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3 Hveradalir 地熱區

20240629 Hveradalir 地熱區
Hveradalir 地熱區倒底在哪邊?說 Hveradalir 地熱區知道的應該比較少,

但是若說 Kerlingarfjöll (凱德靈加山)知道的就比較多了。

那為什麼這篇不叫 Kerlingarfjöll 就好了,要這麼饒舌的說 Hveradalir 地熱區?

因為這只是 Kerlingarfjöll 中的一小部分,總不能那部分代表全部吧?

只好讓大家稍微饒舌一點了。而 Hveradalir 就是溫泉之谷的意思。

要到這個地方說難不難,說簡單卻也不簡單,只要開車就可以到了。

但因為它是位於冰島中部的中央高地內,不

僅要離開 F35 公路,還要再轉到 F347 才會到。

F 路就夠糟了,還 F 的三位數…….路況可想而知,進了 F347 才知道 F35 的路有多棒。

沿路當然還是有許多的美景,

但是氣象報告說下午一點以後會開始起雲,因此沿路也不敢多做停留。

因為 Hveradalir 景觀的特色要有藍天、陽光,在光線的照射下才能顯現出流紋岩的美,

如果太晚到,一旦起霧、起雲之後,那可就要搥心肝了。

不過還是該停的都有稍微停一下,放飛一下空拍機。

也補了一些上次到冰島沒有拍到的影像。

根據維基百科說的:
流紋岩(英語:rhyolite)是一種噴出岩,是火山的酸性噴出岩石,其化學成分與花崗岩相同,由於形成時冷卻速度較快使礦物來不及結晶[1],二氧化矽含量大於69%,其斑晶主要為正長石和石英組成,晶體形狀為方形板狀,有玻璃光澤,但有節理。岩石為灰色、粉紅色或磚紅色,有斑狀結構和流紋狀結構。中文名稱中「流紋」指岩漿凝固前的流動產生的紋理。

這樣各位應該很清楚了,這裡的景觀就是粉紅色、磚紅色的土壤,外表有著流動的紋理。

這樣的景,真的怎麼拍都漂亮。


*這是用 Leica M9 直出的黑白影像,黑白的更能看出流紋岩的特性*Hveradalir,冰島*

當然,不會只給各位看黑白的,雖然黑白可以看出流紋,但是看不出顏色,

這麼美的顏色怎麼可以不給各位看呢?

*顏色真的很美,加上 Leica M9 那一片 Kodak FFT CCD 的加持,各種顏色演繹的非常細緻。當然,這裡本就很漂亮啦!*Hveradalir,冰島*

前幾週我們還在法羅群島時碰到下雪的天氣,那時整個冰島幾乎冰封了。

也就是那一次的寒流,導致此時還有許多公路尚未開通,

也差一點讓我們無法到達彩色火山。

而我們到這裡前一兩天也是超冷的,這些許多都是新雪,

如果少了雪的點綴,我想這些山形也會稍微遜色。

既然要有雪才會美,那為什麼不春、秋、冬來呢?因為公路會封路啊!

才一個比較冷的天氣就讓冰島中央高地的路快封光了,

更何況真正的春、秋、冬季呢?所以這次運氣真的很好。


*這就是附近的山頭,前方的是草地上尚未融化的結冰*Hveradalir,冰島*

*這種藍天白雪,不給彩色的就太過分了*Hveradalir,冰島*

有時拍照不喜歡有人,但是這邊,不管有沒有人出現在風景中,都是美的一塌糊塗。

不僅要有人,還希望人可以多一些呢!

*稜線上的登山客*Hveradalir,冰島*


*整個地熱區充滿著步道,可以由照片中看到四通八達的步道系統*Hveradalir,冰島*

別小看這些照片中的冰喔!

各位可以先注意一下上面那張照片,中間偏右上的步道前方是不是有一小塊很立體的冰塊?

*這塊冰塊其實一點都不小啊!有兩個人在前面當比例尺。所以可以想像周邊的冰塊是有多巨大了*Hveradalir,冰島*

為什麼前面說有下雪會比較漂亮?一來台灣比較少看到雪嘛!但是主要的原因還是山凹處。

因為雪會積在山凹處,山凹處比較沒有陽光照射,所以積雪融的比較慢。

一般拍照山凹處就會呈現暗部,比較不好控制反差的程度。

但是一旦積雪,山凹處就變成白色的,會讓照片顏色豐富許多,

也因為積雪只有在山凹處,不會因積雪而導致畫面失去立體感。


*整個就是心曠神怡的畫面*Hveradalir,冰島*


*這個稜線步道的盡頭就是雪了,不要以為這是盡頭喔!這只是我們這些麻瓜的盡頭。有不少外國人就揹著滑雪裝備這樣一直爬,爬到山頂再滑下來*Hveradalir,冰島*


*回看停車場才知道我們也走了不少距離呢!後面的冰蓋(冰帽)就是空中看冰島中有提到的 Hofsjökull(霍夫斯冰川)*Hveradalir,冰島*

果真下午一點以後就開始起風了,接著就陰陰的,直到出了山區之後才又變晴朗。

冰島的露營車之旅到這邊已經接近尾聲了。這已經是本次行程中最後一個大景點了。

可以以這麼優美的景點當做 Happy Ending 想想也是幸福的。

發表於 202406 法羅冰島露營車之旅, 攝影日誌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20240728 法羅飛冰島-由空中看冰島

20240610 法羅飛冰島-由空中看冰島
法羅的罷工終於在昨天下五點平安落幕,最後是以加薪 17% 收尾。

幸好平安落幕了,因為資方和勞方僵持不下,本來明天開始還有三個工會要加入罷工,

後來傳出的消息是更恐怖的,

政府機關、機場、電信等全部都要加入以聲援先前罷工的工會。

這下資方壓力很大了,如果機場也加入罷工,整個法羅的觀光就全毀了,

再加入的工會愈多會愈難收拾,所以就迅速達成協議。

也就是我們可以順利的飛到冰島了。

法羅今天天氣還是很差,整個法羅籠罩在霧裡面,雖然坐窗邊,還是一起飛就睡覺了。

睡著睡著突然被坐前面的友人叫醒,他說快拍!冰島天氣超好的。

睜眼一看,哇!真的是太美了!

