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E-M1 MkII 與他的好朋友(iii)
昨天說的好朋友是同門師兄弟但是已經退役的 Olympus E-500。
今天來說說 Sigma 好了。
Sigma 絕對是個好機身,要當 E-M1 MarkII 的好朋友一定有資格。
Sigma 之所以會這麼讓我喜歡,還不是就是那片 X3 CMOS。
經過多次改良與逆改良…,我們先來聊聊這片 X3 CMOS ,這樣才能夠了解 X3 的好。
X3 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模擬底片!我們先來說說一般馬賽克的感光元件是怎麼運作的。
目前絕大多數的數位相機都是使用拜爾濾鏡的馬賽克式的感光元件。
以 R、G、G、B 四個濾鏡為一組,就是一個紅、兩個綠、一個藍色,算出一個顏色。
然後就這樣一直轉、一直轉,算出所有的顏色。可以參考這裡。
這樣有什麼缺點?缺點大了,就是所有的顏色都還要參考附近的顏色去算出來自己的顏色。
所以會產生一些因為插點而出現的錯誤顏色雜訊,就是偽色的問題。
Foveon 這間公司就想到了底片,底片就是光進入底片後一直跑一直跑,
然後每個點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混顏,完全不需要隔壁的幫忙。
它用一片有厚度 CMOS,因不同波長的光有著不同的穿透度,
藍色穿透力最弱,所以在表面就吸收光了,中層吸收綠色,底層吸收紅色。
這樣每一個光點都是『真實』的顏色,不是插點、不是運算的結果。
這樣的缺點就是因為分層採集不同的色光,在技術上比較困難,資訊量也相當的大。
然後光線在穿透的時候,也會有互相干擾的問題。
因此 X3 感光元件的缺點就是沒有高感度、幾乎無法錄影、每張拍攝間隔時間長,
還有極度耗電………..你看過買相機標配是兩顆電池的相機廠商嗎?
就是耗電異常,就算給了 DP3M 兩顆電池,通常還是拍不到 150 張照片。
前面說到 X3 改良及逆改良非常多次,到底改了什麼呢?
第一代的 X3 單層有 3.54M,共有三層,所以要說是一千萬畫素還是三百萬畫素?
這一直困擾著玩家,不過,看到他的立體感和色澤之後,你會覺得畫素多少不重要了。
第二代的 X3 單層為 15.36M,一樣有三層,一下子進步非常地多!
其中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間,還是有一直慢慢的改善,但是幅度並不大。
因此問題浮現出來了,就是這麼大的資料量,導致整台相機的電子性能負擔異常的大。
不過電子性能雖然很差,但是好歹也都還是遵從著 1:1:1 的採樣量。
這中間有個很有意思的插曲,就是當年 Sigma 的社長認為 SD1 有旗艦的價值,
因此參考大家旗艦的定價,將 SD1 定在 20 多萬台幣,而且態度很硬,堅持不肯妥協!
結果社長過世後,新社長售價立刻降到 1/3,並發等價的鏡頭折價卷給早先買的死忠者。
這是 Sigma DP3M 拍的,就是剛剛說的第二代感光元件,這樣看真的立體感十足,
感覺肥豬肉的油都要滴出來了。如果只是這樣就不會讓我這麼著迷了,來看看 100% 擷圖。
這真的只是一台小傻瓜,電子性能爛到如同十年前的傻瓜那麼爛的相機拍出來的。
幾畫素?一千多萬,也可以說是 4 千多萬,但除非要放大要不然畫素真的沒有意義了。
第三代卻是所有 X3 死忠者口中的逆改良…………..
剛剛說過第二代是一千多萬畫素有三層資訊,這樣資訊量太大,相機整體性能被拖累。
於是第三代改變了演算法,
在感光元件的最上面的感受光強度與第一層的藍色感光層仍是維持一樣的數量。
但是底下和底層的感光層卻只有用了 1/4 的資訊量,然後再用第一層的感光層去計算。
Sigma 當然說沒有差異,而且可以改善電子性能,電子性能真的有改善一些,
但是改成 1:1/4:1/4 之後,那和拜爾演算法的差異就變小了。看看官網的介紹囉!
Sigma 原本宣示要生產的 1:1:1 的 135 片幅 X3 感光元件,
則因技術問題在今年初已經宣布無限期延後了,可以想見這個 X3 技術有多困難了。
這就是用 Sigma SdQH 拍攝的,就是剛剛說的第三代感光元件,其實是還不錯啦!
這是 100% 格放的結果,立體感和細節,可以看看頭髮的髮絲,其實還是都非常的漂亮。
只是不再是 1:1:1 之後,對許多的死忠支持者來說真的是傷透了心。
不過看到 135 片幅的 X3 開發不出來,再看看手上的 APS-H 規格的 SdQH,
想想,還是好好保存好了。只差 135 片幅那麼一點點了,想不到這最後一哩路這麼難走。
好了,這就是 E-M1 MarkII 的第二位好朋友。他們在防潮箱中可是住在同一層呢!