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3 偷得浮生半日閒

其實並沒有,忙都忙爆了,哪來的半日可以偷啊?!

只是利用開車北上時,彎過去走西濱回去,這樣就可以順道去布袋和鰲鼓走走了。

在布袋做生態調查已經有六年以上了,主要是布袋港的環境監測。

只是這幾年標案價格很差,所以顧問公司就不願意再標了。

要不然以前大概就是兩間公司在搶,大部分時候就是標到做一年,延約再一年。

兩年結束後就會換另一家標到,他做兩年後再換回來。就是一個這樣來來回回的案子。

所以布袋真的算是熟了,哪邊會有什麼?那堆魚塭間的小路哪一條可以走?

重要的是早上要去看哪邊、下午要看哪邊,這樣才不會碰到逆光。

不過有時鳥要在哪出現也是沒辦法預計的,只能說大部分的區域是可以挑時間過去看的。

一到布袋就看到這隻落單的黑面琵鷺,一般黑面琵鷺的羽毛算是服貼,

這隻真的很漂亮,整個羽毛超蓬鬆的,蓬鬆到像是剛做好的絨毛娃娃。

搭配著半逆光,真的很夢幻,只可惜這樣就拍不出紅色的眼睛了。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MC-14*

加了1.4倍鏡後,影像真的差滿多的,

反正現在點插軟體做的真的也不錯了,是不是該讓 1.4X 退休了呢?

不過想想,也可能是因為黑皮夠大,裁切格放都還算可以用。

如果是拍小一點的東西,或許得到大一點的影像比較重要。

起碼可以拿來後製的畫素比較多。

既然逆光這麼考驗鏡頭的素質,所以還是乖乖的找順光的環境來拍照。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MC-14*

一順光,畫面都精緻起來了,滿滿的紅嘴鷗(黑頭鷗),背後整群的反嘴鴴都在休息。

反嘴鴴是長腳鷸科喔!既然是長腳鷸科,那為什麼叫鴴?

因為鷸科裡面有正港的反嘴鷸啊?哈哈!所以也有人叫他反嘴長腳鷸就是了。

因為還要趕回台北,所以想說布袋就花個一小時就好,留點時間鰲鼓好了。

但是天底下沒有早知道的,早知道鰲鼓鳥況這麼普通,應該在布袋多花一點一時間的。

一來是逆光,搞得很多地方無法拍照。再來就是鳥都不知道去哪邊了?

畢竟鰲鼓不熟,不像布袋,起碼知道什麼時候該到哪邊去找。

不過就在絕望時,看到一隻很神奇的紫鷺。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一般紫鷺都是躲躲藏藏的,如果是站在裸露處,那更別想了,因為都離得好遠。

很少以如此裸露的姿態出現,都令人懷疑是不是昨晚宿醉還沒醒?

哈哈!居然就這樣大剌剌的站在那邊。而且還可以這麼近也都不會想飛走!

除了紫鷺外,還有拍到一張很開心的照片,赤頸鳧。

好啦!我承認我是老人,赤頸鳧現在叫赤頸鴨了。

*Olympus E-M1x + M.ZUIKO DIGITAL ED 100-400mm F5.0-6.3 IS *

我不否認我非常偏愛赤頸鳧,尤其是赤頸鳧母鳥。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明明就是公鳥漂亮很多啊?我怎麼會喜歡赤頸鳧的母鳥?

因為赤頸鳧母鳥怎麼看就是一臉賢妻良母狀啊!!

尤其是在冰島看到他帶小朋友的表情後,更加確定他是賢妻良母的代表!

這兩隻本來在游泳,我按下快門時剛好起飛,所以是碰巧拍到了。

也因為是碰巧的,可惜公鳥下方倒影留的不夠多。

不過不要嫌了啦!這一定是賞鳥大神給我補償的禮物了。

補償什麼?就在拍赤頸鳧的前五分鐘,我拍完青足鷸後就收裝備離開。

也不知道是撞到什麼?!一起步就聽到哐噹一聲,趕緊下來看,沒看到東西啊?

但是車輪有明顯的摩擦痕跡。想說沒爆胎就好。

開著開這突然發現,我的方向盤居嫌然要打到 45 度車子才會往前走……..

