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2 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 (i)

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i)

我最早的 Olympus 數位相機是 E-P1,那台說真的,問題相當大。

高感度不行,低感度不夠純淨,機身反應很慢。唯一可取的只有外型長得還不錯………

後來迷上了 E-500 那片柯達做的 FF-CCD,買不起 Leica 沒關係,E-500 給你一樣的享受。

 

*Olympus E500 + Tair-11 133mm F:2.8*

但 E-500 畢竟年久失修,真的太老了,雖然顏色非常地漂亮。

但是真的很喜歡 Olympus 的顏色,所以轉戰 E-5。

雖然 E-5 改用 Live Cmos,但是色調上還是些許的接近。

然後一直用一直用,邊用邊等 E-7 的出現………,直到出了 E-M1,我才死心。

E-M1 的出現就是 Olympus 向世人說,我們不會再生產 4/3 的相機了,請大家死心了。

但是我們已經有為各位想到了,E-M1 可以無痛轉接幾乎所有的 4/3 的鏡頭。

因為當年 E-P1 太慘痛的經驗,我真的無法想信 M43 可以有多好的畫質。

尤其在用了 E-M5 半年左右,實在還是無法接受這個畫質。

於是乖乖回到 Canon 的陣營,我底片年代用的都是 Canon FD 系統的,

即使現在,我的底片機仍是 Canon EF 系統的,所以對 Canon 也算是回歸啦!

底片機是 EOS 1N,既然回頭用 Canon,用不起 1DX 起碼也要用1Ds MkII 和  5Ds。

會用這兩台相機,主要是考量到發色,這兩台的顏色的走向都比較深沉、厚實,

1Ds MkII 是第二代的數位處理引擎,之後的處理引擎就走向比較明亮的所謂日系風格。

所以也非常多人懷念 5D 的顏色,因為也是一樣使用第二代的數位處理引擎。

 

*Canon EOS 1Ds MarkII + Sigma 12-24mm f/4.5-5.6*

而 5Ds 真的是讓我嚇一跳,怎麼有直出的顏色這麼像 1Ds MkII?!

1Ds MkII 再好也是 10 多年前的產品了,高感度真的不行,大約 800 就到頂了。

剛好 5Ds 在特價,於是就入手 5Ds 了。可用感度高、畫素又有 0.5億,還真的不錯用。

但一趟冰島行讓我對 5Ds 很失望,文宣上說他比 5D3 更耐候,

但是實用的結果並非如此,機頂螢幕、機背 LCD 均有水氣起霧。

儘管他的發色和畫質我都很滿意,但是回台後還是只好出清,

 

*Canon 5Ds + Tamron 70-200mm f/2.8*

畢竟一般人不需要的極端耐候,對生態攝影的人而言卻是必須的。

接著又換 Sigma SDQH,我一直很喜歡 Sigma 的相機,還有 DP2X 和 DP3M。

 

*Sigma DP3M*

Sigma 的電子性能遠比我那台十幾年前的 1Ds MkII 還不如,但是畫質就是好啊!!!

