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3 冰天雪地

波強烈寒流讓我想起了以前 SOHO 時期的自由時光,在 SOHO 那幾年中總共上過合歡山四趟。

有一次是去拍罕見的暴雪、一次是去拍殘冰、一次是拍玉山杜鵑,最後一次是帶著家人上山玩雪。

所以DV、數位照片、正片、彩色負片、黑白負片等各種紀錄媒體都有紀錄到,

前幾天看黑白的雪地,今天看彩色的,也算是為這兩波寒流應應景好了………

 

2010121303.jpg *Canon EOS 300 + EF 100mm F:2.8 Macro*Kodak EPR 64*Plustek 7500i*

是被冰凍在冰塊中的落葉,雪季一到合歡山許多溪澗就會結冰,可以看到這種被冰封的落葉。

整個過程複雜得難以想像,落葉落在結冰的水面上,仍有水繼續流經,接著冰層漸漸加厚,

落葉並無被流經的水流帶走,可以想像溫度降低的有多快,或是水流流動的緩慢。

總之,我一直認為這是個很神奇的景緻,雖然不是那麼難見到……..

 

2010121302.jpg 

*Canon EOS 300 + EF 100mm F:2.8 Macro*Kodak EPR 64*Plustek 7500i*

淞在雪地的曝光中已經有詳細的說明過了,不管事黑白還是彩色,我都被結晶的細緻紋理所吸引。

稍微收個光圈,更能將冰晶的紋理展現無遺。

 

2010121301.jpg  

*Canon EOS 300 + EF 100mm F:2.8 Macro*Kodak EPR 64*Plustek 7500i*

哈,這就真的難得了!不覺得這張就是一整個綠嗎?冰天雪地耶!雖然霧淞已經開始要融化了。

但是雪融時節才是冷啊!但不知怎麼的,就是這樣一整個綠,令人心曠神怡的綠。

 

同記錄媒體有不同的特性,常常只恨自己手不夠多,但是有時想想,即使是八爪魚也不夠啊!

畢竟美景稍縱即逝,在手上的永遠只有一台而已。別再想了,就把拿在手上的那台好好用就是了。

發表於 12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0/12/12 大園廣興堂

續幾周跑大園拍鳥,一直沒有找到所謂的廣興堂周遭,

雖然在其他點也看不少的鳥了,但是沒找到當初想去的點總是覺得怪怪的。

這周終於找到點了,但是仍沒有看到彩鷸………那裡可是有名的彩鷸巷耶………….

不過還不錯,拍了一些頗有意思的照片。

 

2010121202.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是當天遇到的第一隻鳥,應班鷸(Tringa glareola)。哇!可真的是興奮耶。

距離近就算了,還有美美的倒影才是令人心動的地方啊!

車拍真是好,水池都在公路邊,不用下車拍照,鳥才不會被嚇走,鳥對人類的肩膀線條可是很敏感的。

 

2010121203.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少這麼近看青足鷸(Tringa nebularia)這麼近才讓我發現原來青足鷸身上的羽毛如此美麗。

細細的花紋,很有氣質的咖啡灰,配上微微上翹的嘴喙,就是一副優雅的樣子。

但是這隻可憐的青足鷸,兩隻腳上了三個繫放腳環,左腳還受傷了,走路是用拖著的。

不過還好飛行能力沒有受到影響,希望牠可以平安度過這次度冬期。

 

2010121201.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樣是鷹斑鷸,大大的逆光加上躲在樹縫後拍照,因此有個樹縫的剪影,嘴喙上還有一滴水呢。

有時拍鳥不是為了鑑種用、不是為了圖鑑用,就單單只是因為牠漂亮。我覺得這才是最好的理由!

 

2010121204.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場加映!這三隻鷹斑鷸好有喜感喔………..一起低著頭在找吃的,但是就一副好奇寶寶的樣子,

或許天生一臉八卦臉吧,哈哈哈!

