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II)水下相機系統概論

水下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1.1 版(請參見 卷頭語,謝謝)

作者:朱雲瑋*


第一集中提到了一些專有名詞的認識,現在來看看水下相機系統與陸地系統的差異。

 

水下相機系統

可以分為兩種來討論,一為本身即為防水相機(U/W),如Nikonos、Nikon RS等;

另一為一般相機加上防水殼(housing)而達到防水的目的。

此兩種系統由輕便型的至專業用的相機皆一應俱全。應先瞭解自己的需求再去尋找購買適合自己的相機。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 2 則迴響

2011/01/07 由青蛙來看底片的差異

到底是什麼爛標題啊!來人啊!把編輯拖出去砍了………….

編輯:報告總編,這是業配!

總編:這標題下的真是太棒了,完全的切題,很好、很好。記得字級要再大一點。

對不起各位,在這裡讓我反一下政治性置入性行銷,反對政府以金錢控制媒體。

各位有興趣了解更多黑幕,請按我連結

啦!不鬧了,這真的是什麼爛標題啊!是要說說專業片的差異的,以拍青蛙為例。

前幾篇提到底片這件事,無奈太多小朋友從來沒碰過底片,或是大朋友是從數位才開始接觸攝影。

所以對底片還是停留在他傻瓜、你聰明的階段。

我寫了一篇介紹底片的文之後,呵呵!雖然解決了一些人的疑問,

但是好像製造了更多的疑問………..什麼是專業片?反差和底片有什麼關係?等等的問題。

我們先來看照片

 

2011010701.jpg 

*Canon T90 + FD 80-200 F:4L*Fujifilm RVP 50*Plustek 7500i*

切盡在不言中了吧!我前面一直說 RVP 顏色多飽和、反差有些大、顏色濃到很難控制,

現在大家全相信了吧!

這是一隻移動中的莫氏樹蛙,用閃燈凝結住那一瞬間。你看綠的有多綠,後肢內側紅的有多紅!

顏色真的濃到都要滿出來的感覺,這就是 RVP,沒有誆各位吧!

 

 2011010703.jpg 

*Canon T90 + FD 80-200 F:4L*Kodak EB-2*Plustek 7500i*

到沒有?底片少一個 P 字差這麼多!這是柯達的一般片非專業使用。

唉!雖說中國樹蟾本就和莫氏樹蛙長得不同,但是綠色也差太多了吧!如果用 RVP 拍的話,

我想起碼四肢內側的黃色會更飽和,中國樹蟾的綠色也會更漂亮。

而且為甚麼要用青蛙?因為青蛙夜行性,所以晚上拍都要打閃燈,閃燈一閃下去,保證色溫正常!

所以可以屏除色溫的因素,專心的看顏色表現上的差異即可。

 

們來談談專業片。就是那個 P 字!

底片要出廠時,感光乳劑通常要催熟,必須調整到感光度、色彩表現到準確的程度,

但是還得考慮如販賣場所的溫、溼度,使用者已拍照但未送洗(潛影)的時間長短,等等。

專業片就完全不考慮這些了,總之,底片出廠時,所有的乳劑狀況、色彩平衡等都是最佳狀態,

所以只好放在冰箱中保存,避免乳劑繼續化學變化而產生色偏、感光度不準的現象。

而且專業攝影師拍攝量大,拍攝後立即沖洗,因此也不考慮時間對潛影的影響。

反之一般片,可能使用者一拍拍了幾個月,隨手丟在車上、客廳等處,溫溼度對底片都是嚴苛的考驗。

如果一般片的乳劑如同專業片般的敏感,呵呵!早就搞死業餘的了。

2011010704.jpg 

*鄧佩貞繪圖、版權所有請勿盜用*

這是感光乳劑巔峰示意圖,紅色的是專業片,黑色的是一般片。

也就是專業片若過了最佳使用範圍,乳劑狀況是會比一般片更糟糕的,

所以要不要用專業片,請想清楚。不是業餘的攝影師用了專業片就可以飛上天了,一切以使用時機來決定。

而富士的專業片就比較奇特了,不需要冷藏!所以有時出門在外不方便冷藏的時候,就使用 RDP 多一些。

 

