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5 建設前的破壞

建設就得要破壞,不論是從無到有的破壞環境,還是舊的改建的拆除工作,

好像沒有破壞就沒有新的建設!

但是持續性的破壞消滅的不只是我們的環境而已,還有更重要的共同記憶也毀於一旦。

當一個都市、一個社區沒有了共同記憶的處所後,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要靠什麼連結呢?

所以現在社會不僅人情如此淡薄,連帶的對環境也毫不關心,這些共同記憶的消失或許就是主因之一。

 

2011012501.jpg 

*Canon EOS 1nHS + Zeiss 35mm F:2*Agfa CT 100*Plustek 7500i*

在高雄市區裡面拍到的拆除痕跡,感覺上就是很神奇的拆除,

當然我並不曉得拆除的原因,但是原建物應該也是不小棟了,這樣拆除重建在容積率上要用新的算法,

還要因應新法規再加上消防、停車等法定空間,價值真的會比拉皮、改建的好嗎?

仔細看神奇的是窗戶後面、門後面的那道牆,或許原來只有這一棟,隔壁棟蓋起來後將門窗都堵住了。

誰知道啊?!但是在畫面中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詭異感。

 

2011012502.jpg 

*Canon EOS 1nHS + Zeiss 35mm F:2*Agfa CT 100*Plustek 7500i*

除後的廢棄物還沒有清運完畢,剛剛好拿來當前景。

有時拍照是要有運氣的,太早路過這棟樓,只看得到在拆除,那是絕對不會讓我進去拍照的;

太晚路過那就已經清運完畢了,應該就會架起圍籬禁止進入了;

更晚的話開始挖地基,呵呵!就什麼也不用拍了。就這麼剛剛好的時機路過、看到、拍下來。

 

2011012503.jpg 

*Canon EOS 1nHS + Zeiss 35mm F:2*Agfa CT 100*Plustek 7500i*

實清除的非常乾淨,整個現場除了大型廢棄物外,只有看到這個殘破的生活遺跡。

破碗散落在瓦礫堆中,看起來倒也滿協調的,底下露出一些舊建物當初的磨石子地板,

感覺上充滿著住過人的氣息………….

 

設與破壞雖說是共存的,但我總希望可以有個平衡點,以最小的破壞換得較大的生活品質改進。

生活品質的增進有許多方法,不一定都是要完全的摧毀再重建,而是有其他方式的。

老建物改建、社區整體規劃、老舊建物外牆更新等等,這些都可以使破壞的同時保有當初的共同記憶。

人與土地的感情愈淡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心就會愈低落,

在敲掉一棟棟舊建物時,有沒有想過其他的替代方案?有沒有想過賺了短期的利潤卻賠了長期的記憶?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1/01/24 遺棄的角落 – 底片篇

幾周才發了一篇遺棄的角落,一時想不起來的話,請自行按前方連結。

幻燈片終於沖好了,其實早該沖好了,一次是店家忘了拿去沖…..,再來我就忙著出差沒空去領了。

結果一拖就是拖了兩個多禮拜才拿到片子,呵呵!難怪很多人無法接受底片這件事。

上次在遺棄的角落裡面有提到說有用底片拍了一些東西,今天就是要來看看這些影像的。

沒有要比較任何東西,畢竟焦段、片幅都不同,沒什麼好比的,只是在那篇有提到一些景深、分離度的問題,

所以就放上來大家看看囉!

 

2011012402.jpg  

*Canon EOS 1nHS + Zeiss 35mm F:2*Agfa CT100*Plustek 7500i*

色偏藍一些,陰影下本就色溫偏高,沒辦法……….數位最大的優點就在白平衡的調整了。

簡單、快速又準確,雖說很多時候色溫準是不必要的,又不是在拍商業攝影,

但是有些時候色溫準確的確是令人開心的!

如陰影下、陰天、下雨天等那種偏藍的色調可以去除,想想也真不錯!