畫質細膩,立體感十足,層次豐富,真的是令人又愛又恨。

反正拍底片也還在拍,慢就慢吧!好好享受拍照的樂趣也不錯。

中間還有用 Samsung NX-1 作為錄影以及水下攝影專用的相機,這就以後再說了。

直到去年因為新加坡友人用 E-M1,鶵鳥的店長換了 E-M1 MkII,借來試用畫質還可以。

如同前述,我對 M43 真的很沒信心,因此鏡頭都是用 4/3 或是 135 片幅的鏡頭轉接。

我還是相信直射光的,這也是當年發展 4/3 聯盟的初心。

目前用的心得是轉接後的成像真的還算可以接受,但是體積、重量真的輕巧太多了。

因此才會想寫一些有關『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間的故事。

每個鏡頭要考慮畫質、攜帶性、價格、相容性等,都是想了又想、考慮又考慮的。

每個相機包都是經過實戰後,覺得哪邊如果可以改善就好了,然後一換再換的。

大家就敬請期待吧!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0218 攝影與後製 – II

攝影與後製 – II

上一篇說的數位攝影是以獲取最大資訊量為考量,

這篇有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可以給大家看看。

這是在馬公港邊的冷凍廠,有著長長的通道,兩邊有著一間間的冷凍櫃。

拍攝時要注意什麼?一個是左下角的保麗龍箱不可以曝光過度,避免大面積的死白畫面。

另一個重點是天花板,因為是長廊,所以希望做出昏昏暗暗的感覺。

但是天花板的細節一定要有,這樣才能有一層一層,把迴廊該有的深度感做出來。

記得我說過的喔!暗部曝光,先決定好重要的暗部在哪邊、要有怎樣的細節,

既然是重要的暗部,放在第四區是很正常的,不建議放在第三區。

第四區就是測光天花板的位置然後縮一檔,也可以說減一個 EV,

這樣天花板的曝光就是第四區了。

無奈,測光後發現快門已經到接近一秒了,沒有防手震怎麼可能拿得住?!

只好退而求其次,還是乖乖地放到第三區,就是對天花板測光後縮兩檔(-2EV)。

用 1/3 秒手持和它拼了,拍了兩張,終於有一張成功。

 

也拜縮檔所賜,本來地板的反光應該會過曝的,現在只剩下中間的燈泡過曝而已。

靠近外側的地板都是落在第五區的位置。

後製時,將暗部調暗即可,這樣亮部的保麗龍細節才會還在。

如果是把反差拉大,保麗龍箱的細節都會不見,變成死白一片。

 

將 Shadow 調至 -59,天花板變暗,但是前面地板仍是可以維持在第五區。

有沒有?天花板上的橫樑一根根仍是可見,但長廊的感覺就跑出來了。

這些都是 RAW 檔的好用之處,只要資訊在,什麼都可以調整的。

希望連著兩篇的曝光解說,讓大家更了解數位相機的曝光應用。

數位年代,要有好的觀念以及曝光要比底片準確很多才能得到品質好的照片。

光影大師李屏賓就曾說,如果預算一樣但是想要有很高品質的影像,那就只能拍底片了!

數位的光影想要拍的好,器材、技術、後製等,每樣都要比底片更細心、花更多的時間。

但是數位真的太方便了,方便到大家都可以放棄對光影的堅持。

所以只好更用心的測光、用心的調整,讓數位影像可以更接近一點底片的細節。

後記:

數位影像調整還不熟的朋友,可以試試 Tiffen 的 DFT 這個程式。

DFT 是由 Tiffen DFX  升級的,裡面有幾百種濾鏡、色彩模式可以挑選,

其中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 ozone 這個濾鏡,他可以將你的動態範圍切成十區,

就類似 Zone System 那樣的十區,會顯示每一區的區塊並可單獨調整每一區。

從飽和度、色相、亮度一直到色彩平衡,你想得到的他都可以調整。

照片用單機板只要 95 美金,個人覺得相當值得啦!

如果想要直接是 PS 的外掛,那就要 145 美金了,影片想要用的話就要五百多美金了。

我是用單機版的,反正只是多一個拖拉的動作,個人覺得沒有差異。

https://www.digitalfilmtools.com/store/DFT/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試試喔!有 15 天的試用期。

發表於 攝影講堂,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00217 攝影與後製

攝影與後製

上攝影課時,我一直強調一個觀念,

我們是攝影師並不是器材測試者,攝影師的責任是拿到最大資訊量的照片。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是器材有多好不是我們該強調的,比方說暗部有多乾淨這件事好了。

