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彙整:accentor

20200222 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 (i)

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i) 我最早的 Olympus 數位相機是 E-P1,那台說真的,問題相當大。 高感度不行,低感度不夠純淨,機身反應很慢。唯一可取的只有外型長得還不錯……… 後來迷上了 E-500 那片柯達做的 FF-CCD,買不起 Leica 沒關係,E-500 給你一樣的享受。   *Olympus E500 + Tair-11 133mm F:2.8* 但 E-500 畢竟年久失修,真的太老了,雖然顏色非常地漂亮。 但是真的很喜歡 Olympus 的顏色,所以轉戰 E-5。 雖然 E-5 改用 Live Cmos,但是色調上還是些許的接近。 然後一直用一直用,邊用邊等 E-7 的出現………,直到出了 E-M1,我才死心。 E-M1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00218 攝影與後製 – II

攝影與後製 – II 上一篇說的數位攝影是以獲取最大資訊量為考量, 這篇有個比較明顯的例子可以給大家看看。 這是在馬公港邊的冷凍廠,有著長長的通道,兩邊有著一間間的冷凍櫃。 拍攝時要注意什麼?一個是左下角的保麗龍箱不可以曝光過度,避免大面積的死白畫面。 另一個重點是天花板,因為是長廊,所以希望做出昏昏暗暗的感覺。 但是天花板的細節一定要有,這樣才能有一層一層,把迴廊該有的深度感做出來。 記得我說過的喔!暗部曝光,先決定好重要的暗部在哪邊、要有怎樣的細節, 既然是重要的暗部,放在第四區是很正常的,不建議放在第三區。 第四區就是測光天花板的位置然後縮一檔,也可以說減一個 EV, 這樣天花板的曝光就是第四區了。 無奈,測光後發現快門已經到接近一秒了,沒有防手震怎麼可能拿得住?! 只好退而求其次,還是乖乖地放到第三區,就是對天花板測光後縮兩檔(-2EV)。 用 1/3 秒手持和它拼了,拍了兩張,終於有一張成功。   也拜縮檔所賜,本來地板的反光應該會過曝的,現在只剩下中間的燈泡過曝而已。 靠近外側的地板都是落在第五區的位置。 後製時,將暗部調暗即可,這樣亮部的保麗龍細節才會還在。 如果是把反差拉大,保麗龍箱的細節都會不見,變成死白一片。   將 Shadow 調至 -59,天花板變暗,但是前面地板仍是可以維持在第五區。 有沒有?天花板上的橫樑一根根仍是可見,但長廊的感覺就跑出來了。 這些都是 RAW 檔的好用之處,只要資訊在,什麼都可以調整的。 希望連著兩篇的曝光解說,讓大家更了解數位相機的曝光應用。 數位年代,要有好的觀念以及曝光要比底片準確很多才能得到品質好的照片。 光影大師李屏賓就曾說,如果預算一樣但是想要有很高品質的影像,那就只能拍底片了! 數位的光影想要拍的好,器材、技術、後製等,每樣都要比底片更細心、花更多的時間。 但是數位真的太方便了,方便到大家都可以放棄對光影的堅持。 所以只好更用心的測光、用心的調整,讓數位影像可以更接近一點底片的細節。 後記: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20200217 攝影與後製

