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彙整:accentor

20230118 鳥類週報第十三週 啄木鳥科(Picidae)

鳥類週報第十三週 啄木鳥科(Picidae) 台灣鴷形目可以看到兩個科,上週說的鬚鴷科(五色鳥)之外,剩下的就是啄木鳥科了。 台灣的啄木鳥有四個屬、四個種, 分別是大赤啄木(Dendrocopos leucotos)、地啄木(Jynx torquilla)、 綠啄木(Picus canus)、小啄木(Yungipicus canicapillus)。 在說這四種啄木鳥之前,我們先來聊一下啄木鳥這麼用力敲木頭,為什麼不會敲到腦震盪? 啄木鳥的主食大多是昆蟲、節肢動物等,有時也會輔種子、果實等。 大多數的啄木鳥是以敲啄樹木的方式找出躲在樹木裡面的蟲, 再以帶刺的舌頭伸進去把蟲勾出來吃掉。 敲擊的力量相當的大,那到底要有怎樣的防護機制才可以避免腦袋撞成漿糊呢? 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非常新的說法, 2022 才發表的論文顯示,啄木鳥在敲擊木頭時就像是以鐵鎚去敲東西一樣, 就是硬碰硬啦(Van Wassenbergh et al., 2022. Woodpeckers minimize cranial absorption of shocks, Current Biology)! 作者的想法很有意思,想想好像也沒錯就是了。 目前一般認同的看法是啄木鳥的腦袋裡有著各種緩衝機制以減輕敲擊時的衝擊力。 Gammon K. 在 2014 年時根據電腦模擬的結果顯示有高達 99.7% 的衝擊力會被變形能(Strain energy)吸收(Gammon K. 2014. Woodpecker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231 所有敗家的起點

所有敗家的起點 在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最後十分鐘來聊聊敗家的起點好了。 攝影最常聽到的是器材不重要,重要的相機後面的那棵腦袋。 個人認為是對也是不對。 有時腦袋再重要,你的器材要是做不到你心裡想要的樣子,再會想也沒用。 當然,沒有在想的,給他再好的器材也沒有用就是了。 就讓我想起一句話,好東西一定貴,但是貴的不一定好。 在攝影的路上我為什麼這麼在意鏡頭的素質?故事是從 1990 年開始的。 那年我在屏東基地服役,那個年代的部隊還是管的很嚴,連 BB Call 都不可以帶進去部隊, 當然相機就更別提了,絕對是不可能可以拍照的。 原先志願到屏東基地是想要去空照單位當暗房兵的,就是沖洗空拍中隊拍攝回來的照片。 無奈剛下部隊時該單位沒有缺,於是就到了修護單位,修最新的 C-130H。 等到暗房單位有缺的時候,部隊的分座不放人,於是就與暗房無緣了。 幸好那時候部隊的行政官也喜歡拍照,我們常常一起聊攝影, 有一天發現空軍居然有辦藍天攝影比賽,真是天下掉下來的好機會。 我就和行政官利用參賽的名義向部隊申請攝影證,並由行政官帶著我在部隊內自由的拍照。 這個攝影證從我入伍第一年開始申請,申請下來時我都快退伍了……….. *Canon T90+Tamron 70-210mm f/4* 近距離看著 F104 起飛,後燃器點起來的時候,真的是讓你整個人都在震動,相當地震撼。 雖說行政官帶著到處拍,但是到每一個單位還是都要先和該單位的分座打個招呼。 因為雖然有攝影證,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拍照的,那年接收的反潛機 S2T 就不行拍。 *Canon T90+Tamron 70-210mm f/4* 這就是反潛機,不過不是 S2T,忘了是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221224 鳥類週報第 12 週 – 鬚鴷科