不要因為這台相機的暗部非常乾淨,你就可以把重要的陰影放到第三區。

第三區的影像資訊的記錄量竟是遠遠不及第四區的記錄量。

身為一位負責的攝影師,在拍攝時就應該把重要陰影(暗部)放在第四區,

回來之後再經由後製把暗部拉回第三區,這樣影像素質才會夠好。

動態範圍也是這樣,可以用盡就用盡,不能用盡再來考慮是要保留暗部還是亮部。

這張漁港的照片拍攝時已經有點暗了,可以看到曝光資訊,1/15 秒、f/2.8。

光度不足在拍照時根本不需要太擔心,拉長曝光時間就是了。

所以照片有時無法反應出現場光的狀態。

 

這是螢幕擷圖的畫面,各位可以看到,經由曝光久一點,照片亮度還是不錯的。

再看看左上方的直方圖,幾乎把整塊 CCD 的動態範圍用盡了,從最左用到最右。

中間紅色指針的位置是在順興的興字右上角。

也就是我把那邊當第五區來曝光,得到一張從最暗到最亮都有記錄到資訊的照片。

但這個曝光是我想要的嗎?是現場給我的感覺嗎?如果是就這樣收工了。如果不是呢?

如果不是,就要回到後製身上了。

這張後製很簡單,因為不同軟體轉換 RAW 檔時的解讀方式不太一樣。

Photoshop 解的比較暗、反差較強,而 Capture One 解的比較亮一點、反差低一點。

所以 PS 解  RAW 後,我就只有調整一下色溫,把黃昏的色調做出來,

把高光位拉低一點,降低一點反差,比較符合黃昏光的特質。

 

兩張照片你喜歡哪一張呢?喜歡哪一張都可以,都不喜歡也可以,反正都可以調整。

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的照片資訊量禁得起還是禁不起調整!

RAW 檔的動態範圍夠不夠?位元深度夠不夠?曝光時的準確度夠不夠?

相機一切的設定與性能,都會影響到後製可以做到的地步。

必方說這張照片,這個拖板車底下的輪子可是有細節的(看直方圖就知道),

 

瞬間照片就從逆光的夕陽光變成順光的清晨光了,連車底的輪筐都有細節了。

加上淡淡的日系風,變成文青式雜誌喜歡的風格了…………

照片只要資訊量足夠,真的可以讓你玩出各式各樣的樣貌。

不要想要在拍照時得到你想要的風格,

如果拍照是拿到後面這張清晨風,或許還有機會修成黃昏。

但是如果一開始就拍成黃昏感,就真的很難再修成清晨了,因為暗部資訊量不足。

再回頭看看最前面寫的,照相是要拿到最多資訊的照片,現在就很容易理解了吧?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91229 臥鋪列車

臥鋪列車

各位先生、女士,本班次臥鋪列車已經抵達小琉球站。

在本站會暫停六至八個月,等待補給與維護。

開車時間容後另行通知。

海龜:喂!樓上的兩位,已經到小琉球了啦!我要清理背甲,

你們卡在那邊讓我很難洗耶!

鮣魚:啦啦啦!我就是不下車,咬我啊?

海龜:吼!你們這樣耍賴,我真的很難清潔。搭便車就算了,到站了還不下車?!

*Samsung NX1 +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Housing*

 

+++++++我是開始很正經的分隔線++++++++

海龜背甲上的那兩尾魚就是鮣魚了,鮣魚可是出了名的搭便車之魚。

他的第一背鰭特化成吸盤狀,可以吸付在大型海洋生物上面。

比方說鯨魚、鯊魚、海龜等,甚至是輪船有時都可以看到。

他的背鰭變成吸盤,是變成什麼形狀呢?就是變成一個框框,裡面有直條皺摺,

一旦接觸到他選定的『交通工具』,他就靠過去貼上,

貼上後用力一壓把水擠掉,於是裡面就變成真空的了,牢牢的躺在交通工具上。

怎麼說是躺?別忘了他是背鰭的變形,背部貼到海洋生物,那不就變成腹部朝外?

要不然標題怎麼會是臥鋪列車呢?

