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攝影講堂

20200228 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ii)

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ii) 再愛的、再疼的,終究會離開;再恨的、再傷的,終究會遺忘。 不捨得、捨不得,沒有什麼非誰不可,就讓自己慢慢成長、慢慢放下。 *****我是不曾回來過的分隔線******** 這就是我對攝影器材的想法啊!不管你買對了、還是買錯了,就是有期待才會買。 但是不管這個期待是落空還是滿足了,器材,尤其是電子器材,終有老化退場的一天。 當年給你滿滿的滿足,但還是得看著他電子性能逐漸老化, 即使當初頂級的規格,也是漸漸變成連連入門機都有著它還強悍的規格。 你放不放手呢? 當年不滿足、買了才發現後悔的,再悔恨也是好好的用過好一陣子,有認真用過才會嫌啊! 所以聽到這首不曾回來過時,真的聽的老淚縱橫啊! 想到我那三個防潮箱裡的現役機及老古董們。 每個都是陪我征戰多年的好夥伴,因為不順手的都已經處理掉了。 今天來聊聊 Olympus E-500 好了。這台真的是我最懷念的退役數位相機,沒有之一! E-500 是 4/3 型的數位單眼,800 萬畫素,有超音波除塵,連拍每秒 2.5 張。 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它用的是柯達公司出產的 FFT-CCD。 FFT-CCD 的設計概念要認真解釋起來可能要用掉五千字,我就簡單的說。 CCD 的光電耦合轉化是需要一個一個步驟來的,除了要同步,還要有放大、轉換等電路, 因此一片 CCD 上面只有 30% 的面積可以拿來感光,其他都是電路。 不要笑 CCD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0222 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 (i)

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i) 我最早的 Olympus 數位相機是 E-P1,那台說真的,問題相當大。 高感度不行,低感度不夠純淨,機身反應很慢。唯一可取的只有外型長得還不錯……… 後來迷上了 E-500 那片柯達做的 FF-CCD,買不起 Leica 沒關係,E-500 給你一樣的享受。   *Olympus E500 + Tair-11 133mm F:2.8* 但 E-500 畢竟年久失修,真的太老了,雖然顏色非常地漂亮。 但是真的很喜歡 Olympus 的顏色,所以轉戰 E-5。 雖然 E-5 改用 Live Cmos,但是色調上還是些許的接近。 然後一直用一直用,邊用邊等 E-7 的出現………,直到出了 E-M1,我才死心。 E-M1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0218 攝影與後製 – II

攝影與後製 – II 上一篇說的數位攝影是以獲取最大資訊量為考量, 這篇有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可以給大家看看。 這是在馬公港邊的冷凍廠,有著長長的通道,兩邊有著一間間的冷凍櫃。 拍攝時要注意什麼?一個是左下角的保麗龍箱不可以曝光過度,避免大面積的死白畫面。 另一個重點是天花板,因為是長廊,所以希望做出昏昏暗暗的感覺。 但是天花板的細節一定要有,這樣才能有一層一層,把迴廊該有的深度感做出來。 記得我說過的喔!暗部曝光,先決定好重要的暗部在哪邊、要有怎樣的細節, 既然是重要的暗部,放在第四區是很正常的,不建議放在第三區。 第四區就是測光天花板的位置然後縮一檔,也可以說減一個 EV, 這樣天花板的曝光就是第四區了。 無奈,測光後發現快門已經到接近一秒了,沒有防手震怎麼可能拿得住?! 只好退而求其次,還是乖乖地放到第三區,就是對天花板測光後縮兩檔(-2EV)。 用 1/3 秒手持和它拼了,拍了兩張,終於有一張成功。   也拜縮檔所賜,本來地板的反光應該會過曝的,現在只剩下中間的燈泡過曝而已。 靠近外側的地板都是落在第五區的位置。 後製時,將暗部調暗即可,這樣亮部的保麗龍細節才會還在。 如果是把反差拉大,保麗龍箱的細節都會不見,變成死白一片。   將 Shadow 調至 -59,天花板變暗,但是前面地板仍是可以維持在第五區。 有沒有?天花板上的橫樑一根根仍是可見,但長廊的感覺就跑出來了。 這些都是 RAW 檔的好用之處,只要資訊在,什麼都可以調整的。 希望連著兩篇的曝光解說,讓大家更了解數位相機的曝光應用。 數位年代,要有好的觀念以及曝光要比底片準確很多才能得到品質好的照片。 光影大師李屏賓就曾說,如果預算一樣但是想要有很高品質的影像,那就只能拍底片了! 數位的光影想要拍的好,器材、技術、後製等,每樣都要比底片更細心、花更多的時間。 但是數位真的太方便了,方便到大家都可以放棄對光影的堅持。 所以只好更用心的測光、用心的調整,讓數位影像可以更接近一點底片的細節。 後記: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00217 攝影與後製