剛剛那一撞可能前輪定位都跑掉了。

所以可能是賞鳥大神可憐我,所以送我一張很湊巧的照片。

後來就沒什麼心情看鳥了,

畢竟前輪歪了這麼多,也會讓我擔心會不會也傷到底盤零件了?!

匆匆趕往朴子去檢查底盤和做前輪定位。

做完後也沒時間了,只好匆匆的開車北上,結束這一天還算滿意的賞鳥之旅。

如果想看冰島的赤頸鴨,可以看這裡:冰島的赤頸鴨

 

 

 

發表於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31218 氣溫 42 度的差異

今天的台北終於有點冬天的樣子了,溫度大致上是落在 12 度左右。

風呼呼的吹,氣溫直直降,這種冷度讓我想起了去年北極之旅。

去年跑了一趟北極圈,在海冰上露營了七天。沒錯,就是露營!

*位於海冰上的帳棚,這是抵達第一天的樣子,當天晚上就暴風雪了*

雪地非常地乾燥,所以沒有底帳也不會濕答答的。

用了底帳進出帳棚都要脫鞋子,使得行動更不方便外,

在帳棚內即使有底帳,沒穿雪靴直接踩在雪地上怎麼可能受得了?!

我的雪靴是耐零下 100 度的…….但是腳底還是會冷,所以還是直接穿雪靴比較實在。

這些帳棚除了睡覺用的之外,

有一個是大家聚會的客廳帳,所有的用餐、聚會都在這個帳棚。

還有一個是充電器用的帳棚,唯二的暖氣爐一個放在客廳,另一個就放在這了。

充電用的帳棚?因為氣溫低於零下 20 度,所有的電池都無法充電。

所以只好忍痛讓出一個暖氣爐給所有的充電器用。

我們這次去主要是攝影,所以充電設備多到營地主人瞠目結舌,

他說是他見過最多充電設備的一團。光是空拍機就有五台,相機、手機就更不用說了。

我本身就有三台相機、二支手機要充電。

沒訊號是一件事,但是還是要拿出來拍照、空拍機用。

所以充電器多到無法在客廳帳內充電,

只能在另一個本來要作為交誼廳的客廳帳中集中使用。

這也是我這輩子第一次見到手機出現低於零下 20 度無法充電的顯示,

真的好可惜當初沒想到要拍下來。


 

*這個是遠一點拍的樣貌*


 

*前面可以看到藍色的兩個區域,那就是海冰了。冰層的厚度起碼有 1.5m 厚*

明年應該會開始寫北極之旅的文章,說說我們去找北極熊的故事。

想想今天的台北比我在北極拍照的那天高出 42 度,

各位有沒有覺得一股暖流啊?

同場加映:


 

*這是從帳棚看出去的景,因為在北極圈內,所以是日不落,這是夕陽也是日出*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極地之旅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30907 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
這幾天又重看了一次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每次看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不過不變的是那種很深沈的憂鬱。
我每次都會說很像看完戀戀風塵、巴黎德州那樣,
談不上悲傷,但是就是很悶的感覺。
去年拜 Covid-19 之賜去了一趟挪威,自駕了十多天。
本來是要再闖北極圈的,那時可是雄心壯志的啊!
想說至少開到 Tromsø 吧?也不過 1600 公里左右。當年在冰島都開 3000 多公里了。
結果又想去看 Puffin 又想去看北方鰹鳥,於是跑去 Runde 看鳥,
又想去看號稱最美的公路,就又跑去了精靈之路、老鷹之路的。
說真的,這樣跑,即使如我這麼愛開車的都累了。
於是乎,突然有一天我說…………覺得想停下來了,
就找了一間民宿停了三天,把再進北極圈的事情拋在腦後。
那間民宿叫做鸕鶿度假村,有燒木頭的三溫暖,
想要洗三溫暖就自己去燒柴,還有免費的洗衣機。
不知道在想什麼,居然沒有拍那間湖邊的三溫暖小木屋!
每天就在那邊看紅胸秋沙,呵呵!其實也滿舒服的。
在看挪威的森林時,我就想到這個畫面,湖面有著薄冰,遠方的山都是積雪,
雖然已經是六月了,空氣仍是十分地冷冽。
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著這樣透徹的一片小天地,
雖然透徹,但是宛如一個防護罩般的保護著,除了自己,誰也進不來的小天地。

發表於 胡思亂想 | 發表迴響

20230903 淺談數位典藏

淺談數位典藏

2019 時接了一個數位典藏的案子,通常做專案時不太會在臉書或是自己的網站上說明。

畢竟有些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甚至有的專案還有敏感性的問題。

如今事過境遷,都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想說就開始好好整理一下當年的影像記錄。

為什麼會突然想到呢?其實是前一陣子在澎湖和友人聚餐,不知為什麼突然聊到這件事。

才驚覺連這麼熟的朋友對我們當年做的數位典藏都不清楚,

我們還在澎湖辦過一場因合約要求所舉辦的數位典藏推廣的講座耶!