不只躺著,還是緊緊的躺著,除非他自己想下車,否則是拿他沒辦法的。

*Samsung NX1 +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Housing*

可以清楚的看到吸盤的樣子,以及吸上去後的樣子。

 

或許你會問,那海洋生物怎麼不跑快一點?讓他無法吸付不就得了?

這也是啦!但是鮣魚可是很厲害的角色,他的泳速可高達時速 50km。

這個速度在魚類中已經算的上是跑車等級的了,想游的比他快?很難。

也就是他是有耍懶的本事,要不是天生絕活,想耍懶還耍不起來呢!

再來就是海龜為什麼要洗澡?

鮣魚真的不得『魚』緣,就是因為水的阻力,造型再流線都是阻力來源。

游個幾百公尺就算了,這些大洋性生物,游起來都是用千公里當單位的。

這些阻力就變成非常需要處理掉的了。

除了這些坐臥鋪的鮣魚之外,還會有藤壺、藻類等附生。

這時我就要說一下了,他背甲上真的是長滿了綠綠的青苔,不是我後製顏色弄錯的。

各位可以看到他左側已經清除掉不少區域了,就是露出正常背甲顏色的區域。

海龜的背甲上如果長滿青苔、藤壺,可能是因為兩件事的關係。

1、剛從遠洋進來到沿海,因為遠洋沒有地方可以磨背,

所以只能讓這些不請自來的乘客一直搭乘。

2、身體不舒服的海龜。海龜也是用肺呼吸,他們還是得浮出水面換氣的。

一般綠蠵龜可以閉氣 20-30 分鐘,最長大約至 66 分鐘。

但是生病、虛弱時,沒辦法一直上上下下的換氣,會在水面上待比較久的時間。

於是就沒體力去清潔自己的背甲了。

依照我的猜測,這隻應該是剛從外海進來的,順便還帶了兩個伴手禮。

鮣魚和海龜的背甲都是綠綠的,而且有開始清潔自己的跡象。

*Samsung NX1 +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Housing*

可以看到左邊的背甲已經有清潔過後的痕跡了。

 

我看海龜多清潔一陣子,這兩尾鮣魚應該就會游走了吧?

同時我也把這隻海龜的左右臉寄給海龜點點名網站,

請他們看看這是不是新來的?我的推斷是否正確?

 

 

 

發表於 攝影日誌,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20191214 金門採蚵阿嬤

金門採蚵阿嬤

最近阿嬤寫上癮了?

不是不是,是想說墾丁阿嬤都上網誌了,金門的怎麼可以遺漏呢?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實我應該不能叫他們阿嬤了……………

嗚嗚!我年紀愈來愈大了,現在不多吃點他們的豆腐,以後就只能寫金門採蚵姊姊了……..

這次會和這位阿嬤攀談,其實是被趕鴨子上架的。

遠遠的拍了一張從海上採蚵回來的背影,然後我就隨口說了好想拍正面喔!

 

*Olympus EM-1 Mark ii + ZD 7-14mm f:4*

我拍完這張之後,大家居然異口同聲的說:

老師,還不快去找他聊天,你不去聊天我們要怎麼拍正面?

蝦米?!帶了一堆人去攝影,居然還是要我去拉低賽???

口亨!聊就聊咩!我可是沒有在怕的。

當然還是聊的天南地北,他也是很開心的說著小孩在做什麼行業,

大家都搬去台灣了,只有他還住在金門。

做這個只是打發時間,這樣忙幾個小時,回去還要洗還要剝,算一算一小時才幾十塊錢。

聽了我真的嚇一跳!一小時幾十塊,連最低工資都不到,還真的滿慘的。

也是從以前做到現在,不做這個也不知道要幹嘛。BalaBala 的聊著。

 