攝影與後製 上攝影課時,我一直強調一個觀念, 我們是攝影師並不是器材測試者,攝影師的責任是拿到最大資訊量的照片。 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就是器材有多好不是我們該強調的,比方說暗部有多乾淨這件事好了。 不要因為這台相機的暗部非常乾淨,你就可以把重要的陰影放到第三區。 第三區的影像資訊的記錄量竟是遠遠不及第四區的記錄量。 身為一位負責的攝影師,在拍攝時就應該把重要陰影(暗部)放在第四區, 回來之後再經由後製把暗部拉回第三區,這樣影像素質才會夠好。 動態範圍也是這樣,可以用盡就用盡,不能用盡再來考慮是要保留暗部還是亮部。 這張漁港的照片拍攝時已經有點暗了,可以看到曝光資訊,1/15 秒、f/2.8。 光度不足在拍照時根本不需要太擔心,拉長曝光時間就是了。 所以照片有時無法反應出現場光的狀態。   這是螢幕擷圖的畫面,各位可以看到,經由曝光久一點,照片亮度還是不錯的。 再看看左上方的直方圖,幾乎把整塊 CCD 的動態範圍用盡了,從最左用到最右。 中間紅色指針的位置是在順興的興字右上角。 也就是我把那邊當第五區來曝光,得到一張從最暗到最亮都有記錄到資訊的照片。 但這個曝光是我想要的嗎?是現場給我的感覺嗎?如果是就這樣收工了。如果不是呢? 如果不是,就要回到後製身上了。 這張後製很簡單,因為不同軟體轉換 RAW 檔時的解讀方式不太一樣。 Photoshop 解的比較暗、反差較強,而 Capture One 解的比較亮一點、反差低一點。 所以 PS 解  RAW 後,我就只有調整一下色溫,把黃昏的色調做出來, 把高光位拉低一點,降低一點反差,比較符合黃昏光的特質。   兩張照片你喜歡哪一張呢?喜歡哪一張都可以,都不喜歡也可以,反正都可以調整。 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的照片資訊量禁得起還是禁不起調整!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91229 臥鋪列車

臥鋪列車 各位先生、女士,本班次臥鋪列車已經抵達小琉球站。 在本站會暫停六至八個月,等待補給與維護。 開車時間容後另行通知。 海龜:喂!樓上的兩位,已經到小琉球了啦!我要清理背甲, 你們卡在那邊讓我很難洗耶! 鮣魚:啦啦啦!我就是不下車,咬我啊? 海龜:吼!你們這樣耍賴,我真的很難清潔。搭便車就算了,到站了還不下車?! *Samsung NX1 +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Housing*   +++++++我是開始很正經的分隔線++++++++ 海龜背甲上的那兩尾魚就是鮣魚了,鮣魚可是出了名的搭便車之魚。 他的第一背鰭特化成吸盤狀,可以吸付在大型海洋生物上面。 比方說鯨魚、鯊魚、海龜等,甚至是輪船有時都可以看到。 他的背鰭變成吸盤,是變成什麼形狀呢?就是變成一個框框,裡面有直條皺摺, 一旦接觸到他選定的『交通工具』,他就靠過去貼上, 貼上後用力一壓把水擠掉,於是裡面就變成真空的了,牢牢的躺在交通工具上。 怎麼說是躺?別忘了他是背鰭的變形,背部貼到海洋生物,那不就變成腹部朝外? 要不然標題怎麼會是臥鋪列車呢? 不只躺著,還是緊緊的躺著,除非他自己想下車,否則是拿他沒辦法的。 *Samsung NX1 +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Housing*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20191214 金門採蚵阿嬤

金門採蚵阿嬤 最近阿嬤寫上癮了? 不是不是,是想說墾丁阿嬤都上網誌了,金門的怎麼可以遺漏呢?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實我應該不能叫他們阿嬤了…………… 嗚嗚!我年紀愈來愈大了,現在不多吃點他們的豆腐,以後就只能寫金門採蚵姊姊了…….. 這次會和這位阿嬤攀談,其實是被趕鴨子上架的。 遠遠的拍了一張從海上採蚵回來的背影,然後我就隨口說了好想拍正面喔!   *Olympus EM-1 Mark ii + ZD 7-14mm f:4* 我拍完這張之後,大家居然異口同聲的說: 老師,還不快去找他聊天,你不去聊天我們要怎麼拍正面? 蝦米?!帶了一堆人去攝影,居然還是要我去拉低賽??? 口亨!聊就聊咩!我可是沒有在怕的。 當然還是聊的天南地北,他也是很開心的說著小孩在做什麼行業, 大家都搬去台灣了,只有他還住在金門。 做這個只是打發時間,這樣忙幾個小時,回去還要洗還要剝,算一算一小時才幾十塊錢。 聽了我真的嚇一跳!一小時幾十塊,連最低工資都不到,還真的滿慘的。 也是從以前做到現在,不做這個也不知道要幹嘛。BalaBala 的聊著。   *Olympus EM-1 Mark ii + ZD 7-14mm f:4* 阿嬤就這樣邊洗褲子上的泥巴邊聊天。說真的,金門潮間帶的泥巴真的很難洗。 根據別人做的金門潮間帶底質的粒徑分析,很多是極細沙到粉沙的階段。 雖然還沒到黏土的階段,但是也是夠黏夠難洗的了。 阿嬤也說在海邊一定要先洗一洗,要不然回去以後會更難洗。 說著說著就準備把牡蠣上肩了。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91213 種蕃薯的阿嬤

