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彙整:accentor

20221018 鳥類週報第三週 – 雉科

雞形目雉科 上週聊到了長得很像雞的棕三趾鶉,這次就來聊聊真的是雞的雉科鳥類。 雉科大概是全台灣最廣為人知的鳥類了吧?別跟我說你和他不熟! 各位手上千元大鈔上的黑長尾雉(帝雉)就是雉科的一員。 孔雀東南飛裡面的孔雀、嘉義火雞肉飯的火雞、夜市賣的烤鵪鶉蛋的鵪鶉, 通通都是雉科的,更別提各位一天到晚在吃的甕窯雞、土雞、白斬雞了。 大致上雞形目的成員與人類生活關係相當密切,不管是食用或是觀賞用。 *黑長尾雉,台中大雪山林道* *藍孔雀,金門湖下* *野生火雞。渥太華,加拿大* P.S. 一般吃的家火雞是野生火雞墨西哥亞種的馴化種。 幸好是碰到母的,我才能拍照,碰到公的我大概就落荒而逃了吧! 其實寫這一篇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為什麼呢?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非常地怕雞…, 寫這篇時一直會跳出雞這個字,對我來說就是個陰影。 更不用說查資料時,資料點開就都是雞的照片,真是夠了!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我連煮熟的白斬雞都不敢抓,那我吃不吃雞肉? 一般來說,不要讓我想到他是雞身上的一部分,我就可以吃下去。 但是一旦讓我開始想像他在雞身上的樣子,那就很抱歉了。 所以拍大雞的時候真的是讓我痛苦異常,大雞就是環頸雉的膩稱。 大雞有著雉科該有的特徵,就是有眼睛周圍有紅色的肉垂。 *環頸雉,金門湖下* 不要說看到,我現在在寫這個,就已經讓我全身不舒服了。 拍照時為了要確認準焦,都還要放大仔細看,然後就看到那個紅色的肉垂, 看了都要放棄拍照了。這麼怕雞的人怎麼會想要寫環頸雉呢? 其實我和環頸雉有兩個小故事呢! 第一次看環頸雉是在台東成功做生態調查時, 那時發現有一隻公的環頸雉在田邊的雜草堆漫步,他發現我們後就地蹲下。 不要看他色彩鮮豔的樣子,他一蹲下就很難找到他了。 *環頸雉隱藏示意圖,台南七股* 於是我就繞路潛行,想要接近一點拍他蹲下的樣子。 無奈,明明應該已經很接近了,但是就是怎麼找都找不到。 退回原來的位置卻又看到他還蹲在原地。 來來回回好幾次後終於放棄了,離開時回頭看一下,居然看到他高調的離去。 這和黃鸝鳥好像,別以為一身金黃色很好找,在樹林裡還是一樣遍尋不著的。 第二個深刻的印象就是在台南沙崙農場了。 有次專程去找紅胸鴴,結果拍了一堆環頸雉。 *環頸雉西瓜田裡吃蚯蚓,台南沙崙* 拍著拍著就和種西瓜的農民聊天,西瓜農拿出西瓜請我吃, 他說這是環頸雉吃過的,反正也不能賣了。一問才知道,原來環頸雉很會挑西瓜!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014 鳥類週報第二週 – 三趾鶉科