攝影與後製 上攝影課時,我一直強調一個觀念, 我們是攝影師並不是器材測試者,攝影師的責任是拿到最大資訊量的照片。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是器材有多好不是我們該強調的,比方說暗部有多乾淨這件事好了。 不要因為這台相機的暗部非常乾淨,你就可以把重要的陰影放到第三區。 第三區的影像資訊的記錄量竟是遠遠不及第四區的記錄量。 身為一位負責的攝影師,在拍攝時就應該把重要陰影(暗部)放在第四區, 回來之後再經由後製把暗部拉回第三區,這樣影像素質才會夠好。 動態範圍也是這樣,可以用盡就用盡,不能用盡再來考慮是要保留暗部還是亮部。 這張漁港的照片拍攝時已經有點暗了,可以看到曝光資訊,1/15 秒、f/2.8。 光度不足在拍照時根本不需要太擔心,拉長曝光時間就是了。 所以照片有時無法反應出現場光的狀態。   這是螢幕擷圖的畫面,各位可以看到,經由曝光久一點,照片亮度還是不錯的。 再看看左上方的直方圖,幾乎把整塊 CCD 的動態範圍用盡了,從最左用到最右。 中間紅色指針的位置是在順興的興字右上角。 也就是我把那邊當第五區來曝光,得到一張從最暗到最亮都有記錄到資訊的照片。 但這個曝光是我想要的嗎?是現場給我的感覺嗎?如果是就這樣收工了。如果不是呢? 如果不是,就要回到後製身上了。 這張後製很簡單,因為不同軟體轉換 RAW 檔時的解讀方式不太一樣。 Photoshop 解的比較暗、反差較強,而 Capture One 解的比較亮一點、反差低一點。 所以 PS 解  RAW 後,我就只有調整一下色溫,把黃昏的色調做出來, 把高光位拉低一點,降低一點反差,比較符合黃昏光的特質。   兩張照片你喜歡哪一張呢?喜歡哪一張都可以,都不喜歡也可以,反正都可以調整。 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的照片資訊量禁得起還是禁不起調整!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91016 圖庫大搬家

圖庫大搬家 各位朋友應該已經聽我說很久了,就是萬惡的蘋果不支援 Aperture 了。 這顆壞蘋果早就不支援 Aperture 很多年了,只是說還勉強可以撐著點用。 畢竟 4T 以上的照片,換資料庫真的是會出人命的,尤其是關鍵字和排序的方法。 所以就一天拖過一天,想說就用到不能用在說吧! 直到前幾天 MacOS 發佈了最新的 OSX 10.15,完全不支援 32 位元的程式。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說了好久的一天終於到了。 1、起初我是想用 Capture One,畢竟執行美學館的數位典藏專案好一陣子, Capture One 算用的很熟,也覺得非常好用,價格………..也不是那麼貴(買月票)。 況且我還看過一篇討論,裡面說 Capture One 的核心和 Aperture 是一樣的, 因為是同一批設計師,所以兩者間轉換時是最無痛的。 心想,好吧!於是乎就開始轉檔了,當然是先從小的資料庫開始。 轉過去發現居然只能照日期排序,我在 aperture 中所有的 Projects 都消失了………… 這怎麼可以!!!!沒有 Project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91003 匆匆

匆匆 今天從高雄搭機到澎湖,在前往停機坪時突然看到落地鋁門反射停機坪上的飛機, 很漂亮的光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加上鏡面會有實像和虛像的問題, 可以把景深處理的很好,讓主題更加的明確。 我有時是很懶的,許多時候想到了可以怎麼拍,影像想像出來就認為已經拍好了,哈哈! 就在幻想著已經拍好的時候,說時遲那時快,有對母女突然快步超過我,趕著去登機。 這片落地窗是來不及了,眼角瞥見前方還有一片落地窗, 此時要拿相機鐵定是不可能了,只能拿起手機,用剛剛預想的拍攝方式、角度, 迅速的的瞄了手機螢幕一眼,確定手機要拍的方向與水平位置。 既然門框閃不掉,剛好拿來做空間的切割。 點了一下對焦點,畢竟要對焦在虛像上,是需要告訴手機的。 就趕緊按下快門,第一張母女剛好被框擋住,第二張就這張,第三張已經走掉了。 真的是匆匆啊!匆匆的看到、匆匆的通過、匆匆的拍照。 匆匆的晃動也是剛剛好的程度,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真的是剛剛好。 偶得之自己很喜歡的作品,更多的時候是垃圾,但這就是人生啊!     我上攝影課時常說,要讓自己隨時保持可以拍照的狀態,這就是個最好的案例。 隨時觀察、隨時備便,有好的時機才抓得住。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90928 淺談水下修色