來說說我們以前的作法。

1、我有一個 TENBA 的相機包,裡面有個夾層裝門放 TENBA 的小冰袋,沒錯!你沒猜錯,

就是專門放底片的小冰袋,裡面還有放專用冰寶的位置呢!就知道我們對底片保存溫度的要求了吧。

2、以前用改裝片,如果每卷改裝片裝 35 張,呵呵!那剛剛好可以平均分裝完。

但是若裝 36 張呢?最後一卷最只有 18 張左右,但是剛好可以拿來測試底片的正確感光度。

也就是用不同的感光度拍色卡,每個感光度拍出來的成像都會有一些些的差異,

此舉是用來測試該批底片最適宜的感光度與各種狀況下的色偏。

測試完都沒問題,也確認該批的正確感光度,整批同編號乳劑買個幾百呎底片回來存放,都照測試的結果設定。

夠麻煩與複雜了吧!就是這樣才會對 EPR 64 這麼不願放手。

用這麼久了,曝光不足會有什麼反應,曝光過度會偏什麼色、相反則不軌特性等,

不敢說瞭然於心,但起碼不會差太多。

 

了!經過今天,相信各位對底片有更深層的認識了。

什麼底片的粒子感、真實感、立體性等等,我只能說不要再打嘴炮了,買一支底片回家拍。

拍一支你就了解我到底在說什麼了!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I)水中攝影概論

水下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1.1 版(請參見 卷頭語,謝謝)

作者:朱雲瑋*

前言

於現代科技的進步以及保育的觀念普及,

使得在水面下的攝影活動已成一般潛水活動中較為普及的項目了。

但水面下的物理及化學環境與一般陸地上有所不同,

加上一般潛水者對攝影基本理論的不熟悉,常導致水下攝影者無法得到理想的畫面。

這種狀況若是發生在休閒潛水攝影時,或許會有些灰心,但頂多下次重拍罷了;

但若是發生在科技或商業潛水的攝影中,將要面臨的問題可能就複雜多了。

合約的履約期限、天候狀況允不允許重做、資金的調度等等,甚至是無法重拍的點位。

因此,特利用此單元,將水下攝影的特性與技術作一系列的介紹。

首先要先瞭解的就是攝影基本理論,如此才有能力選擇個人所適合的器材,

再依照不同器材的特性去修正、調整潛水的技巧及姿勢,使得水下攝影成為輕鬆快樂的事情。

在第一單元中著重在攝影的理論與器材的介紹

往後的單元將會有

標準的水下曝光(人工及自然光源)

水中視角(鏡頭的選擇)

相機各功能的特性與使用時機

攝影美學

特殊的水下攝影

以種不同的角度探討水下攝影的理論與實踐的精神。

各單元並非完全的獨立,彼此間會有交互引用及例證,以期讀者們有更真切的瞭解。 


一、攝影名詞的基本認識 

關攝影方面的專有名詞需事先瞭解與統一說法,

這樣對往後所有陳述的現象或理論比較不會造成誤解。

其實攝影各方面均是互相影響的,但是為了使讀者易於瞭解,

我仍將之分為相機、底片、成像(包含曝光等)及閃光燈等方面來加以解釋。 

有關相機的專有名詞

 
光圈(diaphragm):鏡頭上調整光孔(aperture)大小的金屬薄片,

可控制讓一定的光量通過,以便進行底片曝光量的控制。

 
f值(f-number):就是鏡頭焦距(focal length)除以光孔直徑的數值。

許多人將aperture與diaphragm均稱為光圈,是容易造成混淆的,(雖然我也這樣用)

光圈是調節光孔大小的機械構造並非光通過的孔徑。

若鏡頭的焦距為 40mm,光孔直徑為 10mm,就以 f/4 表示;

若鏡頭的焦距為 40mm,光孔直徑為 5mm,以 f/8 表示。

數值越小代表光孔相對直徑越大,也就是入光量越多。

整數級的f值有f/1、1.4、 2、2.8、4、5.6、8、11、16及22。

每一級數的左邊均比右邊大 2 倍,f/2 入光量為 f/2.8 的 2 倍;為 f/4 的 4 倍。

由於大兩級光孔直徑便大一倍,所牽涉到的鏡片材質、設計、鏡片面積均為等比級數。

這也就是為何兩支鏡頭的最大光圈僅差一級,但價錢卻差了快一倍的理由之一。

一般多誤稱光孔為光圈,若以光孔稱之又恐會造成讀者的不適應,

因此本系列文章均用 f 值表示,以避免誤會及不適。



聚焦(focusing,對焦):藉由調整鏡頭內鏡片至底片的距離,而使底片呈現清晰的影像。

快門速度 (shutter speed):底片暴露在光線下的時間。快門速度越快,底片越不易受到震動的影響。

為了配合 f 值的比值,快門速度亦是以2n為單位,

1秒、1/2、1/4、1/8、1/15、1/30、1/60、1/125及1/500秒等。

當快門速度為 1/125 秒、f/8 與快門速度為 1/60 秒、f/11 的曝光量(exposure value)是相同的。

雖然曝光量(EV)相同,但在景深、反差(contrast)等的光學表現上已產生了變化。

 