種蕃薯的阿嬤 在墾丁水泉做生態調查時,走在一條偏僻的產業道路上。 走著走著碰到一群農人在路邊與田裡大聲的聊天著。 他們好奇的問著我們在幹嘛、哪裡來的等等,聽到我們說我們是來看鳥的, 馬上說這邊沒有鳥啦!只有白鷺鷥而已。這種答案我已經聽到習以為常了。 他的田地前面就有三隻黃尾鴝、一隻藍磯鶇、整群的白尾八哥、烏頭翁在那邊飛來飛去。 這時一位大叔說了,你們再往前走就可以走到貓鼻頭了,可以去那邊看看。 這位阿嬤馬上要我們不要聽他的,他說那邊的路不好走,萬一迷路就麻煩了。 說著說著,我們就往貓鼻頭那邊走去了。(硬是要走走看) 回程時其他的農人都已經散場了,只剩下這位阿嬤在田裡繼續忙著。 這等好機會我怎麼會放過呢?!但看這位阿嬤有點嚴肅,不知道好不好聊。 我一下田,就看到阿嬤剛好對著我走過來。   * Olympus EM-1 Mark ii + ZD 7-14 f:4* 完全不敢怠慢,決定一次就拿出拉低賽的十成功力,直接直球對決好了。 開聊之後發現還挺好聊的,從他的老公以前在跑船聊到了他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 還聊了他女兒、兒子的職業、在哪裡上班、結婚了沒,最後還說了他還有兩株荔枝樹。 他說他的荔枝樹是為了他孫子種的,因為自己人要吃的,他不放心給外面噴藥的處理。 他昨天晚上全副武裝、全身包緊緊的,自己替荔枝樹噴藥。 +++++++++++++++++++++++++++++ 謎之音:他說不信任,到底是覺得外面會噴太重,他不敢給自己人吃, 還是說他覺得外面噴的不夠重,他不相信藥效,這我就沒追問了。 +++++++++++++++++++++++++++++ 然後這時才問我怎麼一直拍他了,他又不好看,臉上的黑斑都是因為農藥的關係。 (他神經也太大條了,我都已經拍了一百張了吧?!哈哈哈!) 他說他只要碰到農藥,臉上就會有黑色斑塊跑出來。 農夫真的很可憐啊!我常說我們吃的蔬果都是農民用命換來的,千萬不可以浪費。 聊天可是聊的比手畫腳的。   * Olympus EM-1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191016 圖庫大搬家

圖庫大搬家 各位朋友應該已經聽我說很久了,就是萬惡的蘋果不支援 Aperture 了。 這顆壞蘋果早就不支援 Aperture 很多年了,只是說還勉強可以撐著點用。 畢竟 4T 以上的照片,換資料庫真的是會出人命的,尤其是關鍵字和排序的方法。 所以就一天拖過一天,想說就用到不能用在說吧! 直到前幾天 MacOS 發佈了最新的 OSX 10.15,完全不支援 32 位元的程式。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說了好久的一天終於到了。 1、起初我是想用 Capture One,畢竟執行美學館的數位典藏專案好一陣子, Capture One 算用的很熟,也覺得非常好用,價格………..也不是那麼貴(買月票)。 況且我還看過一篇討論,裡面說 Capture One 的核心和 Aperture 是一樣的, 因為是同一批設計師,所以兩者間轉換時是最無痛的。 心想,好吧!於是乎就開始轉檔了,當然是先從小的資料庫開始。 轉過去發現居然只能照日期排序,我在 aperture 中所有的 Projects 都消失了………… 這怎麼可以!!!!沒有 Project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91003 匆匆