聚餐結束後想想,這麼重要的文化資產就讓他這樣消沈好像也不是辦法,

這些資料庫還都已經不在我的隨身硬碟了,要找資料還要回到公司的 NAS 上才有。

想想還真的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影像就這樣沉在深深的硬碟海裡面。

於是今天就先來聊一下數位典藏是要幹嘛?

在碰古蹟的應該都聽過這句話,現在看到的樣子,就是這個物件的最佳狀態。

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古件的狀況只會愈來愈糟而已!

不管是紫外線、濕氣、雨淋、不當清潔、不當維護等,只會一再的損壞這些古件。

現代科技下有很好方式可以完整的記錄下該物件目前的狀況,就是數位典藏。

可以用高階的掃瞄器、也可以用高階的數位相機,再配合高階的後製影像處理,

將該物件所有的細節、參數以數位的形式保留。

不要小看數位檔案這件事喔!2019 年巴黎聖母院大火,把整個屋頂燒個精光。

幸好 2010 有歷史學家利用雷射3D 掃描,共掃了 10 億個點,精度高達 5mm。

2014 知名電玩刺客教條更是花了兩年在聖母院建立了詳盡的 3D 模組。

有了這些數位資料,才有可能完整的重建聖母院內被火吞噬的一切。

要不然光憑一些沒有系統性、沒有計劃性所拍攝的照片資料,是很難重現這些細節的。

京都美術館也有展覽過一次,利用 1:1 放大的數位影像當做原圖,再製一個仿製彩繪出來。

這些都是數位典藏的價值,更別提後續的加值應用了。

但若是沒有取得影像品質良好的數位檔案,這些就都是空談而已了。

當年我們用的設備即使放到現在,依舊是銳不可當啊!

數位機背是用 Credo80,是8000 萬畫素的 CCD。

因為要拍紅外線影像,所以和原廠訂製無低通版本,真的是很不得了的機器。

另一個備用的就比較弱,Phase One 的 IQ150,說比較弱也是有 5000 萬畫素了。

選他的原因是他是 CMOS 的,如果需要 Live View,還可以勉強提供延遲有點嚴重的影像。

有些時候就是需要 Live View 和長時間曝光,CMOS 這時就比 CCD 好用了。

為了避免一些著作權上的紛爭,今天就用一棟已經完全剷平的老厝來舉例。

各位所以看到的影像均已不復存在人世間了………想想,數位典藏還真的是重要啊!

這是一棟位於台南境內的老宅,在拆除前幾天通知我們,說就老家要拆掉了,

家裡的牆面有一些彩繪,如果我們想要記錄,他會讓我們進去拍攝。

這間雖然不是大師的彩繪,但是畫的很豪氣,是整片牆面的水墨畫或是書法。

不知道是濕壁畫還是後來才畫上去的,在拍攝彩繪的過程中,很少見到如此的規模。

要不是畫在牆面上,我好想和他說可以讓我敲下來帶走嗎?真的很可惜。

這可是整片牆壁的彩繪,是水墨畫的,所以直接貼紅外線的比較清晰。

畫作或是書法都是同一人創作,不知道是屋主自己還是請人來畫的。署名都是OO野人。

這些則是書法,也同樣可以看到署名OO野人。

以上的是在主廂房中央神明廳左右兩側的一些彩繪,客廳則是在畫在木板上。

這是原來的樣子,就是看得到畫,但是不清楚,畢竟年代久遠了。

經過紅外線攝影之後,線稿就清晰可見了。

重點是主臥室牆壁下方有一排木板,拍攝這麼多彩繪了,直覺告訴我這些木板一定不單純。

就在架設紅外線時,屋主笑著說不用浪費力氣啦!

