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搞清楚受眾是誰吧?
這幾天去開了眼界!應邀去某大建設公司老闆的私人美術館現勘。
因為該老闆想替他的私人收藏做一個網站,既可以呈現他的收藏,也可以做買賣、交換。
於是找我去現勘並且估價,總共有超過 100 件的藝術品需要拍攝。
有的是小小的雕塑,有的是整個牆面的複合媒材,甚至還有超大型不鏽鋼鏡面的桌椅組。
不得不說,真的很對我的味,不過一件也買不起啦!
問題是該老闆似乎還沒有決定網站的受眾是誰?!
如果對象就是一般路人,那就簡單拍攝,只要背景單純、沒有雜光干擾即可。
如果是要給專業人士看的,
那就要注意拍攝的角度、光影的位置,甚至要要美術館內架個攝影棚才可以。
但是如果要到數位典藏的標準,那就更不得了了,
除了攝影棚之外,超高畫素、多張拼接、校色等,一定都得用上。
這三種拍法的價錢可是天差地遠啊!先不說器材,光是工時就完全不同了。
一天拍十件和一天拍二十件,光是器材租金報價就差了一倍啊!
於是決定我先拍一組這三種拍法的給他看,用看的最準,
免得空憑想像,結果拍出來的東西和業者想的不一樣。
拍的時候我也才知道每一個藝術品拍攝的工時,
這樣才能比較精準的估出 100 多件的拍攝時間。
這就讓我想到以前在寫書的時候,常常在問自己受眾是誰?
剛開始寫書時不會這樣想,常常覺得要寫的夠多夠專業,這樣才能出書。
後來不是書出不來,就是出來了沒人要看。
因為真正專業的人不多,而一般路人是看不懂的。
每次看到坊間的攝影書也會有這種想法,寫這樣?寫這些東西?
沒基礎的人還是看不懂,因為太難了。專業的人看了覺得是廢話,這種東西還要你說?
那些好像會拍但是其實是不會拍的人,
都覺得自己最厲害,不需要看書(沒有在笑誰,每一位攝影者都會經過的歷程)。
鳥書也是一樣、一堆圖鑑、自然書寫也都是這樣。
比方說鳥書就寫個下尾筒紅色,要死了,不是看鳥的人,怎麼會知道哪裡是下尾筒啊?
有些圖鑑前面會有各種專有名詞、專有位置的介紹,但是有些就沒有了。
有一本很好玩的書,烏鴉的教科書,作者很會寫,我看了快笑死了,
極力推薦給很多朋友看。結果非鳥人、非學分類的人的回饋都是看不懂,
全部死在第一章:烏鴉的基礎知識。
對鳥沒那麼熟、對分類沒那麼有興趣,或是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分類的人,
這一章是宛如天書般的阻礙,我只好要他們跳過前面分類的章節,
直接看第二章 烏鴉與食物及博物學、第三章 烏鴉的對應說明書。
那邊就有趣多了。
如果當初作者有先想好受眾是一般讀者,書寫時會不會就把分類放在最後?
先吸引非鳥人、非學分類的人進入烏鴉的世界,進來後再慢慢地把硬知識放進去?
這樣或許會更好。
會這樣想除了是因為這次拍攝現勘、估價的過程,還有一個很不爽的事,
前一陣子聽到某鳥界名人說,OOXX 拍攝案拍的很糟糕,主辦單位也很不爽等等。
按!那個影片當初就說是宣傳片,就是拍給非鳥人看的啊?
是要吸引不是專業看鳥的人、對野外有興趣的人,到台灣戶外走走並順道看看鳥。
所以不是專業的鳥類生態影片。
他們可能覺得要放一堆各種特有種的大頭照,
加上各種的交配、打架、捕食等珍稀畫面才算好作品吧?
如果真是這樣,那個非專業看鳥的人大概 10 秒鐘就轉走了啦!
專業看鳥的?不用你介紹,他本就會知道台灣看鳥有多棒。
但是真正全世界追鳥的專業賞鳥人到底是有幾個人啦!
我就想到我以前做過某國家公園的生物普查案。
標案名就是生物普查,結果結案報告時被問說怎麼只有一堆名錄,沒有跑統計分析?
當場都想衝過去打委員了。
搞不清楚受眾一直是各種專業界中的普遍性問題。寫給專業的看,那個叫做 paper。
寫個科普給一般人看,我的標準就是只要沒有錯就好了。
你用專業的標準在看覺得是深入淺出,對一般人來說那絕對是極深入極深出。
我就想到我以前在學校教攝影,
一開始滿腔熱血,把所有的絕活都拿出來教了,結果底下睡成一片。
得到的教學回饋是老師都不管台下死活的拼命講。
後來就講簡單一點,果真反應好一些。到了後來,簡單到我覺得像在騙錢一樣,
那時的教學回饋就是學到很多、很實用的課程等等。
寫個科普,就是一堆所謂的專家學者會嫌說:寫這麼簡單也可以出書喔?
又不是要給你看的!是在囉嗦什麼啊?
就算在我看起來根本就是閒聊等級的烏鴉教科書,不就還是一堆人看不懂?
真是受不了這些專家學者,叫他們寫他們又不寫,別人寫了、做了又要嫌不專業。
真是受夠了這些人。
圖文有點符,這個光在數位典藏中絕對是不合格。
但是在自己看爽卻又很得我心。一切的標準都是看目的、看受眾而定啊!
這是數位典藏標準的照片,因為需要儘量的平像場,
左側是用了8 張以上的 8000 萬畫素的數位機背部分重疊拍攝,
然後用 pixel to pixel 人工接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右邊是全畫素局部放大的樣子。
這張是分三次拍攝,因為該廟的香火鼎盛,所以這些彩繪都薰黑了,
黑歸黑,還是可以接在一起。
下面的黑白是紅外線攝影,
即使薰黑成這樣,還是可以清楚的拍出底下的線稿。
數位典藏的目的就是可以做仔細的研究,
或是日後不幸有毀損需要修護、維護,有個很清楚、高解析度的影像可供利用。
做的人不搞清楚受眾,搞死的不只是業主,還有自己的時間和荷包。
看的人不搞清楚受眾,就會隨意跳出來搞死作者的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