於是我也趕緊叫後排友人趕緊起來,不要再睡了。就這樣展開了冰島的空拍攝影。

*請看下面那條直直貫穿冰島南部的紅線即可。從冰島最大的冰原南邊切進冰島。一直飛到首都機場南邊出海轉回降落*

瓦特纳冰川(Vatnajökull)為冰島最大的冰川,佔冰島的面積約 8%。

整個冰塊覆蓋的區域就是所謂的冰原,

所以整個白色區域可以說是瓦特纳冰原,或是瓦特纳冰蓋。

說瓦特纳冰川大家應該不是很熟悉,

但是說到 Jökulsárlón Glacier Lagoon(傑古沙龍河口湖)、鑽石沙灘等,

大家應該就多少有聽過了。

*這個就是瓦特纳冰原(Vatnajökull)左半部的樣貌,右半邊就請看下一張照片*Vatnajökull、冰島*

*睡醒時已經進到冰島陸地一點點了,可惜沒有從海上遠眺整個 Vatnajökull 的照片。不過這張就很清楚的看到 Jökulsárlón 了。照片中灰黑色混著白色的冰川(Breiðamerkursandur)末端像不像在吐舌頭?它就叫做冰舌。冰舌的盡頭就是河口湖,那個大大的河口湖就是 Jökulsárlón*Vatnajökull、冰島*

別小看 Jökulsárló 喔!這是在飛機上拍的,它有18 平方公里,最大深度達 248 公尺。

這麼大的冰河湖以前可是沒有的,從 1920 年代 Breiðamerkursandur 冰川開始融化,

1935 以後更是快速後退,因此產生了這個河口湖。

很不幸的,全球暖化仍在進行中,河口湖的面積也就不斷地擴大。

崩解的冰塊流入河口湖,所以有些冰塊可是有千年的歷史了。

而這些冰塊流出河口湖,再被海浪打上沙灘,就是鑽石沙灘了。

 

*這張是拍黑白的,這是在 Breiðamerkursandur 西邊的冰川,我查不到它的名字,但我想一定有名字*Vatnajökull、冰島*

飛機繼續向西飛,往北上可以看三個冰原(冰帽、冰川)。

最左邊是 Langjökull(朗格冰川),

中間的是 Hofsjökull(霍夫斯冰川),右邊的仍是 Vatnajökull。

在Langjökull 和 Hofsjökull 中間就是著名的 F35 公路,也就是穿越中央高地的公路。


*這張照片的重點不是在上面的冰川,冰川在上文已經解說過了。重點在照片下方的區域,那些區域就是著名的彩色火山所在地 Landmannalaugar。

*圈起來的區域大致上就是 Fjallabak 自然保留區的範圍,彩色火山就是位於這個保留區內。這只是大概的示意圖喔!因為這是斜角空拍,所以比對上難免會有點出入*

飛機繼續向西飛,就會看到一個大湖,那裡就是辛格韋德利國家公園(Þingvellir)。

這個國家公園可是有聯合國世界遺產的認證,重點在版塊的交會處。

中洋脊都是深藏在海底的,這裡可是中洋脊露出海面的地方,

當然珍貴,而且是珍貴的一塌糊塗。

好像是有人把海洋學裡面提到的地理狀態從深海拿出來給你看耶!

中洋脊簡單的說就是一條海底山脈,有多大?

從大西洋的北邊(北極海)到南邊(南非),全世界也只有在這邊是露出水面的。

中洋脊就是一條充滿大火山的山脈,版塊在此不斷地向兩側分裂。

不是像台灣這邊是版塊融合,可以說冰島是以每年兩公分左右的速度在長大。

題外話,台灣的東部海岸山脈可是二次撞擊造成的,也是世界上罕見的地理結構喔!

可以在花東縱谷空拍,或是搭台北台東的飛機,都可以把二次撞擊看得非常清楚。

*從湖的左邊延伸的山脈就是中洋脊的一部分。上面是北美版塊,下面是歐亞版塊。這個湖還可以潛水,我上次來的時候有在這邊浮潛,能見度超好的。可惜當時沒有乾衣執照無法深潛。

繼續往西就可以看到首都雷克雅維克(Reykjavik)了。


*沒錯,首都就是這麼小一塊,冰島人口稀少,首都在 2020 年時也才 13.1 萬人而已,連同大首都區也不過 23 萬人,已經佔了冰島 63% 的人口就是了。這是怎樣的概念?就是首都的人口和林口、三峽差不多,大首都圈大概和土城差不多。全國總人口也就大致上和中和、新莊類似*

*這裡就是凱夫拉維克機場(Keflavíkurflugvöllur),冰島最大的國際機場,可以說是冰島對外空中交通的樞紐*

*趁著飛機轉彎要進場時趕緊拍一下正在噴發的火山,因為等飛機轉完就全逆光了,那時就很難拍了*

好了,這就是從冰島的東南邊、南邊到西南邊往冰島中央偏南區域的紀錄。

寫完之後自己都覺得更了解冰島了,對其地理狀況有更深刻的理解。

真是太幸運了,可以碰到這麼好的天氣,讓我可以好好記錄這一段的航程。

發表於 202406 法羅冰島露營車之旅, 攝影日誌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40726 法羅群島的極北城鎮-Viðareiði

20240608 法羅群島的極北城鎮-Viðareiði

趁著有小車的時候,趕緊跑到法羅群島公路可直達的極東區域,就是木島(Viðoy)。

這裡不只是公路可直達的極東,還可以到有人定居的極北點,也就是 Viðareiði。

說到 Viðareiði 小鎮各位可能不是很清楚,但是看看照片,或許就會有印象。

*這是 Viðareiði Kirkja 教堂,在一些風景照中常會出現。但是說真的,感覺法羅群島到處都可以看到類似的。其實不只法羅,在冰島,甚至挪威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樣貌*Viðareiði,法羅群島*

小車?各位一定覺得很奇怪,在法羅群島不是開露營車跑來跑去嗎?為什麼要換小車?

因為要搭渡輪去 007 之墓的那個小島(卡爾斯島/Kalsoy),

而卡爾斯島並沒有正式的露營車場地,所以想說換小一點的車子過去。

露營車就停在港口附近的露營車營地,當天來回即可。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去Viðoy(木島),這個島的隧道非常地窄,

我們的露營車無法通過,一定要換小一點的車子才可以。

照片中那台白色的九人座就是我們換開的小車。

這座教堂就是這個極北小鎮的重點了,建於 1892 年的石造教堂,石材就是來自海邊,

由每位居民每年至少要搬 24 顆岩石,歷經兩年才有足夠的石頭可以建造。

靠海的牆壁上有凹洞內嵌玻璃,非常地有藝術感。

只是不知道是 1892 就做的還是後來改建的。

*教堂牆壁上的玻璃裝飾*Viðareiði,法羅群島*

 

*近看就可以看到玻璃的材質造成的反射,真的是很漂亮*Viðareiði,法羅群島*

 

這個小鎮是 1600 年左右就有的,只是舊的教堂被大浪衝毀,

現在這個雖也很古老了,但是仍算是新建的教堂。

他們的教堂旁邊都會伴隨著墓園,因此這個墓園也是歷史悠久的。

有非常古老的古墓,也有比較新的墓在其中。

 

*不知年代的古墓了*Viðareiði,法羅群島*

 

*這是比較新的墓了,說是比較新,也是 1895 的事情了*Viðareiði,法羅群島*

 