這間房間我從五歲開始就睡在這裡,我從來沒有看過這些木板上有什麼東西。

我當然是很謹慎的說還是用紅外線拍攝確認一下比較保險。

拍出來後真的是換他驚叫連連了,他一直說怎麼可能會有彩繪!

這些就是臥室裡面的,但因為時間很緊迫,應該是隔天就要拆除了,只有一天的時間,

先記錄完比較重要,於是就沒有拍攝原本全部都看不見東西的木板了。

這棟老厝當然是已經在好幾年前就敲掉重建了,現在回頭看看這些照片,

就會覺得幸好還有留下記錄。

身邊的老厝一棟棟的敲掉或是毀損,這些珍貴的彩繪也就一片片的消散。

到現在還是想不通,身為文化部底下的單位,怎麼會覺得數位典藏不是重要的事情?

這些都是今天不做,明天就沒得做的事情耶!

真的要等到像巴黎聖母院這樣燒掉,才會驚覺數位典藏、3D 建模的重要嗎?

當年拍攝成果連同詮釋資料,全部都可以在國家記憶文化庫裡面找到喔!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當然不是都我們拍的,只是我們拍的有放在裡面。

https://tcmb.culture.tw/zh-tw/datasearch?keyword=建築彩繪&limit=24&offset=0&sort=relevance&order=desc&isFuzzyMode=false&query=%7B%7D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數位典藏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20230717 鰕虎與槍

鰕虎與槍蝦

鰕虎有著無與倫比的神經質,槍蝦有著不動會死的勤勞個性。

但是偏偏鰕虎不會挖洞,萬一有掠食者來,就算你察覺到了也無處可躲。

槍蝦則是視力極差,雖然有著厲害無比的真空泡泡拳,但是看不到敵人又奈何?

於是,剛剛好,這兩個就湊成一對好了。

槍蝦挖好躲藏的洞穴,以鬚鬚搭在鰕虎的身上,或是在鰕虎的周圍感應。

鰕虎開始擔任警戒的工作,有任何風吹草動就會躲回洞穴裡,

同時也讓槍蝦知道外面現在有威脅,這樣也保障了辛勤挖洞的槍蝦的蝦生安全。

平常安全無事時,鰕虎就在洞口警戒,槍蝦就認真的擴建洞穴。

這是在小琉球海底拍的,這隻鰕虎是台灣櫛眼鰕虎 Ctenogobiops formosa,

看到  formosa 就可以猜是台灣特有種了,這是 2003 年發表的台灣特有種。

目前只有在台灣的南部可以發現。

拍到的這隻,身上有由小藍點圍成的圈圈狀,這是雌魚的特徵。

而槍蝦是 Alpheus rapax ,這個資料就很少了,少到連中文名都沒有。

那我怎麼會知道?因為我是查了 2003 年那篇發表台灣櫛眼鰕虎新種的 paper,

paper 裡面提到附圖中共生的槍蝦是 Alpheus rapax

看了一下照片,就和我拍的是一樣的,運氣真的是不錯。

呼呼!幸好有邵老師、陳老師(共同發表)幫忙查好了,要不然真的是會找到死。

*Nikon D780 + Nikkor Micro 60mm 1:2.8 + Ikelite Housing*

台灣櫛眼鰕虎的眼前有著很可愛的黑線條,好像嫌疑犯眼睛被畫上黑線的照片,

可以看到後面槍蝦的鬚鬚就搭在鰕虎的身上。

槍蝦前面有顆比較大的珊瑚石,那顆就是剛被槍蝦推出來的,

看起來槍蝦正在努力的擴建洞穴中。

 

*Nikon D780 + Nikkor Micro 60mm 1:2.8 + Ikelite Housing*

這尾台灣櫛眼鰕虎神經真的很大條,大條到可以十分的接近。

雖然還是有段距離,但是我用的持續燈,這種距離還打了雙燈,

對神經敏感的鰕虎來說,已經算是不可能的近了,近到我都覺得這尾鰕虎有點怪怪的了。

如果槍蝦看得到,一定會覺得這鰕虎是睡著了嗎?怎麼會讓這個怪人這麼接近呢?