有關底片的專有名詞 

底片感光度(film speed):底片對光線敏感的程度。

通常底片在製造時就已決定了此底片最佳密度時的曝光量。

現有三種表示方法:

ASA scale美國感光速度系統;

DIN scale 德國感光速度系統;

ISO scale 國際標準感光速度系統。

ASA 及 DIN 均以 1/3 f 值級距改變。

ISO 則結合兩種系統,如 ASA 100的底片等於 DIN 21 度,ISO 則標示為 100/21 度。

結合上述的 f 值及快門速度關係可得知,

在快門速度 1/125 秒、f/8 及使用 ASA 100 的底片下

與快門速度 1/ 60  秒、f/8 及使用 ASA 50  的底 片下的曝光量是相同的。

換言之,上述條件與 1/250 秒、f/8ASA 200 下的曝光量也是相同的。

感光度越低反差越大、粒子(grain)越細膩 及解像力(resolution power)越高。

但是也因為感光度降低而使景深變淺及快門速度變慢等。

因此如何利用 f 值、快門速度及感光度的搭配,

得到所想要的反差、粒子及解像力是攝影者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由於此項目的操作與考慮事項相當的複雜,日後會有專門的單元作介紹。 
  
 

有關成像的專有名詞 

景深(depth of field):在物體上作準確的聚焦後,理論上僅有此點為清晰的影像。

但由於人類眼睛解像力的緣故,使我們視這聚焦點前後一定範圍內的物體亦是清晰的。

在總清晰範圍中有 1/3 的長度在焦點之前,2/3 的長度在焦點之後,此範圍便稱為景深。

影響景深的因素有下列三點:景深與 f 值成正比,景深與距離平方成正比,景深與焦距平方成反比。

簡言之,就是光圈愈大、景深愈淺;離被攝體愈近景深愈淺;焦距愈長景深愈淺。

色溫 (colour temperature):固體(玄鐵)受熱後由於溫度的漸昇使固體的顏色由橘紅轉為白再轉為藍綠色。

每一溫度均有一對應顏色,以凱氏(kelvin)溫度以k為表示。

以攝影用的日光型(daylight)底片為例,此種底片是將 5,500k 視為白色,

也就是將早上 10 點無雲、海拔高度為零的陽光訂為標準白色,

相對 5,500k,家用鎢絲燈泡所發出的 2,900k 就變成橘黃色了,

但陽光下陰影部位為 6,500k 則顯得偏藍了。

也就是為何一般日光型的底片在日光燈下拍照總是藍綠的,而在鎢絲燈前總是橘黃色的原因了,

上述的色偏現象均可用色溫修正濾片來修正。 

 

有關閃光燈的專有名詞 

閃燈指數 (flash guide number,GN):GN=f值 × 距離(公尺或英尺均可)。

如GN為 40(公尺、ISO100/21 度)的閃燈,

當欲照明距離為 10 公尺時,需調整 f 值為4,GN40=f/4 × 10m。

因此 GN 較大時可拍攝距離也較遠,或是可以使用較小光圈獲得景深。

閃光燈同步 (flash synchronization):保證閃光燈的峰值輸出與快門全開在時間上的同步。

同步快門多在 1/60 秒至 1/250 秒之間。

 