整個法羅群島感覺就是一個超大的冰河時期遺跡,各種冰河的結構都可以清楚的看到。

除了各種冰河結構外,這邊地表逕流沖蝕的也是很厲害,

感覺和澎湖東嶼坪的沖蝕地形很類似,只是法羅這邊沒有發展出各種塔來鎮住。

 

*小屋後面的冰斗、小屋前面的沖蝕痕跡均清晰可見*Viðareiði,法羅群島*

 

*除了沖蝕溝可以看之外,這棟也算是他們的傳統建築了。屋頂鋪種草皮做為絕緣,夏天隔熱、冬天保暖。牆壁大多是黑色圖裝,整個法羅也只有一個村莊是黑牆紅窗戶的,其他都是黑牆白窗戶*Viðareiði,法羅群島*

 

說到人有三急,在法羅群島上廁所真的是很親切,到處都可以有免費的廁所可以使用。

不像冰島,上個廁所台幣 50、100 的在花。

別小看這些免費的廁所,如果沒有貼請勿飲用的話,這些公共廁所的水都是可以生飲的。

我只有在一個公廁看到有貼請勿引用的牌子,只是在廁所裝水心理上有點障礙而已。

這是一間很不起眼的移動式廁所,怕風太大吹走,還綁在大型水泥塊上面。

可別小看這間廁所,那時氣溫大概 3 度上下,廁所的暖氣暖到你會感覺熱呢!

水龍頭打開當然也是熱水,真的在快要凍死時的救命小屋。

 

*就是這樣不起眼的外表,要推門進去前還在想會不會很髒啊?不過以我對法羅群島廁所的經驗應該是不會髒的。誰知道不僅不髒,還有暖氣、熱水,簡直就是天堂*Viðareiði,法羅群島*

*推門進去,嗯嗯!乾乾淨淨的,就是一般法羅廁所該有的水準*Viðareiði,法羅群島*

這邊三急解決之後,就開車回到露營場準備煮晚餐了。

雖然超市受到罷工的影響沒有生鮮食品,但是想想幸好我們租的是露營車,

起碼還可以買冷凍食品自己煮,如果是住飯店,三餐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呢!

生飲小常識:

在歐洲幾乎都是生飲,日本也是。

但是在冰島、法羅這種寒冷的地區,生飲還是要裝冷水喔!

不可以在水龍頭直接裝熱水來喝。

因為熱水加熱的溫度不到殺菌的溫度,不僅殺不了菌,可能還會使細菌滋生。

因此若是要生飲,一定要開冷水的水龍頭,

而且要流到真正的冰水出來之後才可以拿來喝。

 

發表於 202406 法羅冰島露營車之旅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40721 聊聊 Grímsey 島 Part I

20240721 聊聊 Grímsey 島 Part I

冰島可是號稱環北極國家之一,

但是大家想一下,冰島最出名的機能服品牌是什麼?就是 N66 啊?!

N66 就是北緯 66 度,還沒到北極圈喔!

北極圈的定義是夏至那一天有永晝,以緯度來看是在 66°34′,也就是 66.5° 左右。

那冰島為什麼可以稱為環北極國家?

那是因為冰島有個叫做 Grímsey 的小離島,剛剛好就位於北極圈內。

雖然就那麼一點點的面積有進去,

但是不管怎樣,就是有國土在北極圈內,完全符合環北極國家的要件。

要到 Grímsey 也不是那麼麻煩,只是最好先想清楚就是了。

來回船程大約 6 小時,如果海況好是不會太無聊,可以在海上拍海鳥、拍鯨豚、拍風景。

海況不好就暈船昏睡,反正睡一覺就到了。還有飛機可以搭,一天一個班次。

感覺上還算方便啊?那要想清楚什麼?

1、島上的交通。

這個島很小,才 5.3 平方公里,居民不超過 100 人。整個島嶼呈現南低北高的狀態。

但是說小也不小,要走路的話,還是很辛苦的。

但是也因為島很小,所以沒有公車等交通工具,

如果自己的車子沒有隨渡輪過去,那真的有得走了。

*由 Grímsey 的最南端往北拍,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南低北高的地勢。只要是有峭壁的地方就會有海鳥聚集繁殖。燈塔往北的這一段峭壁就是熱點之一。照片左上角有一些房屋的地方,那裏就是市區、港口、機場了*Grímsey,冰島*

2、島上住宿很少而且很難訂。

島上公開的住宿不多,我們有嘗試要訂房,但是都剩下一間或是兩間房間,不夠我們住。

如果是包棟的,大多沒有在公開的網站上接受預定,

可能需要有認識在地或是其他管道才能知道了。

3、停留時間。

如果沒有過夜,停留時間很短。

以船班來說每天都不一樣,所以要先查好預定過去的那天是停多久。

我們去的那天是停 4 小時,回來那天只停 1 小時。

因此建議先查好時間,找停留久一點的那天過去。

*開船時間除了訂船位時網站上可以看到之外,在船艙內也會張貼。這天就只有停一小時,下午一點才到,兩點就開船離開*

4、以上說的是現況。

未來會有一個露營場,位於島上的游泳池旁邊,而且是可以供電的。

也就是說可以開露營車過去。

這個露營場尚未開始營業,所以我們當初也不知道有這裡可以使用。

一開始的計畫是過夜時的暖氣只能依靠露營車自己的電力,

如果暖氣開到平常的狀況,大概只能撐 1 小時,若是開一半,可以撐到 5-6 小時,

想想或許可以平安度過這一晚。

因為另一台露營車的暖氣系統是吃柴油的,真的撐不住了,就大家都擠這一台也不是不行。


*渡輪是可以載汽車的,但是空間有限需要先預約。所謂的預約就是打電話說我幾號有幾台怎樣的車要過去喔!他就說喔!好。就這樣而已,所以當天還是很緊張,會不會位子不夠啊?這是回來的那天,車子多到最後那輛露營車太長,所以船的後甲板無法關起來。就這樣開回本島了*

本來僅是想在游泳池洗澡、裝水等,因此去了一趟游泳池。

一問才知道他們正在整建露營場,但是因為電力系統還在整建中,電壓不是很足。

不過有水、有電、有熱水可以洗澡、有暖氣開到會熱的廁所,

最重要的是有供電可以開整晚的暖氣,真的是太幸運了。

解決了當初去 Grímsey 最擔心的問題了。


*冰島的游泳池淋浴設備都是類似這樣的,按一下出水個幾十秒。身體濕了剛好可以抹肥皂、洗頭等,要沖洗前再按一下又會有水了。這是可以調溫度的,有的是固定溫度的。反正全冰島都有溫泉,都可以洗的熱熱的,非常舒服*


*這是入口處,一進來就可以感受超暖的暖氣,真的是舒服啊!外面大概就兩度到三度的溫度而已。這裡也和一般游泳池一樣,一進大門就要脫鞋子了。反正那天只有我們兩台露營車,本來想說真的冷到受不了,就乾脆睡在這裡就好了*