 

*Nikon D780 + Nikkor Micro 60mm 1:2.8 + Ikelite Housing*

這是難得有同一個平面的照片。因為距離很近,他們又不大,所以景深很淺。

好不容易等他們在比較同一個平面上,終於可以有一張兩隻都還算清晰的照片。

說到景深,大相機有大相機的好,但是景深還是小相機長很多,

對這種微距照,小相機在景深上的表現真的會好很多,

但是小相機的影像素質與反應速度能不能接受,那就真的是看個人了。

影片可以看水管上的連結:台灣櫛眼鰕虎與槍蝦

 

發表於 生態相關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20230712 協同狩獵

協同狩獵

在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課堂上都聽過海底有些生物會協同狩獵。

比方說章魚和石斑,會由身手矯健的章魚鑽進洞穴裡把獵物趕出來,

在外面守候的石斑就可以獵捕,並會和章魚共同享用。

如果石斑的捕獵技巧不好,章魚還會拋下他去找別人合作。

上面說的事情在電視上都看過好幾遍了,但是從未親眼見過。

前幾天在東北角龍洞四號潛水時,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協同狩獵。

帶著學員潛水是最難拍東西的,因為一有好東西,所有的學員都會圍過來。

每位學員都有相機,身為教練的怎麼好意思佔著位子一直拍?

一般來說,就是隨手按個兩張就撤,把位子讓出來給學生拍。

因為這樣,所以相機不是保持在隨時可以拍照的狀態,反正用的機會不高嘛!

那天就游著游著,看到明倫教練很興奮的用手指著下方,我也好奇的跟著往下看。

雖然以前沒見過,但是看到裸胸鯙和橫紋九刺鮨那種模樣,

Yse!!!一看就知道在協同狩獵,裸胸鯙鑽進洞裡,石斑在外面守候。

趕緊打開相機,那時又想錄影又想拍照的,但還都需要重新設定。

以多年的水下調查經驗告訴我,先有影像再說。

就先用一開始的設定拍了兩張,然後切換成錄影模式,

在切換時一群人就已經接近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裸胸鯙就鑽進洞躲起來了。

雖然沒有看到抓到獵物,但起碼有目擊到協同狩獵的行為。

雖然沒有錄影,照片也只有一兩張,但是起碼有個影像可以說故事。

影像這件事,真的是先求有再求好。所以我推薦……..,

這個時候是不是該來個業配啊?可惜我沒有業配。

 

 

發表於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20230625 海星的一百種睡姿

20230625 海星的一百種睡姿
好啦!其實沒那個誇張啦!總共只有 12 種睡姿。
不過可以在一次的潛水中,看到這麼多隻的中華疣海星也是很難得啦!
其實不只 12 隻,只是有些『睡姿』平淡無奇,所以就沒有拍了。
這個像癱在沙發上的馬玲薯!
這隻已經是睡到倒頭栽了!
這隻超像喝醉酒的大叔
最後一張來個正常的海星的樣子!
發表於 生態相關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20230411 再戰 Topaz 應用

20230411 再戰 Topaz 應用

自從用了 Topaz 之後,雖然沒有考試都考第一名,但是拍照的時候自由度大很多。

怎麼說?就是以前不好拍的,覺得拍出來沒有用的,現在或許都可以試試看。

尤其是在拍鳥的時候。

有時鏡頭就是這麼長而已,但是又有一隻絕世好鳥在你面前時怎麼辦?拍還是不拍?

拍啊?但拍了可能也是白拍,畢竟太小了,解析度這麼低的狀況下,影像也很難應用。

但是自從買了 Topaz 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先拍了再說,回來慢慢處理即可。

當然也不是每一次都可以如願處理成功,但有拍有機會,比方說今天拍的紅腹濱鷸。

紅腹濱鷸不算普遍的鳥,但非繁殖羽時不好確認,僅有繁殖羽時可以明確的鑑種。

難得看到一隻繁殖羽的紅腹濱鷸,應該是北返過境鳥,要準備回去極地繁殖了。

但是距離遠的要命,偏偏只帶了 500mm 的砲,忘了帶 1.4X 出門。

怎麼辦?還是要硬著頭皮拍啊?這麼少見的繁殖羽怎麼可以不拍?