鳥類週報第 12 週 – 鬚鴷科(Megalaimidae) 水鳥談好久了,先轉換一下心情,我們來談談山鳥好了。 五色鳥(Psilopogon nuchalis)是台灣山林中除了鵯科以外最常聽到的聲音。 五色鳥科算是俗稱啦!正式的中文名稱是鬚鴷科(Megalaimidae), 大家如果從中文的科名聯想,一定會認為這個科就是有鬍鬚的啄木鳥的意思。 錯!其實他的英文科名是大脖子鳥的意思。 Mega 在希臘文中就是大的意思,laimos 則是喉嚨。 各位可以想像一下,一般啄木鳥的脖子其實是細細的, 五色鳥這個科則是大脖子,和啄木鳥纖細的外觀上完全不同。 *五色鳥*屏東、牡丹*五色鳥的五短身材和纖細的啄木鳥有著極大的差異* 除了脖子不同以外,還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當然就是從他的屬名來看,Psilopogon 是希臘文的裸露的鬍鬚, 也就是這一屬有著特殊的鬍鬚,不過這特徵是這一科共同的特徵。 鬍鬚是哺乳類的說法,在鳥類是稱為 rictal bristles,是長在上嘴喙基部的毛髮狀羽毛。 以前因 rictal bristles 多見於食蟲的鳥類, 因此認為他是類似捕蟲網的結構,有助於空中捕食昆蟲。 *五色鳥的 rictal bristles*高雄、鳳山*rictal bristles 指長在上嘴喙基部的髮狀羽毛* 但是根據  RJ LEDERER(1972)發表的 THE ROLE OF AVIAN RICTAL BRISTLES 一文中指出,並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這些毛髮狀羽毛在捕食昆蟲上有任何助益。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214 鳥類週報第 11 週 – 鷗科最終回

鷗科最終回 前兩週聊了燕鷗亞科和鷗亞科的分類,大家一定看的很辛苦。 這週來聊一下個人看鷗科的經驗,有開心也有非常辛苦的, 讓大家放鬆一下,也希望大家可以跟著我進入看鳥的喜悅之中。 以下文字有些已經發表過在鶵鳥報了,我重新整理、改寫一下,使之適合單獨及網路閱讀。 +++++++++++++++++++++++++ 說到看燕鷗的經驗,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澎湖的貓嶼了,沒有第二了。 貓嶼為玄燕鷗繁殖、聚集的重要棲地,距離馬公有 18 海浬, 搭乘一般漁船單趟大約需要 2-3 小時,因地勢陡峭,想要上岸、甚至要爬到山頂甚為困難。 由於是去拍攝紀錄片,因此我們不只要登島,且頂端還要有一塊可供攝影、夜宿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平台上不可以有鳥築巢,避免誤踩或是過分干擾鳥類棲息。 記得那天船長還特別繞行貓嶼,看看要怎麼才能登島,整個攝影團隊找了又找, 終於找到一處可以勉強登陸,又有一條路徑可以爬到有小平台的頂端。 其實上島後才是考驗的開始,整個貓嶼是完全沒有遮蔭處的,且平台非常地小。 那次拍攝器材計有兩架 HDCAM、一架側錄用的 DVCAM, 等到三支重型腳架、監視器、電纜等裝好後,連站的地方都快沒有了,根本不可能紮營。 *貓嶼上的小平台*澎湖、貓嶼*可以看到平台就這麼小一片而已*   澎湖的夏天可不是開玩笑的,一行人被太陽晒的頭昏腦脹, 攝影工作也因為陽光太強烈導致反差過大而暫停,也就是攝影裡面常說的光線很硬。 就這樣熬到了接近黃昏的時候才得以開始拍攝。 原以為晚上就可以好好的休息了,誰知道晚上才是如夢靨般的難熬。 因為畫面的需求,晚上還有拍攝月亮與海面夜景的需求。 白天時天光明亮,地上的電纜、視訊線,甚至較遠一點的玄燕鷗、鶵鳥等通通看得到。 但晚上擔心開燈會干擾燕鷗的作息,都只使用亮度極低的小燈光。 這時才發現根本是寸步難行!崎嶇的平台上充滿了訊號線、各式錄影設備、個人裝備等, 想不到還有趁著夜色慢慢接近我們的燕鷗大軍。 移動位置時怕沒踩穩跌倒、怕踢到訊號線、怕撞到腳架,更怕踩到燕鷗的鶵鳥, 形容整個攝影團隊困坐愁城一點也不誇張。 好不容易夜間畫面拍攝完畢,一行人才發現無法躺下睡覺。 因為用看的是覺得還算平坦的地面,躺下去才知道真的非常崎嶇, 到處都是凸起甚至是尖銳的小石塊,根本找不到一塊可以平整躺平的地方。 眾人就用各種離奇的姿勢躺著,因為又想要躺平、又要閃開突出的玄武岩。 但因為真的很累,所以一下下就睡著了。 若是以為這樣就到天亮了,那怎麼會是更難熬的夜晚呢? 只要睡著沒有在動作,鳥蝨就開始跳到你身上了。 雖然不會被咬, 但是這些鳥蝨在脖子、手臂、腳上等處走來走去真的很癢,癢到你無法睡覺! 於是打個盹就被癢醒全身拍一拍,好不容易喬好姿勢剛入眠就又被弄醒了, 更可怕的是出現了不少的蜈蚣。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未分類,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201 鳥類週報第十週鷗科(鷗亞科)

鳥類週報第十週 鷗科(鷗亞科) 這週終於來到了大魔王之一的鷗亞科了。 鷗科的分類在上週的燕鷗亞科中已經提過了,粗分為鷗、燕鷗、剪嘴鷗、玄燕鷗四種。 這週要說的鷗就是最後一個大類。 鷗科中比較混亂的就是大鷗了,偏偏只要是想到海邊、港口, 尤其是國外的港口,大家腦海中一定浮現滿滿的海鷗在天空中飛翔、地面上行走。 或是卡通裡面一起喊著『買買買』的海鷗。 海鷗與我們生活如此接近, 沒有把他搞清楚好像很不舒服,但是要搞清楚就得花一些精神來談談分類。 但是上週說過了,好像有點偏離當初寫鳥類週報的初衷了, 本週還是會提到分類上的變動,沒辦法,這是要搞清楚鷗亞科的宿命。 我們就先來看看大鷗吧! 所謂的大鷗就是大型的鷗,若是以體長 50cm 以上來分界的話, 常見的大致上就是灰背鷗、織女銀鷗(銀鷗)、蒙古銀鷗、小黑背鷗, 漁鷗、海鷗等在台灣就不是常見的了。 海鷗在前面被我當成統稱,但還是要說清楚,海鷗可是 Larus canus 種的正式中文名喔! *(歐亞)海鷗*Runde、挪威*這就是海鷗,不過這個海鷗是專指 Larus canus* 在 eBird 上比較好,稱為歐亞海鷗,這樣要搜尋資料時比較不會跑出一推莫名其妙的網站。 為什麼說目前呢? 因為鷗的觀察環境大多不良,鷗常出現的地方不是在風很大的海邊就是在天上噴來噴去的。 但是因為長得都很像,不停下來讓你好好的看,有時還真的不是很好區分。 比方說數十年前鳥會的紀錄就只有灰背鷗(舊名大黑脊鷗)和銀鷗(舊名為黑脊鷗), 以目前來看,這個記錄就不太可靠了,當然不是以前的人看鳥不認真。 一來是分類系統或是分類資訊不夠發達,別忘了,當年可是沒有網路可以問人、查資料的。 但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影像處理技術的進步,也就是數位相機發展上的神速。 自從有了數位相機之後,子彈(底片)變得不用錢了,照片就開始大量產出了。 