二、水下攝影者需多具備的基本認識 
  
視覺的誤判

在水中因光線折射使水中物體距離看起來比實際近1/4,

因此使得物體看起來大了1/3,很容易導致攝影者誤判距離。

若是使用需目測對焦的相機系統,最保險且快速的方法為退後1/4再行拍攝。

色溫的改變

 由於水與空氣的密度不同,導致所吸收光譜的情形也異於大氣中。

在水深約 6 公尺時紅色已經消失了,漸漸到了 19 公尺左右黃色也消失了。

水愈深,色溫越高,但由於光強度也隨水深而遞減,因此不建議使用色溫修正濾片。

而應以人工光源來增加光強度及修正色溫,如閃光燈的使用。

若非得使用自然光源的話,建議在早上 10 點至下午 2 點間拍攝,

若在水深 8 公尺左右的深度尚可用 CC 30R(柯達公司的色溫修正濾片的編號)修正,

再深的話就不建議使用自然光源。當然若是特殊的藝術創作就另當別論了。

水中的懸浮微粒

 水中的光線經由懸浮微粒間的反射而產生霧翳化的現象,此種現象會產生影像不夠鮮明銳利的照片。

尤其在使用閃光燈時會加重其現象,甚至會有光點的出現。

在此有下列五點建議:

1、盡量減少移動以免揚起底砂

2、盡量靠近被攝物,減短被攝物至鏡頭間的距離

3、向上利用逆光拍攝剪影的畫面

4、水層的中層較水表及水底來的清澈

5、將閃光燈調整成45度角,不僅避免光線向鏡頭折射的功用外尚可簡化背景。

穩定性

 潛水迷人處之一便是近乎無重力的感覺,調整中性浮力在海底時是必要的。

因此水下攝影者受到海流的影響而晃動是無可避免的。

當海流強勁無法穩定相機時,可藉由提高快門速度、使用閃光燈或提高底片感光度來換取影像的穩定。

 

了!本篇就到這裡就好了,再寫下去我想大家都頭昏腦脹了。

下一次來看看水中相機的分類、構造及挑選。

誠摯的希望各位先將此單元看熟,往後有許多觀念均會用到此單元的概念。

 

*朱雲瑋,現任海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經理/屏東教育大學兼任講師

NAUI、CMAS、SDI、中華民國潛水協會開放水域潛水教練

引用、節錄者請與我聯絡!

我已經重新改寫了,若再繼續不告而取,本人一定會有法律行動

 

發表於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 1 則迴響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 卷頭語

決定要重新開啟這個單元了!

本單元原來在海下技術季刊連載,1998 年第八卷第一期至第四期,共刊登一年。

呵呵!已經 10 多年前的事了,那為甚麼要舊事重提呢?

因為本套裝文章被盜用、盜連道一個令人髮指、無法無天的地步了。

而且完全沒有列出作者、引用出處,有的有加轉貼、有的根本當作沒事一樣…………

所以決定要重開、重新改寫此單元。

2010071604.jpg 

放這一張不是因為牠有多美,而是因為牠很罕見。海蛞蝓的產卵照片,很少被記錄到的!

重新改寫原因:

1、當初排版是給專業期刊刊登的,根本不適合在網路上閱讀。

2、原先是黑白的期刊,所以當然沒有放上彩色照片佐證、範例等等。

3、當時正在念研究所,哪來那麼多美國時間寫,寫論文都要來不及了。所以有些語意不清、偷斤減兩之嫌。

4、當年的水下攝影產業與現在差異甚大、非常大、非常非常的大,很多資料要更新。

 

想想真的是大工程耶…………..

會先簡單的重新排版,將舊文章先貼出來,

一來正名,我才是原作者,希望不要再不打聲招呼就引用。

二來,裡面雖然很多老東西又沒有附圖,但是攝影的原理是不會變的。

第三,呵呵!當年為了防盜連,我已經將文章轉成圖檔了,

想不到還是有人用 OCR 或是打字的重打。因為我還看過簡體字版的…………….

所以裡面有錯字、段落不清等等。

各位就慢慢等吧!一個改版一甲子…………

發表於 水中攝影的理論與實踐 | 發表迴響

2011/01/06 鳥類狂想曲

陸續續掃片子,居然掃到了在雨中拍的鳥照,主角竟是黃尾鴝。

呵呵!我一直覺得黃尾鴝就像個黑道大哥,尤其是在小琉球拍的更是如此。

 

2011010504.jpg 

*Canon T90 + Tokina 400mm F:5.6SD*Fujifilm RDPII*Plustek 7500i*

在反倒像落魄的黑道大哥了………..。哈哈哈!你也有這麼一天…….我會不會入戲太深了………

其實雨中的黃尾鴝還滿漂亮的說,水珠留在牠的羽毛上,有一種獨特的美感。

片子是 2003 拍的,還算新片,所以保存狀況其實還不錯,掃起來很輕鬆就能還原回來。

 

2011010503.jpg 

*Canon T90 + Tokina 400mm F:5.6SD*Fujifilm RDPII*Plustek 7500i*

哈哈!大哥也是要躲雨齁………,好啦!不鬧了,這是在橋下拍的,外面雨真的下很大。

我和大哥一起在橋下躲雨,所以距離可以很接近。閃閃發亮的黃尾鴝,讓我一直印象深刻。

 

2011010502.jpg 

*Canon T90 + Tokina 400mm F:5.6SD*Fujifilm RDPII*Plustek 7500i*

隻阿里山鴝(栗背林鴝)母鳥真的夠樸素了,不過那道白眉卻也隱隱約約透漏著殺氣………..

