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攝影講堂

我的現役數位相機 Olympus E-P1

很多人都會好奇,到底網路上所貼的照片是用哪些機器拍的? 我就直接說明比較快了,大家也不用猜了!     早一點的數位相機是 Leica D-Lux,300萬相素,2003年出廠,現在還在服役中。 再來是 Rollei DC5324 500萬相素,2005出廠,現在仍服役中。 最近才是 Olympus E-P1,2009出廠,現在主力機種。 KIT 鏡的後玉磨花了,因此近三個月的照片都是用蔡頭拍的。   我們不會問暢銷作家用的是哪一支筆,也不會問電腦繪圖大師用的是什麼軟體。 但是卻很經常會被問到你是用哪一台相機?或是你是用哪一顆鏡頭? 畢竟一張照片的發色、細節、立體感等等,與鏡頭、相機的關係太密切了。 尤其是現在數位的年代,雜訊、發色等,全是機身在處理,所以有關相機的訊息當然很重要囉!     下次聽到有人這樣詢問裝備時,先不要急著說他是器材控,而是捫心自問一下, 我對我手上的器材了解的夠深入嗎?器材的極限在哪裡? 不要說極限好了,我改稱器材適合拍什麼?不適合拍什麼?這樣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可能會分成好幾個單元來說,就從我為甚麼會選擇這台相機開始吧! 4/3 系統是一個很神奇的系統,最起碼我個人是這麼認為啦! 神奇在哪裡?神奇在它是完完全全為了數位影像所設計的新系統。 這個就得從 CCD 或 CMOS 的感光特性來說了。 CCD/CMOS 只能吃直線光源,也就是無法利用斜射光的,但是底片卻沒有這樣的問題。 由於圖片版權的問題,請自行前往連結觀看,裡面有詳細的圖解。 Olympus 歐洲網站資料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發表迴響

鏡頭到底有多重要?蔡司 ZEISS T* Distagon 35mm f/2

很多人砸錢買相機,但是對鏡頭卻砸不下手,那腳架就更別提了! 好鏡頭很重要嗎?腳架很重要嗎?那防手震到底行不行? 我們今天先來說說鏡頭好了。 為了求得此答案,特別弄了一支 CarlZeiss 的 Distagon 35mm f/2 來試試!   我們先來說說 Distagon 的設計。 Distagon 這個字是從 distance (距離)和 Gonio(角度)演變而來的。 指的是鏡頭最後一片鏡片與底片有一段距離。 當初會有這種設計實在是因為單眼反射式相機(SLR)的出現, 以前的 RF 相機廣角鏡中有著名的 Biogon 結構的設計, 但是因為 SLR 相機多了反光鏡組,鏡頭為了閃避反光鏡,因此鏡後距都要拉大。 所以只好重新設計一款新的鏡頭,而設計者可是還設計了鼎鼎有名的 Hologon! 其實它的設計基本上就是望遠鏡頭反過來用,所以這種結構稱為逆焦式或是反望遠式。 而鏡後距拉大了之後的代價就是鏡片變多、組裝精密度要求大增、結構更複雜等。 Distagon 設計上有著些微的桶狀變形與近距離解析度較差的缺點, 雖說差異不大,但是身為光學界巨擘的 ZEISS 怎會假裝沒看到呢? 因此這隻鏡頭還採用了浮動鏡片的設計,可別與影像穩定系統的鏡片搞混喔! 這裡的浮動鏡片(floating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講堂 | 2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