 

續幾周都在大園賞鳥,雖然鳥種並不豐富,或許與懶得找有關,呵呵!這是休閒看鳥不是做調查。

但是距離都很近,可以放心的拍照呢!

不過路真的不好認,而且有些路非常非常的窄,然後又有一些拍鳥人喜將車子停在路中間,

完全不管其他人的死活…………..

撇開上述,這裡真的是五星級的拍鳥聖地啊!

發表於 12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0/12/11 家徒二壁

徒四壁,嗯!其實算是好的了,家徒二壁才是真正的慘啊!

 

2010121102.jpg *Olympus E-500 + Zeiss 35mm F:2*

看這位老兄,即使家裏只剩兩片牆了還是要有音樂…………,多豪邁的坐姿啊!

這是在高屏橋高雄端省道邊的廢墟拍的,有一整排的房子不知為何拓寬拆除後就沒有重建了。

 

2010121101.jpg 

*Olympus E-500 + Zeiss 35mm F:2*

像這樣,只剩左右兩道牆面了,前面、後面都不見了…………。

當然囉!這樣的廢墟一定會成為垃圾場、遊民集中地等等。

 

2010121103.jpg 

*Olympus E-500 + Zeiss 35mm F:2*

險爬上二樓,呵呵!才知道全景窗戶的美好啊!真是視野良好、通風佳。

令我想到以前趙傳唱的,至少我還有音樂和啤酒…………….

 

常路過此處,始終沒有足夠的時間停下來好好拍照,這次終於拍成了。

本來只想拍拍廢墟而已,沒想到發現裡面有這片貼著海報的牆面,

讓整個廢墟鮮活起來了!

生命,有時不就是需要那一點點的浪漫與刺激。

發表於 12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0/12/10 純白

天上課剛好教到遊憩的定義,遊憩是相對於工作而生的,是一種使身心回復的活動。

有上班才下班,有上課才有寒暑假,若沒有這些相對產生的東西,那很多事物就會降低了功能性。

沒有上班的人,無法感受到下班後的快樂、特休假的快樂,雖然他每天在放假…………..

黑與白不正是如此?

 

2010121001.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出的枝條吃到特別多雪,也因此被雪的重量壓了下去。而枝條上的雪就這樣漸層的白出來。

背景剛好是黑色的森林,也由於漸層的關係,使得中間的雪白顯得更白了。

如果你以為中間的白已經沒有層次了,那你可就錯了喔!遠一點點看這張照片吧,白的可是剛剛好喔!

 

2010121002.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不像鏡像的台灣?凹洞中的陰影與旁邊的雪地有著大大的反差,黑的更黑了,白的也就更白了。

但是雪地的層次仍是相當豐富,絕對沒有過曝,甚至還有一些些不足呢!

但是看到照片的一瞬間,會覺得雪地好白喔!

 

白攝影其實不是一味要求大反差,反差大的照片有時會很不耐看。

上述凹洞的那張其實反差不會太大,只是利用了構圖上的技巧,讓它看起來反差很大罷了。

利用構圖上的安排,使黑與白之間的衝突性增加,而不是真正的去增加影像的反差,

我想這或許可以是既吸引目光焦點,卻又不會讓人看膩的辦法吧!

發表於 12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0/12/09 雪地的曝光

熱帶與熱帶環境的台灣要看到雪是很困難的,因此比較難得有雪地拍照、測光的經驗。

看書上寫的雪地測光方法百百種,有的說要加 EV,避免臉部變黑,

有的說要減 EV,以免雪地層次消失。每個說的都好像有道理,那到底要聽誰的呢?