呵呵!你以為大哥的女人這麼好當嗎?沒有三兩三怎麼可以當壓寨夫人呢?!

等等,你說現在這隻是阿里山鴝,剛剛大哥明明是黃尾鴝啊?怎麼亂點鴛鴦譜起來了?

嗯………..

誰說大哥只有一位啊?!阿里山鴝就比較細漢就是了,是不是?

其實阿里山鴝也是一臉大哥臉啊!

 

2011010501.jpg 

*Canon T90 + Tokina 400mm F:5.6SD*Fujifilm RDPII*Plustek 7500i*

的沒騙你吧!你看看,藍尾鴝母鳥一副溫良恭儉讓樣,天生的賢妻良母型。

會不會是因為有白眼圈的關係啊?綠繡眼、繡眼畫眉也都有白眼圈,而且都很可愛。

甚至像白腹鶇那麼大一隻,有個淺白的眼圈,一樣討人喜歡啊!

 

論就是眼圈比眉線來得討喜,樣本數只有 5,哈哈哈!好像少了一點……….

有時看鳥就會這樣自娛娛人一番,這樣說的人開心、聽的人記憶也深刻,實在是不錯的!

看鳥不就圖個放鬆、與大自然接近嗎?輕鬆一點又何妨?!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1 則迴響

底片簡介

幾篇提到一些底片的編號、代號等等,想想這些東西都是老骨頭了,

若不做個專門的介紹,我想很多人可能會搞不清楚,這些東西到底是在說什麼!

底片可以用各種形式來區分

1、大小

有各式各樣大小的底片。從非常小型相機用的 110 底片,一直到單張 8 吋乘 10 吋的大底片。

a、135

一般數位相機稱的全幅就是很普通的 135 底片,面積為 24mm X 35mm。

b、APS

至於數位相機中的 APS-C 規格就是指 APS 底片。標準 APS 底片大小為 30.2mm X 16.7mm。

可以使用 APS-H、APS-C、APS-P 三種規格拍照。

說真的,當年我還認為 APS 會是明日之星。結果連彗星都沒當成………….

而數位相機規格則亂七八糟……….,大家都宣稱是 APS-C 的規格,但是都和真正的 APS-C 尺寸不太一樣。

數位的 APS-C 大約在 22.1mm X 14.8mm 附近,還有其他更亂的規格,

數位的就暫且不表,畢竟我們現在不是在看 CCD。 

c、120

以一邊 6 公分當底,可以有 645(6cm X 4.5cm),66、69、612等等規格。

就是以前去照相館拍大頭照、婚紗照用的底片。由於底片長度固定,所以不同寬度便有不同的底片張數。

d、更大

再上去就是頁片了,一次一張而已。4吋乘5吋、8吋乘10吋等等。

e、其他

一些較不大眾的規格,如 127底片,拍出是 4cm X 4cm 的底片,我還有兩台這種相機呢!

還有上面說的 110 底片都屬於很難買、更難找到有人沖洗的底片了。

 

2、顏色

彩色及黑白,這不用解釋太多了吧!

 

3、波長

對不同波長有不同的感光能力。

a、全色片

所有的光譜都感光,即使是黑白底片也是。幾乎市面上賣的都是全色片。

b、色盲片

對某些顏色不感光,如柯達 6556 這種編號的底片,對紅光就不敏感。

還有對藍光超敏感的正色片(Ortho)也是製版用的底片。

c、紅外線

對紅外線敏感的底片。使用上很麻煩,必須在暗袋中裝進相機與退出相機。

退出後還必須裝在黑色罐子中才能避免走光!

