因為鷸科裡面有正港的反嘴鷸啊?哈哈!所以也有人叫他反嘴長腳鷸就是了。

因為還要趕回台北,所以想說布袋就花個一小時就好,留點時間鰲鼓好了。

但是天底下沒有早知道的,早知道鰲鼓鳥況這麼普通,應該在布袋多花一點一時間的。

一來是逆光,搞得很多地方無法拍照。再來就是鳥都不知道去哪邊了?

畢竟鰲鼓不熟,不像布袋,起碼知道什麼時候該到哪邊去找。

不過就在絕望時,看到一隻很神奇的紫鷺。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一般紫鷺都是躲躲藏藏的,如果是站在裸露處,那更別想了,因為都離得好遠。

很少以如此裸露的姿態出現,都令人懷疑是不是昨晚宿醉還沒醒?

哈哈!居然就這樣大剌剌的站在那邊。而且還可以這麼近也都不會想飛走!

除了紫鷺外,還有拍到一張很開心的照片,赤頸鳧。

好啦!我承認我是老人,赤頸鳧現在叫赤頸鴨了。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我不否認我非常偏愛赤頸鳧,尤其是赤頸鳧母鳥。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明明就是公鳥漂亮很多啊?我怎麼會喜歡赤頸鳧的母鳥?

因為赤頸鳧母鳥怎麼看就是一臉賢妻良母狀啊!!

尤其是在冰島看到他帶小朋友的表情後,更加確定他是賢妻良母的代表!

這兩隻本來在游泳,我按下快門時剛好起飛,所以是碰巧拍到了。

也因為是碰巧的,可惜公鳥下方倒影留的不夠多。

不過不要嫌了啦!這一定是賞鳥大神給我補償的禮物了。

補償什麼?就在拍赤頸鳧的前五分鐘,我拍完青足鷸後就收裝備離開。

也不知道是撞到什麼?!一起步就聽到哐噹一聲,趕緊下來看,沒看到東西啊?

但是車輪有明顯的摩擦痕跡。想說沒爆胎就好。

開著開這突然發現,我的方向盤居嫌然要打到 45 度車子才會往前走……..

剛剛那一撞可能前輪定位都跑掉了。

所以可能是賞鳥大神可憐我,所以送我一張很湊巧的照片。

後來就沒什麼心情看鳥了,

畢竟前輪歪了這麼多,也會讓我擔心會不會也傷到底盤零件了?!

匆匆趕往朴子去檢查底盤和做前輪定位。

做完後也沒時間了,只好匆匆的開車北上,結束這一天還算滿意的賞鳥之旅。

如果想看冰島的赤頸鴨,可以看這裡:冰島的赤頸鴨

 

 

 

發表於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31218 氣溫 42 度的差異

今天的台北終於有點冬天的樣子了,溫度大致上是落在 12 度左右。

風呼呼的吹,氣溫直直降,這種冷度讓我想起了去年北極之旅。

去年跑了一趟北極圈,在海冰上露營了七天。沒錯,就是露營!

*位於海冰上的帳棚,這是抵達第一天的樣子,當天晚上就暴風雪了*

雪地非常地乾燥,所以沒有底帳也不會濕答答的。

用了底帳進出帳棚都要脫鞋子,使得行動更不方便外,

在帳棚內即使有底帳,沒穿雪靴直接踩在雪地上怎麼可能受得了?!