Agfa 這支底片偏藍真的偏的很厲害,其實我已經有修正一些了,結果和 E-P1 拍的比還是太藍了一些。

 

2011012401.jpg 

*Canon EOS 1nHS + Zeiss 35mm F:2*Agfa CT100*Plustek 7500i*

魁禍首就是這張!在觀景窗中看分離度超好的,看了好心動。結果也還真的是不錯。

至於顏色,只能說 Olympus 的 jepg 直出真的很討喜,再加上藝術濾鏡的加持,顏色濃度超高的。

掃描後要調整也不是調不到,但是當看著原片、想著現場的顏色,要再將標準的現場色調成濃度那麼高,

嗯………..有點下不了手呢!

 

2011012403.jpg 

*Canon EOS 1nHS + Zeiss 35mm F:2*Agfa CT100*Plustek 7500i*

張沒有藝術濾鏡的加持,其實就差不了多少了,差異只在景深了。

當天天氣很糟糕,上一篇已經敘述過了,所以幾乎光圈都是放在 2 或 2.8,景深對某些景淺了一些。

這張景深就是淺了點,其實這張若是鏡子中再清楚一點,我覺得會比較好一些說。

 

是老話,Olympus  jpeg 直出的顏色、藝術濾鏡,的確是很漂亮,

且聽說 E-PL2、E-5 的濾鏡更上一層樓,除了直接套用外,光圈、快門都還可以修正。

但是有時現場感、真實感卻又是無法捨棄的要素。

那該怎麼辦呢?

呵呵!這又不是只有 0 和 1 的選擇題,看你想拍什麼、想表達什麼,挑一個適合的就對囉!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1/01/23 岩鷚的形象

種鳥都有一種固定的形象,起碼我自己是這麼認為,至少有種特定的氣質。

要不然怎麼會每次在 key 種時,如果有新手在問說為甚麼知道牠是 ooxx 科的,

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回答說:啊?牠不就一臉 ooxx 臉?或是回答說一看就知道了啊。

呵呵!新手常為之氣結,但是這真的是我們鑑種中最重要的、也最難學的『氣質分類法』。

我的網站、email 等等都是叫做 ACCENTOR,這是個鳥的名字,就是岩鷚。

 

2011012303.jpg 

*Canon T90 + Tokina 400mm F:5.6SD*Fujifilm RDPII*Plustek 7500i*

就是岩鷚給我的感覺!說孤僻又還不至於、說高傲那是絕對太誇張,應該是一種喜歡獨自的感覺吧!

岩鷚,冰河時期遺存種,台灣僅出現在高海拔山區,若想比較好到達的話,如合歡山區、埡口等地區。

但是因為太多人在亂丟垃圾、餵鳥,搞得岩鷚好像變成了高山麻雀一樣。

但是即使是落寞的王孫貴族,一樣會散發著貴族氣息的!

 

2011012301.jpg 

*Canon T90 + Tokina 400mm F:5.6SD*Fujifilm RDPII*Plustek 7500i*

用再咪眼睛了啦!它真的有點模糊……….但是我真的好喜歡這張。

剛剛好就只有鳥吃到光而已,乾乾淨淨的畫面,可惜有點手振。但是真的很符合心目中岩鷚該有的樣子。

 

2011012302.jpg 

*Canon T90 + Tokina 400mm F:5.6SD*Fujifilm RDPII*Plustek 7500i*

了那麼多,不附個一張正常的照片可能會無法交代,呵呵!

這就是牠該有的樣貌,比麻雀大多了,但是比白頭翁小一些,可是肚子卻比較胖一些。

喜歡在邊坡岩石裸露地出現。

 

初進鳥社時就聽說每個人要選一種鳥當作自己的鳥名,我的鳥名遲遲未決。

直到有一年去南橫看鳥,真的是人山人海,結果想也知道鳥況超差的,差到連岩鷚都沒看到。

一氣之下,鳥名就叫做岩鷚好了,看你有多難看得到?!我天天都可以照鏡子看………..

叫了岩鷚之後才開始了解岩鷚,有什麼關係呢?大家不都是這樣?

當了爸爸後才開始學當爸爸,當了別人的男朋友後才開始學當男朋友,都一樣啦!

所以我才會對岩鷚有種特殊的感情呢!你的鳥名是什麼呢?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1/01/22 儀式化

天參加了屏北社大課程博覽會,好久沒回屏北社大開課了,這次開的是生態攝影。

也因為太久沒回屏北開課了,所以還是得乖乖的去招招生、衝衝人氣,生態攝影開不起來就難看了。

攤位顧一顧實在很無聊,呵呵!開始到處亂逛,看看社大還有開什麼好玩的課。

路過一個喝茶的課程攤位,被以前的舊生叫了進去試喝,哇,好像還是滿高級的茶葉耶!