於是得到這個影像:

有沒有看到照片正中間的那隻紅肚子的鳥?主角就是他了,已經是 500mm 的砲了。

先裁切出來看看畫質,今天光很漂亮,畫質應該撐得住。

嗯嗯!還算可以,有焦、沒震動,只是大小只有接近 600X400,真的很小很小的畫素。

先進去 Topaz Gigapixet AI,選擇 Low Res(低解析度)然後放大到 3600 X 2400,

等於放大 36 倍耶!得到下面這張:

其實已經好非常多了,整張看起來已經沒什麼問題了。

以這樣的畫素,輸出到 8 X 10 都還是可以勝任的。

再進入 Topaz Sharpness AI 做精修,

此時建議選擇只做紅腹濱鷸,要不然散景的地方會變得很奇怪。得到下面這張:

去掉一點雜訊、稍微銳利化一點,感覺滿自然的一張照片,看不出已經動過這麼多手腳了。

至於那嚴重的二線性和軟體無關,Canon FDn 500/4.5L 的二線性本就世界嚴重的。

有沒有很神奇?從原本 600X400 那種連在電腦上看都不夠的解析度,

轉眼間就變成可以輸出成超過 8 X 10 吋照片的解析度了,而且看起來還很自然。

希望經過今天的介紹,當初有一起團購這個軟體的朋友們,可以好好的多加利用。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30407 清明節的鬼故事

20230407 清明節的鬼故事

常可以聽到說中國人或是說華人的美德之一就是慎終追遠 bilibala 的講一堆。

說的自己有多敬愛自己的祖先,說的自己有多麼孝順,

人死後要守喪幾年又幾年的,搞的好像無時無刻想要和祖先在一起。

從小到大對這件事也沒有懷疑過,直到我去了法羅群島和挪威之後,一切都改觀了。

其他國家的狀況我不知道,畢竟沒去過,上次去冰島也沒有特別注意別人家的墓園。

但是法羅和挪威的墓園真的是深得我心,我還在墓園裡面坐了一陣子,

在別人家的墓園緬懷我家的祖先,如果他們願意交阿斗仔朋友,也可以過來這邊看看。

我們先來看看台灣的墓園、火葬場等,通常,喔!不,絕對是嫌惡設施第一名。

只要想要蓋墓園、建設殯葬園區,居民絕對和你對幹到底了啦!

搞得墳墓、靈骨塔一個比一個遠,掃墓愈來愈辛苦,於是一年只去一次就很了不起了。

疑?剛剛不是說自己最孝順了嗎?不是說自己最有慎終追遠的美德了嗎?

怎麼一點都不喜歡祖先就住在你身邊呢?

看看法羅群島的墓園,

*Kvivik 教堂旁的墓園*Streymoy、法羅群島*還有一個紀念碑*

 

法羅群島和挪威大致上每個小村落都會有自己的教堂,教堂旁邊就是墓園了。

所以每個村落都有自己的墓園,裡面就住著自己的先人。

有句話說的好,你所畏懼的每一個鬼魂,都是別人朝思暮想的人。

*Gjógv Kirkja*Eysturoy、法羅群島*遠眺教堂以及旁邊的墓園*

 

這個墓園更威了,旁邊就是露營區……..就讓遊客和我們的先人一起睡野外吧?!

也就是說不是不怕自己的祖先而已,別人家的祖先也無所謂。

*Høre Stave 教堂*Ryfoss、挪威*這是非常有歷史的,建於 12 世紀的木造教堂*

我很喜歡這座木造的教堂,除了墓園外,還備有各式園藝工具讓你使用。

可以來除除草、種種花的,當天在那邊停留時,就看到不少人來來去去。

有來種花的,有來默禱的,旁邊還有洗手的設備讓你可以乾乾淨淨的離開。

*Old Hjelmer 教堂*Hellesøy、挪威*在 Bergen 西北邊,很遙遠的一個離島上*

這座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簡單的木造教堂,建造於 1875 年。

教堂的牆角就有長條椅可以坐著休息。

從長條椅看出去的風景。既不陰森也不荒涼,就是整整齊齊、乾淨清爽的空間。

這些墓園都像是個花園而且都整理的非常好,絕對不是一年只來整理一次的。

有生就有死,死亡一直不該是禁忌或是忌諱的話題。

可以想像,週日上教堂時,來找過世的親人聊聊天,順便整理一下墓地,

或是上班時跑過去說個早,心煩或是想念時有個地方可以說說話,真的很棒啊!

這才是真的慎終追遠吧?真心羨慕這種生活場域的概念。

發表於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30403 騎腳踏車不好嗎?

20230403 騎腳踏車不好嗎?

這幾天清明連假,看到朋友在臉書上貼的訊息,整個東吉島上滿滿的人。

連假哪邊都是滿滿的人,這點倒是很正常,問題是在還有滿滿的機車…….