當畫素愈來愈高,現在 0.5億畫素的相機滿天飛, (好啦!就是 5000 萬畫素啦!但是我總覺得講 0.5億看起來比較威。) 看不清楚是吧?100% 全格放夠清楚了吧? 所以鳥類的細節愈看愈多,以前分不出來的種,對現在來說簡單了一些。 分不出來的丟上網路,自有一堆神人幫忙解答, 雖然有些神人也不知道是真神還是假神就是了, 但是有說錯自會有其他人出來指正,所以也不太需要擔心。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20221121 鳥類週報第九週 – 鷗科燕鷗亞科

第九週鷗科(Laridae)燕鷗亞科 鷗科是非常複雜的一科,分類的難度大概在鶯之下鷸之上吧?這當然是個人意見啦! 為什麼說是鷸之上呢?大家不是常常說遇鷸寡歡,就是碰到鷸科的就開心不起來, 不只不開心,還會猶鷸不決,最後還會得憂鷸症,可見鷸科分類上的難度了。 鷗有這麼難嗎?個人認為真的很難。 難的除了外型分類的部份,還有一大部分是難在分類系統不斷地在改變。 一下子告訴你誰和誰裂解了,以後這個和那個是不同種喔! 過沒多久又和你說,齁齁齁!他們又合併了喔!誰和誰以後又不用分了。 起碼鷸科的不會這樣搞啊!!!! 至於鶯呢?加總鷸科的難認加上鷗科的分分合合。建議是直接放棄可能會比較快。 再加上鷗科內的鷗亞科,許多在不同年齡還會有著完全不同的羽色、嘴先端顏色的變異。 看到一隻鷗,可能是換到一半,也可能是換好了等等。 所以鷗科大概要花上九天九夜,在天橋下不斷地播放才說得完。 鷗科是屬於鴴形目(Charadriiformes)的,一般來說鷗科分成燕鷗亞科和鷗亞科。 我們先不管亞科的問題,我們直接來看大類好了。 就是 Noddies(玄燕鷗)、Skimmer(剪嘴鷗)、Gulls(鷗)、Terns(燕鷗)這四大類。 我們先就台灣看得到的大類一個一個看下去。 首先是Noddy,就是玄燕鷗。玄燕鷗中成員最多的一屬是 Anous。 看到這邊一定又有人很好奇了,這個字是哪裡來的呢? Anous是古希臘文,就笨蛋的意思…….真的很奇怪耶!為什麼這麼喜歡叫人笨蛋呢? 你看一門忠烈的鰹鳥,從英文名到屬名都是笨蛋,結果玄燕鷗的屬名也是笨蛋。 說到 Anous 屬,其中的藍玄燕鷗和灰玄燕鷗兩種本來是 Procelsterna 屬。 但是因為分子生物分類的結果,又被拉回笨蛋屬了。 玄燕鷗中還有一屬是 Gygis ,這個名字就好多了,是古希臘文的神話之鳥轉換過來的, 明明是同一類,這個是神話,另一個是笨蛋。 不過一個是黑灰色的,神話之鳥可是全白的,所以種小名 alba 就是白色的意思。 不過這也是因為分子生物分類的關係,才發現他其實和笨蛋屬的關係比較接近。 澎湖看得到玄燕鷗(Anous stolidus),剛剛說 Anous 是笨蛋的意思, 很不幸的,stolidus 在拉丁文中還是笨蛋。唉!真的是欺負鳥不會說話耶! 玄燕鷗一直是我心目中最優雅的燕鷗了。 *玄燕鷗*澎湖頭巾嶼* 因為玄燕鷗是邊飛行邊啄食水表的小魚,和一般燕鷗直接俯衝入水的抓法是不一樣的。 所以常可見到玄燕鷗用腳輕輕的在水面上點水,不會像其他燕鷗那樣急躁衝進水中。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20221114 鳥類週報第八週 – 鸊鷈科