其實都沒有錯,可以開光圈也可以收光圈,就看你想表達的是什麼而已。

 

2010120901.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張就是收光圈拍的,拍攝這張時心裡想的就是要表達雪的層次感,若是一般拍攝雪地並不會拍的這麼暗。

也就是拍攝雪地很多人都喜歡把雪拍的白白的、美美的。

根據測光表 18% 灰的定義來看,雪地的強反光會讓測光表感受亮度十足,

因此會一直提醒你要收光圈、收光圈,所以拍出來會不夠白,若要雪地白白美美的,就要開個光圈。

但是若想要雪地有層次感,那就得收個光圈比較好一些了。

 

2010120904.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像這張一樣,怕後面樹林太黑,曝光多給了一些些,雪地就變得非常的純白,非常的漂亮。

但是美則美矣,細節除了陰影處還有之外,其他雪地中亮部的細節都完全消失了。

不過很像一般人看到雪的視覺經驗啦!所以也不能說把雪地拍成純白就是錯的。

 

2010120903.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張也是類似的狀況,霧淞(註*)到底要不要有細節?

*根據財團法人氣象應用推廣基金會的解釋如下:

 

1、霧淞(Rime):溫度低於冰點之過冷水點(滴)撞擊暴露物體上迅速凍結,

形成之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之冰粒聚集物稱為霧淞,霧淞主要由分散之冰粒構成,

其密度僅約每立方公分為0.2-0.3克。

2、氣溫降至冰點以下在植物上形成的冰狀物是否就是霧淞?很難確定,它可能是霧淞、雨淞(Glaze),

亦可能是半明冰(Glime),一般都由當時氣象觀測者決定到底是霧淞或雨淞,一般人對此三種情況很難區別。

若霧淞要有細節,那就收一些光圈即可,若是想要亮晶晶的霧淞,那就開一些光圈。

這張就是想要有細節的霧淞,所以收了一點光圈,看起來雖不晶瑩剔透,但是卻也節理分明!

 

 

地拍照真的很辛苦,冷的要命,手指頭都不聽話,還要擔心相機沒電、底片斷裂等等。

2010120902.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若是拍錄影的,電池真的是消耗超快的,一定要多準備幾顆。

太陽眼鏡戴戴脫脫的也很容易遺失。

但是雪地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種新的拍照體驗,辛苦就辛苦吧!

畢竟台灣一年可以好好拍雪景的天數並不多啊!

發表於 12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0/12/08 單純的美好

近開始整理底片了,發現我拍照拍著居然忘了一種單純的美好。

看看以前的照片發現才發現這幾年來拍照的風格真的轉變很多,

以前的照片感覺比較單純,顏色搭配上也比較敢,一張照片就是一件事,不會想要一張照片想要說很多事。

不太會說那種感覺,就請各位自己慢慢看。

現在的片子還都只是五、六年前的,當掃到更早的不知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2010120801.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底掃*

是 2004 年在合歡山拍記錄片時的側拍照,攝影師正在拍攝奇萊北峰附近的日出,

我記得雪地上的那個坡好陡好陡,為了維持雪地的乾淨,不要有太多亂七八糟的腳印,連攝助都沒有帶,

就只有我和攝影師去攀爬而已,兩個人就扛著腳架、攝影機、照相機的開始與稀薄且冷冽的空氣奮鬥。

攝影師在拍片時,我突然覺得好感動,就是這個光………..,一種迎向希望的光。

於是用個低角度來拍,一來可以凸顯這個坡的斜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讓光照到鏡頭裡,

那種希望之光才有感覺啊!

 

2010120802.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Fujifilm RVP 50*Plustek 7500i 底掃*

是 2005 拍記錄片時的側拍,畢竟錄影帶行銷還是需要平面照片的。

這次拍照拍的其實很嘔………,怎麼說呢?我很少使用 Fuji 的 RVP 50,我大多使用 Kodak EPR 64。

我對 RVP 發色、縮光圈後的反應等並不是那麼熟悉,也註定拍的不好的結果。

拍出來的東西是很 RVP 沒錯,色彩濃烈,個性分明,但是就是缺少 EPR 的那份溫潤感。

(對不起沒拍底片的人囉!我實在不知要如何形容這兩種底片天差地遠的個性。)