三趾鶉科 三趾鶉科在台灣的代表就是棕三趾鶉了。棕三趾鶉是小型的地棲性鳥類。 顧名思義,就是棕色的、三隻腳趾頭的鶉(一般鳥是四隻)。 不論是長相、姿態還是習性皆與小鵪鶉、竹雞非常地相似。 但是在分類上可是完完全全的不同喔!不只是不同,還是離了十萬八千里遠。 我們先來複習一下分類位階,最基本的分類單元就是『種』,這是自然的分類。 再往上就是屬、科、目、綱、門、界,這些就屬於人為的區分了。 分類就是依照親緣關係的遠近,將物種及其關係緊密得群體依序放入這些階層中。 以鳥類來說,動物界底下的鳥綱。而棕三趾鶉現在是屬於鴴形目。 在古代我剛開始學看鳥時,他可是分在鶴形目之下的,據說也有分在雞形目底下過。 但是除了在雞形目底下,其他不管分在哪個目,真的都滿神奇的。 剛剛上面提到的小鵪鶉、竹雞,他們就是雞形目的,所以分在這邊外表上倒是說得過去。 但是現在放在鴴形目,連目都不同了,這樣各位就應該知道他們親緣關係離多遠了! 只是同屬於鳥綱而已。 哈哈!廢話,鳥類一定在鳥綱裡面啊?但是從第二個分類單元就分開了。 我們再回來看看鴴形目,鴴形目有許多的科大家應該耳熟能詳, 常見的有鴴、鷸、水雉、彩鷸、鷗(含燕鷗)、海雀、長腳鷸、燕鴴、賊鷗、蠣鷸等, 當然還有這次要說的三趾鶉。 以下依序為他們的照片,可以看到除了燕鴴和三趾鶉外,幾乎都是水邊的鳥類。 *東方環頸鴴,高雄南星計畫區* *磯鷸,高雄南星計畫區* *水雉及其幼鳥,屏東林邊* *彩鷸,左邊母鳥右邊公鳥,屏東崁頂* *白眉燕鷗,澎湖頭巾嶼* *Puffin(海雀科),Runde,挪威* *反嘴鴴(長腳鷸科),嘉義布袋* *燕鴴,澎湖西吉嶼* *大賊鷗,Streymoy 島,法羅群島* *蠣鴴及其幼鳥,Örlygshafnarvegur,冰島* 等等,我聽到有群眾在問說,不是蠣鴴嗎?怎麼會是蠣鷸? 嗯嗯!是的,蠣鴴是屬於蠣鷸科的喔! 這樣看來整個鴴形目不就幾乎都是水鳥啊?怎麼會跑出一個三趾鶉科? 就是 DNA 跑一跑,發現三趾鶉和海鳥關係比較近。 如果要再細分的話,三趾鶉科可是放在鷗亞目底下。 回頭說說棕三趾鶉,他可是生性害羞,隱蔽色良好。 感受到有威脅時,就地蹲下或是往草叢一跑,就可以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但是又不像竹雞,竹雞也是生性害羞,隱蔽性超強。但是竹雞就是很聒噪啊!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20221011 鳥類週報第一週:雁鴨科

