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時的壓力
誰不想慢慢地、好整以暇地慢慢的拍照呢?
偏偏有時拍照的時候超級兵荒馬亂的,有時間的壓力、有心理的壓力,
還有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的壓力。
壓力一大堆之下,怎麼穩定的拿下想要的影像?這就考驗著攝影者的穩定度了。
主要還是在想像力,Ansel Adams 的 Zone System 最重要的概念也是預視。
在真的曝光之前,你應該已經看到你所設定的光圈快門之下拍攝出來的影像了。
底片機年代,我常說曝光要熟練到按下快門的時候,你的腦袋應該已經沖洗出影像了。
不管是亮部、暗部還是中間調,每個位置的亮度都是你心裡所想像的。
所以先要對影像有想像力,相機拿起來只是執行,這樣拍照才會拍到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不是亂槍打鳥,然後在幾百、幾千張找到一張可以看的。
今天用一個例子來說說拍攝的壓力。
這是在高雄南星計畫區裡面一個做風力發電機基樁的鋼鐵廠。
這裡拍照有幾個壓力,第一個是這裡是管制區,不過我有進出公文,所以不算真的壓力。
第二是這個場地是臨時的,只要基樁做好、品檢、噴漆完成就會拖去港口等著出海了。
所以今天看到這根或是這排,不代表明天來還是這樣。
這是一種拍攝上的壓力,萬一拍壞了就沒得重拍了。
第三是畢竟是管制區,警察巡邏的頻度很高,以前在廠區做調查時也常被警察詢問。
況且,即使是暫存場,也還是別人家的廠房。
在別人家廠房裡面跑來跑去的拍照,還是會有點緊張,這也是壓力之一。
雖然還是有和施工中的人員聊天和打招呼過,但是進到沒有施工的存放區還是會緊張的。
為了一次 KO(事實證明是錯的),帶了各式的器材,從數位機背到底片機全帶了。
總共四個機身、五個鏡頭,儘量不換鏡頭拍照以節省時間。
到現場後先觀察整體感覺,你想拍出怎樣的感覺?要怎麼呈現?
沒把握時就多幾種構圖,先把可能的想像都拿下來再說。
以下列這幾張來說,這是同一個場景,排放了十多根的基樁。
接近中午陽光直射,因此地上的亮光很漂亮,和上方看不到透光的基樁剛好是一種反差。
曝光時算一下最後面全吃到光的拖車和沒吃到光的基樁,看是要保留誰。
幸好大多還在動態範圍之內,大概就是對著測光基樁測光,然後縮三檔左右。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ASPH.*
這是 40mm 左右的視角(28mm 的透視),先拍一個比較均衡的畫面,
也就是最保險的畫面先拿到。也和自己的想像是一樣的,上方沒光,下方有條狀光。
後方曝光尚可,是有拍 RAW 檔,因此還算好修圖。
*Leica TL2 + Leica ELMARIT-M 28mm f/2.8 ASPH.*
這張只是向上抬高一點點視角。為什麼要抬高呢?因為想要做出壓迫感。
所以把下方的光條的地方減少,基樁多裝一下,這樣壓迫感會比較大。
*Mamiya AFD I + Phase One P25 + Mamiya 150mm f/3.5*
這是用中距離鏡頭去壓縮畫面,做一個緊密排列的感覺。
*Leica TL2 +Sigma FD 21-35 mm f/ 3.5-4.2*
這是 32mm 左右的視角(21mm 的透視),明顯推出去很多,想做出整個空間感。
也就是很短的時間內連拍了幾種 size,也換了一些角度。
寬的、緊的、向上的、向下的,一次都拿下來,也都還算符合自己當初看到這個景的想像。
也就是如果對這個景沒有想像、沒有想要表達的,就會無法快速的拍攝了。
這個景是拍到第三天才總算有點感覺。
第一天拍的很趕,不敢走的太進去拍。
第二天有人員在施工,這就簡單多了,臉皮厚一點就過去聊天了,是拍了不少照片。
但是回來看,怎麼看焦距都差一點點,到底怎麼回事?
檢查相機後才發現,原來是不小心轉動到了神力環,就是轉接環上的近拍專用環被轉到了。
只好第三天再來重拍………可惜的是已經少掉一個暫存的區域了。
前兩天拍照完都一直在唸好難拍、好難拍,怎麼拍都拍不出來那種氣魄感。
幸好第三天有還不錯的光影可以利用一下。
拍照真的是緣份也就是運氣,對的時間你剛好在那邊,就可以拿到心裡想要的畫面了。
不過再強調一次,要先心裡有想像才拿在現實中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