鳥類週報第八週 鸊鷈科 小鸊鷈應該是許多賞鳥人的入門鳥種之一, *小鸊鷈*嘉義布袋*小鸊鷈鶵鳥早熟,出生即會游泳* 但是卻也是最常唸錯的鳥名之一,鸊鷈讀做ㄆㄧˋㄊㄧˊ。 鸊鷈科(Podicipedidae)是屬於鸊鷈目(Podicipediformes), 而整個鸊鷈目也就這麼一個科而已,看起來好像比鰹鳥更來的一門忠烈了。 不過在以前的分類系統上,鸊鷈科是屬於 Colymbiformes, 當然如果硬要給他中文,當然也可以叫做鸊鷈目就是了。 這個目裡面包含了鸊鷈和潛鳥(loon),其實會這樣分類也是情有可原啦! *紅喉潛鳥*Mývatn、冰島*可以看到潛鳥的腳也是長在身體的最後面* 畢竟鸊鷈和潛鳥都是潛水鳥類,而且都是屬於利用腳推進的。 *冠鸊鷈*金門慈湖*鸊鷈科的成員都很會潛水抓魚* *冠鸊鷈*金門慈湖*鸊鷈科的成員都很會潛水抓魚* 只是後來發現, 原來這兩類生物只是趨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的結果,因此又把他們拆散了。 我們先來聊一下趨同演化,就是在演化上兩個沒有親緣關係的生物類群, 因為生活環境相似或是為了相似的功能而有著類似的身體結構。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頭足類的眼睛和我們的眼睛起源完全不同,但是有著類似的功能。 鯨魚的尾部和魚類的尾鰭、蝙蝠的翅膀和鳥類的翅膀等也是屬於趨同演化。 趨同演化是分類上的大敵,尤其是在傳統形質分類上, 要非常注意兩種生物相似的部位是趨同演化的結果還是親緣關係接近的結果。 總之,後來的分類發現潛鳥和鸊鷈關係離滿遠的,所以就分開了。 好奇的各位一定會想知道,那誰和鸊鷈關係比較接近呢?呵呵!答案是紅鶴。 *大紅鶴*嘉義布袋*曾經出現在台灣,謎一般的大紅鶴* 這個真的很令人難以接受吧?明明就長得完全不一樣,而且生活環境也完全不同。 但是不管在分子生物的證據或是解剖學上的證據,都是很強力支持這兩類群關係很近, 甚至是單系群(monophyly)。好吧!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從外表上來理解。 再回頭來看看鸊鷈目中Podicipes這個字,也就是科和目名的原型, 這是從古希臘文轉換過來的,就是潛水者的意思,顧名思義,這個目的成員都很會潛水。 不過在拉丁文中,指的是腳長在肛門後面。個人是覺得這個字源比較正確一些。 小鸊鷈(Tachybaptus ruficollis)絕對是這個目中的佼佼者! 為什麼這麼說?剛剛不是說了,鷈形目的都很會潛水? Tachybaptus 屬更是不得了,這也是從古希臘文轉換的,就是下潛很快的意思! ruficollis 則是古拉丁文和現代拉丁文的綜合體,紅色的脖子。 屬名都說他是下潛很快的一群了,當然絕對是潛水目中的佼佼者囉! 剛剛說過這些鳥是以腳為推進力的潛水鳥類,所以腳長在體幹的很後面,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109 鳥類週報第七週 – 鷺科

鳥類週報第七週 - 鷺科 鷺科是因為分子生物技術而從鸛形目被分到鵜形目的。 不過說真的,那個外型怎麼看都比較像鸛形目的鳥就是了。 說到外型,鷺科主要的外型就是長脖子、長腳和長的嘴喙。 *大白鷺*屏東大鵬灣*典型的嘴長腳長脖子長* 鷺科可是有一個獨特的外型喔!那就是可以彎折呈 S 形的脖子, 這在其他長脖子的鳥類是沒有的。 每次看到大白鷺時我都會開玩笑說,看他脖子折成這樣,令人好想把它脖子扭斷喔! *大白鷺*屏東大鵬灣*大白鷺脖子彎折的程度,嘴裂到達眼後* 不過看到大白鷺的 S 形脖子就想扭斷的話,看到紫鷺怎麼辦啊? 紫鷺在飛行時,那個脖子才真的是彎到一個完全不符合鳥體功學的境界。 *紫鷺*屏東龍鑾潭*紫鷺飛行時脖子彎曲的很厲害* *紫鷺*屏東龍鑾潭*這張可以看到脖子拉出來後有多長* 台灣常見的鷺科可以用白色系和非白色系,大型或是小型來區分。 