*Olympus EM-1 Mark ii + ZD 7-14mm f:4*

阿嬤就這樣邊洗褲子上的泥巴邊聊天。說真的,金門潮間帶的泥巴真的很難洗。

根據別人做的金門潮間帶底質的粒徑分析,很多是極細沙到粉沙的階段。

雖然還沒到黏土的階段,但是也是夠黏夠難洗的了。

阿嬤也說在海邊一定要先洗一洗,要不然回去以後會更難洗。

說著說著就準備把牡蠣上肩了。

 

*Olympus EM-1 Mark ii + ZD 7-14mm f:4*

好奇的問了一下有多重,他說他也不知道,但是不輕就是了。

為了有實驗的精神,我說我來挑挑看好了,

阿嬤笑得很開心說好啊好啊!還幫我把扁擔整理好。

於是我跨穩馬步、氣沉丹田,用力一舉………….嗯嗯!牡蠣還在原地納涼……….

此可忍孰不可忍?!再次運氣,終於將扁擔扛起來了,粗估至少 40 公斤。

一支裝滿空氣的氣瓶加上配鉛、裝備,大概在 25 公斤到 30 公斤之間。

一天到晚在拿氣瓶的,重量多少是很清楚的,要我抬不起來的,單肩絕對超過 30 公斤。

在眾人的笑聲中將扁擔還給阿嬤,這些笑的人怎麼沒人要來扛看看啊?!哈哈!

看著阿嬤遠離的背景,真心佩服這些活到老做到老,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典範。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91213 種蕃薯的阿嬤

種蕃薯的阿嬤

在墾丁水泉做生態調查時,走在一條偏僻的產業道路上。

走著走著碰到一群農人在路邊與田裡大聲的聊天著。

他們好奇的問著我們在幹嘛、哪裡來的等等,聽到我們說我們是來看鳥的,

馬上說這邊沒有鳥啦!只有白鷺鷥而已。這種答案我已經聽到習以為常了。

他的田地前面就有三隻黃尾鴝、一隻藍磯鶇、整群的白尾八哥、烏頭翁在那邊飛來飛去。

這時一位大叔說了,你們再往前走就可以走到貓鼻頭了,可以去那邊看看。

這位阿嬤馬上要我們不要聽他的,他說那邊的路不好走,萬一迷路就麻煩了。

說著說著,我們就往貓鼻頭那邊走去了。(硬是要走走看)

回程時其他的農人都已經散場了,只剩下這位阿嬤在田裡繼續忙著。

這等好機會我怎麼會放過呢?!但看這位阿嬤有點嚴肅,不知道好不好聊。

我一下田,就看到阿嬤剛好對著我走過來。

 

* Olympus EM-1 Mark ii + ZD 7-14 f:4*

完全不敢怠慢,決定一次就拿出拉低賽的十成功力,直接直球對決好了。

開聊之後發現還挺好聊的,從他的老公以前在跑船聊到了他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

還聊了他女兒、兒子的職業、在哪裡上班、結婚了沒,最後還說了他還有兩株荔枝樹。

他說他的荔枝樹是為了他孫子種的,因為自己人要吃的,他不放心給外面噴藥的處理。

他昨天晚上全副武裝、全身包緊緊的,自己替荔枝樹噴藥。

+++++++++++++++++++++++++++++

謎之音:他說不信任,到底是覺得外面會噴太重,他不敢給自己人吃,

還是說他覺得外面噴的不夠重,他不相信藥效,這我就沒追問了。

+++++++++++++++++++++++++++++

然後這時才問我怎麼一直拍他了,他又不好看,臉上的黑斑都是因為農藥的關係。

(他神經也太大條了,我都已經拍了一百張了吧?!哈哈哈!)

他說他只要碰到農藥,臉上就會有黑色斑塊跑出來。

農夫真的很可憐啊!我常說我們吃的蔬果都是農民用命換來的,千萬不可以浪費。

聊天可是聊的比手畫腳的。

 

* Olympus EM-1 Mark ii + ZD 7-14 f:4*

然後就聊到了他種的蕃薯可是都沒有農藥的,這是種健康的,當做在運動。

小的蕃薯就蒸一蒸拿去餵雞,大的就整理一下一些自己吃,一些拿去賣。

我和他說我想要拍他挖蕃薯,他一聽馬上說等一下,要找一株比較漂亮的來挖。

找了找就開始挖了,我當然就一直拍下去。結果他說這株長得不夠大耶!