有純自然農法的、有全發酵的高山茶、有冬茶等等。

嗯!我是駱駝耶………給我吃茉莉花會不會太浪費了?

就在和茶老師聊天的過程,聊到了很多關於生活美學的事情,其中有一樣就是儀式化。

經由儀式化的過程,讓自己的身、心皆進入一種準備好了的狀態,攝影其實也是。

 

2011012202.jpg 

 

*Canon T90 + FD 80-200mm F:4L*Kodak EPR 64*Plustek 7500i*

 呵!這張照片和儀式化有什麼關係?這就是用底片拍照的一個重要的過程。

從裝底片的動作開始,這就是一種儀式化的過程,讓自己進入一種拍照的模式中。

身心都已經準備好要拍照了,當美景出現的那一瞬間才有能力迅速的拍下來,而不會陷入手忙腳亂的地步。

這張照片在奧地利薩爾斯堡的山上拍的,那天的雪很大,雲隙光突然的出現,又突然的消失,

時間短到就只能留下這一張照片………..。短到測光、對焦、判斷我要的亮度,真的就那麼一瞬間。

我當初想要留下陽光後面的山,畢竟雲隙光照到的山若是一片死白,那可是一點都不美了,

雪地我倒是可以接受暗一點點,這樣正好襯托後面的亮光,就這樣匆匆決定一個曝光值,也沒再試的機會了。

僅此一張,別無分號了,即使你用的是數位機,呵呵!也是謹此一張,當你回看時,一切就已經結束了。

 

2011012201.jpg 

*Canon T90 + FD 28mm F:2.8*Kodak EPR 64*Plustek 7500i*

林一向是很難拍攝的項目,

因為樹木眾多,長的又沒有秩序,所以很難在整片森林中切出一塊想要的畫面。

怎麼切都不對、直拍、橫拍都怪怪的,所以我一直很佩服日本雜誌『風景寫真』中的大師們,

可以把森林底部拍的這麼美…………

直到到了奧萬大的這天,這天其實是去做調查的空檔,陽光通過林隙間照射下來,

突然覺得整個人好輕鬆,然後相機就拿起來了,自自然然的拍起照片了。

 

音樂時,藉由調針壓、抗側滑,唱片(LP)去靜電、去灰塵的步驟,讓自己進入享受音樂的境界。

加上 LP 是儘量不要重複聽同一首樂曲,避免唱片音軌損壞、磨損。

所以幾乎就是一片唱片慢慢的聽完它,鮮少中間挑歌、換片的動作。

使我們可以靜下來好好聽一段音樂,這就是儀式化的結果。

拍照也是,數位攝影沒有儀式化的過程,相機拿起來就猛拍了,其實身心根本沒有進入攝影模式中。

一次出門就是 1000、2000 張的拍,這樣怎麼會對你拍的畫面有印象、有感覺呢?

即使是用數位相機,我也常常要求自己要慢、要慢,但是一定還差很多。

前幾天我又掃描了一些幻燈片,傳給我學生看時,

我就說奇怪了,這 10 多年我好像白混了,這些照片我 10 多年前就拍了,現在反而拍不出來。

學生也說我現在的照片好看歸好看,但就是好看而已,而以前的照片卻有種拳拳到肉的感覺。

或許就是儀式化的過程,一種慢活的過程,就像今天茶老師說的。

不同的泡茶姿勢、不同的背景音樂、甚至不同的飲茶姿勢,都會影響茶的味道!

因為這些細微的不同都會對我們的感官有些微的影響,當然會影響到最終的整體感受。

登時讓我想到……….攝影何嘗不是這樣?

底片有限的狀態下,只好逼的自己感官更敏銳,對光線更敏感、對曝光要求度更高。

再慢吧!再慢一點吧!即使你用的是數位相機!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1/01/21 空氣感

哈哈!自從上次說了一句奶油味之後,就開始懷疑我真的會再說出更玄的話嗎?