最重要的是不太禁得起縮光圈,光圈一收就死翹翹了,

不像 EPR ,若想要濃一點的色彩,大多只要收個半檔就好了。

 

2010120803.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Fujifilm RVP 50*Plustek 7500i 底掃*

然手震,但是我好喜歡這張輕微模糊的感覺。

就好像微風吹過樹林裡的縫隙中,小小的葉子隨之搖晃,搭配著林外的陽光。呵呵!有種悠閒地愉悅感。

其實全體組員為了搶這一些些僅有的陽光時間,已經忙得人仰馬翻了。林縫間的陽光可是稍縱即逝的。

而這棵槭樹(與上一張同一棵)………….,呵呵呵!只有一個人高,也就是所有的人幾乎都躺在地上了。

 

2010120804.jpg 

*Canon EOS 300 + EF 28-90mm F:3.5-5.6*Fujifilm RVP 50*Plustek 7500i 底掃*

標準的 RVP,呵呵!藍到爆表了………什麼 O 記藍!?絕對拼不過 RVP 的啦!

可惜貪圖那再藍一點……….,如果沒記錯,我才收一格光圈啊………居然可以暗成這樣……..

 

底片真的是慢慢拍,我在拍底片時已經被稱為快手了,但是和數位相比是算慢的了,而且是超慢的。

我就想到諸葛亮先生說的:非寧靜無以致遠。不能靜下來好好想,怎麼能夠好好拍出你心裡的畫面呢?

有機會的就重拾底片機吧!找回那種拍照時的單純。


發表於 12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我的底片雜牌軍

照這麼多年了,最後悔的事莫過於將過去用過的舊相機賣掉…………,

其實賣也賣沒多少錢,但是現在想買雖不是遙不可及但是卻下不了手了。覺得為甚麼要這麼貴…..

讓我最後悔賣掉的相機有兩台,

一台是 Canon 的 T90,真是一台好機器,陪我上山下海。

雖說是電子相機,但是還真的很耐操,而且功能繁多,配上專用的閃燈,還真的很好用的。

後來連一支 L 鏡一起賣給學生了,我一直想找那位學生買回說,可惜都找不到了…………… 

二台是 Mamiya Super23,是 120 的 RF 相機,我有兩個機背,一個是 69,另一個忘了………..

真是好物啊!觀景窗又大又亮,拍 120 正片真的很漂亮。

可惜居然一時鬼迷了心竅,拿去換 4MB RAM 回來………..

你真的沒看錯,是 4MB 的 RAM,還是 1MB X 4………..我承認我是豬頭…………

現在一台品相還可以的 Super23 大概可以換到幾十 G 的 ram 吧!

 

在現役底片機種及鏡頭如下:

單眼:

1、Canon F-1n,狀況還不錯,但是測光老化是無可避免的。

FD 系列鏡頭有兩支,50mm F:1.8、100-300mm F:5.6L

20101207001.jpg 

*Canon F-1n + FD 50mm F:1.8*

 

2、Canon EOS-1n 掛 PB-E1,也就是 EOS-1nHS。狀況感覺還滿優的。

EF 系列鏡頭自有的只有一支 EF 28-90mm F:4-5.6,

公司的有 EF 50mm Macro、28-80mm F:3.5-5.6 USM,還有一台 EOS 5 機身。

2010072702.jpg 

*Canon EOS 5 + EF 28-80mm F:3.5-5.6 USM*Fujifilm X-Tra 400*

雙眼

1、Yashica 44 和 Yashica 44LM,品相很不錯的機器,

但是還在和底片奮鬥中,使用 127 的底片,片幅為 4X4。

買原裝片好貴,但是自己改裝又很麻煩………..,還在想怎麼弄 135 進去比較實在。

TLR 一定是可以對焦,但是測光表已經掛了………….