我說沒關係啦!只差沒說人才是重點,蕃薯不是重點。

 

* Olympus EM-1 Mark ii + ZD 7-14 f:4*

這位阿嬤已經 77 歲了,還可以這樣蹲著、坐著挖蕃薯、搬蕃薯,真的是令人佩服。

末了拿起了一個袋子給我,說要吃多少自己裝。我哪好意思啊?連忙說不用。

阿嬤把袋子搶過去,說這樣不是黃金,是在客氣什麼?!就裝了一大袋的蕃薯給我。

還一直和我說這完全沒農藥,要我不要擔心。

於是就在提著一袋蕃薯的愉快氣氛下結束了這次聊天兼拍照。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191016 圖庫大搬家

圖庫大搬家

各位朋友應該已經聽我說很久了,就是萬惡的蘋果不支援 Aperture 了。

這顆壞蘋果早就不支援 Aperture 很多年了,只是說還勉強可以撐著點用。

畢竟 4T 以上的照片,換資料庫真的是會出人命的,尤其是關鍵字和排序的方法。

所以就一天拖過一天,想說就用到不能用在說吧!

直到前幾天 MacOS 發佈了最新的 OSX 10.15,完全不支援 32 位元的程式。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說了好久的一天終於到了。

1、起初我是想用 Capture One,畢竟執行美學館的數位典藏專案好一陣子,

Capture One 算用的很熟,也覺得非常好用,價格………..也不是那麼貴(買月票)。

況且我還看過一篇討論,裡面說 Capture One 的核心和 Aperture 是一樣的,

因為是同一批設計師,所以兩者間轉換時是最無痛的。

心想,好吧!於是乎就開始轉檔了,當然是先從小的資料庫開始。

轉過去發現居然只能照日期排序,我在 aperture 中所有的 Projects 都消失了…………

這怎麼可以!!!!沒有 Project 我很難歸類我的照片。(事後發現是誤會)

於是氣沖沖的放棄了 Capture One,心想,什麼啦!還說是最無痛的咧!

2、於是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我又買了Adobe 攝影月票,

內含 Adobe Lightroom、Lightroom Classic、Photoshop 三套軟體。

為什麼會買呢?因為 Apple 一開始就是和 Adobe 最好,

而官網上也是和大家說,如果你不用 Aperture 了,可以轉換到 Lightroom Classic。

而且還有附上教學呢!教你怎麼轉移資料庫。

開始轉檔後才發現是惡夢的開始………….,試轉了一個小的資料庫,大約是 500GB。

用 Capture One 轉大概一個多小時搞定,用 Lightroom Classic 轉,不會太多啦!

大概 30 小時可以搞定,你沒看錯、我沒打錯,真的就是 30 小時左右,起碼 20 多小時。

然後轉完後,按!怎麼還是只有日期分類,所有的 Projects 還是找不到。

3、心想再試一次 Capture One,反正轉的速度很快。

結果發現是我眼殘,進去後有兩個分格,一個是 User Collections,另一個是 Folders。

我剛剛說的只有照日期分類的就是 Folders,

他就是當你在 Mac OSX 的 folder 下對 Aperture 按下滑鼠右鍵,

然後選取『套件內容』後展示的畫面。

突然覺得搞不好網路上說的是真的,居然可以這樣把 Aperture 的結構直接搬出來。

User Collections 裡面則是 Aperture 裡面所有 Project 的結構。

至此我不禁歡呼出來了,耶耶耶!終於可以轉換了。

4、但是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居然 Capture One 是直接去讀  Aperture 的 Library ,