列為鏡頭玄學的七大名句之一的空氣感,想不到在本日終於出現了。

每次看到一堆人在說某張照片空氣感十足、某支鏡頭拍出來空氣感十足的,

就覺得很神奇喔!到底是在說什麼啊?空氣感?????

直到我整理出這張照片之後………….

 

2011012102.jpg 

 

*Canon EOS300 + EF 100mm F:2.8 Macro*Kodak E100VS*Plustek 7500i*

空氣感了吧!說也奇怪,水層好像就這樣消失了,感覺牠就是漂浮在空中的樣子………..

我想空氣感是不是只這種感覺啊?

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這種感覺,所以若是感應錯誤,請告訴我…..我會趕緊調整天線的。

有時接收外星人的電波不是那麼順利的…………

 

2011012101.jpg 

*Canon EOS300 + EF 100mm F:2.8 Macro*Kodak E100VS*Plustek 7500i*

張雖然沒有景深去烘托出距離感,但是和上一張一樣,中間的水層好像都消失了一樣。

呵呵!台灣哪來那麼清的水啊…………,總之,存在感十足。

奇怪,天線歪掉了嗎?怎麼從空氣感變成存在感了?管他的,就稱為空氣的存在感好了!

 

形容鏡頭或者照片特性時,常常會出現一些玄之又玄的形容詞。

如上述的空氣感、奶油味,如同形容音響也會有聽到松木香!!!!這個才是最玄的!

用聽覺可以聽到嗅覺耶!音響還有可以聽到松木香、滑石粉抖落的聲音……….

想想拍照的人太遜了,成天只會奶油味、德味、徠卡味的,我們應該像音響界看齊!

話雖然這麼說,但是有時卻又不得不佩服發明這些話的人……..,形容的真是精準啊!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2 則迴響

2011/01/20 甜蜜蜜

明和張曼玉演過一部電影,就叫做甜蜜蜜。我覺得說的是人生中的無奈與痛苦,即使有了愛情。

主題曲也是甜蜜蜜,透過鄧麗君唱起來更是婉約動人,但是卻又因電影而帶上很多的憂愁。

絕對不是些許的喔!真的是讓你會邊聽邊哭的的濃度………….

 

2011012001.jpg 

*Canon EOS300 + EF 100mm F:2.8 Macro*Fujifilm RVP*Plustek 7500i*

哪裡?在哪裡見過你?你的笑容那樣熟悉,我一時想不起……啊!在夢裡,夢裡夢裡見過你………..

真的悲傷啊!在夢裡見過你…………

就像這兩隻瓦氏尖鼻魨(Canthigaster valentini)一樣,就這樣對看著,一個清晰、一個模糊。

似乎在鏡像中看到自己一樣………熟悉卻又陌生。

 

2011012002.jpg 

*Canon EOS300 + EF 100mm F:2.8 Macro*Fujifilm RVP*Plustek 7500i*

好,我是瓦氏,我們真的認識嗎?你真的很面熟耶!

 

2011012003.jpg 

*Canon EOS300 + EF 100mm F:2.8 Macro*Fujifilm RVP*Plustek 7500i*

個角度會不會比較好認?

 

天剛好整理到瓦氏尖鼻魨的照片,這些都是 1998 在墾丁砂島拍攝的。

本來不想放後面兩張的,尾巴都切到了。畢竟都是在水層中,牠們在飄我也在飄,中央還都沒有對焦點。

拍的很急促,沒辦法好好構圖。但是卻又好喜歡這種熟悉卻又帶點疏離的感覺………..

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不多說了,也請各位去聽聽甜蜜蜜吧!

 

*現在看看雪暴現象果真很礙眼,就是畫面中白白的小點,

那是因為閃光燈的照到水中懸浮顆粒的反光,原片不在身邊,我明天再把它修掉*

2011/01/21:有人反應說有雪暴比較有美感…….,所以又把雪暴的放回去了。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1 則迴響

2011/01/19 紅尾伯勞的餐桌

以前學賞鳥到我教別人看鳥,紅尾伯勞一直都是以小型猛禽類來描述。

其實愈描述愈心虛…,每次也都只有看到牠在吃昆蟲而已啊,總不能嘴先彎鉤狀就說牠是猛禽吧!