2、Zeiss Werra I,俗稱青蛙機,鏡頭品相很不錯,可惜是估焦相機,又沒測光,使用上比較複雜一些。

但是成像很不錯!

2010112603.jpg 

*這是 werra 拍的*

 

3、Leica mini3,很漂亮,但是老覺得底片計數器怪怪的…………(奇怪!怎麼找不到影像……)

4、Leica miniZoom,老婆大人使用中。

5、Rolleicord,也是屬於 TLR 機種,是 120 的,片幅為 6X6。鏡頭鍍膜已經全掛了,不能拍逆光。

20101207002.jpg 

 

由於沒有 120 的底掃,所以 120 的就無法放上來給各位看,只能看看相機長的樣子囉!

但是看過 120 正片的,我想沒有不中毒的,呵呵!

 

後出門相機包一定愈來愈大包…………數位捨不得不帶,要打鳥還是數位好用。

但是又想拍底片,然後數位系統(Olympus)和底片系統(Canon)又不同家…………,

真的是自找的…….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0/12/07 重返底片

位相機也用 5-6 年了,而當初會轉入數位相機只是因為底片機壞的壞、賣的賣,

因此買一台國產貼牌數位小傻瓜擋著先,結果一直用、一直用,

直到去年買了  Olympus E-P1 後,才有台像樣一點的數位相機。

但是這段期間也不是空白的,一邊享受數位的方便與美好,另一邊仍在繼續做著我的底片大夢。

終於在近日完成了我的底片機大軍,想要重回底片的聲音就一直出現在我腦海中出現。

 

2010120701.jpg *Canon EOS300 + EF 28-90mm F:4-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就是底片啊!所有數位的優點都變成缺點時,底片的缺點就變成優點了……咖啡喝太多在胡言亂語嗎?

數位的優點:即時、耗材便宜、幾乎無限制的拍照、分享方便。

底片的缺點:剛好就是上面說的相反!

那數位的缺點在哪裡呢?個人認為受限於器材太嚴重!這是使用了 E-P1、E500 後最大的心得!

想要一張乾乾淨淨的照片有那麼難嗎?想要一張沒有雜訊的照片有這麼貴嗎?我說的是雜訊不是顆粒喔!

Canon EOS 300 是當年最便宜的入門機,裝個用得熟的底片、有好鏡頭更好,沖洗時自己多留意,

呵呵!效果是相當優異的。

 

2010120704.jpg  

*Canon EOS300 + EF 28-90mm F:4-5.6*Kodak T-MAX 100*Plustek 7500i*

片機的缺點又是如何變成優點呢?

用了數位這麼多年了,我一直告訴自己也告訴學生,拍照要慢,即使用數位,還是想好再下手。

我自認已經拍很少、很慢了,但是我發現我對光影變化的敏感度一直在下降…………..,

數位相機就像以前底片機裝了拍立得機背一樣,可以立即檢查光影對成像的影響,

縮個光圈、開個光圈,馬上就可以知道對成像的差異,根本不需要思考太多。

ZoneSystem?呵呵!早就因為數位相機動態不足而丟開了。

先不管顯示設備的差異,數位影像的品質、成色在你決定哪台機身時就已經決定一切了!

不要告訴我 RAW 檔有多猛,CCD 或是 CMOS 的基本特性是無法改變的。

但是底片機因為耗材貴,加上子彈有限(我曾在拍記錄片時用快遞送底片到合歡山過呢!),

所以每打一張都會好好想一想,而不是先打後看螢幕再說,

爛蘋果堆中可以找到比較不爛的蘋果,亂打一堆照片一定也可以找到還不差的那一張,

但是卻忘了或許有更好的光圈、快門組合、更好的角度…………

 

2010120702.jpg 

*Canon EOS300 + EF 28-90mm F:4-5.6*Fujifilm RVP50*Plustek 7500i*

片機攝影的純粹性比數位相機高太多了,

拍照時會更專心於影像的取得,對 ZoneSystem 中強調的預想有更深層的認識。

攝影對我而言,要的不就是那份純粹的感覺?