雁鴨科 雁形目的鳥類有幾個特徵,就是脖子長、嘴扁平、腳短且位於身體後方,都是屬於游禽。 這樣各位應該對雁形目的樣貌有些概念了。 如果再加上雁形目包含了我們常見雁及鴨子,那就一定沒問題了。 說到雁,大家一定會想到雁是嚴格的一夫一妻制,但是並非所有的雁、鴨都是如此。 許多雁形目的成員雖是一夫一妻制,但是僅限於該繁殖季。 有些成員甚至是孵卵開始的時候,雄鳥就已經拋家棄子的雲遊四方去了。 拋家棄子的代表莫過於鴛鴦了,雄鳥每年換配偶,只管交配不管養, 也難怪古人要說只羨鴛鴦不羨仙了(大誤)。 *鴛鴦,日本利尻島姬沼* 既然公鴛鴦這麼的渣,我還是放母鴛鴦的照片就好了。 雁鴨科為雁形目裡面最大的科,顧名思義,包含了雁及鴨, 也就是天鵝、雁、鴨、潛鴨、鵲鴨、秋沙鴨等等。 在台灣天鵝比較少見到,雁的數量雖不多,但是每年還算穩定的出現。 *黃嘴天鵝,冰島 Akureyri* *凍原豆雁,東沙小潟湖* 常見的鴨子有小水鴨、白眉鴨、赤頸鴨、琵嘴鴨、尖尾鴨、澤鳧(鳳頭潛鴨)等。 看鳥看久了,總是會投射一些個人想像在鴨子身上。 這對做動物行為學的人來說相當不適當, 但是想想我又不是做動物行為的,這樣投射應該沒關係吧? 比方說赤頸鴨就是一臉賢妻良母臉! 為了證明他是賢妻良母,我去冰島時還特別拍了赤頸鴨帶小鴨的畫面, 看著赤頸鴨照顧小孩的樣子,真的是非常溫柔的臉啊! *赤頸鴨,冰島米湖* 好啦!不要說怎麼好像焦距不是對在赤頸鴨母鳥身上? 真的是後面那隻小鴨實在太可愛了,焦距不小心就對到他身上去了。 不過話說回來,公的赤頸鴨也真的是很美的喔! *赤頸鴨,嘉義布袋* 那除了赤頸鴨還有什麼讓我印象深刻的嗎?有!那就是尖尾鴨。 尖尾鴨算是中大型的鴨子了,所以脖子比例更長。 既然稱為尖尾鴨,當然有長長、尖尖的尾羽。 但是讓我注意的除了尾羽之外還有脖子上勾勒出的白邊。 長脖子上有著細線條的白邊,搭配上長長的尾羽, 像極了穿著燕尾服且風度翩翩的紳士,就是一臉溫文儒雅的樣子。 *尖尾鴨,高雄茄萣* 這張尖尾鴨的照片雖然沒有伸出脖子,但是真的很喜歡這張飽滿的感覺。 只可惜動物界不太流行跨種族戀愛, 雖然鴨子圈很亂,但是還沒聽過有母的赤頸鴨配上公的尖尾鴨的,這真的是可惜啊! 不過由於尖尾鴨屬於浮水鴨,覓食時無法潛入水中,會露出個屁股在水面上。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0717 Insta One R 中期使用心得

Insta One R 中期使用心得 這次為了極圈之旅,將手邊的攝影器材升級了一下。 不是很大的升級,只是除了空拍機外,將最小的感光元件設定在 1 吋。 因此手機也換成 1 吋感光元件,當然,運動相機也是。 運動相機目前有 1 吋感光元件的就只有 Insta 有出了。 Insta One R 是採用模組化的設計,這種模組化設計我超愛的。   *左上 5.7K 全景鏡頭、右上 Leica  1 吋感光元件鏡頭、左下 One R 主機、右下電池* 以前 Motorola 的手機也有出過模組化的手機,我也是買單了。 手機換上不同的背板就可以變成投影機、喇叭、大容量電池、相機。 喇叭是和 JBL 合作,相機則是 Hasseblad(哈蘇)合作。 當時號稱讓你最接近哈蘇的一次。只可惜感光元件太小,要不然我還真的是心動啊! 這次要聊的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20410 Topaz 套裝軟體

Topaz 套裝軟體 關於 Topaz 這個軟體這個軟體我以前已經介紹過了, 那時也有辦了團購,只有四個人一起買。 這篇就是要介紹這個軟體有多厲害,已經買的人要多用啊! 還沒買的朋友,真心建議可以趕緊去買。 買了之後不挑相機、不挑鏡頭,有光就拍,從此拍照無牽無掛呢!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這張是很晚拍的彩鷸,拍攝時間是 2022/04/09 傍晚 1830,ISO 6400,快門 1/30。 沒辦法,鏡頭光圈不夠大,只好拼命拉高 ISO,而 M43 的罩門就是低光度下表現很糟。 但是難得看到彩鷸這麼大方站在外面給你拍照,所以還是硬拍了, 想說剛好回來試試這套軟體,各位看到的就是處理好的照片。 或許各位現在很無感,但是當你看到原片時一定會嚇一大跳。   首先先用 Denoise 將雜訊去除,雜訊的種類有很多種,這是因為低光度造成的, 所以是選用 Low Light,各位可以看看預覽圖,左邊的滿滿的雜訊,右邊真的是乾乾淨淨。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20409 躺平族