 

4、得到的影像

a、正片

底片上的顏色與看到的顏色一模一樣,又稱幻燈片。底片字尾多是 chrome。

如 Ektachrome、Fujichrome 等等。多以 E-6 或相容藥水。

Kodakchrome 是以 K14 沖洗,目前已經停止沖洗服務了。

b、負片

底片上的顏色是正常顏色的互補色。一般的彩色底片。字尾多是 color。

如 Fujicolor。大多片盒上會印 print。以 C-41 或相容藥水沖洗。

 

5、色溫

a 、日光型

就是以色溫 5500K 為標準白設計出的底片。以就是以 5500K 的色溫為白色。

大多數的底片多是日光型(DayLight)

b、燈光型

TypeA

色溫 3400K 為白色的底片。

TypeB

色溫 3200K 為白色的底片。

 

片出廠時都會有代號,這可不是底片商故弄玄虛喔!而是這就是底片的名字。

總不能底片都沒名字吧,這樣要怎摩買賣呢?

專業片多會加上個 Professional 字,柯達習慣將放在中間,而富士喜歡放在後面。

現在則比較亂了,但是 Professional 是一定會有的。如柯達的 EPR、富士的 RVP 等等。

而 EPR 的代號就是 5017,

所以提到 5017 就會知道是在說 EPR 64 度的 135 彩色日光型正片

而 6017 就是 120 型的了。

所以我在文章中出現的各式底片大家應該有點概念了,解說特性如下。

先聲明,這是我個人使用經驗、專業沖洗店打工經驗、來沖片各影友的經驗談。

1、EPR:就是柯達的專業正片。強調顏色準、不誇張,很多拍標本照的博物館人員的最愛。

粒子細膩、反差適中,感光度 64 度。所以常寫成 EPR 64。

使用起來真的很不錯,是我最順手的底片。可惜已經停產了,我還為此難過了好久說。

2、RVP:富士公司的專業正片。顏色飽和度超高、反差大、當年粒子號稱最細的。

拿來拍風景無往不利,但是只有 50 度,所以反差甚大,對縮檔反應太敏感,我用的很不順手。

除了專為比賽拍的片子以外,個人很少使用,即使不小心用了也是用一次罵一次………..

前一陣子買 RVP100 來試用,誰知道洗出來後居然是 RDPIII。所以我還不知道 RVP100 的樣子。

3、RDPII、RDPIII:野生動物攝影的最愛囉!該款底片當時是增感顯影影響最小的一款。

增感至 200 度幾乎沒影響、400 度還可以接受,出門打鳥時的首選。

4、CT100;是 AGFA 的一般正片。用了幾支了,陰影下的高色溫反應很敏感,其他倒是還習慣。

等多拍一些才會有更多的心得囉!

 

望各位可以嘗試嘗試底片,真的不難拍,尤其現在電子相機測光、對焦都這麼精準了。

試試看,你會有完全不同的攝影經驗。

 

由於盜連者眾,本人再次強調:

本文作者就是本人,不要盜連、不要引用不註明出處。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2011/01/05 澎湖風櫃

到風櫃,就另我想到李宗盛先生唱的『風櫃來的人』這首歌。

從風裡走來就不想停下腳步    如果歡笑可以驕傲我們要它響亮

向風裡走去就不能停下腳步    如果年輕凝成淚水很快就會吹乾

青春正是長長的風    來自無垠、去向無蹤

握住生命如同握住一隻球    對著太陽擲去、綴成一道不知名的彩虹

其實我很不喜歡貼歌詞……..,又不是我寫的東西,貼起來又大篇。

但我真的好喜歡聽李宗盛在唱這首歌時的氣魄,也想到電影中最後的畫面。

這部電影可是侯孝賢導演自認最喜歡的一部作品喔!

 

2011010503.jpg 

*Olympus E500 + Zeiss 35mm F:2*

個不是港口的港口就在澎湖風櫃嘴旁邊,也是我最愛的港口之一,很小很小的港口。

小到只有一個卸船坡道而已,但是我真的好喜歡它……拍過正片、黑白負片。甚至拍力得都拍過了。

別問我為甚麼這麼喜歡這個小港口,我也不知道,但每次見到就覺得心中有種無比的寧靜感。

看著小船繫留在平靜的海面上,而我,坐在防波堤上靜靜的看,就這樣靜靜的看。

 

2011010501.jpg 

*Olympus E500 + Zeiss 35mm F:2*

可是澎湖特產 – 保麗龍船!就幾塊保麗龍黏一黏,挖個大洞,就這樣出海釣魚去了。

這就是剛剛說的卸船坡道,就這麼窄窄的坡道,所以應該是搭小船去開大船吧!