淺談水下修色 水中攝影真的很複雜,主要是因為水的物理特性和空氣中不同。 而人在水裡又有所謂的視覺經驗,因此修色時如果全部都照檢知器修正, 真正下過水的人又會覺得顏色怪怪的。 就用一張在沖繩潛水時拍攝的黑頭海蛇(Hydrophis melanocephalus)來說明修色過程。 1、這張是未修圖的原片,用 Photoshop 色彩檢知器得知, 海蛇下方灰色的沙子部分 R:0、G:230、B:200。也就是說完全沒有紅色。 我常說,這時你把色彩平衡打開,就算你將紅色拉到 100,R 版還是 0。 因為沒有就是沒有,你加 100% 給他還是沒有。 *Samsung NX-1 + Samsung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Ikelite Housing*   2、加色 既然沒有紅光,各位還記不記得前一陣子說的空拍加色?那很重要喔! 就先全面性加入紅光吧!打開影像 – 調整 – 照片濾鏡,選擇紅色或是深紅。 就自己拉濃度,這張是用深紅拉到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20190904 對到焦

對到焦 Sigma 機身的電子性能慘到爆就不要再說了。 SDQH 的對焦性能,比十多年前的 Canon 1Ds2 還糟糕。 但是網路上仍是瘋傳 Sigma 一定是得到外星科技了,對焦系統大進步。 所以可以想像的出來以前的對焦是有多爛了。 目前使用 180 macro 時,幾乎都無法上焦,大多還是使用手動對焦,尤其是在拍微距時。 但是 Sigma 就是吃他的那一片 X3 CMOS,一旦有準焦,那個細節看了真是令人感動啊! 所有的不方便當拋在腦後了,直到下一次對焦…………   *Sigma SdqH + Sigma 180mm f:3.5 Macro* 這是很一般的侏儒蜻蜓,但是當近乎百分百格放後,真的是嚇死人了。   *Sigma SdqH + Sigma 180mm f:3.5 Macro* 這樣的解析度與立體感,叫人怎麼拋得下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未分類,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花海的拍攝

有學員問到,要怎麼拍攝花海? 這真的是大哉問,每種花海前、後景,花的品種的狀況不一,很難有一定的答案。 但是可以從幾個方向去思考這個問題。 1、你的廣角鏡夠不夠廣可以全吃? 如果可以全吃,還要看有沒有足夠的前後景讓你安心的表達。   這是 12mm 拍的,角度當然夠廣,幸好背景是樹林,所以不會很突兀。   這個也是 12mm 但是稍微高角度一點,反正花海夠大片,可以裝愈多愈能顯示它的大。 後面也很乾淨,雖不是藍天,但起碼是有層次的烏雲。   這個也是 12mm,但是很努力找出花海中的高低落差處,讓畫面有點起伏,增加動感。 也就是如果一整片平平的花海,會讓人無法看出它的大。   2、廣角鏡全吃有點吃力,但是又捨不得廣角的魅力。 那就只好挑一個主體來貼近,其他就向後推了。 上課時說過廣角微距鏡,這時就是他出場的時候了。 只是我這支 12-24mm 的鏡頭不是,所以無法更靠近。 而且這支近距離解析度很差,所以邊角都是模糊的,鏡頭素質不好者,不是很建議這樣拍。 這個就是 12mm 推近造成的效果。 因為畫質不是很好加上無法真的推太近,所以照片比較少。   3、真的找不出來全面的景,那就用非廣角去裁切、壓縮。 這就是用 42mm 去貼近拍的,但是透視是 21mm 的喔!   這個是 70mm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71019 D191 5Ds 心得

5Ds 心得 呵呵!怎麼會現在突然冒出一篇 5Ds 使用心得呢?一定是因為有大體驗才會這樣! 沒錯,就是最近對 5Ds 有了不同的想法,才會有這一篇出現。 先來說說沒事幹嘛從 1DsII 換到 5Ds,感覺上 1DsII 要換應該也是上到 1Dx 吧? 沒理由換機器還降級的,尤其是在換掉 1DsII 不是因為畫質不好的時候。 1DsII 被我換掉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無超音波除塵,哈哈哈!不要不相信……. 當我在南方四島碰到超有戲的雲,搭配藍的要命的天空和海水,總共打了 980 張照片。 然後回到鶵鳥接上超大電視看,第一張照片就發現有個超大塵點躺在那邊時…… 我想任何人都會立馬起了想換一台有超音波除塵相機的念頭了。 但是 1DsII 的顏色堪稱絕響了,怎麼樣也不可能再有這種顏色了,那怎麼辦呢? 看了很多 Canon 相機的照片,後來發現 6D 和 5Ds 在發色上有那麼一點 1DsII 的味道。 其間也考慮過 Sigma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201710,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第四次365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