匆匆 今天從高雄搭機到澎湖,在前往停機坪時突然看到落地鋁門反射停機坪上的飛機, 很漂亮的光影吸引了我的注意,加上鏡面會有實像和虛像的問題, 可以把景深處理的很好,讓主題更加的明確。 我有時是很懶的,許多時候想到了可以怎麼拍,影像想像出來就認為已經拍好了,哈哈! 就在幻想著已經拍好的時候,說時遲那時快,有對母女突然快步超過我,趕著去登機。 這片落地窗是來不及了,眼角瞥見前方還有一片落地窗, 此時要拿相機鐵定是不可能了,只能拿起手機,用剛剛預想的拍攝方式、角度, 迅速的的瞄了手機螢幕一眼,確定手機要拍的方向與水平位置。 既然門框閃不掉,剛好拿來做空間的切割。 點了一下對焦點,畢竟要對焦在虛像上,是需要告訴手機的。 就趕緊按下快門,第一張母女剛好被框擋住,第二張就這張,第三張已經走掉了。 真的是匆匆啊!匆匆的看到、匆匆的通過、匆匆的拍照。 匆匆的晃動也是剛剛好的程度,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真的是剛剛好。 偶得之自己很喜歡的作品,更多的時候是垃圾,但這就是人生啊!     我上攝影課時常說,要讓自己隨時保持可以拍照的狀態,這就是個最好的案例。 隨時觀察、隨時備便,有好的時機才抓得住。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91002 生物的地理分佈與國土

生物的地理分佈與國土 到底什麼是國家形成的主要因素? 地理的隔離?相同的民族?相同的語言?還是相同的宗教? 有時國土就是切的很莫名其妙,完全是不按牌理出牌的。 蘭嶼在生態上和台灣根本完全不同,他卻屬於台灣的。 為什麼會有這個感想跑出來呢?因為最近在弄金門的物種鑑定。 潮間帶裡面的寄居蟹有一些圖鑑中都查不到,只好去請教螃蟹大師。 大師說金門的寄居蟹和中國比較接近,但是中國對寄居蟹的研究又不多。 給他一點時間,他幫我找出那三、四種寄居蟹的名字。 金門在鳥類上也是許多自己專屬的, 鳥書上夏候鳥、冬候鳥、留鳥的分法,那都只適用於台灣,和金門差異很大。 生物的國界是自然形成的,而且在自然狀態下是難以跨越的。 人類的國界是自己劃的,而且常常喜歡亂劃。 不是硬要把別人家也劃進去就是不爽在同一家要分家了。 不過不爽在同一家的又會說是你以前亂劃把我劃進來的。要不然國際社會怎麼會這麼亂呢? 如果人不要那麼多,交通沒有這麼方便有多好………….. 這是搞不定種類的其中一隻寄居蟹。  

發表於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

20190928 淺談水下修色

淺談水下修色 水中攝影真的很複雜,主要是因為水的物理特性和空氣中不同。 而人在水裡又有所謂的視覺經驗,因此修色時如果全部都照檢知器修正, 真正下過水的人又會覺得顏色怪怪的。 就用一張在沖繩潛水時拍攝的黑頭海蛇(Hydrophis melanocephalus)來說明修色過程。 1、這張是未修圖的原片,用 Photoshop 色彩檢知器得知, 海蛇下方灰色的沙子部分 R:0、G:230、B:200。也就是說完全沒有紅色。 我常說,這時你把色彩平衡打開,就算你將紅色拉到 100,R 版還是 0。 因為沒有就是沒有,你加 100% 給他還是沒有。 *Samsung NX-1 + Samsung NX 16-50mm F2.0-2.8 S ED OIS + Ikelite Housing*   2、加色 既然沒有紅光,各位還記不記得前一陣子說的空拍加色?那很重要喔! 就先全面性加入紅光吧!打開影像 – 調整 – 照片濾鏡,選擇紅色或是深紅。 就自己拉濃度,這張是用深紅拉到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生態相關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