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數位典藏

20250920 搞懂你的受眾:從藝術品攝影到科普書籍寫作

先搞清楚受眾是誰吧? 這幾天去開了眼界!應邀去某大建設公司老闆的私人美術館現勘。 因為該老闆想替他的私人收藏做一個網站,既可以呈現他的收藏,也可以做買賣、交換。 於是找我去現勘並且估價,總共有超過 100 件的藝術品需要拍攝。 有的是小小的雕塑,有的是整個牆面的複合媒材,甚至還有超大型不鏽鋼鏡面的桌椅組。 不得不說,真的很對我的味,不過一件也買不起啦! 問題是該老闆似乎還沒有決定網站的受眾是誰?! 如果對象就是一般路人,那就簡單拍攝,只要背景單純、沒有雜光干擾即可。 如果是要給專業人士看的, 那就要注意拍攝的角度、光影的位置,甚至要要美術館內架個攝影棚才可以。 但是如果要到數位典藏的標準,那就更不得了了, 除了攝影棚之外,超高畫素、多張拼接、校色等,一定都得用上。 這三種拍法的價錢可是天差地遠啊!先不說器材,光是工時就完全不同了。 一天拍十件和一天拍二十件,光是器材租金報價就差了一倍啊! 於是決定我先拍一組這三種拍法的給他看,用看的最準, 免得空憑想像,結果拍出來的東西和業者想的不一樣。 拍的時候我也才知道每一個藝術品拍攝的工時, 這樣才能比較精準的估出 100 多件的拍攝時間。 這就讓我想到以前在寫書的時候,常常在問自己受眾是誰? 剛開始寫書時不會這樣想,常常覺得要寫的夠多夠專業,這樣才能出書。 後來不是書出不來,就是出來了沒人要看。 因為真正專業的人不多,而一般路人是看不懂的。 每次看到坊間的攝影書也會有這種想法,寫這樣?寫這些東西? 沒基礎的人還是看不懂,因為太難了。專業的人看了覺得是廢話,這種東西還要你說? 那些好像會拍但是其實是不會拍的人, 都覺得自己最厲害,不需要看書(沒有在笑誰,每一位攝影者都會經過的歷程)。 鳥書也是一樣、一堆圖鑑、自然書寫也都是這樣。 比方說鳥書就寫個下尾筒紅色,要死了,不是看鳥的人,怎麼會知道哪裡是下尾筒啊? 有些圖鑑前面會有各種專有名詞、專有位置的介紹,但是有些就沒有了。 有一本很好玩的書,烏鴉的教科書,作者很會寫,我看了快笑死了, 極力推薦給很多朋友看。結果非鳥人、非學分類的人的回饋都是看不懂, 全部死在第一章:烏鴉的基礎知識。 對鳥沒那麼熟、對分類沒那麼有興趣,或是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分類的人, 這一章是宛如天書般的阻礙,我只好要他們跳過前面分類的章節, 直接看第二章 烏鴉與食物及博物學、第三章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攝影講堂, 數位典藏 | 發表迴響

20230903 淺談數位典藏

淺談數位典藏 2019 時接了一個數位典藏的案子,通常做專案時不太會在臉書或是自己的網站上說明。 畢竟有些智慧財產權的問題,甚至有的專案還有敏感性的問題。 如今事過境遷,都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想說就開始好好整理一下當年的影像記錄。 為什麼會突然想到呢?其實是前一陣子在澎湖和友人聚餐,不知為什麼突然聊到這件事。 才驚覺連這麼熟的朋友對我們當年做的數位典藏都不清楚, 我們還在澎湖辦過一場因合約要求所舉辦的數位典藏推廣的講座耶! 聚餐結束後想想,這麼重要的文化資產就讓他這樣消沈好像也不是辦法, 這些資料庫還都已經不在我的隨身硬碟了,要找資料還要回到公司的 NAS 上才有。 想想還真的是『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影像就這樣沉在深深的硬碟海裡面。 於是今天就先來聊一下數位典藏是要幹嘛? 在碰古蹟的應該都聽過這句話,現在看到的樣子,就是這個物件的最佳狀態。 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古件的狀況只會愈來愈糟而已! 不管是紫外線、濕氣、雨淋、不當清潔、不當維護等,只會一再的損壞這些古件。 現代科技下有很好方式可以完整的記錄下該物件目前的狀況,就是數位典藏。 可以用高階的掃瞄器、也可以用高階的數位相機,再配合高階的後製影像處理, 將該物件所有的細節、參數以數位的形式保留。 不要小看數位檔案這件事喔!2019 年巴黎聖母院大火,把整個屋頂燒個精光。 幸好 2010 有歷史學家利用雷射3D 掃描,共掃了 10 億個點,精度高達 5mm。 2014 知名電玩刺客教條更是花了兩年在聖母院建立了詳盡的 3D 模組。 有了這些數位資料,才有可能完整的重建聖母院內被火吞噬的一切。 要不然光憑一些沒有系統性、沒有計劃性所拍攝的照片資料,是很難重現這些細節的。 京都美術館也有展覽過一次,利用 1:1 放大的數位影像當做原圖,再製一個仿製彩繪出來。 這些都是數位典藏的價值,更別提後續的加值應用了。 但若是沒有取得影像品質良好的數位檔案,這些就都是空談而已了。 …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攝影日誌, 數位典藏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