就在今天去屏教大開會時,突然看到紅尾伯勞在樹上吃一串長長的東西,但遠遠的看不清。

原本以為牠在吃樹的莢果,心想,嘿嘿嘿!紅尾伯勞,你也有吃素的一天,哈哈哈!

拿起相機就要為牠的落魄留下紀錄說……..觀景窗一看,要死了!哪是什麼果莢,根本就是隻綠繡眼。

 

2011011901.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防手振還真的是不好拍呢!神啊!給我一台電子性能好一點的數位相機可以嗎?

沒防手振,等效 600mm 的鏡頭手持真的拍的很吃力。加上 E500 白平衡不準還真的是名不虛傳………

但是畫面難得,也只好請各位將就看囉!

雖說綠繡眼小小的,但紅尾伯勞也不大隻啊!可以空中擊殺後還帶著飛來飛去找餐桌……真的是猛禽耶!

 

2011011903.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的多開心啊…….,想說拉一下 ASA 讓快門快一點,俗話說的好,不怕粒子粗,手振沒藥醫……

結果轉相機時動作大了一點,居然帶著下午茶邊走邊吃,跑掉了!唉……這麼空曠好拍的點就沒了。

 

2011011902.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到隱蔽處繼續吃。聰明的伯勞,還會利用樹枝將綠繡眼卡住方便撕食。

 

2011011904.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要換餐桌了,你就不能停下來好好吃一頓飯嗎?綠繡眼又不是我的菜,我才不會和你搶呢!

然後離奇的事就這樣發生了………居然就消失了……..我就看著牠對焦,然後對好焦後卻找不到牠。

然後就像船過水無痕般的消失無蹤無影………

 

一串連拍,大約打了 20 張而已,可見時間非常急迫且短促。

幸好相機用的也算熟,曝光修正勉強來得及調整。否則手振、色偏、曝光不足,呵呵!直接刪掉算了。

從今天以後,我終於可以很大聲的說:紅尾伯勞是小型猛禽類!

 

*對動物的餐桌有興趣者,可以去看看赤尾青竹絲的餐桌,沉默流逝的生命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5 則迴響

2011/01/18 Canon 百微最後的影像(修訂版)

Canon EF100mm F:2.8 Macro,這支可是 Canon EOS 世代中的當家微距鏡。

其實以前在用時對它的表現不甚滿意,一直覺得這支鏡頭拍出來的東西很平,立體感不足。

但是有次借給學生玩玩,結果她就被毒到了……….。

說真的,一直到昨天為止,我都不知道這支鏡頭到底毒在哪裡!

你說微距可以到 1:1?這不是本就應該的嗎?!

那麼景深淺呢?我還希望可以深一點!畢竟拍生態的,深一點比較好拍,淺景深不會比較好用

但是昨天掃描底片才發現,這支拍出來的還真是不錯看耶!

 

2011011801.jpg 

*Canon EOS 300 + EF 100mm F:2.8 Macro*Kodak EPR64*Plustek 7500i*

是在墾丁砂島拍的,水深約 8 米深。也是 Canon 這支百微最後一次下水工作。

不是進水啦!是就在拍攝這一系列的槍蝦時開始銹逗銹逗的,後來這卷底片根本拍不完,

整個對焦都掛了,完全不會轉了…………

 

2011011802.jpg 

*Canon EOS 300 + EF 100mm F:2.8 Macro*Kodak EPR64*Plustek 7500i*

吧!和各位說聲再見了……..百微最後的一句話…………

 

實我以前是 Canon 的愛用者,但是百微事件後我對 Canon 的維修體系實在失望透了。

維修時推三阻四的,研判不能修就算了,回來鏡頭裡面好幾個塑膠碎片,打電話去彩虹詢問,

呵呵!你絕對猜不到他怎麼說的………..

他說:沒拆過這支鏡頭喔!所以是自己掉出來的,不可能是他們弄的。

我問:沒拆鏡頭?那你們怎知道哪裡故障?還可以和我說沒零件可以維修?

他說:我們看鏡頭外觀就知道了…………這是老毛病,一看就知道不用拆鏡頭。

天啊!居然可以用老毛病來判斷,人不會呼吸是有很多原因造成,但不能說因為死了所以不會呼吸啊!

從此,看到 Canon 離的遠遠的………..

 

******** 生物簡介 ********

一直在查這個物種是誰,呵呵!人貴慎初啊,怎麼說呢?因為把牠當成了槍蝦………..