Capture One 並沒有將照片拷貝進去自己的 Catalog,只是做個媒介過去讀取而已。

好啦!這個時候,我真的相信這兩個程式一定有著曖昧的關係。

5、轉換方式大公開,先說說官網上的轉法,有夠複雜的。

先選取要轉出的 Projects,然後按 Export 選 Export Projects as New Library。

記得,兩個 Copy 都不要選,就是不要將照片 CO 進新的 Library。

然後輸出 Keywords,這是最重要的(對我來說)。

開啟 Capture One,選擇 New Catalog。先將 Keywords 輸入。

接著選取 Import,選取 Aperture Library,然後輸入即可。

輸入後,再開一個新的 Catalog,再選 Import,不過這次選 Capture One Catalog。

也就是剛剛你已經將 Aperture Library 輸入 Captire One 了,

所以這次是要選你剛剛產生的 Catalog。

然後就大功告成了。真的是有夠複雜的。

6、我的轉檔方式很簡單,就是直接開一個新的 Catalog。

開好後在 Import 底下選擇 Aperture Library,然後就開始輸入了。

一個多小時候就好了。我後來是有多拷貝一次關鍵字進去 Capture One 裡面,

但是看看好像也不需要,關鍵字都有過去啊?

至於這樣轉和那樣轉有什麼差別?我也看不出來,或許他那樣可以重新安排 Catalog 吧?

7、這樣轉出來會有一個舊有的 Aperture Library,還會有一個新生成的 Catalog。

以我剛剛轉的,300GB 的 Aperture Library 只會產生 600多MB 的 Catalog。

所以不要以為轉完了,興沖沖的把 Aperture Library 刪掉,這樣你就 GG 了。

8、至於後來繼續新增的照片到底寫在哪裡?我還不知道,但是剛剛試一下,

應該是寫在 Catalog 裡面。

至於地標的問題還沒試到,理論上是都會過去了。

這次純說步驟就不附圖囉!祝大家轉換愉快。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91003 匆匆

匆匆

今天從高雄搭機到澎湖,在前往停機坪時突然看到落地鋁門反射停機坪上的飛機,

很漂亮的光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加上鏡面會有實像和虛像的問題,

可以把景深處理的很好,讓主題更加的明確。

我有時是很懶的,許多時候想到了可以怎麼拍,影像想像出來就認為已經拍好了,哈哈!

就在幻想著已經拍好的時候,說時遲那時快,有對母女突然快步超過我,趕著去登機。

這片落地窗是來不及了,眼角瞥見前方還有一片落地窗,

此時要拿相機鐵定是不可能了,只能拿起手機,用剛剛預想的拍攝方式、角度,

迅速的的瞄了手機螢幕一眼,確定手機要拍的方向與水平位置。

既然門框閃不掉,剛好拿來做空間的切割。

點了一下對焦點,畢竟要對焦在虛像上,是需要告訴手機的。

就趕緊按下快門,第一張母女剛好被框擋住,第二張就這張,第三張已經走掉了。

真的是匆匆啊!匆匆的看到、匆匆的通過、匆匆的拍照。

匆匆的晃動也是剛剛好的程度,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真的是剛剛好。

偶得之自己很喜歡的作品,更多的時候是垃圾,但這就是人生啊!

 

 

我上攝影課時常說,要讓自己隨時保持可以拍照的狀態,這就是個最好的案例。

隨時觀察、隨時備便,有好的時機才抓得住。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91002 生物的地理分佈與國土

生物的地理分佈與國土

到底什麼是國家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理的隔離?相同的民族?相同的語言?還是相同的宗教?