白色系,大致上就是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牛背鷺、唐白鷺和岩鷺白色型。 比較常見的幾種中、小型白色系的其實並不難分, 常見的有小白鷺、牛背鷺、唐白鷺和岩鷺白色型,是有口訣可以幫助記憶的。 嘴黑、腳黑、腳趾黃,這就是小白鷺。 *小白鷺*屏東大鵬灣*腳趾黃相當明顯* 嘴黃、腳黑、腳趾黃,就是唐白鷺,不過唐白鷺很少見就是了。 *唐白鷺*金門湖下海堤*黃嘴的唐白鷺,繁殖羽看起來非常飄逸* 嘴黃、腳黑、腳趾黑是牛背鷺的非繁殖羽狀態, *牛背鷺*屏東墾丁*嘴黃腳趾黑* 繁殖羽時整個頭都是黃色的,就不需要用嘴、腳的顏色區分了。 *牛背鷺*屏東墾丁*繁殖羽非常好認* 嘴黃、腳黃、腳趾黃就是岩鷺白色型了。 *岩鷺黑色型*澎湖烏崁*找不到白色型的,就用黑色型代替了* 大白和中白就比較麻煩了,因為他們體型比較大,所以很容易和小白分出來。 但是大白和中白也都不小,如果不是兩隻站在一起,有時還真的會被迷惑。 主要區分還是靠嘴裂,也就是嘴巴的開口只到眼睛下方,那就是中白。 *中白鷺與小白鷺*屏東大鵬灣*中白鷺嘴裂只到眼睛下方* 如果嘴裂超過眼睛,那就是大白。 *大白鷺*屏東大鵬灣*嘴裂有時會看不清楚,可以看上面第二張照片比較清楚* 大型的鷺除了大白、中白之外,就剩下是蒼鷺和紫鷺了。 *蒼鷺*金門烈嶼*蒼鷺飛行* *紫鷺*屏東大鵬灣* 這兩種特徵都非常明顯,又大又好認,就不贅述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池鷺,池鷺因為顏色特徵明顯而算是很認, *池鷺*澎湖七美*池鷺的繁殖羽*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031 鳥類週報第六週-鸕鶿科

鳥類週報第六週 – 鸕鶿科 大家一定很好奇,第五週跑去哪裡了啊? 哈哈!第五週是信天翁科,我一張信天翁的照片都沒有,怎麼生的出網誌版呢? 所以第五週就只有插畫版,想看的朋友請到臉書鶵鳥藝文空間的粉絲頁面喔! 不知各位還記不記得前幾週說過的鰹鳥目? 鰹鳥目的成員就是從鵜形目被分出來的那幾科,鸕鶿就是其中一個科。 應該都還記得鰹鳥就是一門都是笨蛋。那鸕鶿呢? 呵呵!鸕鶿就是一身黑,而且黑的讓人印象深刻。 *歐洲綠鸕鶿*Illugastadir,冰島*即使叫做綠鸕鶿,還是整隻黑黑的* 鸕鶿科的科名是:Phalacrocoracidae, 這個字是從拉丁化古希臘文的 Bald Raven 轉換過來的。 Raven 就是渡鴉,渡鴉可是最大的烏鴉之一,翼展有 150 公分。 *渡鴉*Pond Inlet、加拿大*在海冰上飛行的渡鴉* 而英文為 Cormorants,是從拉丁文轉換的,意思是 Sea Crow, Crow 還是一樣是烏鴉的意思。 會讓分類學者有這樣的『誤會』,應該就是他全身黑色羽毛的關係吧? 鸕鶿的特徵大致上就是黑色的羽毛、細長且前端彎鉤狀的嘴喙, *鸕鶿,台灣七美*可以見到嘴喙前端為鉤狀* 還有喉部因為要可以伸縮(gular pouch),所以是沒有長羽毛的裸區。 鸕鶿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就是尾脂腺沒有什麼作用,因此他的羽毛無法防水。 所以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站在岸邊翅膀開大大的在曬太陽。 *鸕鶿,台灣嘉義*鸕鶿正在張開翅膀曬太陽* 所有的鸕鶿都是吃魚的,有時會混雜捕捉一些無脊椎生物。 因此他們均是潛水捕魚的高手。為了要可以快速下潛,他們也付出不少的代價。 先說說快速下潛的機制好了,前面不是說過他的羽毛不防水? 