就是東吉現在有著許多的機車出租。東吉有多大?需要有機車?

東吉島漲潮時面積 1.5  平方公里,海拔最高 47 公尺,這樣一個小島真的需要騎機車環島?

況且公路也只有一半,沒有環島公路。

我在東吉已經辦過十多梯次的生態旅遊團了,團員由年幼到年長者都有。

大家都是用徒步的,在步行的途中也沒有發生過任何的問題,真心不懂為什麼要用機車?

這麼小的島,機車大概五分鐘就環島結束了,連同東吉燈塔拍照總共十分鐘。

然後再來嫌說好無聊喔、來這邊不知道要幹嘛?!得到下次絕對不會再來的結論。

不只東吉,整個南方四島都是需要慢慢走、慢慢感受,體會什麼是時間停止的島嶼。

當年為了想要知道日本是怎麼看待這些自然資源豐富但是交通極為不便的小島,

所以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了八重山群島中的石垣島、竹富島、西表島,

也去了好幾次北海道的禮文、利尻、天売、燒尻四座小島。

其中禮文、利尻比較大,直接從秩內開車上渡輪。天売和燒尻就是兩座小小島了。

說是小小島,天売還有 5.5 平方公里,燒尻 5.4 平方公里,都比東吉大上快四倍!

而且天売島海拔 184 公尺、燒尻 94 公尺,坡度也比東吉來得大。

但整個島就是以腳踏車旅遊為主,輔以觀光巴士。

竹富島的陽光很嚇人的,你看照片都調這麼亮了,我的臉還是黑的………..

反正人臉都看不清,就不打馬賽克了。

*竹富島的騎單車旅遊*竹富島、日本*

 

問題是竹富島這麼小,也沒有能力處理這種廢棄物,報廢的腳踏車怎麼辦?

*竹富島的腳踏車堆置場*竹富島、日本*

也是只能就這樣暫時堆置,至於後續要怎麼處理我就不知道了。

當時一句日文也不會說,無法問問當地人這些腳踏車最終的處理方式。

這樣講好像我現在會說日文了?!其實現在還是一句都不會說………

剛剛提到天売和燒尻的面積及海拔,繞一圈大約 11 公里並不大,主要是幾個坡度很嚇人。

但是仍是腳踏車為主,民宿也有提供汽車的接送。

就是到港口幫你把行李載走,然後自己去港邊租腳踏車開始環島玩耍。

*天売島港口的自行車出租店*天売島、日本*

 

*天売島郵局*天売島、日本*在小島上悠閒的騎車亂晃、看鳥,真的是很舒適*

 

*燒尻島上的便車*燒尻島、日本*在島中央爆胎,遇到好心的酪農將我載回港口換車*

這次在島中間爆胎,正在困做愁城之際遇到了酪農戶,他好心的載我回去港口換一台。

由於坡度很陡,我就不想騎回去了,哈哈!因此第二次到燒尻島才完成環島之旅。

 

*燒尻島騎車*燒尻島、日本*招牌上的黑面羊是燒尻的特產,專供銀座高級西餐廳使用*

燒尻島養的黑面羊是日本數一數二的高級羊肉,專供銀座高級西餐廳使用。

一年開放一次在地居民購買,我們第一次去有幸有吃到,第二次去就沒吃到了。

或許有人會問年輕人可以騎單車,那年紀大的人呢?

我去天売、燒尻時,也有帶過年紀稍長的旅伴一起走,

可以騎的時候就騎,騎不動的時候就牽車散步真的再不行,那就包民宿的車子也行。

如果連單車都無法騎穩的話,我想騎機車一樣很危險的。

離島的路都很窄(包含東吉島),真的禁得起這麼多機車在路上噴嗎?

離島處理廢棄物能力有限,真的可以容納這麼多機車嗎?

看看台灣一些離島,即使是大型離島,一樣可以看到滿地的廢棄汽、機車。

當一個島嶼要發展觀光時,

可不可以想一下為什麼大家要不遠千里而來,到底是想要看到怎樣的樣貌?

從羽幌町出海後回看,真的很有冰島的感覺。

我常說北海道的天売、燒尻是小冰島,但是花費省了很多很多。

想看鷗科、海豹、海雀也等都有,數量也是很嚇人的,真的很推薦前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胡思亂想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