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與後製
上攝影課時,我一直強調一個觀念,
我們是攝影師並不是器材測試者,攝影師的責任是拿到最大資訊量的照片。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是器材有多好不是我們該強調的,比方說暗部有多乾淨這件事好了。
不要因為這台相機的暗部非常乾淨,你就可以把重要的陰影放到第三區。
第三區的影像資訊的記錄量竟是遠遠不及第四區的記錄量。
身為一位負責的攝影師,在拍攝時就應該把重要陰影(暗部)放在第四區,
回來之後再經由後製把暗部拉回第三區,這樣影像素質才會夠好。
動態範圍也是這樣,可以用盡就用盡,不能用盡再來考慮是要保留暗部還是亮部。
這張漁港的照片拍攝時已經有點暗了,可以看到曝光資訊,1/15 秒、f/2.8。
光度不足在拍照時根本不需要太擔心,拉長曝光時間就是了。
所以照片有時無法反應出現場光的狀態。
這是螢幕擷圖的畫面,各位可以看到,經由曝光久一點,照片亮度還是不錯的。
再看看左上方的直方圖,幾乎把整塊 CCD 的動態範圍用盡了,從最左用到最右。
中間紅色指針的位置是在順興的興字右上角。
也就是我把那邊當第五區來曝光,得到一張從最暗到最亮都有記錄到資訊的照片。
但這個曝光是我想要的嗎?是現場給我的感覺嗎?如果是就這樣收工了。如果不是呢?
如果不是,就要回到後製身上了。
這張後製很簡單,因為不同軟體轉換 RAW 檔時的解讀方式不太一樣。
Photoshop 解的比較暗、反差較強,而 Capture One 解的比較亮一點、反差低一點。
所以 PS 解 RAW 後,我就只有調整一下色溫,把黃昏的色調做出來,
把高光位拉低一點,降低一點反差,比較符合黃昏光的特質。
兩張照片你喜歡哪一張呢?喜歡哪一張都可以,都不喜歡也可以,反正都可以調整。
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的照片資訊量禁得起還是禁不起調整!
RAW 檔的動態範圍夠不夠?位元深度夠不夠?曝光時的準確度夠不夠?
相機一切的設定與性能,都會影響到後製可以做到的地步。
必方說這張照片,這個拖板車底下的輪子可是有細節的(看直方圖就知道),
瞬間照片就從逆光的夕陽光變成順光的清晨光了,連車底的輪筐都有細節了。
加上淡淡的日系風,變成文青式雜誌喜歡的風格了…………
照片只要資訊量足夠,真的可以讓你玩出各式各樣的樣貌。
不要想要在拍照時得到你想要的風格,
如果拍照是拿到後面這張清晨風,或許還有機會修成黃昏。
但是如果一開始就拍成黃昏感,就真的很難再修成清晨了,因為暗部資訊量不足。
再回頭看看最前面寫的,照相是要拿到最多資訊的照片,現在就很容易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