*這是從辦公室看游泳池的樣子,因為我們只有買上廁所、洗澡、停車、用水等,沒有買游泳池的票,所以就只能在外面看了。為什麼沒買游泳池門票呢?不是小氣,因為游泳池每天只有開兩個小時,讓村民來洗澡、游泳。因此時間和我們的活動時間湊不起來,只好忍痛不游泳。要不然都是溫水游泳池,很舒服的*

那麼去 Grímsey 主要的目的是什麼?一來是重返北極圈。

這幾年都在北極圈裡面跑來跑去,所以看到可以進北極圈當然想要進去一下。

*北極圈的標誌。有點像台灣的北迴歸線那種。就是做一個有形的線來定位虛擬的線。所以也不是整個島都在北極圈內,只有島嶼的北邊在北極圈內而已*

最重要的還是看鳥。

Grímsey 有眾多的 Puffin、刀嘴海雀(Razorbill)、黑海鳩(Black Guillemot),

當然暴風鸌、三趾鷗也是一定有的。下一篇再來慢慢說這些海鳥。


*Puffin 咬著魚飛回來,後續會有專篇來聊這些海鳥*


*刀嘴海雀*


*三趾鷗*

發表於 202406 法羅冰島露營車之旅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20240518 Contax 16mm f8

Contax 16mm f8

這支鏡頭在鏡頭史上可是有著舉足輕重的份量,除了是一支 16mm 的超廣角之外,

還有就是近乎零畸變,僅有 0.05% 的畸變量,可以當成是零了。

這支 16mm 是 CONTAX G 鏡,

當然也有做給 Leica M 用的,不過是 15mm f8 並非 16mm。

為什麼不直接買 15mm 那支就好了啊?要買 16mm 再來改裝成 m 鏡?

哈哈!當然是因為價錢啊?

15mm/f8 這支據傳只生產了 350 支左右,可想而知他的價格了。

16mm/f8 生產了七千多支,雖然是唯一在德國生產的 G 鏡,

但因數量多,所以價格並不會太高。

不過價格不高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和 Leica Super-Angulon 21mm f3.4 一樣,

在數位相機上邊角紅移、失光的狀況十分的嚴重。

不過此現象在背照式CMOS上並不太明顯,因此未來的價格或許會水漲船高。

因為現在軟體的進步,

做一個鏡頭校正檔案(LCC)並不困難(Lightroom 中稱為平場校正),

所以即使是用傳統的 CCD 或是 CMOS 也不用太擔心就是了。

這週剛好在金門做調查,碰巧遇到金門民俗屆的大事-迎城隍。

想說來金門十多年了都還沒剛好碰到,於是就帶著相機去看看了。

主要的設備就是 Leica M9,帶了 CONTAX 16/8 和 Leica 21/3.4 兩支。

Leica 拍的比較少,主要是想試試 16mm 的威力。

16mm 的威力?個人認為 16mm 其實是很難拍攝風景的,

太寬廣了,寬廣到會另主題不夠明確。那 16mm 做什麼好呢?當然是掃街拍人文囉!

角度奇廣無比,加上邊角不變形,

只要往被攝體貼過去就可以按快門了,根本沒有人知道你在拍哪邊!

加上鏡頭有夠小一支,只比相機突出個幾mm 而已,根本就是一臉人畜無害的樣子。

搞不好路人看起來感覺比手機還沒有殺傷力。

不過今天拍的時候忽略了手震………

唉!現代數位相機用太久了,根本都忘了這台老古董根本沒有防手震。

所以有很多照片都有震動。無所謂啦!

掃街有時要的是氛圍,清晰或許不是在第一位。是因為已經手震了,只好這樣安慰自己。

就來看照片吧!看看 CONTAX 16 到底有多神!

 

*Leica M9 + CONTAX 16mm f8*
這是 M9 直出黑白,所以無法使用 LCC 校正。LCC 校正一定要使用 RAW 檔才可以。
在黑白下,邊角失光倒也還可以接受,真的沒有畸變!!邊角線條等真的漂漂亮亮的。
同時因為超廣角的關係,張力也還不錯。
*Leica M9 + CONTAX 16/8*這是尚未經過 LCC 處理的照片*

 

*Leica M9 + CONTAX 16/8*經過 LCC 處理後,照片就正常了*

 

*Leica M9 + CONTAX 16/8*這是 M9 直出的黑白,所以一樣無法修正*

 

*Leica M9 + CONTAX 16/8*這是 RAW 檔先經過 LCC 後再轉黑白。邊角亮度都正常了*

 

*Leica M9 + CONTAX 16/8*只要沒有手震,解像力真的還算不錯*

好了,上面列出一連串的照片,可以看出來 CONTAX 16/8 真的名不虛傳,

真的是零畸變,對拍廣角的人來說,真的是超好用的一支鏡頭。

至於邊角紅移、失光等問題,只要套一下 LCC,不用一秒鐘就可以修正了。

個人是不會將這個問題放在心上的。

只可惜拍攝護法神關平與周倉時,我是倒退邊走邊盲拍,導致影像晃動不清晰。

各位可以看照片就知道我和他有多近了,這可是 16mm 耶!

倒退的速度還算滿快的,當時沒有想清楚,ASA 應該再往上拉一點的。

可惜,這種一期一會的活動,也無法重拍了。不過感覺整體氛圍還算可以接受。

還在對 Leica 21/3.4 或是 CONTAX 16/8 舉棋不定的朋友,

希望這幾篇對 LCC 以及實拍的經驗,可以讓這些朋友吃下定心丸。

影像是不用擔心了,唯一需要擔心的是你的相機可不可以裝這麼深入片倉的鏡頭。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40428 Capture One LCC 製作

Capture One LCC 製作

用古董的超廣角鏡,或是用在古董的數位相機上,邊角很容易會有紅色、綠色跑出來。

也就是邊角失光,或是稱為暗角所造成的色偏。

因為光太斜射,CCD 井太深而吃到波長跑掉的光線。若只是暗角就算了,修正不難。

但是若帶有色偏就麻煩了,因為除了光度外,還有深淺不一的紅色或綠色。

2022 跑了一趟北極,回來看到照片臉都綠一半了,在一般拍攝下並沒有感覺,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北極的照片邊角失光、綠心紅邊超嚴重的。

嚴重到都只能用裁切的,避開那些偏色太嚴重的位置。

這次買了一棵 1964-1968 年間的古董鏡,Leica Super Angulon R 21mm f3.4。

昨天有看我寫的試用心得就知道,這支偏色偏的更嚴重了,不修正真的不行了。

只好乖乖的研究一下 Capture One 裡面的 LCC 怎麼使用?