我的雪靴是耐零下 100 度的…….但是腳底還是會冷,所以還是直接穿雪靴比較實在。

這些帳棚除了睡覺用的之外,

有一個是大家聚會的客廳帳,所有的用餐、聚會都在這個帳棚。

還有一個是充電器用的帳棚,唯二的暖氣爐一個放在客廳,另一個就放在這了。

充電用的帳棚?因為氣溫低於零下 20 度,所有的電池都無法充電。

所以只好忍痛讓出一個暖氣爐給所有的充電器用。

我們這次去主要是攝影,所以充電設備多到營地主人瞠目結舌,

他說是他見過最多充電設備的一團。光是空拍機就有五台,相機、手機就更不用說了。

我本身就有三台相機、二支手機要充電。

沒訊號是一件事,但是還是要拿出來拍照、空拍機用。

所以充電器多到無法在客廳帳內充電,

只能在另一個本來要作為交誼廳的客廳帳中集中使用。

這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見到手機出現低於零下 20 度無法充電的顯示,

真的好可惜當初沒想到要拍下來。


 

*這個是遠一點拍的樣貌*


 

*前面可以看到藍色的兩個區域,那就是海冰了。冰層的厚度起碼有 1.5m 厚*

明年應該會開始寫北極之旅的文章,說說我們去找北極熊的故事。

想想今天的台北比我在北極拍照的那天高出 42 度,

各位有沒有覺得一股暖流啊?

同場加映:


 

*這是從帳棚看出去的景,因為在北極圈內,所以是日不落,這是夕陽也是日出*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極地之旅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30907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
這幾天又重看了一次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每次看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不過不變的是那種很深沈的憂鬱。
我每次都會說很像看完戀戀風塵、巴黎德州那樣,
談不上悲傷,但是就是很悶的感覺。
去年拜 Covid-19 之賜去了一趟挪威,自駕了十多天。
本來是要再闖北極圈的,那時可是雄心壯志的啊!
想說至少開到 Tromsø 吧?也不過 1600 公里左右。當年在冰島都開 3000 多公里了。
結果又想去看 Puffin 又想去看北方鰹鳥,於是跑去 Runde 看鳥,
又想去看號稱最美的公路,就又跑去了精靈之路、老鷹之路的。
說真的,這樣跑,即使如我這麼愛開車的都累了。
於是乎,突然有一天我說…………覺得想停下來了,
就找了一間民宿停了三天,把再進北極圈的事情拋在腦後。
那間民宿叫做鸕鶿度假村,有燒木頭的三溫暖,
想要洗三溫暖就自己去燒柴,還有免費的洗衣機。
不知道在想什麼,居然沒有拍那間湖邊的三溫暖小木屋!
每天就在那邊看紅胸秋沙,呵呵!其實也滿舒服的。
在看挪威的森林時,我就想到這個畫面,湖面有著薄冰,遠方的山都是積雪,
雖然已經是六月了,空氣仍是十分地冷冽。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著這樣透徹的一片小天地,
雖然透徹,但是宛如一個防護罩般的保護著,除了自己,誰也進不來的小天地。

發表於 胡思亂想 | 發表迴響

20230903 淺談數位典藏

淺談數位典藏

2019 時接了一個數位典藏的案子,通常做專案時不太會在臉書或是自己的網站上說明。

畢竟有些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甚至有的專案還有敏感性的問題。

如今事過境遷,都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想說就開始好好整理一下當年的影像記錄。

為什麼會突然想到呢?其實是前一陣子在澎湖和友人聚餐,不知為什麼突然聊到這件事。

才驚覺連這麼熟的朋友對我們當年做的數位典藏都不清楚,

我們還在澎湖辦過一場因合約要求所舉辦的數位典藏推廣的講座耶!

聚餐結束後想想,這麼重要的文化資產就讓他這樣消沈好像也不是辦法,

這些資料庫還都已經不在我的隨身硬碟了,要找資料還要回到公司的 NAS 上才有。

想想還真的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影像就這樣沉在深深的硬碟海裡面。

於是今天就先來聊一下數位典藏是要幹嘛?

在碰古蹟的應該都聽過這句話,現在看到的樣子,就是這個物件的最佳狀態。

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古件的狀況只會愈來愈糟而已!