 

2011010502.jpg 

*Olympus E500 + Zeiss 35mm F:2*

是稍微換個角度拍的,想在海洋、船隻、岬角中找到最好的幾何角度。

明天正片就會回來了,黑白已經貼過了,搞不好明天來寫一個風櫃照片生死鬥,呵呵!

 

有這種大亂鬥、生死鬥的想法都是一位學生給的靈感。

有位學生在網路上留言說我拍照有一致性………恩!我想可能是黔驢技窮的委婉說法………..

哈哈哈!開個玩笑,我怎麼會承認自己是驢子呢?????

不過想想也真的是這樣,阿里山一去幾十趟、風櫃這裡已經拍了 N 次了,但好像百拍不厭呢!

或許是因為還沒拍到心中覺得最美的那一瞬間吧……….或許這也是一種繼續拍下去的動力……….

老狗就繼續玩舊把戲吧…………..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1/01/04 阿里山印象

很喜歡去阿里山,我記得我曾說我去過阿里山的次數應該有數十次吧!

那常常去就會拍攝一些照片囉!今天就來分享一些在 1989-1991 年冬天拍的片子。

這些片子就代表著我對阿里山的印象。

 

2011010401.jpg 

*Canon T90 + FD 80-200mm F:4L*Kodak EPR 64*Plustek 7500i*

張是我最喜歡的照片了吧!想想當初膽子也真的不小,只拍了兩、三張而已,也不怕拍壞……….

就是有我前面幾篇提到的那種拍片的自信,我那時就認為一定可以拍出我心裡想的,

拍照時虛像、實像間的光度差、焦距差我是有信心,只是楓葉的流動感比較沒有把握,所以還拍了兩、三張,

呵呵!要是現在數位的拿來打,我想大約拍 20-30 張吧!

但是或許就沒有像現在這般記憶深刻了。說真的,當時還真的算了好一陣子的曝光值呢!

 

2011010402.jpg 

*Canon T90 + FD 80-200mm F:4L*Kodak EPR 64*Plustek 7500i*

起來這張真的很可惜………星軌不夠長,因為那天是有雲的,結果導致星軌曝起來不好看。

虧我那次還遮掩(原諒我,個人很不喜歡用「搖黑卡』這個詞)了老半天,就是怕火車曝光過度。

結果火車是還不錯,但是天公不作美,我也只能嘆氣啊!請各位自行想像天空星軌密佈狀。

 

2011010403.jpg 

*Canon T90 + FD 80-200mm F:4L*Fujifilm RVP 50*Plustek 7500i*

在這個車站已經沒了,改到新站了,唉!想當年它也是新站耶!所以現在的應該叫做新新站囉……..

這樣算一下,阿里山前、中、後三個車站我都拍過耶!不過新新站我是在營運前去拍的。

我一直不曉得那個人是在跑什麼意思的,後來也沒上車啊………,不過剛好讓我拍到又動又靜的畫面。

說真的,當時好像砍了那位跑步的大叔,好不容易等到火車最一節出現了,

但按快門的同時,他不知從哪跑出來…………,不過還好,想不到畫面還算符合我當初的構想。

這張應該也是 1991 年拍的。因為有時我很懶,只會將拍攝時間寫在第一張幻燈片的片夾上,

嗯……….目前還沒找到第一片…………

 

真的承認我不會用 RVP,雖然很多人說它多好又多好,但是我怎麼拍都不順。

縮光圈、開光圈後的反應我都無法預期,反差又還不小,總覺得很難掌握它的特性。

所以後來就拍的很少了,還是乖乖用 EPR 64 比較實在。

但 5017 終究也停產了,害我失落了好久說,現在只好重新適應新的底片了。

因為對 RVP 有著不良的印象,這次選了 AGFA CT100 來試試。已經拍了 4 卷了,感覺還好。

這次送洗的有比較多縮光圈、開光圈的照片,等明晚拿到就知道它的大概特性了。

哈哈!畢竟才剛在日本重開生產線,應該短期內不會再關掉吧!我想我有機會用熟它的……..

不過還是希望 AGFA 復刻一些專業正片啦!(人真是貪心啊………)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1 則迴響

2011/01/03 等待

記得念屏東農專時參加全國大專盃攝影比賽,有一張照片我就取名等待綠豆熟。

那時我很討厭為照片取名字,我一直認為一張好的照片就要有能力自己告訴看著它的人它想說的故事……..