如何自製一個 LCC 檔,然後套在現有偏色的檔案中修正。

1、按照手冊上說的是要找一塊半透明的白色壓克力,完全壓在鏡頭前方,

不可以有漏光,接著對光源拍攝即可。

1-1、我去哪邊生這個東西啦!我有看過另一人寫的,他是寫說就拍白色的平面即可。

2、各個常用光圈都要拍,因為色偏的狀況會不相同。

3、然後創建 LCC,創建後檔名要記得寫清楚,不同光圈、不同鏡頭都要寫。

我是用 1-1 的方法,因為只是試驗,我甚至是在房間色溫不對的狀況下拍攝。

拍完後先修正色溫,色溫修好了,就是這個樣子。

 

*這就是原始照片,色溫有修正了,可以很明顯看到整個色偏的狀況,非常地嚴重*

這時只要按下 LCC 上的 Create LCC 就可以了。在照片的左下角的地方。

*有沒有!!得到一張沒有色偏的照片!!!雖然不是純白,因為我是在室內隨手拍的,

要拿到全白的照片並不難,到陽光下拍攝就可以了。

然後是光圈 8 拍的,所以命名為 LCC8,可以拍好幾個光圈來命名。*

此時就點選這張 LCC 和你要修正的照片,並在你要修正的照片按下 Apply LCC。

 

*左邊是有色偏的照片,昨天貼的測試文中有比較大張可以看,右邊就是 LCC。然後在要修正的照片按右鍵叫出選單,底下就有 Apply LCC,點下*

 

*各位啊!!!看到沒有,瞬間修正了!!!!*

用比較大的圖來顯示好了,

 

*這張是昨天試拍的第一張,看了根本就覺得沒救了*

*這是套上 LCC 之後的樣子,是不是差很多?*

或許各位會覺得為什麼上下圖暗部亮度差很多?因為第一張是用 Photoshop 解 RAW,

第二張是用 Capture One 解成 TIFF 再轉進 PS 的。不同的解 RAW 軟體解出來會不一樣。

邊角紅色真的都修掉了,至於還是有偏綠就不用擔心了,

等我找時間在標準色溫下好好的拍一系列不同光圈的照片,就可以來修正了。

真的太開心了,重點是那些在北極的照片都有機會救回來。

好囉! LCC 的製作就先說到這邊,不難!有需要的朋友趕緊製作吧!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40427 LEITZ Super Angulon-R 21mm f3.4

LEITZ Super Angulon-R 21mm f3.4

這支鏡頭算是 Leica 最早期的超廣角鏡,生產於 1964-1968,總共只有 1500 顆左右。

Leica 早期無法做出很廣的廣角鏡,因此請同樣是德國的光學大廠 Schneider 設計並製造。

有趣的是同樣是  Super Angulon 21mm f3.4,leica M 和 Leica R 的價差大概兩倍至三倍。

品相好一點的 Leica M 大概可以到四倍以上的價差。

明明光學都是一樣的,不知道為什麼 Leica M 總是會比 Leica R 貴上許多許多。

以前看過一篇專訪 Leica 鏡頭設計師的文章,

裡面設計師也是說他們在設計鏡頭時不會因為 R 或是 M 而在設計上有所區別。

好了,回到正題,既然 R 和 M 光學是相同的,當然沒理由多花好幾倍的錢買 M。

另一個原因是出在這是 Angulon 設計,真是成也 Angulon 敗也 Angulon。

Angulon 很簡單,就是四組八片前後完全對稱的設計,鏡尾十分深入機身內部。

看照片就知道了。這是我的 M9 和拆下來的 R21/3.4,可以看到長長的鏡尾鏡。

 

*這麼長的鏡尾鏡塞進數位機身裡面,說不怕都是騙人的*

在底片年代,因為如此深入片艙,所以造就了無變形的光學特性。

底片不擔心斜設光的問題,因此可以盡情的修正變形。

但數位的感光元件可是怕死斜射光了,要不然怎麼會有 4/3 聯盟跑出來?

強調片幅縮小,但是感光元件可以完全吃到直射光。

++++++++++++++++++++++++++++++++++

說古時間:很多人以為 4/3 是為了縮小體積而做出來的規格,其實並不是。

是為了在不增加現有相機的體積下,讓整片感光元件都吃到直射光的妥協作法。

後來因為數位修正的發達,所以當初堅稱無法做出 35mm 片幅的 Nikon F 口都做出來了。

但是 Nikon 始終不肯說出他到底是用什麼方式解決 F 口口徑太小的問題。

Leica 當然是最有錢的,反正賣最貴,有錢人的作法當然就不一樣了,誰在和你數位修正?

他就請 Kodak 幫忙設計 CCD,在每個感光顆粒上放上修正過角度的微鏡片。

如此一來,即使是 RF 這種超短法藍距的機身,也可以放入 35mm 片幅的 CCD 了。

不用擔心邊角斜射光的問題。這也是我為什麼至今仍是使用 M9 的原因。

++++++++++++++++++++++++++++++++++++++

如此深入的設計,會使得感光元件受光不平均,邊角會有紅移等現象。

有一點搞不太清楚就是了,第一代的 R 21mm 不論是 f4 或是 f3.4 都是 Angulon 設計,

均不適合現代的數位相機使用,也難怪價錢可以如此低廉。

但是 21mm/f4 的鏡尾鏡就完全沒有突出,可以放心的轉接到各數位相機上使用,

使用上可以測光,邊角也不會有紅移。明明都是 Super Angulon 為什麼會不一樣?

 

*Leica M9 + LEITZ Super Angulon-R 21mm f3.4*可以明顯看出整個邊緣都紅移了*

顏色很討喜,成像立體,真的沒什麼好挑剔的,除了邊緣色偏之外。

很可惜目前所有的鏡頭修正檔都沒有 Angulon 設計的這兩支 21mm 的檔案。

所以也沒有辦法用設定檔來自動修正。

等我那天有空自己試著寫一個看看,我記得在網路上看過有人教學。

那怎麼辦?這麼好玩的鏡頭耶?!那就拍黑白的啊?反正黑白又看不出紅移?

Leica 相機不論是最新的 SL 系列,或是過渡機種 TL 系列,或是昂貴的 M 系列,

甚至是他自己出的手機,雖然是貼牌的,但是色彩描述是 Leica 自己寫的。

裡面都會有黑白輸出,甚至手機裡的選項就叫做 Leitz look。

Leica 不管哪一台相機的黑白輸出都相當有一套,真的是有用心在寫黑白濾鏡的廠商。

 

*Leica M9 + LEITZ Super Angulon-R 21mm f3.4*機身直出黑白*

變成黑白就整個舒服多了。別以為變黑白就沒事了,還有個缺點喔!就是不能測光。

鏡尾實在是太深入片艙了,會擋住測光表導致測光會失靈,這是比較麻煩的地方。

 

 

真的是色彩艷麗、調性明亮的一支好鏡頭,不知道為什麼許多人說這支是古典鏡。

什麼是古典鏡?就是色彩過渡平順、低反差。

但是這支給我的感覺雖然色彩過渡良好,但就真的是反差偏大,調性活潑啊?