就是因為羽毛不防水,水可以快速滲入然後將空氣擠出,所以他有著較小的浮力。 再來就是他的腳長得比較後面,四趾全蹼,並且有較小的翅膀, 這樣『手腳並用』之下可以有著更好的推進力,在水中可以潛的更深。 曾有在水下 80m 處記錄到他的蹤跡。 最後就是流線形的身體,讓他在水中的阻力變小。 以上這些種種的因素,讓他成為潛水捕魚的高手。 那代價是什麼?羽毛不防水在飛行、體溫保持上會有著不良的影響。 為了在水中可推進的較小翅膀,在飛行時就比較辛苦了。 *鸕鶿,台灣嘉義*鸕鶿從水面起飛、降落均需要有『跑道』*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未分類,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20221025 鳥類週報第四週 – 鰹鳥科

一門忠烈的鰹鳥 台灣可以看到的鰹鳥有白腹鰹鳥(Sula leucogaster)、紅腳鰹鳥(Sula sula)、藍臉鰹鳥(Sula dactylatra)三種。 *白腹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前面是成鳥,後面是亞成鳥* *白腹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可以看到亞成鳥腹部還有斑點* * 紅腳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 *應該是深色型成鳥或是接近成鳥了,可以看到身體後方鮮紅色的腳* *藍臉鰹鳥,台灣東沙往高雄海上*和紅腳鰹鳥淺色型有點類似,但是腳不是紅色* 為什麼說他一門忠烈呢? 看看他的分類位階:鳥綱、鰹鳥目、鰹鳥科、鰹鳥屬。多完整且堅強的資歷啊?!! 也就是他的分類從上到下都是與鰹鳥屬(Sula)相關。 鰹鳥屬的屬名當然是 Sula,這個屬名是來自古挪威語及冰島語的北方鰹鳥。 不過北方鰹鳥(Morus bassanus)不是鰹鳥屬喔!北方鰹鳥是 Morus 屬。 *北方鰹鳥*Vágar、法羅群島*最常被稱為北方塘鵝的北方鰹鳥*   一開始北方鰹鳥也是屬於 Sula這一屬,直到 1816 年才被改到 Morus的。 科名呢?當然就是把字尾改成 idae,就是 Sulidae。 鳥類和魚類的目,在字尾常用(i)formes,就是形式的意思,所以鰹鳥目就是 Suliformes。 好了!大家最期待的學名又出現了,那 Sula sula是誰呢? 當年法國動物學者建立 Sula這一屬的模式標本是白腹鰹鳥, 但是很抱歉,Sula sula 是紅腳鰹鳥。 同樣的,這件事也不要問我…….., 不過這個學名從林奈氏命名後到更改屬名等過程,文獻一定都查得到,但是看的好累了。 就讓我們回到一門忠烈這件事。 剛剛上一句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更改屬名。 改動學名、分類地位,在分類學上是常常發生的事。 我最常舉的例子就是菊珊瑚科,改名改到連當初命名的模式標本都要被移出了。 後來覺得這樣搬出去對菊珊瑚科來說情何以堪?最後還是把它留在菊珊瑚科裡面。 分子生物檢定的技術不斷地進步,所以分類一直在改,由純外型分類變成分子分類。 以前沒有鰹鳥目喔!鰹鳥目是從鵜形目中分離出來的。 原本鵜形目裡面的鰹鳥科、鸕鶿科、軍艦鳥科、蛇鵜科這四個獨立成鰹鳥目。 所以才造就了一門忠烈這件事。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生態相關, 鳥類週報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