我就是要這個影像長留我心,我將影像記錄下來的樣子,就是我當時心中感動的樣子!

而不是在一堆似是而非的影像中,找出一張比較符合我當初想法的影像出來。

 

當然不可能會放棄數位攝影,只是在體認到銀彈現實的壓力後,突然想起底片的美好。

尤其在看我以前拍的片子和現在的相比,真的少了那一份拍照時的自信!

那份我可以確信現在記錄到的影像就是我心裡想要的影像………………

數位打鳥的優勢絕對存在,數位一般記錄用的優勢絕對是完勝,

但是想好好拍、慢慢拍,我想這還是底片的專長。

不同場合用不同的記錄媒體,這才是最適當的吧!

發表於 12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0/12/06 大園賞鳥記錄照

園大園是個很神奇的賞鳥點……….

虧我在大園已經進出數十年了,我居然到了最近才知道大園可以看鳥,真是可惜啊!

為甚麼說大園看鳥是很神奇的呢?呵呵!這個點是屬於不下車看鳥的賞鳥點。

因為這裡的埤、圳特別多,小路也特別多,鳥都離路邊很近,所以你一旦下車…………..,

嘿嘿嘿!鳥就立刻飛給妳看。

我昨天拍鳥拍到一半就碰到下車看鳥的,好想去問候他們…………….

 

2010120601.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人十分喜歡這一張,本來要再多拍一些不同角度的,無奈……..就是剛剛說得那群人下車了。

有種很寧靜的很感覺…..,大多數的水鳥都給人一種慌慌張張的樣子,

不知為甚麼,這一張就是這麼的優雅。

 

2010120603.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呵!很可愛吧!好像小朋友下雨天穿著黃色雨鞋出來玩水一樣。

這是小環頸鴴的幼鳥,本來就是小孩子嘛!一些些嬰兒肥,胖胖的多可愛啊!

 

2010120602.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意間在沒有水的草地上看到棕背伯勞(Lanius schach),這是台灣的留鳥,和紅尾伯勞是不一樣的。

體型也大的多,當然囉!顏色更是鮮艷。

就像隻小狸貓般的配色,野外看到牠時,常可以帶給我驚喜的感覺。

 

然沒有找到廣興堂周遭的賞鳥聖地,

但是在另一側晃晃,度過一個悠閒地午後,也是很好的賞鳥體驗呢!

發表於 12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0/12/05 框框中的綠意

是一個偶然發現的地方,

在澎湖民宿的門口有一堵咕咾石的石牆,中間本來有道門的痕跡,現在已經用磚頭、瓦片等建材補起來了。

有天潛水回來在搬裝備時發現,那扇被補起來的門,下方居然會有個洞,

而下午的斜光就這樣照射著洞口。光還沒有斜到會照出來,

因此拍照算是滿輕鬆愉快的曝光,不會太複雜,也不用考慮光線直射鏡頭的問題。

可惜是沒有翻轉螢幕,所以得乖乖的趴在地上,慢慢的取景、慢慢的對水平…………,

沒差啦!這也是拍照的樂趣之一啊。

 

2010120502.jpg *Olympus E-500 + Zeiss 35mm F:2*

來是沒有將後面那道咕咾石牆露出天空的,想說整體背景都黑色,讓背景單純一些。

但是實在無法抵抗光線的誘惑……….,雙重的光影應該可以讓畫面有更大的深度,所以就這樣拍囉!

呵呵!還好吧!?個人感覺有種亂中有序的樣子。

 

2010120501.jpg 

*Olympus E-500 + Zeiss 35mm F:2*

在站起來時,又發現有個洞,

可見現代建材若是想要用東拼西湊的方式,效率沒有先民使用的咕咾石好。

就趁光還沒很複雜時再拍一張吧!我很喜歡這種單純的景色。

發表於 12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