不過可能因為邊角失光的太嚴重了,所以還是會有些許古典味啦!

 

這支鏡頭變形控制真的很不錯,21mm 有這樣的水準真的是好。

不知道眼尖的各位有沒有看出什麼問題?對!他的高光位很容易爆掉!!!

這時就不得不說 RAW 和 JPG 的差異了,彩色的是 RAW 檔,

黑白的是機身直出的檔案,當然是 JPG 了,也就是我設定 RAW+黑白JPG。

 

最後就用這張回到未來的說一下 RAW 和 JPG 的差異好了。

這張亮部根本全爆了,用 RAW 檔勉強救回來一些,還可以看到些許車廂的輪廓。

但是直出的黑白不管怎麼修,爆掉就是爆掉了,完全救不回來。

就很像回到未來裡面,車子加到 88 miles 之後的樣子了………

那用 RAW 檔修黑白呢?可以喔!細節還是可以叫出來,只是我修的反差大了點…..

調整綠色濾鏡時不小心調過頭了,把天空原本拍到的樹都變黑了。

藍色濾鏡也是,所以車身線條變得好明顯。但不管怎樣,用 RAW 轉檔還是有救的。

好啦!這不是試用報告,這只是個人使用心得。

另有個神奇的心得,就是到底能不能轉上 Leica SL 系列使用呢?

因為這樣轉接是沒有對焦連動的,所以一般是建議轉接到可以 Live View 的相機上面。

看原廠說明書寫的,這支鏡頭如果用 R 轉 L 是不行的喔!

但是如果用 R 轉 M 加上 M 轉 L 卻是可以用的。

我真的想不通耶!不管你要轉接幾個轉接環,最終的法藍距是相同的,

怎麼可能會因為你多轉了幾次就變成可以?

我當然沒錢買 Leica 原廠的 R-M 以及 M-L,這兩個轉接環合起來就快三萬了。

我花一千多買了比較好的副廠的回來試試,當然是真的不行,感覺是有打到快門簾。

嚇死我了,萬一把貴鬆鬆的 SL 快門簾打壞了,那才真的是賠大了。

總之,這支鏡頭就留在 M9 上面用吧!反正超廣角,就用估焦的拍攝也無妨。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40129 鳥類週報第15週-隼科

說到猛禽,嗯!所有的猛禽在沒看鳥的人口中就都是叫做老鷹。

傳統分類上屬於隼形目包含鷹科、新大陸禿鷲( Cathartidae)等。

較早期的形態學分類中,隼形目包含鷹科、美洲鷲科、鶚科與蛇鷲科等肉食猛禽。

當然,後來依照分子生物分類,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類緣關係。

利用分子生物分類的結果顯示隼形目和雀形目、鸚鵡科等的關係比較接近。

所以現在隼形目底下就只有隼科(Falconidae)。

隼科的特徵為上嘴喙有個類似齒的樣貌(Tomial Tooth),

雖然和我們所認知的齒完全無關,但是也有著類似的功能,

是隼科殺死獵物時重要的武器之一,而鷹科的成員大多是利用尖且長的利爪殺死獵物。
台灣最常見的隼科就是紅隼(Falco tinnunculus)了,

再來就是燕隼(Falco subbuteo)及遊隼(Falco peregrinus),

而遊隼是隼科中唯一會在台灣繁殖的。

還有迷鳥紅腳隼(Falco amurensis,阿穆爾隼),亦有分類為稀有過境鳥。

灰背隼(Falco columbarius)也是歸類在迷鳥,

至於黃爪隼(Falco naumanni )更是迷鳥中的迷鳥了。

目前並無台灣境內拍攝的影像,僅有在 2004 年秋季墾丁過境猛禽調查時的一筆目擊記錄。

我們就先從台灣唯一有繁殖的遊隼開始介紹。

遊隼(Falco peregrinus

遊隼可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內溫型脊椎動物之一喔!

這點也可以從他的學名中看出來,Falco 就是希臘文的隼,源自鐮刀狀的爪子。

peregrinus 也是希臘文,指得是流浪者、外國人之類。

或許就是因為除了少數的地區看不到之外,全世界都看得到他吧?

他也因為食性廣泛且適應人造環境,所以在都市中也是日益擴張。

*遊隼*屏東、水泉*即使飛行中,仍是可以感受到他的粗壯*

大家都記得遊隼是飛行速度最快的鳥類,

時速可以高達 300 公里以上,甚至有記錄到 389 公里!

不過僅限於俯衝,他的水平移動速度就慢多了,

大約在 50-100 公里之間,有時連鴿子都追不到。

所以他的捕食方式大多是從上方俯衝攻擊,很少由平面開始追擊獵物。

*遊隼*金門、湖下海堤*追擊蒼鷺*

*遊隼*新北、北海岸*

遊隼屬於中型隼,體長可以達到 40 公分,雌鳥體重可達一公斤左右。

所以俯衝速度快、平面飛行慢,或許與體型大也有關係。

不過也由於位於食物金字塔的最頂端,做為一個頂級掠食者,

經過生物濃縮作用,最終無法避免被人類製造的各式有害物質所影響。

因受到 DDT 累積的影響,遊隼與白頭海鯛面臨相同的命運,

DDT 累積使產下的蛋缺乏鈣質,使遊隼一度瀕危。

所幸禁用 DDT 之後族群量開始回復,在 1999 年終於從瀕危名單中移除。.

遊隼在台灣為冬候鳥以及少數留鳥,在北海岸、基隆等處有穩定的繁殖族群。

遊隼一度有高達 75 個亞種,目前承認的有 19 個亞種。

雖然亞種眾多,但是大致上還是符合 Gloger’s rule 和 Bergmann’s rule 兩項的敘述,

也就是相對濕度愈高的地方體色愈深以及緯度較高的地方體型較大。

和台灣有關係的大致上有四個亞種,

Falco peregrinus calidus (花梨隼)、Falco peregrinus peregrinator (赤胸隼),

這兩個亞種早期就已經有記錄了。

筆者剛開始看鳥時,遊隼就是叫花梨隼,後來又改名為隼,不知何時又改成遊隼。

Falco peregrinus japonensis (日本亞種)則是理論上有機會來台灣度冬。

至於 Falco peregrinus ernesti (菲律賓亞種),

在未正式發表的文章中指出在台灣南部有觀察到繁殖記錄。


*遊隼*東沙*看起來真的很粗壯啊*

燕隼(Falco subbuteo

體型比遊隼小,翅膀較為尖長,飛行時宛如大型的燕子般,因此稱為燕隼。

在台灣屬於過境鳥,想要看就要把握住春秋兩季的過境期。

燕隼的學名也是充分的說明了隼的特色,

subbuteo 是複合字,sub 是拉丁文的接近,

buteo 有在看鳥的就應該很熟了,就是鵟的拉丁文,合起來就是像鵟一般。

鵟最大的特徵就是停懸了,不過兩者的停懸還是有差異的。

隼的停懸大多是原地鼓翅,而鵟的停懸則是利用強風,停懸時較少鼓翅。

燕隼有兩個亞種,而且與台灣都有的地緣關係,

一個是指名亞種,Falco subbuteo subbuteo

冬天時會亞洲北邊的個體會遷徙到南亞、東南亞。歐洲的個體則是到非洲中部及南部。

另一種是 Falco subbuteo streichi

分布在中國的東邊及南邊,有可能可以到中南半島的北邊。

至於台灣是哪一個亞種或是兩個亞種都可見到還有待確定。

大致上就是 subbuteo 亞種頭部偏黑,streichi 則是偏藍灰。

阿穆爾隼(Falco amurensis

顧名思義就是黑龍江區域,也就是在黑龍江區域的隼。

至於為什麼台灣的正式中文名要叫紅腳隼呢?