但是攝影比賽卻就是一定要有名字………那張照片拍的是山上野營時烹飪的爐具、鍋子,

爐具的火焰為唯一的光源,將其他東西拉出長長的影子,那時煮的正是綠豆湯…………

等我正片掃描到那裡時再貼吧!

那次居然是以一隻雨中的黃腹琉璃鳥進到佳作,當年不知麼沒有有優選,佳作已經是第四名到第十名了。

今天貼的真的是等待!

 

2011010301.jpg 

*Olympus E-P1 + M.ZD 14-42mm F:3.5-5.6*

週一清晨六點我都要從鶯歌搭火車到板橋轉高鐵。現在正值冬天,六點天還是黑的,

冷冷的風夾雜著細雨,月台上等車的人啊!就這樣在椅子的兩端,兩位完全無關的人卻又等著相同的目標。

就令人想到星星,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樣的擁擠,地上的人們,為何像星星般的疏遠(羅青)。

靜靜的月台,風輕輕的吹著,雨悄悄的落著,一切都是那麼安靜、那麼小心。深怕打怕了這個寂靜。

 

2011010302.jpg 

*Canon T-90 + FD 80-200mm F:4L*Kodak EPR 64*Plustek 7500i*

隻天鵝不知在等待著什麼?整個背都已經積雪了卻仍動也不動。

大雪仍是一直的下,黃昏的低色溫都已經出現了,會不會只是在等天黑好睡覺吧!

 

目標才能叫做等待,

不管想等的是什麼,或許等得到、或許等不到,或許還要等很久,搞不好轉眼就等到了。

但是有個東西可以等或是值得等,有時想想也是一種幸福啊!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3 則迴響

2011/01/02 士林官邸半日遊

的青春歲月也是在士林虛擲了不少啊!但是就是從未去過士林官邸,最多就是路過而已。

那時讀的是中正高中,每天上下課就會經過附近,

雖然每天都要經過,但是以前並沒有開放,所以多是從旁邊匆匆經過,開放後我就已經很少進台北了。

就這樣陰錯陽差的,直到今日才第一次進入昔日神秘的地方。

呵呵!現在當然一點也不神秘了,就只是個比較大的花園。

 

2011010203.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3.5-5.6*

個正方形是故意裁的,其實我很喜歡拍正方形的畫面,但是真的很難很難構圖,起碼我真的是這樣覺得。

那正方形的魅力在哪裡?呵呵!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正方形是攝影人的浪漫。

構圖就是要非常四平八穩,而上下、左右的分界卻又不是那麼明顯,但又要給人一種安定感。

是不是有點強人所難的構圖方式?所以我真得很喜歡正方形,同時我又很害怕拍正方形……….

 

2011010204.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3.5-5.6*

累了嗎?休息一下再出發吧!

不得不再讚美一下 Kodak FFT-CCD。發色、立體等等,真的是一流的………

可惜 E500 的電子性能太不可靠了,要不然真的是可以不在乎畫素多寡,一直用到不能動為止的機器啊!

 

2011010202.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3.5-5.6*

邸中有好幾隻黑冠麻鷺,但是都是幼鳥,成鳥到底去哪了?

這些黑冠麻鷺們一點都不怕人,所謂的不怕人不是那種比較不怕人的等級,而是完全不在乎人的等級了。

幾乎到了伸手可及的距離了,野生鳥類和人類這麼沒有距離,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2011010201.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3.5-5.6*

了黑冠麻鷺外,最另我驚奇的就是金背鳩了……..,居然滿地金背鳩在散步………,

去年還在山上拍
了老半天,想不到這裡滿地爬,真的是…………

 

呵!你說花呢?士林官邸最大的賣點不就是花嗎?怎麼只有第一張是花?後面通通和花無關。

這次是和高中時社團的學弟們聚餐,聚餐後主辦人說到官邸走走吧!

不知為甚麼,好像大家都有在拍照了,所以一群人就邊拍邊聊,然後回來才知道花拍這麼少!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正片還沒沖出來,所以沒什麼花的照片可以貼。

照片不多沒關係,只是純粹的想紀錄一下和高中學弟(或說認識 25 年以上的老朋友)出遊的過程。

人生能有幾個 25 年以上的朋友?幸好我還有!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