不管是紫外線、濕氣、雨淋、不當清潔、不當維護等,只會一再的損壞這些古件。

現代科技下有很好方式可以完整的記錄下該物件目前的狀況,就是數位典藏。

可以用高階的掃瞄器、也可以用高階的數位相機,再配合高階的後製影像處理,

將該物件所有的細節、參數以數位的形式保留。

不要小看數位檔案這件事喔!2019 年巴黎聖母院大火,把整個屋頂燒個精光。

幸好 2010 有歷史學家利用雷射3D 掃描,共掃了 10 億個點,精度高達 5mm。

2014 知名電玩刺客教條更是花了兩年在聖母院建立了詳盡的 3D 模組。

有了這些數位資料,才有可能完整的重建聖母院內被火吞噬的一切。

要不然光憑一些沒有系統性、沒有計劃性所拍攝的照片資料,是很難重現這些細節的。

京都美術館也有展覽過一次,利用 1:1 放大的數位影像當做原圖,再製一個仿製彩繪出來。

這些都是數位典藏的價值,更別提後續的加值應用了。

但若是沒有取得影像品質良好的數位檔案,這些就都是空談而已了。

當年我們用的設備即使放到現在,依舊是銳不可當啊!

數位機背是用 Credo80,是8000 萬畫素的 CCD。

因為要拍紅外線影像,所以和原廠訂製無低通版本,真的是很不得了的機器。

另一個備用的就比較弱,Phase One 的 IQ150,說比較弱也是有 5000 萬畫素了。

選他的原因是他是 CMOS 的,如果需要 Live View,還可以勉強提供延遲有點嚴重的影像。

有些時候就是需要 Live View 和長時間曝光,CMOS 這時就比 CCD 好用了。

為了避免一些著作權上的紛爭,今天就用一棟已經完全剷平的老厝來舉例。

各位所以看到的影像均已不復存在人世間了………想想,數位典藏還真的是重要啊!

這是一棟位於台南境內的老宅,在拆除前幾天通知我們,說就老家要拆掉了,

家裡的牆面有一些彩繪,如果我們想要記錄,他會讓我們進去拍攝。

這間雖然不是大師的彩繪,但是畫的很豪氣,是整片牆面的水墨畫或是書法。

不知道是濕壁畫還是後來才畫上去的,在拍攝彩繪的過程中,很少見到如此的規模。

要不是畫在牆面上,我好想和他說可以讓我敲下來帶走嗎?真的很可惜。

這可是整片牆壁的彩繪,是水墨畫的,所以直接貼紅外線的比較清晰。

畫作或是書法都是同一人創作,不知道是屋主自己還是請人來畫的。署名都是OO野人。

這些則是書法,也同樣可以看到署名OO野人。

以上的是在主廂房中央神明廳左右兩側的一些彩繪,客廳則是在畫在木板上。

這是原來的樣子,就是看得到畫,但是不清楚,畢竟年代久遠了。

經過紅外線攝影之後,線稿就清晰可見了。

重點是主臥室牆壁下方有一排木板,拍攝這麼多彩繪了,直覺告訴我這些木板一定不單純。

就在架設紅外線時,屋主笑著說不用浪費力氣啦!

這間房間我從五歲開始就睡在這裡,我從來沒有看過這些木板上有什麼東西。

我當然是很謹慎的說還是用紅外線拍攝確認一下比較保險。

拍出來後真的是換他驚叫連連了,他一直說怎麼可能會有彩繪!

這些就是臥室裡面的,但因為時間很緊迫,應該是隔天就要拆除了,只有一天的時間,

先記錄完比較重要,於是就沒有拍攝原本全部都看不見東西的木板了。

這棟老厝當然是已經在好幾年前就敲掉重建了,現在回頭看看這些照片,

就會覺得幸好還有留下記錄。

身邊的老厝一棟棟的敲掉或是毀損,這些珍貴的彩繪也就一片片的消散。

到現在還是想不通,身為文化部底下的單位,怎麼會覺得數位典藏不是重要的事情?

這些都是今天不做,明天就沒得做的事情耶!