因為雄鳥的腳是橙紅色,不過雌鳥的可是橙黃色喔!

有點像以前紅山椒鳥的感覺,雄鳥紅色雌鳥黃色,

名字是紅山椒常常會造成誤解,所以後來改名成灰喉山椒鳥。

因此個人還是比較喜歡阿穆爾隼,一來反映學名,再者也不會有紅腳、黃腳的錯亂。

*阿穆爾隼*台南、七股*這樣就不用管他腳的顏色了*

說到阿穆爾隼可是我看鳥、拍鳥生涯的一個轉捩點。

當年(2010)有一隻阿穆爾不小心迷路到台南七股,可說是引起全國鳥友大轟動,

趕到現場時看到滿滿的砲陣地,那是我第一次親自參與拍鳥人的盛會。

邊看看、邊拍拍,突然間有人走進砲陣地目標區,

原來是在餵食蝗蟲之類的食物,看的我真的是目瞪口呆。

沒多久就開始有人發聲了,要他不要餵食,當然兩邊就開始口角了。

突然餵食的人對著出聲制止的人說,

『你們還不是拍的那麼開心?!不要拍他吃東西的畫面啊?』

突然間我就醒悟了,雖然我們沒有餵食,

但是我們只要在旁邊一起分享他所『製造』出的畫面,我們就都是幫凶了!

既然我不贊成餵食,我也不應該參與餵食秀。

從此以後,知道鳥訊就要趕緊出發,一旦被那些所謂拍鳥人知道之後,

就會變成一場場的餵食秀。

*阿穆爾隼*台南、七股*

阿穆爾隼的遷徙也是十分獨特,

從亞洲的東北邊開始,路過印度及印度洋往非洲的南邊飛,全長有 11,000 公里!

看過一支紀錄片講阿穆爾隼在印度過境山谷被濫捕的事情,看了很驚訝啊!

我們在這邊出現了一隻,全國鳥友狂追。

結果在印度的山谷是用麻布袋一袋一袋的在裝。真的是殺戮戰場啊!

2012 的資料是每年過境期大約殺死 14 萬隻!

是的,沒看錯,是 14 萬,過境期間每天大約有 12000 隻被殺。

直到近年印度政府開始禁用獵槍及空氣槍捕獵,2022 的數據大約降到每天幾百隻被殺。

雖然還是很大量,但是真的是有在進步了,

也希望可以走到像台灣的灰面鵟鷹(灰面鷲)、紅尾伯勞的保育成果一樣。

紅隼(Falco tinnunculus

最後要談的就是普鳥中的普鳥了,

一樣可以從學名開始認識他,

tinnunculus 是從拉丁文的 tinnulus 演變來的,就是尖銳、吵雜的聲音。

其實還滿貼切的,紅隼的叫聲真的還不小聲,可以想像是很大聲的高音鈴鐺,

不過每每聽到都還是會疑惑就是了,總覺得猛禽的聲音應該是很雄壯威武。

不過想想松雀鷹的叫聲,好吧!就這樣囉!

哈哈,松雀鷹表示:我躺著也中槍?

*紅隼*屏東、水泉*紅隼也會吃一些昆蟲,他抓台灣大蝗的樣子就像在抓冰棒一樣*

 

紅隼可分為四群,底下共有 11 個亞種,

一個就是 tinnunculus 群,底下有 6 個亞種,

第二個是 Canary 島群(加那利群島,在非洲東北邊外海,屬於西班牙的自治區),

底下有 2 個亞種。

第三群就是 Cape Verde(維德角,位於非洲西岸外海的島國),底下也是 2 個亞種。

最後一個 Rufescent就是自己一國囉!雖然目前還是認為同一個種,但是有可能會繼續裂解成不同的種。還請各位要持續的注意紅隼分類上後續的發展。

和台灣有地緣關係的有兩個亞種,一個是 Falco tinnunculus tinnunculus

冬天會遷徙到東非、南亞、東南亞。

另一種是 Falco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夏天會在中國南方、日本,冬天會到菲律賓、馬來半島等。

不過根據 Birds of the World 顯示,

Falco tinnunculus perpallidus 在西伯利亞東邊到韓國、中國北方繁殖,

冬天會到遷徙到中國東邊和東南亞,個人覺得這個亞種應該也是有地緣關係的。

 

*紅隼*澎湖、白沙*為閃避強烈的東北季風,他就站在很低矮的枯枝上,整個畫面乾乾淨淨的,很喜歡這種感覺的紅隼。

紅隼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時常可以看到他在各種棲地上耀武揚威的展示他的猛禽威力,

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卻是看到他出糗。

話說有一年冬天在小琉球瘋狂看鳥,剛看完紅隼俯衝、小翼羽大開,看的好過癮。

看完後一行人走在路上要去騎機車,

突然發現一隻紅隼超低空貼著馬路飛行,眾人驚呼連連,真的是超美的,

接著一個起身要停在路邊的樹上。

不知被什麼絆到還是判斷錯誤,整隻鳥居然在樹林裡面翻滾了一兩圈才停下來,

然後掙扎的站起來又飛走了,留下一群笑翻了的吃瓜群眾。

紅隼在台灣的冬天雖然很常見,但是每次看到還是都會很興奮。

*紅隼*屏東、小琉球*小翼羽張開,好像穿了大墊肩的禮服*

*紅隼*東沙*懸停中*

*紅隼*屏東、小琉球*這張雖然是模糊的,但是還是可以看清楚極速俯衝下,羽毛都已經翻捲起來了,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以為猛禽翅膀的空氣動力非常完美,不會有這種亂流,想不到還是會產生了*
後記:一定有網友發現了為什麼沒有燕隼的照片?我也不知道啊!

我一直以為我拍過燕隼,誰知道要用的時候才發現我居然沒拍到過,只有一堆遊隼的照片。

所以只好空著了。

最後當然還是要放上鳥店長話的圖文版囉!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40113 偷得浮生半日閒

其實並沒有,忙都忙爆了,哪來的半日可以偷啊?!