有時國土就是切的很莫名其妙,完全是不按牌理出牌的。

蘭嶼在生態上和台灣根本完全不同,他卻屬於台灣的。

為什麼會有這個感想跑出來呢?因為最近在弄金門的物種鑑定。

潮間帶裡面的寄居蟹有一些圖鑑中都查不到,只好去請教螃蟹大師。

大師說金門的寄居蟹和中國比較接近,但是中國對寄居蟹的研究又不多。

給他一點時間,他幫我找出那三、四種寄居蟹的名字。

金門在鳥類上也是許多自己專屬的,

鳥書上夏候鳥、冬候鳥、留鳥的分法,那都只適用於台灣,和金門差異很大。

生物的國界是自然形成的,而且在自然狀態下是難以跨越的。

人類的國界是自己劃的,而且常常喜歡亂劃。

不是硬要把別人家也劃進去就是不爽在同一家要分家了。

不過不爽在同一家的又會說是你以前亂劃把我劃進來的。要不然國際社會怎麼會這麼亂呢?

如果人不要那麼多,交通沒有這麼方便有多好…………..

這是搞不定種類的其中一隻寄居蟹。

 

發表於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20190928 淺談水下修色

淺談水下修色

水中攝影真的很複雜,主要是因為水的物理特性和空氣中不同。

而人在水裡又有所謂的視覺經驗,因此修色時如果全部都照檢知器修正,

真正下過水的人又會覺得顏色怪怪的。

就用一張在沖繩潛水時拍攝的黑頭海蛇(Hydrophis melanocephalus)來說明修色過程。

1、這張是未修圖的原片,用 Photoshop 色彩檢知器得知,

海蛇下方灰色的沙子部分 R:0、G:230、B:200。也就是說完全沒有紅色。

我常說,這時你把色彩平衡打開,就算你將紅色拉到 100,R 版還是 0。

因為沒有就是沒有,你加 100% 給他還是沒有。

*Samsung NX-1 + Samsung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Ikelite Housing*

 

2、加色

既然沒有紅光,各位還記不記得前一陣子說的空拍加色?那很重要喔!

就先全面性加入紅光吧!打開影像 – 調整 – 照片濾鏡,選擇紅色或是深紅。

就自己拉濃度,這張是用深紅拉到 53%,先把紅色加回來。

其實已經正常很多了。還可以再加一些 85(棕色)濾鏡,因為不是只有紅光消失。

在這個拍照深度,紅光、黃光等,所有暖色系的光都沒了,所以加些 85 會比較自然。

*Samsung NX-1 + Samsung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Ikelite Housing*

 

3、減綠

這時用色彩感知器來看,沙子的地方大概是 R:G:B 117:142:120,顏色已經很不錯了。

以前上課說過一個觀念,操作 PS 一定要懂得灰色,RGB 三個數值一樣就是灰色。

數值愈大就是愈亮,也就是 255:255:255 就是白色了,128:128:128 就是灰色。

這樣看 117:142:120 就知道是 117:117:117 的灰色,加上 25 的綠色和 3 的藍色。

那就開啟色彩平衡,把綠色減低,我大概減了 30,變成 117:119:116。

相當平衡了,綠色當然可以削掉更多,但是就像我說的,會不符合水下視覺的經驗。

*Samsung NX-1 + Samsung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Ikelite Housing*

 

4、亮度與反差

這張照片其實明顯可以看出前後色彩的 tone 調的不同,因為海水是會吸收光譜的。

所以距離遠的和距離近的被吸收掉的程度是不同的。

這也沒辦法,這是海水的物理特性,除非再做遮罩來修色。

加上沙地上有長藻類,所以看起來綠綠的。但是沙地上的色彩檢知顯示很正常。

這時拉高一點反差,讓畫面看起來比較銳利。再拉一些亮度,使得海水感覺比較透徹。

*Samsung NX-1 + Samsung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Ikelite Housing*

 

以上就是水中影像修色的過程,要修的好修的細是很花功夫的。

但是如果只是要修正到我剛剛示範的,大約只要幾十秒而已。

在水色漂亮一點、海水清澈一點的地方,我剛剛那幾個步驟就足夠了。

還有在 Mode 中選用 LAB color 也是一個很快速的辦法,下次再來聊了。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