真的要等到像巴黎聖母院這樣燒掉,才會驚覺數位典藏、3D 建模的重要嗎?

當年拍攝成果連同詮釋資料,全部都可以在國家記憶文化庫裡面找到喔!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當然不是都我們拍的,只是我們拍的有放在裡面。

https://tcmb.culture.tw/zh-tw/datasearch?keyword=建築彩繪&limit=24&offset=0&sort=relevance&order=desc&isFuzzyMode=false&query=%7B%7D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數位典藏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20230717 鰕虎與槍

鰕虎與槍蝦

鰕虎有著無與倫比的神經質,槍蝦有著不動會死的勤勞個性。

但是偏偏鰕虎不會挖洞,萬一有掠食者來,就算你察覺到了也無處可躲。

槍蝦則是視力極差,雖然有著厲害無比的真空泡泡拳,但是看不到敵人又奈何?

於是,剛剛好,這兩個就湊成一對好了。

槍蝦挖好躲藏的洞穴,以鬚鬚搭在鰕虎的身上,或是在鰕虎的周圍感應。

鰕虎開始擔任警戒的工作,有任何風吹草動就會躲回洞穴裡,

同時也讓槍蝦知道外面現在有威脅,這樣也保障了辛勤挖洞的槍蝦的蝦生安全。

平常安全無事時,鰕虎就在洞口警戒,槍蝦就認真的擴建洞穴。

這是在小琉球海底拍的,這隻鰕虎是台灣櫛眼鰕虎 Ctenogobiops formosa,

看到  formosa 就可以猜是台灣特有種了,這是 2003 年發表的台灣特有種。

目前只有在台灣的南部可以發現。

拍到的這隻,身上有由小藍點圍成的圈圈狀,這是雌魚的特徵。

而槍蝦是 Alpheus rapax ,這個資料就很少了,少到連中文名都沒有。

那我怎麼會知道?因為我是查了 2003 年那篇發表台灣櫛眼鰕虎新種的 paper,

paper 裡面提到附圖中共生的槍蝦是 Alpheus rapax

看了一下照片,就和我拍的是一樣的,運氣真的是不錯。

呼呼!幸好有邵老師、陳老師(共同發表)幫忙查好了,要不然真的是會找到死。

*Nikon D780 + Nikkor Micro 60mm 1:2.8 + Ikelite Housing*

台灣櫛眼鰕虎的眼前有著很可愛的黑線條,好像嫌疑犯眼睛被畫上黑線的照片,

可以看到後面槍蝦的鬚鬚就搭在鰕虎的身上。

槍蝦前面有顆比較大的珊瑚石,那顆就是剛被槍蝦推出來的,

看起來槍蝦正在努力的擴建洞穴中。

 

*Nikon D780 + Nikkor Micro 60mm 1:2.8 + Ikelite Housing*

這尾台灣櫛眼鰕虎神經真的很大條,大條到可以十分的接近。

雖然還是有段距離,但是我用的持續燈,這種距離還打了雙燈,

對神經敏感的鰕虎來說,已經算是不可能的近了,近到我都覺得這尾鰕虎有點怪怪的了。

如果槍蝦看得到,一定會覺得這鰕虎是睡著了嗎?怎麼會讓這個怪人這麼接近呢?

 

*Nikon D780 + Nikkor Micro 60mm 1:2.8 + Ikelite Housing*

這是難得有同一個平面的照片。因為距離很近,他們又不大,所以景深很淺。

好不容易等他們在比較同一個平面上,終於可以有一張兩隻都還算清晰的照片。

說到景深,大相機有大相機的好,但是景深還是小相機長很多,

對這種微距照,小相機在景深上的表現真的會好很多,

但是小相機的影像素質與反應速度能不能接受,那就真的是看個人了。

影片可以看水管上的連結:台灣櫛眼鰕虎與槍蝦

 

發表於 生態相關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