只是利用開車北上時,彎過去走西濱回去,這樣就可以順道去布袋和鰲鼓走走了。

在布袋做生態調查已經有六年以上了,主要是布袋港的環境監測。

只是這幾年標案價格很差,所以顧問公司就不願意再標了。

要不然以前大概就是兩間公司在搶,大部分時候就是標到做一年,延約再一年。

兩年結束後就會換另一家標到,他做兩年後再換回來。就是一個這樣來來回回的案子。

所以布袋真的算是熟了,哪邊會有什麼?那堆魚塭間的小路哪一條可以走?

重要的是早上要去看哪邊、下午要看哪邊,這樣才不會碰到逆光。

不過有時鳥要在哪出現也是沒辦法預計的,只能說大部分的區域是可以挑時間過去看的。

一到布袋就看到這隻落單的黑面琵鷺,一般黑面琵鷺的羽毛算是服貼,

這隻真的很漂亮,整個羽毛超蓬鬆的,蓬鬆到像是剛做好的絨毛娃娃。

搭配著半逆光,真的很夢幻,只可惜這樣就拍不出紅色的眼睛了。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MC-14*

加了1.4倍鏡後,影像真的差滿多的,

反正現在點插軟體做的真的也不錯了,是不是該讓 1.4X 退休了呢?

不過想想,也可能是因為黑皮夠大,裁切格放都還算可以用。

如果是拍小一點的東西,或許得到大一點的影像比較重要。

起碼可以拿來後製的畫素比較多。

既然逆光這麼考驗鏡頭的素質,所以還是乖乖的找順光的環境來拍照。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MC-14*

一順光,畫面都精緻起來了,滿滿的紅嘴鷗(黑頭鷗),背後整群的反嘴鴴都在休息。

反嘴鴴是長腳鷸科喔!既然是長腳鷸科,那為什麼叫鴴?

因為鷸科裡面有正港的反嘴鷸啊?哈哈!所以也有人叫他反嘴長腳鷸就是了。

因為還要趕回台北,所以想說布袋就花個一小時就好,留點時間鰲鼓好了。

但是天底下沒有早知道的,早知道鰲鼓鳥況這麼普通,應該在布袋多花一點一時間的。

一來是逆光,搞得很多地方無法拍照。再來就是鳥都不知道去哪邊了?

畢竟鰲鼓不熟,不像布袋,起碼知道什麼時候該到哪邊去找。

不過就在絕望時,看到一隻很神奇的紫鷺。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一般紫鷺都是躲躲藏藏的,如果是站在裸露處,那更別想了,因為都離得好遠。

很少以如此裸露的姿態出現,都令人懷疑是不是昨晚宿醉還沒醒?

哈哈!居然就這樣大剌剌的站在那邊。而且還可以這麼近也都不會想飛走!

除了紫鷺外,還有拍到一張很開心的照片,赤頸鳧。

好啦!我承認我是老人,赤頸鳧現在叫赤頸鴨了。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我不否認我非常偏愛赤頸鳧,尤其是赤頸鳧母鳥。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明明就是公鳥漂亮很多啊?我怎麼會喜歡赤頸鳧的母鳥?

因為赤頸鳧母鳥怎麼看就是一臉賢妻良母狀啊!!

尤其是在冰島看到他帶小朋友的表情後,更加確定他是賢妻良母的代表!

這兩隻本來在游泳,我按下快門時剛好起飛,所以是碰巧拍到了。

也因為是碰巧的,可惜公鳥下方倒影留的不夠多。

不過不要嫌了啦!這一定是賞鳥大神給我補償的禮物了。

補償什麼?就在拍赤頸鳧的前五分鐘,我拍完青足鷸後就收裝備離開。

也不知道是撞到什麼?!一起步就聽到哐噹一聲,趕緊下來看,沒看到東西啊?

但是車輪有明顯的摩擦痕跡。想說沒爆胎就好。

開著開這突然發現,我的方向盤居嫌然要打到 45 度車子才會往前走……..

剛剛那一撞可能前輪定位都跑掉了。

所以可能是賞鳥大神可憐我,所以送我一張很湊巧的照片。

後來就沒什麼心情看鳥了,

畢竟前輪歪了這麼多,也會讓我擔心會不會也傷到底盤零件了?!

匆匆趕往朴子去檢查底盤和做前輪定位。

做完後也沒時間了,只好匆匆的開車北上,結束這一天還算滿意的賞鳥之旅。

如果想看冰島的赤頸鴨,可以看這裡:冰島的赤頸鴨

 

 

 

發表於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31218 氣溫 42 度的差異

今天的台北終於有點冬天的樣子了,溫度大致上是落在 12 度左右。

風呼呼的吹,氣溫直直降,這種冷度讓我想起了去年北極之旅。

去年跑了一趟北極圈,在海冰上露營了七天。沒錯,就是露營!

*位於海冰上的帳棚,這是抵達第一天的樣子,當天晚上就暴風雪了*

雪地非常地乾燥,所以沒有底帳也不會濕答答的。

用了底帳進出帳棚都要脫鞋子,使得行動更不方便外,

在帳棚內即使有底帳,沒穿雪靴直接踩在雪地上怎麼可能受得了?!

我的雪靴是耐零下 100 度的…….但是腳底還是會冷,所以還是直接穿雪靴比較實在。

這些帳棚除了睡覺用的之外,

有一個是大家聚會的客廳帳,所有的用餐、聚會都在這個帳棚。

還有一個是充電器用的帳棚,唯二的暖氣爐一個放在客廳,另一個就放在這了。

充電用的帳棚?因為氣溫低於零下 20 度,所有的電池都無法充電。

所以只好忍痛讓出一個暖氣爐給所有的充電器用。

我們這次去主要是攝影,所以充電設備多到營地主人瞠目結舌,

他說是他見過最多充電設備的一團。光是空拍機就有五台,相機、手機就更不用說了。

我本身就有三台相機、二支手機要充電。

沒訊號是一件事,但是還是要拿出來拍照、空拍機用。

所以充電器多到無法在客廳帳內充電,

只能在另一個本來要作為交誼廳的客廳帳中集中使用。

這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見到手機出現低於零下 20 度無法充電的顯示,

真的好可惜當初沒想到要拍下來。


 

*這個是遠一點拍的樣貌*


 

*前面可以看到藍色的兩個區域,那就是海冰了。冰層的厚度起碼有 1.5m 厚*

明年應該會開始寫北極之旅的文章,說說我們去找北極熊的故事。

想想今天的台北比我在北極拍照的那天高出 42 度,

各位有沒有覺得一股暖流啊?

同場加映:


 

*這是從帳棚看出去的景,因為在北極圈內,所以是日不落,這是夕陽也是日出*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極地之旅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