躺平族 近年來中國流行一個話語叫做躺平,躺平的這群人就叫做躺平族。 躺平大多是指年輕人覺得反正努力也沒用,不如就躺平吧! 但是在蝴蝶的世界中,躺平可不是這樣一件事。 蝴蝶是外溫動物(就是以前課本說的冷血動物、變溫動物),很容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 因此需要有一些調節體溫的機制。 大型的蝴蝶可以藉由翅膀的收合來控制接收陽光的角度,因此而調節體溫。 甚至是蝴蝶可以控制翅膀上鱗片的張合,用來散熱或是吸熱。 近年來全球溫度不斷地上升,對這種小型變溫動物來說,真的是適應的很辛苦。 大型的蝴蝶翅膀也比較大,吸熱或散熱面積較大,因此翅膀的收合適比較有效率的。 那小型蝴蝶怎麼辦? 今天就看到一隻密波紋小灰蝶(Prosotas dubiosa asbolodes Hsu & Yen, 2006), 本來是幾乎要趴下的感覺,看他的前腳都已經捲起來了。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拍了幾張照片後,他就突然躺下來了………….   *Olympus E-M1X +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20220330 一個人的武林

一個人的武林 湊巧路過一座土地公廟,前面正上演著酬神的布袋戲。 一般這種酬神戲演出的都比較隨便,反正說是演給神明看的,其實就是沒人在看。 常常就是錄音帶放著,兩尊布袋戲偶就有一搭沒一搭的隨意的動著。 今天這台不太一樣,他吸引我的地方在他居然是有在演的,雖然底下還是一個人都沒有。 不過布袋戲起碼人是在布幕後面操偶,不會直接看到台下的。 比起野台歌仔戲來說,演員直接面對沒人的台下,還要又唱又跳的, 那才真的是令人唏噓………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這些是在後台準備登場的布偶,連同前方替換的,大概將近 20 尊! 一次出動這麼多『演員』,所以我才說他是真的有在演出的。 拍照時因為他正在努力的演出,所以就是用眼神、手勢等溝通, 確定可以拍照之後,我就不客氣的跳上了他的後台, 可惜今天沒有帶 21mm 的鏡頭,無法把整個後台(後車廂)拍的完整一點。   *Leica M9 + 7 工匠 35mm f/2* 操偶師旁邊和下方都是裝著剛剛換下或是等會兒就要用到的布偶。 各位可以看一下操偶師前方的白色本子,那個是腳本, 上面有每一句台詞,該換什麼布偶,甚至是腳邊的電擊聲效果器哪時該踩都有。 一開始看著他一直低著頭,以為他是在度估,結果是這麼認真的看腳本演出。   *Leica M9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220131 去年的攝影小回顧

去年的攝影小回顧 攝影這麼多年了,為什麼今年會特別寫一個攝影的小回顧呢? 因為就在去年我的攝影器材有兩個大的改變,連帶的對攝影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動。 因為生態攝影的需求較為不一樣,主要在耐候性要好、景深要長、絕對要輕便的原則下, 43 系統用了非常多年,一直用到 M43 系統還是使用這個小一號的片幅。 小一號的片幅在高感度一定是重傷,這是無可比避免的,也不需要逞強爭論的。 但是以等效焦長來說,長鏡頭買起來,全套組起來真的是便宜又輕便。 於是進進出出這個系統好幾次了,每次出去沒多有又繞回來了。 第一件事就是去年是搞笑的一年,為了換系統,把手上所有的 M43 和 43 全部出清了。 可是出清到連水下系統都一併出清了。然後看了看,嗯!還是又回來 M43。 不僅回來 M43,還換了最重的 M43 機身和應該是目前 M43 第二重的鏡頭。 但是這樣合起來,不過是我當初想換的系統的一支鏡頭的重量。 所以說,M43 在等效焦長的世界裡,真的有重量上的優勢。 雖然野生動物可以用高畫素加上沒那麼長的砲去拍,然後事後再裁切即可。 但是拍的時候看的清楚和看不清楚,真的在使用者心情上的差異可是差很大的。 所以才會繞了一大圈之後又回到 M43 這個看似快要收攤的系統上。 第二件事是終於換了 Leica 了。 從高中時期就在攝影器材行裡面混,一開始學攝影,老覺得 Leica 就是吃名聲而已。 賣那麼貴,影像真的有好那麼多嗎?(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後來在照相館打工了,每天在看沖印機洗出來的正片,還要看正片上夾。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11212 彩色轉黑白