怎麼查都查不到,也覺得不是很像。剛剛突然在一本日本的圖鑑上看到類似的,要死了,居然是寄居蟹!

有線索就好辦了,反正自己是學分類的,key 個種也是常常在做的事,一直在幻想會不會是新種,呵呵!

結果居然在 1996 年被日本學者捷足先登了……..

新種耶!氣死人了,不過若是說台灣新紀錄或許還有機會。

只是現在發新紀錄種,好像不太會有期刊要鳥你了。

Paguritta vittata Komai & Nishi, 1996,目前是這樣認定啦!

還要再去採樣與原始發表文獻比對才能確認,光憑照片是不夠的。

這種寄居蟹很好玩,是不會去找個殼來背的,

而是利用珊瑚的孔洞,可能是管蟲挖的吧?直接住在裡面。

就這樣蹲在洞裡,伸出個螯在那裡吃東西即可。既然是大家沒見過的,就再放一些照片好了。

2011011803.jpg  

嗯!照片長得都很像………….

*******

若分類上有誤,尚請各位先進不吝指教,謝謝!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1 則迴響

2011/01/17 長圓金蛛的餐桌

圓金蛛(Argiope aemula)正在準備打包食物,正好被我所看見。

但是也由於牠的餐桌極低,近乎到地面了,所以拍攝的角度相當困難去就定位。

難拍的另一個原因是景深的關係,都已經用 4/3 系統了,但是景深還是這麼淺。

景深真的是生態攝影的重要干擾因子之一。

 

2011011601.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覺上正在進餐的樣子,一隻不看路的昆蟲(對不起,實在 key 不出來)就這樣被牠擁抱著。

就像給獵物一個最後的死亡之吻!

 

2011011602.jpg 

*Olympus E500 + ZD 70-300mm F:4-5.6*

張是比較全面性的照片了,那天風很大,又增加了對焦的難度。

所以說風大是生態攝影中第二件干擾因子了。

 

此看來,淺景深真的不是人人愛的,至少我就不愛…..,不只在生態攝影如此,其他攝影亦是相同。

景深一淺真的很麻煩,你若可以接受眼珠子清楚但是鼻子模糊的照片,那也只能說天賦異稟了!

但是看著一堆人在追求大光圈的鏡頭就是為了淺景深,就真的令人想不通了。

動不動就把淺景深拿出來說嘴,好像有淺景深就是好照片、好鏡頭,甚至是好相機了。

我只想問說:除了對焦點清楚,其他什麼都模糊掉了,真的有比較美嗎?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

2011/01/16 厚實感

直很喜歡底片的真實性,這要說清楚可能有點落落長,我就長話短說好了。

光線照射到底片的感光顆粒上而感光,感光顆粒可是真實存在的東西,這和數位的 CCD 可是不同。

雖說 CCD 上的畫素也是實體存在,但是不管多小的 CCD 光電耦合元件也比光子來得大。

一個光電耦合元件只能給後端一個數值,但是光線是如此類比的無階段性,

經由數位採樣後,所有的階調都切斷了。

這個斷掉的階調、缺少的實體感,就是數位與底片間失落的環節(missing link)。

 

2011011701.jpg 

*Canon EOS 1nHS + Zeiss 35mm F:2*Agfa CT100*Plustek 7500i*

知道為甚麼,明明就已經數位化了,但是那種厚實感卻又還是那麼的清楚。

或許是掃描器的 CCD 比較高階、A/D 比較高階、圖形引擎比較高階,要不然那麼大一台要幹麼?

不過 48Bit 是真的啦!在採樣的國度中,Bit 高就是王道,代表著有更多的階調。

 

2011011702.jpg 

*Canon EOS 1nHS + Zeiss 35mm F:2*Agfa CT100*Plustek 7500i*

會說,真的就是一個厚重的感覺,石頭一顆顆的存在感如此強烈,

而雲也不再是虛無縹緲的雲,也可以感受到雲的飽滿與紮實。這就是我要的真實感啊!

 

然拍底片很麻煩,拍完、送洗、拿件、掃描,大約整個流程要一週以上。

呵呵!看到正片時的感覺就是爽!

發表於 一月攝影日誌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