彩色轉黑白 彩色要轉黑白一定要有目的才可以,甚至拍攝時就已經想到要轉黑白了。 沒有想法的照片不會因為轉了黑白就變成有想法, 同理,沒有質感的照片也不會因為是黑白就變得有質感。 會寫這篇是因為上週學生的攝影專題報告,有一組就是用了黑白模式。 他們的想法就是這樣照片會比較有質感,而且還用了錯誤的方式轉黑白。 就是直接在 Lightroom 裡面將飽和度降到最低。 雖然已經講過很多次了,但是還是趁這個機會再來說明一下, 彩色影像要怎麼轉黑白才是比較容易展現創作意圖的作法。   這張是原始的檔案,當初拍的時候想表達的是一種看得見到又看不清楚的感覺。 好像滿天全金條、要抓沒半條的那種感覺。 但是因為前面的塑膠布真的有點厚,導致影像過於模糊,好像無法給人想看清楚的想法。 就想到可以把它轉成黑白的,讓後面塑膠模特兒清晰一點。 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因為後面的模特兒是淡黃色的,如果加上黃色濾鏡可以把它變白。 因為騎樓是陰影處,會帶有藍綠光(色溫偏高),所以再加上藍色濾鏡,可以更白。 決定了就放心的拍照了,哈哈!說是放心,也不過拍了兩張啦!   進入影像- 調整 – 黑白,不要用灰階、不要用去除飽和度,這樣可以調整的範圍太小。 既然要用黑白影像,就要有黑白底片拍攝時的思維,就是加什麼濾鏡消什麼顏色。   進入黑白模式之後,可以看到右邊的這一排濾鏡。 這是還沒調整濾鏡的照片,其實和彩色一樣,看不太出來後面的影像。   這是加了黃色濾鏡和藍色濾鏡後,可以感覺到後面的影像清晰很多了。   接著進去調整裡面的選取顏色。   進入後會看到右邊的選項,依序選擇白色、中間調、黑色做細部的微調。   選了白色之後,降低黑色,意思就是說把白色增強,所以這時後面的影像更清晰了。   增加中間調的黑色濃度,讓整體反差大一些,以凸顯背後的模特兒。   再增加一些黑色調,讓背後的雜物變黑,可以使影像單純一些。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11023 望

望 在工地時常可看到許多的『望』。 有的時候是因安全因素而注視著,有的時候則是放空的看著遠方。 注視時的『望』,是確保自己人身的安全; 望著遠方時的『望』,是確保自己心靈的放輕。 都是一樣重要的。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 / 2.8 ASPH* 安全人員正在注視著工作船與工作棧台的相連,掛上安全確保繩後要攀爬上工作棧台。 他正在專心的看著工作船與樓梯的間距,而我則是被這深色的鐵鏽給吸引了。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 / 2.8 ASPH* 移工望著海上興建中的大橋,心裡不知道在想著什麼。 想著遠方的家鄉?還是想著這座以為不會完工的大橋終於快要收尾了? 無論如何,這是他工作中的空檔,可以讓身心都放鬆一下的時間。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 / 2.8 ASPH*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